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的经常用典

作者&投稿:匡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运用用典的手法写一篇作文

草,虽然平凡、渺小,但却有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虽然不美丽,但却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这一切都是对生命的渴望而得来的力量!草,不管闪电雷击,不管狂风骤雨,不管严寒酷暑,它都毫不畏惧.这一切都是信念的力量,小草渴望生命,渴望生存,于是又站了起来!

我漫步在小路上,看着路旁那一棵棵嫩绿葱郁的小草,陷入了沉思……

也许,有很多人都把小草当成是弱小、无能的象征,认为它们那矮小的身躯经不起一点儿风雨.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在我眼里的小草,是那样的顽强,那样的富有生机,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本身具有的生命力和精神!

一到春天,小草们就睁开朦胧的双眼,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与人们一同分享春姑娘所带来的喜悦与温暖.它们散满大地,为这块抚养它们的“母土”铺上了绿地毯……这千千万万的小草组合起来,才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伟大.

当然,小草的可敬之处不单单是在这里,它们身上还闪耀着一个亮点——顽强不屈的精神.小草虽然没有参天大树那样的高大挺拔,也没有花朵那样的鲜红美丽,但是,它们的精神足以盖过这一切,足以让人们重新去认识并惊叹它们.

暴风雨里,高大挺拔的大树被连根拔起,五颜六色的花朵已花残叶败,而小草呢,却以一种比物质的力量更加有力的力量赢得了胜利……等到暴风雨过后,花树都变了样,只有小草依然昂首挺胸地站在那儿,享受着雨后的阳光……正因为此,它们才对得起大诗人的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想: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人人都会遇到崎岖与坎坷,只要我们具有小草的精神,绝望之云终会驱散,希望之花将会常开.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丛新生的小草,更不会忘记妈妈满含期望的笑脸!

2. 用典的作文 1000字左右,帮帮忙,谢了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经典名句的统称。

丰富、生动而鲜活的历史典故与文学典故,是一个民族语言发达的标志与民族特色的印记。在写作中,恰当而灵活地的引用、翻用一些中外典故,可以令文章更加生动活泼,为文章增色添彩。

下面简要说说学生习作中引用典故的几种情况。 一、以典言事 叙事角度与描写方式巧妙灵活,是为作文增色添彩的一种策略。

让历史故事穿越时空走进现实叙事之中,应该是较为有效的一种策略。 习作《课前小插曲》写的是冬日的课间时分,同学们在室外跳大绳接长龙,课前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语文老师身披大氅,手执教案,昂然向东而来。

他推门入室,不由得大跌眼镜:眼前除了墙壁、桌椅之外就是空气。“怎么连门口那个一见我就勤于发问的小个子女生也不见了?”他扶正眼镜,细看课表,并未有错。

“难道今天要上演一出《新空城计》不成?好,今日我定要生擒诸葛,改写历史!” 这段描写,堪称一段趣味的链接。让妇孺皆知的“空城计”走进教室,且有“生擒诸葛”的“续集”。

原本平淡的生活中顿时有了“戏”,而且“戏”中藏“戏”,奇趣顿生。 二、用典明“志” 很多时候,直陈心曲往往会陷入直白浅陋,让人索然无味。

变换一种方式,则可以让平淡的事件摇曳生姿。几则典故的“引进”,习作《丑女日记》(原文见《作文通讯》)便因之而生动活泼,兴味盎然,令人忍俊不禁。

****年*月*日 星期一 也许是因为和同学们的关系还不错吧,他们便越发放肆起来,竟然暗地里给我起了个外号——“丑女”!两天前,我还对这个外号嗤之以鼻,不过,今天我却“茅塞顿开”,欣然接受了它…… 其实,原因很简单:语文课上,我研读了《种树郭橐驼传》,终于明白了“名人是这样炼成的”!郭氏,背驼,人们戏称他为“郭橐驼”。他不仅承认自己的缺陷,还把名字改成了“郭橐驼”……真是“能忍人所不能忍,必能成人所不能成”呀! 课后,我对着眼镜片照了半天,终于发现自己的“缺点”。

