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地下水系统研究侧重点 西北地区地下水系统研究侧重点

作者&投稿:仲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东北地区地下水的形成与赋存条件复杂,在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等自然地理和地层、地质构造等因素的控制下,表现出不同的水文地质特征,丘陵山区和平原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差异性较大。平原区主要为松嫩平原、西辽河平原、下辽河平原、东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等,是中生代以来持续下降的地区,为地下水的汇集中心;平原区域含水层非常复杂,由中生代、新生代多层含水地层构成;丘陵山区为侏罗纪岩浆岩、碎屑岩及碳酸盐岩等,节 理裂隙比较发育,也具有较大的供水意义。

总体来说东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供水几年来连年占总供水量的45%以上。地下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过度的开发已产生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东北平原区地下水研究成果绝大部分是关于浅层地下水系统(100~300m)的,中深层(200~300m以下)具有良好的含水层,赋存着丰富的古近-新近系和白垩系承压水,目前对中深层的含水层系统和地下水流系统的研究都比较薄弱。

东北地区地下水系统研究的侧重点是:进一步查明含水层结构,加强中深层地下水循环规律研究,开展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系统演变预测。

一、进一步查明含水层结构

含水层系统研究是地下水系统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松辽平原、三江平原的第四系含水层厚度大、补给条件好,目前的主要开采层位是第四系含水层。第四系含水层之下仍赋存着丰富的古近-新近系和白垩系承压水,目前对这些含水层研究程度不够。

因此,需要进一步勘查松嫩平原、西辽河平原、东辽河平原、下辽河平原中深层含水层,研究中深层含水层形成机制、空间结构、层次结构以及介质演变特征。建立盆地(平原)含水层的三维模型。

二、加强中深层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研究

需要深入研究中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径流条件、排泄条件,中深层地下水的更新性,弱透水层越流补给强度和临界越流压力、弱透水层的溶质运移规律等。

目前许多地区出现超采第四系地下水,产生了区域性降落漏斗。加强中深层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研究,合理开发利用中深层地下水,对于东北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下水、地表水优化配置与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东北地区地表水资源丰富,地表水资源量占水资源总量的60%以上,地下水资源量仅占水资源总量的30%左右。地下水资源的分布,严格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含水岩组的控制,主要集中分布在嫩江流域、松花江干流流域、西辽河流域和辽河干流流域的平原区,分布极不均匀,与人口、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的匹配上尤为不协调。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下水资源量远不能满足长远发展的用水需要。东北地区水资源要实行地表、地下联合调蓄与优化配置的方针,坚持地表水与地下水,上、中、下游用水统筹兼顾的原则。通过地表水、地下水的合理配置与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地表水库和地下水库各自的优势,优势互补,兼顾生态环境用水,使水与自然资源得以良性循环,永续利用。

四、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系统演变预测

东北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开采程度高,已产生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如松嫩平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大庆、哈尔滨、齐齐哈尔、松原等超采区形成了从几百到几千平方千米不等的地下水下降漏斗。西辽河平原区以科尔沁为中心,形成降落漏斗,引起地下水流场的强烈改变。由于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东北湿地目前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11.4×104km2减少到6.57×104km2。此外,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人类开采活动已经对地下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大区域的地下水数值模拟系统和地下水污染预警系统,预测在不同程度的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系统和地质环境的变化趋势,进而制定合理的水资源配置与开发利用方案,保护地下水系统和地质环境,这是东北地区地下水系统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五、地下水系统保护

(一)开源节 流,保护地下水系统

节 水是实现东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供给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发展节 水型农业,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技术,可大大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东北地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40%左右,与发达国家70%左右相比,还有很大的潜力。因此,要积极推广节 水新技术,调整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生活用水方面,强化全民节 水意识,推广节 水器具,也是节 水的一个重要手段。

因此,开源节 流,合理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对于东北地区地下水系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提高地下水系统预警能力

目前东北平原区地下水监测网络较完善,而丘陵地区地下水监测点少。近几十年来丘陵地区的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均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同时,也对下游平原区的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条件产生影响。因此,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及时查清现有的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条件变化及开发利用现状,对于解决丘陵地区城市供水问题、城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以及防止地质灾害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地下水系统污染防治

