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的诗人和诗句还有解释是什么? 解释咏柳诗句的意思?。?。?

作者&投稿:泣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贺知章《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⑴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⑶ 妆成:装饰,打扮。
  ⑷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⑺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⑻ 似:好像,如同,似乎

  导读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作者简介

  贺知章,唐朝诗人。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证圣元年(695)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转太常少卿、集贤院学士。开元十三年(725)擢礼部侍郎,宫至秘书监。故人称“贺秘监”,又简称“贺监。天宝三年(744)辞官还乡为道上,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享年86岁。贺知章少时以诗文闻名,神龙年间(705—707)已名扬京城。开元初年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亦称“吴中四友”、“吴中四杰”。贺知章邕容省闼,高逸豁达,为一代清鉴风流之士。尤喜好在饮酒中乘兴书写诗文,直到纸尽方止。曾与张旭、崔宗硅《海录碎事》亦将其与陈子昂、宋之问、孟浩然等人并称为“仙宗十友”。贺知章还与张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为姻亲,故时人也常以“贺张”称之。两人也经常同游,“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笺翰,共传宝之”。(施宿《嘉泰会稽志》)贺知章以草书名世。《述书赋》中赞其草书“落笔精绝”,“与造化相争,非人工即到”吕总《续书评》则以为“纵笔如飞,奔而不竭。”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诗中将其喻为王羲之,有言“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卢象《送贺监归会稽应制》诗“青门抗行谢客儿,健笔违羁王献之。长安素娟书欲偏,工人爱惜常保持。”则喻其为王献之。当时人们还将其草书与秘书省的落星石、薛稷画的鹤、郎馀令绘的凤,合称为秘书省“四绝”。然而贺知章的书法存世极少,现可见的草书作品只有《孝经》,其用笔酣畅淋漓,点画激越,粗细相间,虚实相伴;结体左俯右仰,随势而就;章法犹如潺潺流水一贯直下,充分地体现了他那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贺知章的草书,拉开了盛中唐草书浪漫风气的序幕。此外贺知章也擅楷书,有《龙瑞宫记》传世。

  古诗今译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名句赏析——“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曾巩《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宋仁宗时官至中书舍人。他是北宋散文家,诗也写得有特色。所写七言绝句,不乏清新可喜的好作品。

  【说明】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解释】
  ①倚--仗恃,倚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杨柳千条花欲绽,葡萄百丈蔓初萦
唐·沈佺期《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青绿色的玉石,这里用来形容柳条的新绿色。丝绦:丝织的带子。
唐·贺知章《咏柳》

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
烟:雾。
唐·张谓《郡南亭子宴》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唐·岑参《题潘阳郡汾桥边柳树》

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须臾:一会儿。争:怎。
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柳色看犹浅,泉声觉渐多
唐·张籍《酬白二十二舍人早春曲江见招》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唐·白居易《杨柳枝词》

柳丝袅袅风缲探出,草缕茸茸雨剪齐
袅袅:纤长柔弱的样子。缲:抽茧出丝。草缕:如线的嫩草。茸茸:柔软细密的样子。
唐·白居易《天津桥》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鸭绿:指春季溪水的颜色。粼粼:清澈的样于。鹅黄:淡黄色,指嫩绿的柳条。袅袅:随风摇曳的样子。前句说绿水在春风中泛起微波;后句说嫩柳在春日中轻摇。
宋·王安石《南浦》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燃:形容极红。
宋·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江上雪初消,暖日晴烟弄柳条
宋·吴亿《南乡子》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他日:过去。差池:参差不齐。差池春燕影:谓燕子往来交飞于春柳之间。憔悴晚烟痕:谓柳条枯槁,在暮霭中显得凄凉。两句写秋柳已失去春天时那种盎然的生机。
清·王士祯《秋柳》

《咏柳》的四句诗句是什么意思?~

《咏柳》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七言绝句。全文如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中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咏字是赞美、称道、歌颂的意思。诗中借柳树歌颂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

贺知章《咏柳》的意思
答:一、出处 唐代贺知章的《咏柳》二、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三、重点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2、妆:装饰,打扮。3、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

《咏柳》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答:诗文解释:早春的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如同一位婀娜美人,垂下来的万缕垂丝好像是绿色的裙带。不知这绿叶是谁剪裁出来,原来是二月的春风细细剪裁。

咏柳的古诗赏析
答: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

请介绍关于“柳”的诗句?它的喻意及象征?
答:3.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听到玉笛声和柳枝折断的声音,引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柳枝在这里象征着春天的美好和离别的伤感。4. 诗中还提到了“杨柳数瞎”,这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来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堤柳堆烟则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铅扒之感。总的来说,柳在古代诗词中常常...

咏柳诗句诗意是什么
答: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C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问题八:咏柳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诗句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

描写柳树的诗句【带诗人带诗名】{咏柳不要!}
答: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柳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柳 【唐】韩琮 折柳歌中得...

描写柳树的诗句【带诗人带诗名】{咏柳不要!}
答: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柳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柳 【唐】韩琮 折柳歌中得...

描写柳树的诗句【带诗人带诗名】{咏柳不要!}
答: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柳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柳 【唐】韩琮 折柳歌中得...

写柳的诗句及赏析
答: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

含柳字的诗句,分别表达了坐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当诗人创作时,它便会发生作用。2、民间“折柳赠别”风俗的影响。六朝社会动荡,人生别离也就成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在柳与人之间已具备“心有灵犀一点通”(指异质同构)的情况下,人们就非常乐意把柳当作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亲朋别离,折下一条细柳枝,什么话都不说,便表达了送者对离别者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