我这个“丑女”为了使那篇尚未出世的《丑女正传》也可以流芳,这回,也就默认了吧! 一段少年心事,因为众多历史典故的“加盟”而更富于情趣。《种树郭橐驼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阿Q正传》等文学典故一起走进习作,为文章增添了“亮色”;经过习作者“别有用心”的改造,更是呈现了一段纷纭的少年心事。

三、借题发挥 一则典故,总是有着它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当然也必定具有它特定的意义与内涵;当它与现实撞击的时候,则能给人一崭新的思索与启迪。 习作《从“天赋人权”说开去》则从法国大革命时期“天赋人权”理论的提出说起,并由之而宕开一笔,进入了另一重境界—— 好一个感天动地、震撼人心的“天赋人权”!可是撇开“人”不谈,让我们把视角转向整个生物界,整个地球和宇宙,“天赋”的权利又岂止“人权”一个? 每朵花、每棵草、每株苗,每一个如此幼小脆弱的生命,不也需要尊重、理解与关怀吗?由此,“天赋”的还有“花权”、“草权”、“树权”,包括大自然中的其他一切生物,都有被尊重的权利。

…… “天赋人权”是一则历史典故,由此引申的“花权”、“草权”、“树权”,则是借题发挥。文章的意图是很明显的,它告诫人们在维护与享受自己“天赋人权”的同时,远离对其他物种的专横、独裁与戕害,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

四、旧瓶新酒 下面一段文字则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水浒传》讲述了人与国家的关系,讲述了国家与“革命”的主题,军队教练林冲,县 *** 干部宋江,村干部晁盖,县 *** 工作人员武松,政法干部雷横、朱仝、鲁智深,民办教师吴用,土地集中经营者卢俊义,待业青年史进,这些安安稳稳过日子的人,在怎样的条件下竟成了“匪”。

(《文汇报》) 这是一段极具个性神采的语言。将水浒典故中的人物与现实对接,用现实称谓“注解”历史人物,并赋予一个全新的现实命题——“人与国家”,旧瓶新酒,给人以拍案惊奇般的阅读美感。

一篇题为《听取“哇”声一片》是这样构思的: 傍晚时分在花园散步,猛听“哇”的一声,原来是一个四五岁是小女孩在赞叹一朵花的美丽;回家打开电视,迎面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叫着:“哇!好多瘦肉耶!”换一个频道:“下一个嘉宾——”女主持人素手一指,“著名歌星***!”台下观众异口同声——“哇!”……在一段排列式的列举之后,习作进入了另一个层次,首先是以《辞海》为证,得出“‘哇’原来不是正宗的叹词,最多只是个半路出家的‘暴发户’”的结论,紧接着对流行与时髦中的港台味进行了批判,言之凿凿,令人叹服。 “听取蛙声一片”出自辛弃疾的著名词章,是著名的文学典故。

习作通过巧妙的化用、替换,让读者于强烈的“前摄抑制”进入新境界,其效果当然比直接进入主体好多了。 五、反弹琵琶 在学生习作中,我们常常看到诸如此类的立意: 磨刀不误砍柴功——磨刀也误砍柴功 班门弄斧——弄斧就到班门 旁观者清——旁观者未必清 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良药苦口利于病——良药未必苦口 龟兔赛跑——为何偏让龟兔赛跑 对传统成语典故进行思维上的辨证,有利于。

3. 文章用典的作用

用典:丰富文化(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

用典的好处之一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用典过滥,人们贬之为“掉书袋子”,故意卖弄,不可取;用典恰到好处,却足以表现出一种含蓄雅洁的风姿。

汉语中有许多成语,人们喜欢学,也喜欢用,就是因为成语中常常隐含着某些历史传说或寓言故事,内蕴比较丰富。现代汉语在实际应用中,也常常保留着“用典”的痕迹。

“卢沟桥畔月色惨白”,包含着七七事变日寇入侵的那段惨痛历史。“别看他身上穿得很新潮,脑子里却还是十足的鲁四老爷”,读过鲁迅名著《祝福》的,都知道这“鲁四老爷”指的是什么。