东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并有向深层承压水扩展漫延的趋势。应开展地下水系统脆弱性研究与地下水污染专项研究,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工作。研究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技术,强调“治污为本”,坚决治理水污染,加强地下水系统保护。



华北地区地下水系统研究侧重点~

华北平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华北平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山前、中部、滨海第四系沉积厚度差异大,第四系四大含水岩组的顶底板埋深、厚度变化都很大;除第四系孔隙水外,还有古近-新近系孔隙水和隐伏岩溶水等。近几十年来,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加剧,特别是各种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地下水的长期超量开采,使华北平原水循环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地下水的流动系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区域流动系统由于深层地下水的开发被割裂。中间流动系统由于地下水的开发形成了源汇的逆转,即天然条件下的源区在人为条件下变汇区,而天然条件下的汇区在人为条件下变为源区。局部流动系统则由于浅层地下水的无序开发和区域流动系统和中间流动系统的演变全面解体,形成以开采为主导的新的局部流动系统。长期开采导致包气带厚度增大,深、浅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地下水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了剧烈的演变。
因此,华北地区地下水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有两方面: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系统特征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系统的演变及其保护。
一、华北地区含水层系统精细探测
含水层系统是指由不同多孔介质组成的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以及水化学演化的场所,是承载地下水流系统的载体。含水层系统研究主要是指含水层结构系统、含水层介质系统以及含水层层次系统的研究。可以看出含水层系统是地下水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地下水系统划分的一个重要依据。
华北平原是我国大型的冲洪(海)积平原,山前、中部、滨海第四统沉积厚度差异大,第四系四大含水岩组的顶底板埋深、厚度、岩性变化都很大。除第四系含水岩组外,平原中东部第四系含水岩组下还有古近-新近系含水组,山前地段分布隐伏岩溶含水组,水文地质条件很复杂。华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和环境调查存在主要问题是:宏观尺度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水平较高,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认识较高,受以往调查研究的精度限制,对主要含水层的地质结构、边界条件、水文地质参数的刻画精度有限,达不到精确描述含水层属性的程度。在华北平原含水层系统的形成机制、空间结构、层次结构以及介质演变特征等方面还需要更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另外,以含水层系统管理理念维持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也是当前国际上普遍的认识和实践,这也要求必须开展含水层精细调查研究。因此,需要通过专项工程的投入,对华北平原主要含水层系统进行精细探测,并研究区域地下水循环过程及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理论问题,建立合理评价地下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二、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系统演变机制研究
(一)包气带增厚条件下水分运移规律与地下水补给非线性过程
华北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靠超采地下水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维持社会经济发展。大规模超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包气带厚度明显增大,加之农业节 水灌溉的实施,使包气带水分运移规律及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作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研究因过度开采包气带厚度变大条件下地下水补给模式的变化过程(突出地下水补给的非线性过程),探讨包气带厚度增大条件下的水分运移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演化的影响过程,揭示过度开采条件下地下水补给时空变化的量变、质变特征。为华北地区地下水系统研究提供基础支撑,为华北地区地下水资源科学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二)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动力场演变过程
华北平原近几十年来,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加剧,特别是各种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地下水的长期超量开采,使华北平原水循环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地下水的流动系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研究在强烈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动力场变化的过程与机制,突出研究地下水与区域降水量、气温变化之间的动力学关系和模式,开展平原区地下水补给能力对气候变化响应模式及其对区域地下水承载力影响机制研究。加大研究山区拦截地表水对平原区地下水补给的影响过程,着重研究平原区城市化和农业活动等大规模开采地下水情况下对地下水动力学影响,重视地下水循环系统对影响机制响应的波动、渐变和突变等问题的研究。重塑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不同层次地下水流动体系。这也是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研究的一个侧重点。
