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数学老师如何在一年级学生面前立规矩? 刚开学,教师如何给小学生立些什么规矩

作者&投稿:父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年级新生应该培养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养成一定的时间观念和遵守合理的作息时间的习惯
力求让孩子做到定时起床,定时睡觉,不睡懒觉。教师要及时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教育家长不要由于自己爱看电视而影响孩子的睡眠,应该规定孩子起床的时间和出门上学的时间。上学时间过早,校门尚未开启,学生在马路上游荡,容易发生意外事故;上学迟到,不仅会影响孩子本人和班级同学的学习,还容易使孩子产生拖沓、不求上进的思想。孩子晚上睡觉前脱下的衣、裤、鞋、袜要求他自己折叠整齐,放在固定地方。穿着要整齐,穿戴时不丢三拉四。穿衣、脱衣、洗脸、刷牙动作利索,不拖延时间。通过不断的要求和督促,使孩子养成无论于什么事都不浪费时间的习惯。
(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要求孩子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生吃的瓜果要洗于净。教育儿童不挑食,不偏食,饭后不作剧烈运动。坐、立、行、睡、读书、写字保持正确的姿势,读书、写字时眼和桌面距离不少于33厘米;不在光线暗淡或直射阳光下看书;不躺着、走着或坐车时看书;看电视要有节制,每天不超过1小时,与屏距离至少保持2米以上,否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三)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
要求孩子对生活上的能自己做到的尽量自己去做,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如穿衣、叠被、洗脸、洗手、收拾房间、扫地倒垃圾、洗袜子、洗手帕等,并教育他们做事认真,不丢三落四,从而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和爱整洁,有条理的好习惯。
目前孩子自我服务习惯很差,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如果任其存在下去,孩子长大后就无法承担肩负的历史重任。应该说,这不是孩子的过错。孩子能力的逐步发展,加上好奇,总是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做些事情,这时如果能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具体的指导,就能在孩子不断享受到成功欢乐的同时,使他们形成劳动观念,形成必要习惯。可是大多数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宠爱,怕孩子劳动会吃苦受累,或者影响学习,就什么都由出己包揽。时间一长,孩子的劳动热情消失了,责任感也没有了,认为父母的照料是理所当然的,无形中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再来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就困难多了。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利用家校联系手册,及时与家长取得沟通,抓住入学后孩子具备一定劳动能力,有劳动欲望这一有利时机,及时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和自我服务习惯。
二、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来说,主要使用“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家中来客,做到尊敬有礼,家长与别人谈话时开别插嘴,客人问话,诚实回答,态度大方;不讲污言秽语;尊敬老师和长辈,友爱同学和同辈小朋友,爱护比自己年纪小的弟妹和小朋友;对残疾人有同情心,主动热情帮助;遵守纪律和公共秩序;保护公共财物;诚实;不说谎;不贪小便宜等。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 作业习惯、书写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
怎样真正使一年级新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面强化,晓之以理
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而良好的习惯最终要落在个体优良的外在行为上,因此,习惯的养成主要应通过行为训练和行为强化来进行。碰到孩子沾染了某些不良行为,教师要及早教育。先要诚恳地、耐心地告诉他,这个行为是错的,帮助孩子辨别是非,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再引导孩子分析这个行为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在孩子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空间观念。然后可以以商量的语气建议用另一种好的行为来补充。切不可在孩子还没有真正认识错误时,满足于孩子的口头认错,或只是大声训斥,作为惩罚。这样做不能起到教育作用。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坚持循循善诱,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乐意去学去做,并坚持下去。如在课堂上,针对有的孩子作业速度慢,经常拖拖拉拉的毛病,可以利用手表对他的作业进行记时,发现有进步及时鼓励:“你这一次的作业做得真快,比上一次快多了。”“你看,又快了二分钟”,从而激起孩子要求越做越好、越做越快的热情。经过反复锻炼,既加快了孩子的作业速度,又培养起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而在平时的学习和活动中,看到孩子们中有一些良好习惯的萌芽出现,老师的肯定、赞许的目光也是对这种行为的积极强化,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习惯。
同时以形象化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树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有良好的行为。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是养成教育的前题。根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内容,又结合班级学生的情况,制定班风、班规,再配以寓言故事、名言警句、儿歌等加以强化。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生动,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比如宣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第一条“尊敬国旗、国徽……”时,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解国旗的来历、国徽的含义及《国歌》的产生历程,同时从中国近代史中选取讲述了许多先烈们为缔造新中国、前赴后继、血染疆场的动人故事,使学生对国旗、国徽的崇敬、热爱之情油然而生。。由于每周坚持这样的宣传、诱导,每周宣传《规范》中的一条,以利于学生消化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净化了学生的思想,形成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思想意识。
(二)言传身教 ,动之以情
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中,班主任的榜样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他的以身作则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极为重要的外部条件。。因为教师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他的一言一行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好奇、善模仿,教师是他们的偶像,必然会成为儿童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教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良好的言行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是这个道理,而《论语子路》记述孔子的言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更肯定了教师身教的重要性。