朱自清在《背影》中写自己的父亲,戴的是青布小帽,穿的是青布大褂和青布鞋子;“青”指黑色,这一身穿戴就意味着家道贫寒,且在丧母守孝之中。 还有就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4. 结合用典的小作文的题目有哪些

有趣的一天

星期天,我和妈妈高高兴兴地去山上玩。

我们来到山脚下,看到了有人用一个方便袋拿着一些红通通的果实,我想,到底他们拿的是什么呢?我去问了一个叔叔,他告诉我这叫杨梅,叔叔给了我一个,我一品尝,啊!真好吃啊!我和妈妈都想去亲自采几个,就上山了。

到了山上,我看到了一棵棵象冬青一样的杨梅树,树叶绿油油的,杨梅红通通的,树干上还有些小小的刺儿,如果你一不小心就会被划破手指的,所以我特别留心的去摘那些杨梅,没想到居然有一个象蛇似的东西窜过,把我吓的大叫“救命”,等我定下神一看,原来是一只蜥蜴,啊!让我虚惊一场,我想蜥蜴是益虫,不能捉它,还要保护它。我就继续去摘杨梅,一不小心,我被刺扎了一下,就不敢去摘了,妈妈鼓励我说:“别害怕,只要小心地摘就不会被扎到,采摘时最好把果蒂一同摘下来呀!这样就不容易烂掉的。”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又摘了一回儿,果然没有扎到我,我心理感到很骄傲;同妈妈一起摘了好多好多的杨梅,吃着自己的劳动果实,我开心地笑了。

下山时,看到很多不知名的花、果、树、鸟。我暗想山上有那么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研究和开发。以后,我要刻苦学习,同时希望每一个星期天都这么有趣。

5. 运用用典手法写一个片段

典故之种类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分述于下: 一:明典--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

如: 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崔伟之摄郴州五排) “渭阳”一词出自【诗经】唐风:“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之句,遂以代“舅氏”二字。又如: 邻水延福寺早行 陆游 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 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 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 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之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

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剑”。

此处借为清晨之意。 二:暗典--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

如: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 元遗山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虱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作者以文王之任为己任,故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暗典之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即【文心雕龙】所谓“虽引古事,莫取旧辞”是也。

三:翻典--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如: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虽说贾谊,却反其意而用之。

又林和靖之【自做寿堂诗】: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虽说相如,然反其意而用之也。

【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又如李商隐之【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诗: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诗中用万般无奈之口气,“却羡”卞和因献璞玉,而双脚被刖之事,以表明作者不甘奴颜屈膝之意,其实何尝真愿斩足,此亦属翻典之类。

6. 以控制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作文

控制情绪,学会沉默,保持单纯有时候,你被人误解,你不想争辩,所以选择沈默。

本来就不是所有的人都得了解你,因此你没不必对全世界喊话。却也有时候,你被最爱的人误解,你难过到不想争辩,也只有选择沉默。

全世界都可以不懂你,但他应该懂,若他竟然不能懂,还有什么话可说?生命中往往有连舒伯特都无言以对的时刻,毕竟不是所有的是非都能条列清楚,甚至可能根本没有真正的是与非。那么,不想说话,就不说吧,在多说无益的时候,也许沉默就是最好的解释在你跌入人生谷底的时候,你身旁所有的人都告诉你:要坚强,而且要快乐。

坚强是绝对需要的,但是快乐?在这种情形下,恐怕是太为难你了。毕竟,谁能在跌得头破血流的时候还觉得高兴?但是至少可以做到平静。

平静地看待这件事,平静地把其他该处理的事处理好。平静,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

和别人发生意见上的纷歧,甚至造成言语上的冲突,所以你闷闷不乐,因为你觉得都是别人恶意。别再耿耿于怀了,回家去擦地板吧。

拎一块抹布,弯下腰,双膝着地,把你面前这张地板的每个角落来回擦拭干净。然后重新省思自己在那场冲突,所说过的每一句话。

现在,你发现自己其实也有不对的地方了,是不是?你渐渐心平气和了,是不是?有时候你必须学习弯腰,因为这个动作可以让你谦卑。劳动身体的同时,你也擦亮了自己的心绪。

而且,你还拥有了一张光洁的地板呢,这是你的第二个收获。你说,人生是一条有无限多岔口的长路,永远在不停地做选择。

如果只是选择吃炒面或炒饭,影响似乎不大,但选择读什么科系、做什么工作、结婚或不结婚、要不要有孩子,每一个选择都影响深远,而不同的选择也必定造就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你又说,生命中不可承受之情,就在于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啊。

