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获派夕腐败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吴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生猛历史
2017-10-08 21:02
0
许多年来,明代皇帝朱元璋严惩贪官污吏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他做得尽管有些矫枉过正,但的确收到了明显成效,起到了整肃的效果。不但如此,就连宣扬廉洁方面,他亦有出色的表现,人们把他称为反贪楷模,正是人民心声的真实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下令设专人每天五更时在樵楼上吹起号角,并高唱:“为君难,为臣又难,难也难;创业难,守成更难,难也难;保家难,保身又难,难也难!”为了防止功臣们居功自傲,朱元璋特令工部制造了一种申诫公侯铁榜,对他们可能发生的各种不法行为逐项规定了处罚标准。洪武18年前后,朱元璋将自己编写的四本诰书印发给各位官员,让他们认真学习,引以为戒。洪武25年,他又亲自编写了《醒贪简要录》,亲自在奉天门向百官宣读,并颁布中外。每次诛杀贪污受贿的案犯时,朱元璋都要下令刑部将其罪行印发至各级衙门,广为张贴,还下令官员都要到刑场观斩,以受教育。

他还经常表扬并越级提拔清正廉洁的官员,以树典型。陶后仲在福建任按察使时,惩治贪官数十人,尽除宿弊,抚恤军民。朱元璋下令对其大力表彰。某官员曾向河南按察司佥事王平行贿,王平反而将其抓起来送审。朱元璋得知后,嘉奖了他,并提拔他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对于能善始善终的循吏清官,朱元璋不仅给予重赏,还为他们修建府第;清官寿终时,朱元璋还亲自为其撰写祭文,以彰其德;他还命人将清官廉吏的事迹列入《彰善榜》、《圣政记》中,让其千古流芳……

正因为朱元璋下狠心反腐倡廉,明朝初期才出现了一批如陶安、陶后仲、郑士元、方克勤那样的清官,使得明初的政治清明,深得老百姓的拥护。

朱元璋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清代的史学家赵翼曾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但不论如何,他奇特的个性、传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创业史以及独树一帜的治国驭人之术,都令人好奇,尤其是其刚猛治国、重典肃贪的手段也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

1.刚猛治国、重典肃贪的效果

在洪武年间,世道清廉,民生发展迅速,也为永乐、仁宣盛世打下了基础,有了北方的暂时安宁、有了恢宏的《永乐大典》、举世闻名的郑和下西洋。

由于朱元璋采取的一系列惩贪倡廉的有力措施,明初的吏治改变了元末"赂遗权要"、"蠹政厉民"的腐败风气,日趋清明。他实行"以猛治国"的政策,虽然杀戮过重,但确实整饬了吏治,同时强化了中央集权,从而为明朝前期的繁荣铺平了道路。

在这个时期的官场,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重典肃贪的高压下,叫‘官不僚生’一点不为过,做官者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那时当公务员,应该是高风险职业,而且收入一般,远没有今天火爆抢手。朝中官员如惊弓之鸟,每天都担心自己脑袋不保,史料记载,官员们每天上朝,都要在家门口举行仪式,穿戴整齐,告别家人,交待清楚家事和后事,然后上朝,散朝时,家人在家门口等着,如果看到活人回家,就会长出一口气。在不知明日祸福这种极大的压力下,很多官员承受不住,纷纷表示自己就当白读了几十年书,情愿回家种地。

据统计,因贪污受贿被杀死的官员有几万人,到洪武十九年(1386),全国十三个省从府到县的官员很少能够做到满任,大部分都被杀掉了。可是杀完一批,又来一批,朱元璋又颁布了更严厉的法令:“今后贪污受贿的,不必以六十两为限,全部杀掉!”朱元璋十分不解,为什么这些人饱读诗书,以所谓“朝闻道,夕可死”为人生信条,却在当官之后成了“朝获派,夕腐败”。可就是这样也没能止住,官员倒是越来越少了,史料中有这样一个记录:该年同批发榜派官三百六十四人,皆为进士监生,一年后,杀六人,戴死罪、徒流罪办事者三百五十八人,可见当年提拨的新官员全部犯了法,无一幸免。

因为官员被杀的太多,没有人干活,便出现了戴死罪、徒流罪,很多犯罪的人过堂,上到衙门才发现当官的也戴着镣铐,和自己一模一样,后面还有人监视。除了衣服是官服,活脱脱就是个犯人。朱元璋手段用尽,自己也亲力而为,然而官员们仍然前腐后继,活像一群敢死队,成群结队地走到朱元璋的刑具下。正是法令太过严苟,无论是武力夺位的朱棣,还是仁厚的仁宗,当家后都基本废止了朱元璋肃贪的重典竣法,腐败贪污又死灰复燃,比起洪武,犹过之而无不极。

