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螺类和笔石时代(距今5亿年前至亿年前) 三叶虫时代(距今5.4亿年前至5亿年前)是什么?

作者&投稿:父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鹦鹉螺和笔石 古生代的第二个时期是奥陶纪(距今5亿年前至4.35亿年前),当时海洋中最为突出的生物是两类——鹦鹉螺类(图17)和笔石(图18)。前者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外壳亚纲,基本上全属化石类型,现生者只残留一属,生活在热带海洋里。化石鹦鹉螺类的体形一般都相当大,所以它的兴起,威胁着三叶虫的生存,但它的沉重而硕长的外壳给它的行动带来极大的不便,不利于生存竞争,所以从志留纪(4.35亿年前至4.1亿年前)开始就急剧地趋向衰落,泥盆纪以后就很少了。随后,被另一种壳体作盘状或球状包卷的菊石所代替,后者在二叠纪和中生代的海洋中十分繁盛。但随着白垩纪的结束,它也就绝迹了。笔石是奥陶纪、志留纪,直到泥盆纪初期的重要海生动物,少数固着海底生活,大多数漂浮在海面生活。它起源于寒武纪晚期,绝灭于石炭纪中期。由于身体很小,通常只几毫米或几厘米大小。

图17 鹦鹉螺化石

图18 笔石类化石

最早的星甲鱼 奥陶纪中期,开始出现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这就是无颌类的星甲鱼。迄今,它仅发现于美国中部各州的淡水碎屑岩层中,可见脊椎动物起源于淡水,后来才移居到海洋中去,而无脊椎动物则是起源于海洋。这些早期的无颌类直到志留纪晚期和泥盆纪才兴旺起来(图19),可是很快就不见了。现生的无颌类,有生活于盐度不大的海洋中,或陆上的江湖中,我国的松花江就有一种无颌类,叫做七鳃鳗的,但它的外表特征与化石无颌类相差很远,比如后者呈鱼形,而前者呈蛇形;后者体躯披有沉厚的骨片,而现生种身体无甲,仅披一层粘性的皮肤而已。但两者的基本构造——比如口部无颌,鳃孔多而外露,单鼻孔,无偶鳍等倒是一致的。可惜,从披甲的化石无颌类到肉体裸露的现生无颌类,是如何逐步演化而来的,尚不得而知。

图19 无颌类化石



鹦鹉螺类和笔石时代(距今5亿年前至4.1亿年前)是什么?~

鹦鹉螺和笔石 古生代的第二个时期是奥陶纪(距今5亿年前至4.35亿年前),当时海洋中最为突出的生物是两类——鹦鹉螺类(图17)和笔石(图18)。前者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外壳亚纲,基本上全属化石类型,现生者只残留一属,生活在热带海洋里。化石鹦鹉螺类的体形一般都相当大,所以它的兴起,威胁着三叶虫的生存,但它的沉重而硕长的外壳给它的行动带来极大的不便,不利于生存竞争,所以从志留纪(4.35亿年前至4.1亿年前)开始就急剧地趋向衰落,泥盆纪以后就很少了。随后,被另一种壳体作盘状或球状包卷的菊石所代替,后者在二叠纪和中生代的海洋中十分繁盛。但随着白垩纪的结束,它也就绝迹了。笔石是奥陶纪、志留纪,直到泥盆纪初期的重要海生动物,少数固着海底生活,大多数漂浮在海面生活。它起源于寒武纪晚期,绝灭于石炭纪中期。由于身体很小,通常只几毫米或几厘米大小。

图17 鹦鹉螺化石

图18 笔石类化石最早的星甲鱼 奥陶纪中期,开始出现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这就是无颌类的星甲鱼。迄今,它仅发现于美国中部各州的淡水碎屑岩层中,可见脊椎动物起源于淡水,后来才移居到海洋中去,而无脊椎动物则是起源于海洋。这些早期的无颌类直到志留纪晚期和泥盆纪才兴旺起来(图19),可是很快就不见了。现生的无颌类,有生活于盐度不大的海洋中,或陆上的江湖中,我国的松花江就有一种无颌类,叫做七鳃鳗的,但它的外表特征与化石无颌类相差很远,比如后者呈鱼形,而前者呈蛇形;后者体躯披有沉厚的骨片,而现生种身体无甲,仅披一层粘性的皮肤而已。但两者的基本构造——比如口部无颌,鳃孔多而外露,单鼻孔,无偶鳍等倒是一致的。可惜,从披甲的化石无颌类到肉体裸露的现生无颌类,是如何逐步演化而来的,尚不得而知。

图19 无颌类化石

地质历史进入到距今5.4亿年前,也就是古生代到来时,生物界产生了一个明显的特大飞跃,许多比较高等的动物都勃然兴起,地球表面从此迎来一个更为生气蓬勃的世界。
三叶虫 古生代的第一个时期,称为寒武纪(5.4亿年前至5亿年前)。当时生物界的代表是三叶虫(图15),遍布于世界各地海洋中,所以有人把寒武纪称之为“三叶虫时代”。它的全盛时代是在晚寒武世,奥陶纪时开始衰落,志留纪时为数大减,泥盆纪时更少,石炭、二叠纪时仅残留几个剩余的属类了,至古生代末而绝灭,从未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过。从三叶虫的身体结构看,在节肢动物中还可算是比较高等的,所以震旦纪晚期出现的一些原始节肢动物,有可能是它的祖先。但因为寒武纪以后的三叶虫具有坚硬的甲壳,化石易于保存,又因为它是脱壳生长的,所以化石数量也多。

图15 三叶虫化石isbn7116034846_28_8_6_3_1_5_55p澄江动物群——寒武纪生物大爆发证据 5.4亿年以前一般统称为前寒武纪,在前寒武纪时代只发现过细菌、单细胞和多细胞藻类,没有发现过比它们更高级的动物,可是到了寒武纪突然出现像对虾那样高级的属于节肢动物门的三叶虫,这中间好像有一个生物演化历史上无法跨越的鸿沟,使世界古生物学家迷惑不解,过去都解释为地层缺失或生命纪录不完整。可是到1984年,中国古生物学家在云南澄江县发现了寒武纪初(5.3亿年)极其丰富的动物化石:有分节三胚层真体腔肠动物,它很像现代的水母;还有固着生活的海葵和纤毛虫类;形态奇特的微网虫、泾诞虫、爪钢虫等,它们是已经灭绝的叶足类动物;昆虫的祖先抚仙湖虫;双壳节肢动物;长达2米的巨型食肉动物奇虾;曳鳃动物;腕足类;海绵动物;脊椎动物的祖先脊索动物等等,几乎包含了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先祖和许多已绝灭动物的先驱(图16),这一庞大的动物群化石向人们展示了寒武纪初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爆发式发展的壮丽情景,震动了全世界的古生物学家和现代生物学家,被称为20世纪重大科学发现,这就是名震四方的中国澄江动物群。

图16 澄江动物群

奥陶纪十大恐怖生物 揭秘奥陶纪生物大灭绝原因
答:奥陶纪时期,虽然海中出现许多种类的海蝎,大有称霸海洋之势,但有一种原本在海床上慢慢爬行的原始螺类(Plectronoceras)在它们锥状的壳内形成隔板,使它能包住空气,让笨重的螺壳能够漂浮,而且隔板之间还有体管相通,藉由调节隔板内气体和液体的比例就可以控制浮力的大小。当不再需要负担体重后,它们只要收缩肉体,并把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