(三)大规模开采条件下深、浅层水互动机制
华北平原天然条件下,深层水越流补给浅层水;在深层水开采条件下,浅层水及开采层相邻深层含水层的地下水向开采层越流补给。在长期超采条件下,华北平原深层水、浅层水之间的补排关系演变以及互馈效应已经成为研究华北浅层地下水系统与深层地下水系统演变的一个关键问题。
因此,深层水、浅层水之间的补排关系演变为重点,研究大规模开采条件下,浅层含水层与深层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探讨浅层含水层与其他各含水层之间水循环、水质演变的互馈效应是华北地下水系统研究的一个侧重点。
(四)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更新能力变化过程与趋势
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北平原深层、浅层地下水的更新能力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大强度地下水开采条件下浅层、深层地下水更新能力变化过程与趋势,重点研究深层地下水的更新性;研究弱透水层越流补给强度和临界越流压力、弱透水层的溶质运移规律,以及弱透水层压缩变形特征;研究深层地下水的形成机制及循环模式;评价深层地下水可利用性、可恢复性及可更新性。
(五)地下水系统危机的临界标识与控制
研究地下水水位、水质与含水介质特征为主要控制因素的地下水系统危机临界标识的指标体系建设;地下水系统危机临界标识的评价理论;不同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环境条件及经济指标条件下地下水系统危机的良性调控机理与措施。定量确定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环境阈值,把握地下水系统的调控机理,为地下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下水系统涵养与保护
(一)山区地下水涵养研究
开展山区地下水涵养的相关技术与措施研究,建立地下水涵养模式,使更多的降水与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保护地下水系统。
(二)山前平原冲洪积扇区地下水调蓄研究
在山前地带,分布有一系列的山前冲洪积扇,具有巨大的地下水调蓄空间。通过修建调蓄工程,使洪水灌入地下,既增加了地下水可利用量,又增大了山前地下水向中深层及深层地下水的侧向补给量,可缓解因长期超采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其中重点要加强利用外流域调水的契机,对城市、严重地下水超采区实施“休养生息”。开展山前冲洪积扇区地下水调蓄研究,探讨地下水调蓄的储水空间、补给水源及其输汇水条件、取水条件、采补条件和科学的调蓄机能、调蓄潜力等,实施地下水系统涵养与保护是地下水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中东部平原深浅层地下水优化配置,加强地下水系统保护
中东部平原区,通过建造集雨蓄水工程,增加地表水供水能力,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华北中东部平原区深层地下水的大量开采是消耗型的,补给速度很慢,会加速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最终破坏地下水环境,导致地下水资源枯竭。因此,加强土壤水高效利用和浅层咸水、咸水的有效利用研究,探索深浅层地下水优化配置模式,加强地下水系统的保护,也是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四)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区划研究
以地下水资源采补平衡为原则,考虑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以环境地质问题为约束条件,以水资源、地质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开展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区划研究,最大限度发挥地下水潜力,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对保护地下水系统、控制环境地质问题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节 水与地下水系统保护研究
加强研究农业、工业、生活用水的节 水措施,研究农业方面节 水高效种植模式和配套节 水栽培技术,研究水资源开发、调配和高效利用技术,研究节 水农业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工业方面重点开发、推广的节 水技术及设备,开展重大节 水示范工程,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减少人为对地下水系统扰动。因此,节 水与地下水系统保护研究也是地下水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地下水系统仿真模拟、管理与交互决策系统
开展数字含水层建设,开展大区地下水数值模拟,运用地下水及其环境的三维仿真模拟技术,定量描述地下水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人为影响条件下地下水及其环境的发展趋势,提出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条件下的地下水优化配置方案,通过地下水管理的实时交互决策系统为区域地下水资源管理和合理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主要研究内容:华北平原数字含水层建设,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仿真模拟,区域和典型地区地下水系统多目标非线性管理模型,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实时交互决策支持系统。