所以,作为班主任,身教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在平时, 教师要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道德要自己做得到。上课起立时,教师标准的站姿,就是无声的命令;下课后,教师随手关灯,就是最好的榜样。走进教室,看到地上的纸屑,不动声色地把它检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地上脏了,主动拿扫帚扫干净;桌面脏了,自己擦擦;桌椅歪了,排一排……那么,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教师即使不提明确的要求,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好的行为,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语,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微笑,都能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此外,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检查、鼓励、表扬、批评等手段进行强化,促使孩子早日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不少教师为培养习惯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总是收获不大,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严格要求。如有的教师虽然也对孩子提出—定的要求,但为了抓教学质量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教学上,在行动上不加以督促,遇到困难后就任其打退堂鼓。这样不仅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还会加深孩子的惰性,使他们越来越缺乏迎战困难的勇气,这种做法有百害而无一利。教师对孩子的要求不宜过多、过高,要切合他们的实际。要求一旦提出,就要督促孩子做到,决不轻易改变。
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为此,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同时要讲究科学性和渐进性。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由易到难,把握好训练的层次,将学生应掌握的规范分解成若干个小点,帮助学生逐渐掌握。一个规范可以分“小步子”实施,一步一步地训练,使学生一步上一个台阶,逐渐适应小学生活;也可以一个月或一周抓一个训练重点,一点一点来训练,逐渐增加训练内容,将总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阶段的小目标中去实现,而且要允许学生反复。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由于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他们的认识和行为常常会不一致。即使他们了解并熟记了各种规范和要求,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仍旧会冒头,将教师辛勤工作的成果付之一炬。这就要求教师要随时抓苗头,强化常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讲究科学。不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味地高标准严要求,有时只会适得其反。
(四)家校合一,导之以行
学生成长的第一个现实存在即身体,是由家庭提供的;学生成长的第一社会存在即教育环境,也是由家庭提供的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的实施者是教师,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家长,不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希望孩子有出息。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目的、原则方面是一致的,但是二者的环境、方式以及影响力等方面则差距很大,需要相互补充、配合和支持。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子女进行启蒙教育,言谈举止影响着孩子,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的品行形成的最主要、最直接原因也恰恰在家长。如在学校,我们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可是在家里许多父母却总是无休止地疼爱孩子担心这,担心那,却没有教育孩子如何成为一个有孝心的人。这样,两种教育脱钩,就使学校进行教育留于形式。研究发现,所谓“问题儿童”多数出生在对子女溺爱、父母对孩子态度不一等因素的家庭。所以只有把学校和家庭结合起来,让父母配合学校,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既然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有一个从学校到家庭或从家庭到学校的过程,那么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为了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首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可以通过个别交谈、个别约谈、家访、与家长建立联系本等形式了解并理解家长的教养心态,教育行为,注意尊重家长的人格,以平等、友善、建议式的口吻与家长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并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认识,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不要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习惯的培养,使他们懂得作为一个称职的家长,不仅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从生活上关心他们,提供和谐的成长环境,还要从小培养他们的良好的习惯。要通过言辞、情感和行为潜移默化的催发孩子,要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同时配以具体指导,这里既包括对某些行为动作在技术上的指导,也包括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如何克服它的指导。这样家校合一共同施教,在充分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与教师,孩子与家长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并且贯穿于一日生活中,将这种带强制性的,必须遵守的规则,内化为自主的、自觉的、习惯性的良好行为,从而使孩子较为顺利地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并顺利地融入小学生活。
总之, 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好习惯的培养是个繁琐细致的工作,它是需要所有老师共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循循善诱,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还要把这项工作认真细致地坚持下去,使每位学生都能养成良好习惯。