如果当初如何如何,现在就不会怎样怎样,这种充满怅然的喃喃自语,还是别再多说了吧。每一个岔口的选择其实没有真正的好与坏,只要把人生看成是自己。

独一无二的创作,就不会频频回首如果当初做了不一样的选择。漫步林间,你看见一株藤蔓附着树干,柔软与坚实相互交缠,你感动于这静美的一幕。

让幸福与归属就此驻足吧。你想,不知未来会有怎样一番风雨摧折?也许藤将断、树会倒,也许天会荒,地将老。

你又想,那么,请时光停格在此刻吧,停格即是永恒。永恒里若有这静美的一刻,未来可能遭遇的种种劫难,便已得到了安慰与报偿。

因为思虑过多,所以你常常把你的人生复杂化了。明明是活在现在,你却总是念念不忘着过去,又忧心忡忡着未来;坚持携带着过去、未来与现在同行,你的人生当然只有一片拖泥带水。

而单纯是一种恩宠状态,单纯地以皮肤感受天气的变化,单纯地以鼻腔品尝雨后的青草香,单纯地以眼睛统摄远山近景如一幅画,单纯地活在当下,而当下其实无所谓是非真假。既然没有是非,就不必思虑;没有真假,就无须念念不忘又忧心忡忡。

无是非真假,不就像在做梦一样了吗?是呀,就单纯地把你的人生当成梦境去执行吧。吃多了健康食品,偶尔你也想啃一啃鸭舌头和盐酥鸡。

看多了大师名剧,偶尔你也想瞄一瞄耳光摔不完眼泪掉不完的连续剧。听多了古典音乐,偶尔你也想唱一唱爱他一百年又恨他一万年的流行歌曲。

你知道健康食品对健胃整肠有意义,大师名剧对培养气质有意义,古典音乐对提升性灵有意义,可是,偶尔你其实并不想让自己时时刻刻活得那么有意。人生不需要把自己绑得那么紧。

偶尔的小小放纵,是道德的。灵气充满或许接近大人,但偶尔的俗气会更平易近人。

今天的你,是不开心的你,因为有人在言语间刺伤了你。你不喜欢吵架,所以你离开;可是你只是离开了那,却没有离开被那人伤害的情境,因此你愈想愈生气。

愈有气,你就愈没有力气去理会别的事情,许多更该用心去做去想去处理的事件,就在你漫天漫地的心烦意乱之中,被轻忽被漠视被省略了。因为,你只是一心一意地在生气。

在情绪上做文章,这是对自己的浪费,而且是很坏的浪费。毕竟,生气也是要花力气的,而且生气一定伤元气。

所以,聪明如你,别让情绪控制了你,当你又要生气之前,不妨轻声地提醒自己一句:“别浪费了。”曾经买了一件很喜欢的衣裳却舍不得穿,郑重地供奉在衣柜里;许久之后,当你再看见它的时候,却发现它已经过时了。

所以,你就这样与它错过了。你也曾经买了一块漂亮的蛋糕却舍不得吃,郑重地供奉在冰箱里;许久之后,当你再看见它的时候,却发现它已经过期了。

所以,你也这样与它错过了。没有在最喜欢的时候上身的衣裳,没有在最可口的时候品尝的蛋糕,就像没有在最想做的时候去做的事情,都是遗憾。

生命也有保存期限,想做的事该趁早去做。如果你只是把你的心愿郑重地供奉在心里,却未曾去实行,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与它错过,一如那件过时的衣裳,一如那块过期的蛋糕。

某次你搭火车打算到A地去,中途却忽然临时起意在B地下了车。也许是别致的地名吸引了你,也许是偶然一瞥的风景触动了你,总之,你就这样改变了本来预定的行程,然后经历了一场充满惊奇的意外旅行。