2.朱元璋的身世和理想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似乎没有谁比朱元璋出身更加低微、身世更加凄惨的。

元朝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东乡。他的父母是靠租种别人田地为生的佃农。他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上面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取名重八,后来改名元璋,字国瑞。朱元璋小时候曾读过几个月的私塾,后因没钱,只好退学给人家放牛。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淮河流域灾害频发,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至。朱元璋的家里也遭受了灭顶之灾,他的父亲、母亲、大哥、大哥的儿子在这场灾难中相继去世,大嫂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家里只剩下他和二哥。

朱元璋到村子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因为寺中也没有余粮,朱元璋只做了几十天的和尚,便被打发出门,云游四方。直到至正八年(1348),朱元璋才又回到了皇觉寺。云游的几年间,居无定所,风餐露宿,靠化缘度日,其实和讨饭也差不多。然而经过这几年云游的磨砺,朱元璋的视野大为开阔,人生阅历大为丰富。当皇帝后,在所有的恶行中,朱元璋最憎恶贪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每当他想起那本该发给自己父母的赈灾粮食被官吏贪污,导致父母饿死的情景,就会忍不住咬牙切齿,这些人个个该杀!

他想要创造一个官员人人清廉、百姓安居乐业的王朝。所以他尽一切努力去实现这个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武二年,朱元璋曾对大臣们说:“从前我当老百姓时,见到贪官污吏对民间疾苦丝毫不理,心里恨透他们,今后要立法严禁,遇到有贪官敢于危害百姓的,决不宽恕!”

3.明朝官吏体制

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正是由于权威下移,君主为臣下所蒙蔽,不了解民情,政策也得不到坚决贯彻。朱元璋常常思考如何建立一种政治体制,确保不会出现主荒臣专的局面,如何千秋万载。

改革政治体制

明朝初年,也基本沿用汉唐旧制,在中央设三大府:中书省,下统六部,职掌行政事务;大都督府,统管军事;御史台,职掌监察事务。地方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总管地方事务。但朱元璋对此很不满意,他亲自设计、制定了几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对以往政治制度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下令撤销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向中央负责。全国分为浙江、江西等十二个布政使司,洪武十五年(1382)增设云南布政使司。

洪武十三年(1380),他借口胡惟庸谋反,趁机宣布撤销中书省,不设丞相,提高六部职权,分掌天下事务,直接向皇帝汇报。"罢宰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朱元璋惟恐后世子孙不理解自己的苦心,特意在《祖训》中明文规定不许变乱旧章:"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同时将掌管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一分为五,改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分领所属都司卫所部队,但无权调兵。

朱元璋进行上述变革和调整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君权,主要手法是分化、弱化大臣之权,他对地方行省、中书省和大都督所作的一系列变革莫不如是。朱元璋罢丞相,是对一千多年中央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不设丞相,六部直接将全国政务奏请皇帝裁决,实际上是皇帝兼行相权。皇帝不得不处理更多的政务,据说朱元璋每天要看200多份奏章,处理400多件政事,相当辛苦。由此,朱元璋成为历史上最有权势的皇帝之一。

设立特务组织。

朱元璋生性雄猜,加强了对大臣的监视。开始时,他派遣一些检校等人暗中侦查大臣的举动,但没有逮捕和审讯的权力。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大臣对自己和大明江山忠心无二,要他们知道恐惧,防止他们营私舞弊、结党乱政。事无巨细,家长里短,都被朱元璋探知。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可以看出当时的恐怖情景。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罢朝回家做了一首诗:"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告诉他昨天诗作得不错,只是并没有"嫌"他迟,不如改成"忧"字更好些。钱宰听后大惊失色,吓得直磕头谢罪。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所以大臣们都提心吊胆,就连李善长、徐达这样的功臣也人人自危。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为了加强监视,特别设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成为他实行特务政治的重要手段,也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明代特务政治。

朱元璋这样费尽苦心地更张制度,反复斟酌定都问题,主要是因为天下得之不易,希望能世代固守,传之久远。

4.官员工资制度

遵循清廉原则,明朝官吏工资不高:一品大员一年1044石米,往下递减,正七品知县一年只有90石米。

以知县为例,县官月俸7.5石米,这些收入是他养家养佣人应酬的唯一来源。

休假制度

汉朝实行的是五天一休制,也就是干五天休息一天,名字叫“休沐”。

隋唐时期,改成了十天休息一次,称成“旬休”,但是每逢新年、冬至会休息七天。这七天时间是带薪假期。除此之外,端午、中秋、重阳外,还有皇帝的生日、如来佛祖的生日、老子的生日,孔子的生日也都放假。