我今年也是第一次带一年级两个班,请问第节课应该怎么和孩子互动,怎么立规矩呢?现在小孩很调皮的,应该凶点还是对他们好一点

1:先和小朋友们互动。
2:上课要充分把握好时间。
3:要上课之前要完全了解课文。
至于立规矩,要慢慢来,因为他们还小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并不是特别好,一天说一天的规矩,多多提醒他们,慢慢的,他们会自然而然

给学生立的最好规矩就是用心灵赢得学生。

1:先和小朋友们互动。
2:上课要充分把握好时间。
3:要上课之前要完全了解课文。
至于立规矩,要慢慢来,因为他们还小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并不是特别好,一天说一天的规矩,多多提醒他们,慢慢的,他们会自然而然的接受,并且记住。
他们还小,可能不是很听话,尽量放松心情,每天保持的笑脸,这样大家都会认可你的努力,也会认为你是一个好老师!
祝你和小朋友们相处愉快!记住要保持Smile!

新老师怎么教一年级新生,该怎么说上课的规矩,怎么一步步的教会他们~

一年级新生应该培养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养成一定的时间观念和遵守合理的作息时间的习惯
力求让孩子做到定时起床,定时睡觉,不睡懒觉。教师要及时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教育家长不要由于自己爱看电视而影响孩子的睡眠,应该规定孩子起床的时间和出门上学的时间。上学时间过早,校门尚未开启,学生在马路上游荡,容易发生意外事故;上学迟到,不仅会影响孩子本人和班级同学的学习,还容易使孩子产生拖沓、不求上进的思想。孩子晚上睡觉前脱下的衣、裤、鞋、袜要求他自己折叠整齐,放在固定地方。穿着要整齐,穿戴时不丢三拉四。穿衣、脱衣、洗脸、刷牙动作利索,不拖延时间。通过不断的要求和督促,使孩子养成无论于什么事都不浪费时间的习惯。
(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要求孩子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生吃的瓜果要洗于净。教育儿童不挑食,不偏食,饭后不作剧烈运动。坐、立、行、睡、读书、写字保持正确的姿势,读书、写字时眼和桌面距离不少于33厘米;不在光线暗淡或直射阳光下看书;不躺着、走着或坐车时看书;看电视要有节制,每天不超过1小时,与屏距离至少保持2米以上,否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三)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
要求孩子对生活上的能自己做到的尽量自己去做,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如穿衣、叠被、洗脸、洗手、收拾房间、扫地倒垃圾、洗袜子、洗手帕等,并教育他们做事认真,不丢三落四,从而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和爱整洁,有条理的好习惯。
目前孩子自我服务习惯很差,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如果任其存在下去,孩子长大后就无法承担肩负的历史重任。应该说,这不是孩子的过错。孩子能力的逐步发展,加上好奇,总是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做些事情,这时如果能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具体的指导,就能在孩子不断享受到成功欢乐的同时,使他们形成劳动观念,形成必要习惯。可是大多数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宠爱,怕孩子劳动会吃苦受累,或者影响学习,就什么都由出己包揽。时间一长,孩子的劳动热情消失了,责任感也没有了,认为父母的照料是理所当然的,无形中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再来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就困难多了。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利用家校联系手册,及时与家长取得沟通,抓住入学后孩子具备一定劳动能力,有劳动欲望这一有利时机,及时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和自我服务习惯。
二、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来说,主要使用“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家中来客,做到尊敬有礼,家长与别人谈话时开别插嘴,客人问话,诚实回答,态度大方;不讲污言秽语;尊敬老师和长辈,友爱同学和同辈小朋友,爱护比自己年纪小的弟妹和小朋友;对残疾人有同情心,主动热情帮助;遵守纪律和公共秩序;保护公共财物;诚实;不说谎;不贪小便宜等。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 作业习惯、书写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
怎样真正使一年级新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面强化,晓之以理
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而良好的习惯最终要落在个体优良的外在行为上,因此,习惯的养成主要应通过行为训练和行为强化来进行。碰到孩子沾染了某些不良行为,教师要及早教育。先要诚恳地、耐心地告诉他,这个行为是错的,帮助孩子辨别是非,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再引导孩子分析这个行为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在孩子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空间观念。然后可以以商量的语气建议用另一种好的行为来补充。切不可在孩子还没有真正认识错误时,满足于孩子的口头认错,或只是大声训斥,作为惩罚。这样做不能起到教育作用。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坚持循循善诱,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乐意去学去做,并坚持下去。如在课堂上,针对有的孩子作业速度慢,经常拖拖拉拉的毛病,可以利用手表对他的作业进行记时,发现有进步及时鼓励:“你这一次的作业做得真快,比上一次快多了。”“你看,又快了二分钟”,从而激起孩子要求越做越好、越做越快的热情。经过反复锻炼,既加快了孩子的作业速度,又培养起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而在平时的学习和活动中,看到孩子们中有一些良好习惯的萌芽出现,老师的肯定、赞许的目光也是对这种行为的积极强化,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习惯。
同时以形象化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树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有良好的行为。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是养成教育的前题。根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内容,又结合班级学生的情况,制定班风、班规,再配以寓言故事、名言警句、儿歌等加以强化。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生动,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比如宣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第一条“尊敬国旗、国徽……”时,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解国旗的来历、国徽的含义及《国歌》的产生历程,同时从中国近代史中选取讲述了许多先烈们为缔造新中国、前赴后继、血染疆场的动人故事,使学生对国旗、国徽的崇敬、热爱之情油然而生。。由于每周坚持这样的宣传、诱导,每周宣传《规范》中的一条,以利于学生消化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净化了学生的思想,形成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思想意识。
(二)言传身教 ,动之以情
