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如何解决总体小康低水平的现状? (急)我国小康现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速度~

作者&投稿:车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到目前,已经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使全国农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接近小康。但是,我国农村发展仍然十分落后。全国实现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道路更漫长,任务更艰巨,问题更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1.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还比较落后,呈现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灾能力低,早涝成灾,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据《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我国1994~1996年的农业生产率(每个农业工人创造的农业附加值)为193美元,不到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397美元的一半,与印度(404美元)、巴西(2384美元)、日本(16712美元)、美国(17719美元)和荷兰(41245美元)相比,差距依次加大。农业的这种落后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严重失衡
  农业不同于工业,既受市场风险制约,又受自然风险制约,是国民经济中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产业,无论在商品市场的竞争中,还是在经济资源的竞争中,常常处于比较软弱和不利的地位。因此,农业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中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产业。但长期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过于向工业倾斜,农业投入不足,发展滞后。工农业发展速度之比由1979~1984年的1.25:l扩大到1986~1990年的2.09:l,进而又扩大到1991~1998年的3.68:l,大大超过2.5:l的经验值。与此相联系的是,城乡差距较大,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农村自身发展在地区之问也有很大的不平衡性。
 3.社会不断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日益严重的农业资源短缺间的矛盾
 进入小康以后,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进行,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将有很大的提高,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会迅速增加。但是,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危机,耕地资源减少、水资源不足、草原退化、沙化严重、水土流失、农田污染等问题十分严重。这说明,资源约束与农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4.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滞缓的矛盾
 据国家统计局预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到2010年将达到2亿人。所以,进入小康社会以后,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将非常困难。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8亿人,其中乡镇企业吸纳1.28亿人,离开本乡外出打工的人员约有7000多万人,中国农村仍有1.2亿~1.5亿的剩余劳动力。
 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分割,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加大。这是最根本的制度障碍。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有两个支点,一是大城市的发展,二是小城镇的建设,这其中又以农民的自由流动为纽带。然而,在大量农民自发流向城镇的过程中,许多外来民工却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许多城市对外来人口仍然采取歧视政策和限制性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怎样给外出打工的农民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是非常大的,从远期看,对于促选城镇化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积极慎.重地l弓1导农民选入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应该是中国城市化道路可供选择的一个方向。第一,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速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减缓。随着乡镇企业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这一趋势还将延续。第二,近年来政策放开了对小城镇的户籍控制,但实践证明,农民虽热衷于进入小城镇,但毕竟有一定的量和速度的限制。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小城镇不像大中城市那样具有经济活力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农民进入大中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二是证明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迁入地的吸引力所决定的。
  5.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矛盾
 农民收入缺乏新的增长点,地区间、城乡间收入差距拉大,使农村居民在2l世纪前20年内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1)农民增收缓慢。
 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速度慢,不但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严重抑僧了市场消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负担沉重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其实都在于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近几年,农民收入虽然有恢复性的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更大。从这几年的情况看,2001年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比1979年人均减少了102元。其中最大的困难来自市场方面。从表层来看。虽然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很多商品的供给数量增加了,而实质是由于市场没有得到相应的拓展,供过于求,就会出现“谷贱伤农”的局面。这一点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得很清楚,尽管人们用于食品开支的绝对数在增长,但是2001年城镇居民在与农民关系最密切的4种主要食品(粮食、油脂、肉类和蔬菜)上的开支,却比1996年人均减少了131.2元。我国在人均(jr)P仅有800美元时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农产品市场制约,其根源就是城镇消费群体比重太小,增长缓慢。全国60%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却只有30%多的人通过购买来消费农产品。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和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增加城镇消费群体。
  现阶段,农民收入中的数量主要是来自于非农产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支柱是农民的外出打工。根据农业部的调查,2001年外出打工收入总额达3000亿元,大约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
(2)地区差距加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明显扩大。从1992年到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地区份额,东部地区增加了3.3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减少了1.1和2.2个百分点。到2001年,在大陆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和超过800美元(相当于6621.6元人民币)的只有15个,西部地区只有新疆。
 在偏远的西部地区,农民脱贫、增收、致富的任务很重。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生态环境总体严重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科技推广应用能力不足。基础教育严重滞后;投资环境较差,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进出口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缓慢;人才流失现象仍在继续;西部地区筹资能力弱,西部开发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因此,今后一个时期西部开发的工作重点,应当是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条件。