宋朝一年假期还是有个几十天。

到了元朝,一年只有十几天休息。

到了朱元璋,完全取消过去休假制度,有的官员提出要恢复前朝的休假制度,被朱元璋驳回,然后规定休假的制度,一年休息三天!分别是过年、冬至、皇帝生日。实际实施后出现很多问题无法解决,于是后来规定从12月起放寒假,为期一个月,才算解决了部分问题。

5.惩治贪官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武十八年(1385)开始,朱元璋亲自制定、颁布《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和《大诰武臣》,其内容主要是惩治贪官污吏、地方豪强以及侵扰百姓等问题。四编大诰共236条,其中惩治贪官污吏的竟达150条之多,而且极其严厉,共罗列有凌迟、枭首太祖谥册、夷族等惩罚,其严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朱元璋颁布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肃贪法令:贪污60两以上银子者,立杀!

为了增加震慑力度,朱元璋还设置了一项骇人听闻的政策。明朝在县衙大门和二门之间多设置了一个土地祠,这个土地祠是剥人皮的地方,朱元璋命令官员贪污处死后,还要把贪官的皮剥下来,然后在皮内塞上稻草,做成稻草人,并挂于公座之旁,供众人参观,并威慑贪官。

6.肃贪手段和刑罚的创新

由于贪官的前仆后继、倒下一批又来一批,朱元璋对待贪官污吏的态度越来越严厉

“朝获派夕腐败”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指的是明朝初期的贪污腐败问题。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实行严刑峻法,打击贪官污吏,但是后来由于制度和管理方面的原因,腐败问题逐渐严重。这个说法意味着贪污腐败问题在明朝初期已经存在,并且很快就变得严重。这也反映了明朝政治制度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明朝的衰落和灭亡。

~

古代贪污腐败严重,朱元璋是用什么办法治理的?
答:凡是贪污超过60两银子的官员,就会被处死并剥皮示众。在如此大力度的法令下,朱元璋因为贪污腐败处死了数以万计的官员,被称为反腐倡廉最狠毒的皇帝。但可悲的是,并没有彻底消除贪污腐败的现象,贪腐官员依旧前赴后继。客观来说,朱元璋单纯靠严厉的法令治理贪腐的方式失败了。第二、三名:唐太宗李世民...

请问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
答:回答: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也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

明朝何时腐败
答:衰落是从英宗朱祁镇,腐败是从嘉靖年间

微腐败怎么看待?
答:"微腐败"是一种公权乱用的行为。其典型特点有三:一是小。指乱用公权的行为很小,如接待群众态度冷漠、在下基层时会接受一点土特产、一盒香烟等,小到人们容易忽视它的存在;二是多。这种乱用公权行为比较普遍,如接受服务单位私人宴请在为其办事时打"擦边球",或在帮人办事时接受不贵重物品,群众司空...

老残游记是谁写的?
答:他把当时腐败的中国比作一艘漂浮在海上行将被风浪所吞没的破旧帆船。船上有几种人:一种是以船主为首的掌舵管帆的人,影指当时上层的封建统治集团。作者认为他们“并未曾错”,只是因为是走“太平洋”的,只会过太平日子,不意遇上了风浪,所以毛了手脚,加上未曾预备方针,遇了阴天,日月星辰都被云气遮了,所以就没...

市场经济的含义是什么?
答:认为其根本原因,在“无法可依”与“有法不依”两方面中,有法不依是导致混乱的主要原因;在“体制内”因素和“体制外”因素两方面中,政府、执法机构腐败及“猫鼠串通”等体制内因素的失控是主要原因;在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两方面中,依托行政权力的垄断行为、地方保护主义等非市场机制是主要原因。 有人把当前我国...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没有人了解我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真正的馥郁芳柔。出自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离骚》。原文节选如下: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

拟每10股派现金红利0.2元是什么意思
答:每10股派0.2元是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一种方式,指的是每10股送0.2元现金,假如手上拥有某公司的1w股,公司分红10派0.2元,那么获得的现金为200元;除权后现金会转入相应的股票帐户,通过现金分红的方式,可以不扩大股本,对未来的经营不造成压力。不过并不是只要拥有股票就可以享受10派0.2元的,...

靖康雪,尤为耻,臣子恨,何时灭,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什么意思
答:“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相同,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对当时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斗争,显然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与主张议和,偏安江南,苟延残喘的投降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等闲”,作随便解释。“空悲切”,即白白的痛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既...

诗中的“犹抱琵琶半遮面”是什么意思?
答:小山村情怀 采纳数:28434 获赞数:375457 向TA提问 私信TA 关注 展开全部 犹抱琵琶半遮面意为环抱着琵琶半遮着脸。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出自《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深刻的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状况。 “犹抱琵琶半遮面”往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