A地是你原先的目标,B地却让你。

7. 如何引经据典写好作文开头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好坏。生动形象的语言就像磁铁一般具有魔力,吸引读者的眼球,激起阅读兴趣。语言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书本,二是社会生活。写文章的时候,我们常常把别人说过的话,写过的好词句,看过的有趣故事,听过的人文轶事,发表的有关言论适当地“搬”到自己的作文里,为我所用,这种方法叫引用。它是作文开头常用的一种方法。

引用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引用(也叫“明引”),就是将他人的原话一字不落地引用到作文里,所引用的语句一般加引号,如:“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一种是间接引用(又叫“暗引”),就是在引用原话时,不照录原句,而是对原句有所改动,所引用的语句一般不加引号。如,我爱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里,“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是间接引用。这句话出自高尔基语,原话是“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引用运用得好,可以增添文采,丰富作文内容,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引起读者感情共鸣。

常见开头引用的方式有:

1、诗词韵律

【例如】林清玄《秋天的心》: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开篇两句诗,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引出话题。而贾岛的“秋风”句,是真真切切地给人们描绘出一幅秋撒长安的美丽画卷,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抒情环境。两句诗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描写“秋天的心”,为下 *** 了铺垫。

2、成语、俗语

【例如】《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是个成语,意思是全天下奇特而又少见的事物或难得看到的壮丽景象,这里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雄伟美丽而又不多见的景象。因为是“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人们去观赏。这就提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

3、名言警句

【例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过的一句名言,作者拿它做文章的开头,意思是告诉人们,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敏锐地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深入思考、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那么,等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开门见山,言简意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4、故事导入

【例如】《太阳》: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上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文章开头引用《后羿射日》的故事传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接着介绍太阳远、大、热三个特点,生动、形象、有趣。

5、人物语言或声音

【例如】《麦哨》:“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

此外,还有引用广告、歌词、歌谣等。

编辑:心台



~

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答: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之类的题,是阅读写作中我们经常失分的题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们什么是写作手法、什么是表现手法不清楚,不明白,因而在做题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今把各种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罗列到下面。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作用也附到后面,供大家参考。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

用典是什么意思
答:从诸子百家和历代文人、政治家的经典名句中旁征博引,表达立场、观点和方法。用典亦称用事,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即称“用典”。用典是有几个字就说明所要表达的意思,几个字就点明了一个故事。用字、表达都很灵活。引用是把...

古诗鉴赏中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方法都有哪些?具体点哦!
答:写作方法就是写作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可分为如下几种: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用典可以分六个方面说
答:意思加重,用典虽是绕弯子说,总是没有白用。像周邦彦的“冶叶倡条俱相识(读仄声),仍惯见珠歌翠舞”,冶叶倡条本诸李商隐诗“冶叶倡条偏相识(读仄声)”,指歌女,等于用隐语而意思没有增加,不增加,宽厚些说也是用不用两可。 其三,还有一种情况是非用不可,那就只好用。我昔年写文谈用典,曾经说到这种情况...

高中500字作文 夸张 用典 神话故事 动静结合
答: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大豆、玉米、高梁都成熟了,累得弯了腰。 秋天的天很高,好象盘古还在撑着天和地;天那样蓝,好象有位画家在天空中涂了蓝色的颜料。 杨树的叶子有点发黄了,秋风吹来,杨树摇摇晃晃,好像它已经老了,站不稳了。 庄稼们可高兴了,因为它们都结出了果实,都在谈论着:“你瞧,我...

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哪6种
答:常见的写作手法: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1、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

作文有几种写作方法
答:( 另外还有不少,譬如渲染、动静、创设意境、用典等。)二、表达方式: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常见的有:夸张,对 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场面描写,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 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

英语的文采是怎么回事
答:During his useful life he often felt he was useless. 在他大有作为的一生中他老是感到自己无用。其他还有sweet pain; thunderous silence; luxurious poverty; heavy lightness; living death; impossible hope 等等。9. 轭式搭配 (zeugma)把适用于某一事物的词语顺势用到另外一事物上的方法。在同一...

写作手法是什么
答: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和想象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

表达与写作文的技巧
答: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