  (3)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扶贫任务艰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加速扩大。从1985年至2001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从1.8:1上升到2.9:1。2001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县所占份额为74。8%,县以下仅为25.2%。二者之比为2.8:1。按照世界银行报告的估计,到1998年,我国在国际贫困线(人均日生活费不足1美元)以下的人口为2.31亿人,占18.5%。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农村。2001年。“八七扶贫计划”基本完成,但这并不表明农村贫困问题已彻底解决。根据2001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扶贫开发》白皮书,农村尚有30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3%左右。因此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的任务仍很繁重。
 6.农村社会发展滞后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农村社会也有很大进步。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农村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村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民素质在近期内难以有较大的提高。从农村的发展前景看,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局面也难以根本改变。
  (1)农村教育严重滞后。现在农民反应最强烈的负担就是教育负担,农村教育开支比20世纪50年代农户家庭开支的比重大大增加了。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随着农民家庭支付孩子上学的费用越来越高,一些家庭因负担不起教育费用而使学生辍学的情况不在少数。
 目前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到目前,已经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使全国农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接近小康。但是,我国农村发展仍然十分落后。全国实现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道路更漫长,任务更艰巨,问题更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1.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还比较落后,呈现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灾能力低,早涝成灾,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据《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我国1994~1996年的农业生产率(每个农业工人创造的农业附加值)为193美元,不到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397美元的一半,与印度(404美元)、巴西(2384美元)、日本(16712美元)、美国(17719美元)和荷兰(41245美元)相比,差距依次加大。农业的这种落后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严重失衡
  农业不同于工业,既受市场风险制约,又受自然风险制约,是国民经济中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产业,无论在商品市场的竞争中,还是在经济资源的竞争中,常常处于比较软弱和不利的地位。因此,农业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中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产业。但长期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过于向工业倾斜,农业投入不足,发展滞后。工农业发展速度之比由1979~1984年的1.25:l扩大到1986~1990年的2.09:l,进而又扩大到1991~1998年的3.68:l,大大超过2.5:l的经验值。与此相联系的是,城乡差距较大,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农村自身发展在地区之问也有很大的不平衡性。
 3.社会不断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日益严重的农业资源短缺间的矛盾
 进入小康以后,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进行,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将有很大的提高,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会迅速增加。但是,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危机,耕地资源减少、水资源不足、草原退化、沙化严重、水土流失、农田污染等问题十分严重。这说明,资源约束与农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4.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滞缓的矛盾
 据国家统计局预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到2010年将达到2亿人。所以,进入小康社会以后,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将非常困难。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8亿人,其中乡镇企业吸纳1.28亿人,离开本乡外出打工的人员约有7000多万人,中国农村仍有1.2亿~1.5亿的剩余劳动力。
 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分割,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加大。这是最根本的制度障碍。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有两个支点,一是大城市的发展,二是小城镇的建设,这其中又以农民的自由流动为纽带。然而,在大量农民自发流向城镇的过程中,许多外来民工却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许多城市对外来人口仍然采取歧视政策和限制性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怎样给外出打工的农民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是非常大的,从远期看,对于促选城镇化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积极慎.重地l弓1导农民选入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应该是中国城市化道路可供选择的一个方向。第一,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速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减缓。随着乡镇企业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这一趋势还将延续。第二,近年来政策放开了对小城镇的户籍控制,但实践证明,农民虽热衷于进入小城镇,但毕竟有一定的量和速度的限制。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小城镇不像大中城市那样具有经济活力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农民进入大中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二是证明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迁入地的吸引力所决定的。
  5.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矛盾
 农民收入缺乏新的增长点,地区间、城乡间收入差距拉大,使农村居民在2l世纪前20年内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1)农民增收缓慢。
 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速度慢,不但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严重抑僧了市场消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负担沉重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其实都在于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近几年,农民收入虽然有恢复性的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更大。从这几年的情况看,2001年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比1979年人均减少了102元。其中最大的困难来自市场方面。从表层来看。虽然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很多商品的供给数量增加了,而实质是由于市场没有得到相应的拓展,供过于求,就会出现“谷贱伤农”的局面。这一点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得很清楚,尽管人们用于食品开支的绝对数在增长,但是2001年城镇居民在与农民关系最密切的4种主要食品(粮食、油脂、肉类和蔬菜)上的开支,却比1996年人均减少了131.2元。我国在人均(jr)P仅有800美元时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农产品市场制约,其根源就是城镇消费群体比重太小,增长缓慢。全国60%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却只有30%多的人通过购买来消费农产品。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和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增加城镇消费群体。