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中,班主任的榜样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他的以身作则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极为重要的外部条件。。因为教师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他的一言一行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好奇、善模仿,教师是他们的偶像,必然会成为儿童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教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良好的言行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是这个道理,而《论语子路》记述孔子的言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更肯定了教师身教的重要性。
所以,作为班主任,身教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在平时, 教师要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道德要自己做得到。上课起立时,教师标准的站姿,就是无声的命令;下课后,教师随手关灯,就是最好的榜样。走进教室,看到地上的纸屑,不动声色地把它检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地上脏了,主动拿扫帚扫干净;桌面脏了,自己擦擦;桌椅歪了,排一排……那么,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教师即使不提明确的要求,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好的行为,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语,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微笑,都能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此外,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检查、鼓励、表扬、批评等手段进行强化,促使孩子早日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不少教师为培养习惯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总是收获不大,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严格要求。如有的教师虽然也对孩子提出—定的要求,但为了抓教学质量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教学上,在行动上不加以督促,遇到困难后就任其打退堂鼓。这样不仅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还会加深孩子的惰性,使他们越来越缺乏迎战困难的勇气,这种做法有百害而无一利。教师对孩子的要求不宜过多、过高,要切合他们的实际。要求一旦提出,就要督促孩子做到,决不轻易改变。
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为此,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同时要讲究科学性和渐进性。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由易到难,把握好训练的层次,将学生应掌握的规范分解成若干个小点,帮助学生逐渐掌握。一个规范可以分“小步子”实施,一步一步地训练,使学生一步上一个台阶,逐渐适应小学生活;也可以一个月或一周抓一个训练重点,一点一点来训练,逐渐增加训练内容,将总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阶段的小目标中去实现,而且要允许学生反复。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由于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他们的认识和行为常常会不一致。即使他们了解并熟记了各种规范和要求,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仍旧会冒头,将教师辛勤工作的成果付之一炬。这就要求教师要随时抓苗头,强化常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讲究科学。不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味地高标准严要求,有时只会适得其反。
(四)家校合一,导之以行
学生成长的第一个现实存在即身体,是由家庭提供的;学生成长的第一社会存在即教育环境,也是由家庭提供的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的实施者是教师,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家长,不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希望孩子有出息。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目的、原则方面是一致的,但是二者的环境、方式以及影响力等方面则差距很大,需要相互补充、配合和支持。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子女进行启蒙教育,言谈举止影响着孩子,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的品行形成的最主要、最直接原因也恰恰在家长。如在学校,我们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可是在家里许多父母却总是无休止地疼爱孩子担心这,担心那,却没有教育孩子如何成为一个有孝心的人。这样,两种教育脱钩,就使学校进行教育留于形式。研究发现,所谓“问题儿童”多数出生在对子女溺爱、父母对孩子态度不一等因素的家庭。所以只有把学校和家庭结合起来,让父母配合学校,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既然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有一个从学校到家庭或从家庭到学校的过程,那么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为了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首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可以通过个别交谈、个别约谈、家访、与家长建立联系本等形式了解并理解家长的教养心态,教育行为,注意尊重家长的人格,以平等、友善、建议式的口吻与家长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并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认识,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不要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习惯的培养,使他们懂得作为一个称职的家长,不仅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从生活上关心他们,提供和谐的成长环境,还要从小培养他们的良好的习惯。要通过言辞、情感和行为潜移默化的催发孩子,要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同时配以具体指导,这里既包括对某些行为动作在技术上的指导,也包括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如何克服它的指导。这样家校合一共同施教,在充分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与教师,孩子与家长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并且贯穿于一日生活中,将这种带强制性的,必须遵守的规则,内化为自主的、自觉的、习惯性的良好行为,从而使孩子较为顺利地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并顺利地融入小学生活。
总之, 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好习惯的培养是个繁琐细致的工作,它是需要所有老师共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循循善诱,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还要把这项工作认真细致地坚持下去,使每位学生都能养成良好习惯。