西北地区均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且分布极不均匀,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近几十年来,人类生产活动对水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已经引起了天然水循环条件的变化,并导致区域水资源的数量、分布及内部分配发生了很大改变;同时由于水循环条件的改变,造成或加速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引起区域荒漠化、盐碱化、盐渍化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干旱地区,水资源是维系脆弱生态环境的珍贵条件,生态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地下水系统特征和功能的变化。地下水是西北生态环境的支撑条件,实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开发利用,维持一定的生态水位埋深,保护地下水系统是改善和恢复西北生态环境的关键所在。
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具有频繁多次转化的特点,同时水资源开发利用突出要解决的是流域整体地下水统一规划,科学分配水源。开发中要解决地表水、地下水的相互涵养保护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因此,西北地区地下水系统研究的侧重点主要为:人类活动影响下四水转化模式与水循环变化规律、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系统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功能。
一、西北内陆盆地含水层系统精细探测
含水层系统研究是地下水系统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西北内陆盆地,水文地质条件非常复杂;目前大部分地区只有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基础,研究程度比华北、东北都低。受以往调查研究的精度有限,对主要含水层的地质结构、边界条件、水文地质参数的刻画精度有限,达不到精确描述含水层属性的程度。西北内陆盆地含水层系统的形成机制、空间结构、层次结构以及介质演变特征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因此,需要通过专项工程的投入,对西北内陆盆地主要含水层系统进行精细探测,并研究区域地下水循环过程及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理论问题,建立合理评价地下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二、人类活动影响下“四水”转化模式与地下水水循环变化机制研究
水资源的“四水”转化是自然规律。西北内陆盆地“四水”转化频繁,有利于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同属一个水资源系统,他们之间相互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几十年来,由于河流上游修建水库,拦蓄了地表水,山前及上游开采地下水使得下游河道断流,使原来由河道输水变为渠道输水,改变了水的循环途径;渠道的高标准衬砌,造成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数量大大减少;泉水衰竭,导致水资源的循环特征发生改变,破坏了水资源的天然循环条件。因此,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四水”转化模式与地下水水循环变化机制,恢复西北内陆盆地天然水循环的措施和模式,使地下水系统得以保护和涵养,是地下水系统研究的一个侧重点。
主要研究内容:
1)自然状态下西北内陆盆地“四水”转化关系。研究西北地区天然条件下山区冰雪融水、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换关系,建立自然条件下地下水系统的输入、输出模式以及系统内的水循环模式。
2)人类活动影响下西北内陆盆地“四水”转化模式与地下水水循环变化机制。研究流域上游修建水库、修建和衬砌引水渠系、引水灌溉、超采地下水等工程性活动对整个流域“四水”转化关系的影响机制,建立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系统的输入、输出模式以及系统内的水循环模式。
3)西北内陆盆地水系统的自然循环途径、恢复措施。从保护地下水资源使其得以持续利用出发,研究相应的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模式以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逐步恢复西北内陆盆地水系统的自然循环途径,使不同形式的水资源得以按照自然的归路循环,使地下水得以保护和涵养。
三、地下水系统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功能研究
西北内陆盆地地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是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同时,地下水是西北生态环境的支撑条件,水资源是维系脆弱生态环境的关键所在。西北地区地下水系统肩负着资源和生态双重功能。西北地区地下水系统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使地下水系统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协调,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需水研究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主要依赖水资源的供给情况。多年来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主要考虑生活和工农业的供水,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水资源条件的需水考虑不够,以致造成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水是西北地区生态的关键环境要素,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问题是生态需水研究。探讨国民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的比例,界定科学生态需水量、生态水位,实施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地下水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
(二)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与合理开发利用区划
目前西北地区开发利用地下水的程度各地区不同,有的地区已经超采,仍有一些地区地下水的开采程度较低。开展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水资源系统-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耦合机制为重点,研究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建立水资源系统-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耦合下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进行承载力计算,以地下水资源和生态功能双重目标为约束,进行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区划。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对于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
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具有频繁多次转化的特点,水资源开发利用突出要解决的是流域整体、上下游、地下水域地下水的统一规划,科学分配水源,开发中要解决地表水、地下水的相互涵养保护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因此,研究流域上、中、下游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实施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基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流域上、中、下游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对西北地区地下水系统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节 水、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地下水系统保护
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属资源型缺水地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北各省(区)用水浪费却很严重,尤其农业用水浪费更是惊人。长期以来习惯于大水漫灌、串灌。田间工程不配套,渠系渗漏损失严重。目前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有的甚至只有0.3左右。西北地区的灌水定额要比作物实际需要大得多。灌溉用水浪费严重、定额偏大,水的利用效率低,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区域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加重了区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西北地区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水的重复利用率也很低;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普及节 水技术,建立节 水型工业体系很重要。
西北地区以农业用水以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研究为重点,探讨节 水高效种植模式和配套节 水栽培技术研究、水资源开发、调配和高效利用技术研究、节 水农业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等。工业以推广的节 水技术及设备、建立节 水型工业体系为重点。节 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研究,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对西北地区地下水系统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地下水系统污染防治研究
对脆弱性严重的西北地区地下水应加强防护,防止地下水受到污染,保护好珍贵的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就很难恢复。工业和生活的污废水、固体废弃物不加处理随意排放,或农田施肥及洒农药不加控制都会造成地下污染地下水;因此必须加强管理,提高污水处理的能力,加强地表面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
(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西北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面向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以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互馈机制研究,探讨水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演变的相互关系,建立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对西北地区地下水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水系统划分及特征
答:二、地下水系统特征 (一)第四系孔隙水亚系统 1.边界条件 该亚系统西、南及东南边界分别与小兴安岭、完达山山地基岩接触,为弱透水补给边界,接受山区出山口河流的河水渗漏和河谷潜流补给及基岩裂隙水的侧向径流补给;北及东北边界为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构成亚系统水位与流量边界。亚系统以下为古近-新近系孔隙...