  现阶段,农民收入中的数量主要是来自于非农产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支柱是农民的外出打工。根据农业部的调查,2001年外出打工收入总额达3000亿元,大约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
(2)地区差距加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明显扩大。从1992年到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地区份额,东部地区增加了3.3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减少了1.1和2.2个百分点。到2001年,在大陆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和超过800美元(相当于6621.6元人民币)的只有15个,西部地区只有新疆。
 在偏远的西部地区,农民脱贫、增收、致富的任务很重。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生态环境总体严重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科技推广应用能力不足。基础教育严重滞后;投资环境较差,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进出口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缓慢;人才流失现象仍在继续;西部地区筹资能力弱,西部开发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因此,今后一个时期西部开发的工作重点,应当是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条件。
  (3)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扶贫任务艰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加速扩大。从1985年至2001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从1.8:1上升到2.9:1。2001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县所占份额为74。8%,县以下仅为25.2%。二者之比为2.8:1。按照世界银行报告的估计,到1998年,我国在国际贫困线(人均日生活费不足1美元)以下的人口为2.31亿人,占18.5%。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农村。2001年。“八七扶贫计划”基本完成,但这并不表明农村贫困问题已彻底解决。根据2001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扶贫开发》白皮书,农村尚有30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3%左右。因此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的任务仍很繁重。
 6.农村社会发展滞后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农村社会也有很大进步。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农村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村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民素质在近期内难以有较大的提高。从农村的发展前景看,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局面也难以根本改变。
  (1)农村教育严重滞后。现在农民反应最强烈的负担就是教育负担,农村教育开支比20世纪50年代农户家庭开支的比重大大增加了。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随着农民家庭支付孩子上学的费用越来越高,一些家庭因负担不起教育费用而使学生辍学的情况不在少数。
 目前,在农民合法负担中,70%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这是农民负担比重最大的一部分;而现在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1.9亿人,其中的70%都在农村。
  (2)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落后。从农村的现状可以看到,现在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实际需要还有差距。农民还面临着行路难、通信难、就医难、上学难、用电饮水难等等困难。在占全国总人口63.8%、户数占到2/3的农村地区,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不仅电网老化,电压不稳,而且电价高昂,有一半的农户没有自来水。这种状况,大大限制了农村地区对现代消费品的需求,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3)人口、土地相互掣肘而成瓶颈。当中国真正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才发现过去奉行的“人多力量大”的思维留下了太大的包袱。中国在控制人口方面已不懈努力了30余年,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今后一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在人口方面问题不少,压力很大。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人口规模大的现状改变不了。另一个变不了的是人口增长的绝对量大。虽然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降低了,但中国人口基数比较大,现在每年增加人口仍在1000万左右,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数。
 新增的变数同样令人担忧。人口老龄化速度很快,群体规模庞大,这是今后一二十年要面对的一大社会问题。按照国际标准,当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在2000年就已经达到这一标准。如何使9000万左右65岁以上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将带来巨大的社会压力。
 与人口相伴而生并互相掣肘的难题便是土地资源。我们有占世界l/5的人口,但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l/7。而且,这种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的趋势在较长时期内还难以扭转。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业和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基础是否巩固,农村经济是否繁荣,农民生活是否富裕,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关系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全局。所以,必须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继续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问题来看待。
,在农民合法负担中,70%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这是农民负担比重最大的一部分;而现在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1.9亿人,其中的70%都在农村。
  (2)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落后。从农村的现状可以看到,现在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实际需要还有差距。农民还面临着行路难、通信难、就医难、上学难、用电饮水难等等困难。在占全国总人口63.8%、户数占到2/3的农村地区,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不仅电网老化,电压不稳,而且电价高昂,有一半的农户没有自来水。这种状况,大大限制了农村地区对现代消费品的需求,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3)人口、土地相互掣肘而成瓶颈。当中国真正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才发现过去奉行的“人多力量大”的思维留下了太大的包袱。中国在控制人口方面已不懈努力了30余年,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今后一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在人口方面问题不少,压力很大。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人口规模大的现状改变不了。另一个变不了的是人口增长的绝对量大。虽然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降低了,但中国人口基数比较大,现在每年增加人口仍在1000万左右,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数。
 新增的变数同样令人担忧。人口老龄化速度很快,群体规模庞大,这是今后一二十年要面对的一大社会问题。按照国际标准,当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在2000年就已经达到这一标准。如何使9000万左右65岁以上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将带来巨大的社会压力。
 与人口相伴而生并互相掣肘的难题便是土地资源。我们有占世界l/5的人口,但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l/7。而且,这种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的趋势在较长时期内还难以扭转。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业和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基础是否巩固,农村经济是否繁荣,农民生活是否富裕,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关系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全局。所以,必须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继续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问题来看待。