该文章转自[小学课堂在线]:http://www.xxkt.cn/Article/2007/13386_3.html

立你妹,又毒害小学生

如何当一名优秀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老师?
答:小学生都是非常有特点的,他们在学习的时候记忆力比较弱,如果老师一直在课堂上讲述太多的知识点,他们也很难能够记住;小学生也都非常的活泼调皮,如果是枯燥的课堂,那么他们也不会有太大的兴趣。所以当一名优秀的小学老师还是不容易的,那么如何当一名优秀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老师呢?一、关爱和培养每一个...

面试小学一年级数学老师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答:小学一年级面试大概内容:一、数学能力 1.数数:任意起点顺数、20以内倒数。2.写数:报数字学生书写。3.10以内加减运算。4.比较大小:直接比较数字的大小,或者是两堆物体的大小。二、语言能力 聊天,看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1)自我介绍,家庭住址、生日时间、父母的工作。(2)谁最关心你,父母...

小学一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答: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

小学数学一年级班主任的工作总结
答: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数学一年级班主任的工作总结(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一年级班主任的工作总结1 在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我们班一共有40名学生,本班的学生大部分上课的时候能够认真听讲,作业能够按时完成,而且班里的学生思维活跃,但是有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缺点,有小部分的作业不能及时的完成...

一年级数学课堂怎么才能制造气氛该怎么上
答: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情境以刺激学生的动机,教师也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成为”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而应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

小学一年级数学有什么好的辅导方法
答: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老师能表扬他鼓励他,他会觉得非常开心非常光荣,由此会增加说的勇气和信心。2、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窄,语言贫乏,尤其是数学语言更难以正确表达,他们往往能够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正确表达出来,根据这一特点,我总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寄于一定的数学情境之中,让...

作为一个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应该如何辅导班上后进生?_百度知...
答:其次,探寻一下为什么有些孩子的功课不好,然后对症下药。如果牵涉到家庭环境的可以考虑跟父母谈一谈。对有些目前上不开窍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提点他。我比较喜欢的一部讲小学老师的电视剧叫《热血教师》,看完很感动,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积极的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您真是个好老师。

如何上好小学一年级数学这门课
答: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只有对学习数学充满了乐趣,才会更自觉地学习和研究数学,你会发现数学其实并没有那么难。下面是我收集整理关于如何上好小学 一年级数学 课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如何上好小学一年级数学这门课(一) 上小学低年级数学课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教学内容少、学生好动、学生已有知识水...

小学一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工作总结
答:学生说:因为2+6=8,8不等于7,所以回答是错的。正确的是2和5合成7。三、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品尝成功。积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应该是失败的。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要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1.鼓励参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什么都好奇...

小学数学老师怎么样上好一年级第一节数学课
答:小学数学老师怎么样上好一年级第一节数学课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节好课,都有一个好的开始,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主动承担学习任务,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对于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