区域水文地质学内容
答:区域水文地质学源于寻找和利用地下水源的实际需求,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渐深化为理论研究。它的分支众多,其中包括:地下水动力学,这一领域专注于研究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关注水量、水质和温度的传输过程,通过计算方法进行水文地质的定量模拟,为整个学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水文地球化学则是另一个核心领域,它...

东北松嫩平原地下水系统结构
答:中深层含水层系统在中部低平原区主要分为第四系下更新统承压含水层系统、泰康组承压含水层系统、大安组承压含水层水系统、上白垩统承压含水层系统;在高平原主要白垩系承压含水层系统。二、输入输出系统 (一)浅层地下水的输入输出系统 山前倾斜平原地下水主要接受降水补给和大兴安岭山地的各条河流的补给...

地下水的分类及特征
答:一、系统划分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与流动特征,将三江平原地下水系统划分为第四系孔隙水亚系统、古近-新近系裂隙孔隙水亚系统和前第四系基岩裂隙水亚系统。二、地下水系统特征 (一)第四系孔隙水亚系统 1.边界条件 该亚系统西、南及东南边界与小兴安岭、完达山山地基岩接触,为弱透水补给边界。北及东北边界为...

地下水系统概化
答:格尔木河流域地下水是一复杂的流动系统,用数值模型技术定量研究地下水问题,需对含水层介质、地下水运动状态、地下水补给与排泄过程、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空间分布等进行概化,以建立地下水数学模型。此外在概化和建模的过程中,还要考虑该地区的资料拥有情况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对地下水系统作出适度合理的概...

河北省沧州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与编图示范
答:地下水系统脆弱性评价和脆弱性区划与地面沉降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风险区划是两项内容繁杂的系统工作,涉及内容广泛,在国内外尚无先例的情况下,通过对两个问题分别研究评价,首次对地下水脆弱性、地面沉降危险性和地下水水质综合影响进行叠加,对重点地区沧州市区和沧县地质环境质量做出了评价。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 1.地下水系...

地下水系统的含义
答:在最近几十年里,在研究地下水的文献中经常可以见到“地下水系统”这一术语。地下水系统的提出和在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一方面是地下水科学的思维发展的产物,也是20世纪出现的系统论的思想方法渗透到各个学科的结果。研究地下水的最初目标是解决“找水”问题,需要确定合适的井位以便打出能满足当时需要的...

地下水管理的研究步骤
答:法律等方面的效益上对各个决策方案进行综合评价,论述其可行性,最终选定一个或几个最为理想的,并且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等几个方面达到最佳的决策方案,使其纳入地区整体水资源管理规划范畴,以便为地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地下水管理研究工作步骤图见图2.2[108]。图2.2 地下水管理研究工作步骤图 ...

研究的目的、意义
答:有关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演变的研究成果较多,包括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工业开采、农业灌溉和人工回灌调蓄等,尤其是有关地下水模型和数值模拟研究。但是,有关该地区地下水流场演变的阶段性特征、机制和尺度效应问题研究较少,而且在石家庄地区未来地下水位变化趋势研究中,多采用水文概率理念,依据历史资料,建立未来气象背景条件...

区域地下水流动系统分析
答:一、区域地下水流动系统划分 三江平原属于一个大型地下水汇水盆地,具有区域地下水流动系统的特征,且区域地下水流场主要受地形、水文和气候因素控制。对于盆地地下水运动来说,驱动水运动的主要能力是重力势能,其来源于地下水的补给,即大气降水或地表水转变为地下水时,便将相应的重力势能加诸于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