开国少将回乡探亲,途中和车夫聊了一路,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父亲

作者&投稿:单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开国将领中,王扶之的经历有些曲折。在他一生中,曾经历过许多危难时刻。幸运的是,最后他总能转危为安。

1923年,王扶之出生。在战争年代,王扶之为了保家卫国,不得不背井离乡。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才有机会回乡探亲。 令人称奇的是,王扶之在回乡途中,偶遇了一位车夫。

见面之后,两人相谈甚欢。不知不觉,王扶之与这位车夫聊了一路。直到到了家门口才发现,这位车夫原来就是自己许久未见的父亲…

从放羊娃到将军

王扶之本是陕西人,他家世代住在陕西子洲县,代代都是贫苦农民。在王扶之五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就这样,年幼的王扶之跟着爸爸身后渐渐长大。

后来,王扶之家中生活实在是太苦了,父亲只能带着他去延安一处远房亲戚的地主家打长工。

就这样,幼时的王扶之成了地主家一个小放羊娃。 等到他年纪稍长的时候,开始在富农家打工。

王扶之的父亲不希望儿子日后走自己的老路,便四处求人,将王扶之送到私塾学了3个月。虽然私塾只学习一些浅显的内容,但是熟读—《三字经》和《百家姓》的经历,足以让王扶之日后成为颇有些文化的知识分子。

后来,王扶之还是辍学了。 虽然他还是继续在富农家开荒种地,却意外遇见了在延安一带由刘志丹领导的红军活动。王扶之觉得红军跟别的部队不一样,他们不打人、不骂人,还时常帮助老百姓挑水、扫院子。

有一次,王扶之偶遇了红军队伍。

那一年,王扶之刚满十二岁。

红军战士看了看他,十分疑惑,

王扶之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机灵。

或许是凭借着“少年老成”的样子,刚刚十二岁的王扶之成了一名红军战士。 后来,他被分配到红二十六军“少共营”。

当时,少共营中最大的红军战士十七岁,其他战士的年纪只有十五、十六岁。总而言之,像王扶之这个年纪的战士还是少有的。

虽然王扶之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但是大部分时间他都是穿着老百姓的衣服。 唯一与过去有些不同的是,他手上的扬鞭换成了梭标。

后来,红军队伍与侵犯陕北国民党作战时,王扶之才拥有了第一支“马拐枪”。当时,国民党军队一路从东北打过来,发现眼前的对手都是一群娃娃兵,对此十分不屑。

没曾想,就是这些娃娃兵,将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军队打得七零八落。 很多国民党士兵直到被俘时,还无法理解,

1936年,红军东渡黄河与国民党中央军作战。因为王扶之从前读过私塾,相比其他人肚子里有些墨水。

就这样,王扶之便被调测绘队学习。后来,他又一路从测绘兵,当上了参谋、作战参谋。

被埋在山洞38小时

突然,“嘭”地一声,还没等众人有所反应,一颗炸弹便在作战室的正上方爆炸了。 一瞬间,王扶之所在的坑道便被炸塌了。

昏迷之前,王扶之感觉到自己被一股力量推了起来。随后,他便失去了知觉…

等到他醒来的时候,发现周围一片漆黑。不仅如此,他的一条腿被塌下来的圆木和岩石压得无法动弹。

王扶之急忙呼叫着其他7个人的名字。 可是,他只听见了苏盛轼和陈志茂的回应,其他人没有一点声响。王扶之一边鼓励另外两位同志积极自救,一边不断用双手扒开压在腿上的重物。

直到几个小时之后,王扶之才终于得以脱身。随后,他立即来到其他两位同志身边,帮助他们终于脱了身。王扶之检查了自己和其他两位同事的伤,发现陈志茂和自己的伤情较为严重。

可是,三人找遍了洞中所有的电话,全部无法与外面接通。为了让洞外的人知晓他们还活着,王扶之和同事们想尽了一切办法。 他们拿出脸盆、水桶,不断地进行敲打,可是,依旧未能取得联系。

他们并不知晓,洞外的人解除危险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亲自致电39军,

时任39军的军长吴信泉也一直催促,

副军长、115师政委、参谋长等人都在洞外指挥抢救。115师的工兵连不惜冒着敌机再次轰炸的危险,一直在实施救援作业。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在洞外抢救作业的所有人都知道,洞中战友生还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小。 39军军长只能含泪向总部发送电报,

彭德怀接到电报后,立即表示,

不久之后,在志愿军总部干部花名册上,王扶之同志的一栏被标注上了“牺牲”。

正当所有人都陷入悲痛中时,突然工兵连副连长发现从洞中飞出了两只苍蝇。

这时候,所有人都看见了希望。领导立即决定加派部队,加快救援速度。

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战友重逢,大家相互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

王扶之和其他两位战友立即被送到军部医院进行初步治疗。经过一番检查之后,三人又被送到了国内进行进一步治疗。

事后,王扶之感慨道,

自此之后,王扶之便将人人厌恶的苍蝇当做自己的“救命恩人”,从不加害。

等志愿军回国之后,王扶之先后担任军参谋长、副军长等职务。在解放军授衔仪式上,王扶之被授予少将军衔。据悉,王扶之所在的军曾经被国外军事专家们称为“中国王牌军”。

1953年,王扶之考虑到自己离家多年,很久都没有回家了。经过向组织申请和批准后,王扶之终于可以踏上回乡的旅程了。

与父见面未认出

对于王扶之来说,回乡探亲是自己的私事。所以,他并没有让专职司机开车送他。不仅如此,他也没有通知当地的领导。他担心大张旗鼓既影响当地领导工作,还会劳民伤财。 总之,影响不太好。

就这样,他让警卫员帮他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便踏上了回乡之路。因为离家多年,王扶之也想不起来父亲喜欢什么。 为了报答老人,他带了很多礼物。

再加上离家多年,他一直未在父亲身边尽孝,这一点让王扶之心存愧疚。

为了加快回家的进程,王扶之带着警卫员走了一条乡间小路。虽然离家多年,王扶之依然能从乡间小路中想起很多从前的事情。因为山路崎岖,两人负重前行,每走多远,便都走不动了。

赶巧的是,突然一位赶驴车的老人经过。他看见路边有人在休息,便主动停下来与对方打招呼。 老人看到两人手上背着大包小包,立即明白他们肯定是回来探亲的。

老人热情地招呼两人上了驴车。就这样,三人一边走一边聊起了天。老人像是想起什么似的,突然跟王扶之拉起了家常。

王扶之听着老人的话,想起了自己的老父亲,心中生起了怜悯之心。

听到老人说完儿子的名字,王扶之的心中仿佛有一股暖流瞬间划过。 要知道,“王硕”就是他从前用过的名字!

王扶之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他从驴车上跳了下来,走到老人面前,跪了下来,

老人被王扶之的举动吓了一跳。他走近王扶之身边仔细看了看,终于认出了自己的儿子。父子俩凝视许久,终于抱头痛哭。分别了30多年的父子,终于再次重逢了!

王扶之实在没想到,快到家时遇到的赶驴车的老汉,居然就是自己分别了30多年的老父亲。其实,从前很多革命先烈的人生际遇与王扶之很像。 骨肉分离的背后,是无数革命先烈离家报国的英勇壮举!

王扶之回家后才知道,自从自己离家之后,父亲的生活一直过得很苦。他回乡这一年,父亲只有60多岁,可是长时间被生活磨炼,他整个人看起来比同龄人要老一圈。 也正是因为如此,王扶之见到父亲的时候,并没有认出他来。

回家之后,王扶之便将自己的父亲接到自己身边一起生活。这一次,王扶之终于能在父亲身边尽孝了。



~

我想问一下少将回乡探亲有警卫吗?
答:少将回乡探亲是否有警卫跟级别和岗位有关,一线部队正军级正职领导是有警卫的。少将是将级军官中较低的一级军衔称号,少将一般为军长和副军长的编制军衔。中国军衔制中,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军队都设立有少将军衔。更多关于少将回乡探亲有警卫吗,进入:https://m.abc...

少将回乡探亲有警卫吗?
答:少将回乡探亲是否有警卫跟级别和岗位有关,一线部队正军级正职领导是有警卫的。少将是将级军官中较低的一级军衔称号,少将一般为军长和副军长的编制军衔。中国军衔制中,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军队都设立有少将军衔。更多关于少将回乡探亲有警卫吗,进入:https://m.abc...

我想问一下少将回乡探亲有警卫吗
答:少将回乡探亲是否有警卫跟级别和岗位有关,一线部队正军级正职领导是有警卫的。少将是将级军官中较低的一级军衔称号,少将一般为军长和副军长的编制军衔。中国军衔制中,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军队都设立有少将军衔。更多关于少将回乡探亲有警卫吗,进入:https://m.abc...

请问少将回乡探亲有警卫吗?
答:少将回乡探亲是否有警卫跟级别和岗位有关,一线部队正军级正职领导是有警卫的。少将是将级军官中较低的一级军衔称号,少将一般为军长和副军长的编制军衔。中国军衔制中,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军队都设立有少将军衔。更多关于少将回乡探亲有警卫吗,进入:https://m.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