可以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上逐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消费信心,特别是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偏低,与同龄的普通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形成太大差距。

我国现阶段的小康状况如何?~

我国目前的小康状况是一种总体小康,是一种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政治课本上有啊,初一下册第五课小康家园里面就有提到,如果是初一的同学应该很清楚啊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2010年是新三步的第一步,是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随着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我县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变:收入水平迅速提高,饮食质量逐渐改善,住房条件明显改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生活环境日益美化,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我县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整体上实现小康,正在逐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今后二十年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它的基本内涵是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现代化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并逐步进入知识化社会的转变过程。

按照国家、省初步提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第一阶段2010年应达到的目标,对2002年度我县全面小康进程进行了测算,其结果报告如下:

一、全县小康综合实现程度。2002年我县根据28个指标计算的综合指数为59%,也即到2002年已实现了一半有余,从五个子系统看,社会结构实现46.7%,经济与科技发展实现47.4%,人口素质实现55.4%,生活质量实现79.7%,法制与治安实现72.1%(详见附表1)。

各子系统指数的分析
(一) 社会结构。它的优化是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由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等五项指标组成,反映了社会化、城市化、非农化、外向型经济和智力投资。全县平均社会结构实现指数为46.7%。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4.66万人,所占比重为15%,实现程度为42.9%;城镇人口为6.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22.6%,实现程度为50.2%;非农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4.9%,实现程度为83.2%;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为0.29%,实现程度为1%;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1.77%,实现程度为44%。这五项指标中实现程度最好的是产业结构,其余4项指标都低于50%,最差的是出口额占GDP比重,实现程度仅为1%。其特点是我县资源工业比重大,占GDP的26%,对第三产业特别是交通运输业带动作用强,非农业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大,但资源主要分布在万水、金江等山区,对城镇化发展直接拉动作用不明显,城市化水平不高,资源产品出口少,缺乏名优品牌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品,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社会结构指数总体实现程度低。

(二)经济与科技发展。它是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和知识创新手段,由人均GDP等七项指标组成,反映了综合经济的投入产出、就业率、知识创新投入和发明创造能力,由于这些指标发展速度较快,制订的目标相对较高,所以实现程度就较低,只有46%。从主要指标看,人均GDP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成果,2010年的目标是12800元,2002年己实现5884元,实现46%;人均固定资产投资1743元,实现32.6%,研究发展经费占GDP比重为0.1409%,实现0.3%,人均教育经费104元,实现34.6%;每万人口专利受理量0.49件,实现14%,六项指标实现程度均未达50%。

(三)人口素质。文化科技素质的高低是对实现目标起决定作用的,它由人口自然增长率、专业技术人员等六项指标组成。全县平均实现55.4%。从主要指标看,人口自然增长率达8.7‰,实现目标5.6‰的64.4%,每万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平均为2797人,实现目标4500人的62.2%;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人数48人,实现目标130人的3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比重为1.65%,实现目标7%的23.5%;每万人口医生数8.6人,实现目标20人的43%;平均预期寿命71岁,实现目标73岁的95%。

(四)生活质量和环保。它是反映生活现代化和电气化的,由恩格尔系数等六项指标组成,全县平均实现79.7%。从主要指标看,恩格尔系数是反映消费结构优化的指标,一般认为40-50%为小康型,降至40%以下即为宽裕型,2002年我县恩格尔系数47.23%,仍为总体小康型,实现全面小康目标33%的70%;人均生活用电量216度,实现目标320度的67.5%;每百户拥有电话63台,实现目标30台的100%,城镇每百户拥有电脑数15台,实现目标30台的50%,农村自来水人口占有率59%,实现目标85%的69.4%,生活质量总体实现程度较高。

(五)法制与治安。这是现代化建设的稳定机制。由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律师数和交通事故死亡率四项指标组成。按逆指标计算,全县平均实现72.1%。从主要指标看,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率,为15件,己实现目标22件的100%, 每万人口律师数为0.4人,实现目标1.1人的36.2%。每十万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6.15人,实现目标6.4人的100%。

综上所述我县目前实现的小康,是一个低标准、低水平的小康,是一个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在这个阶段中,着重解决的是民众的温饱问题,并逐步提高精神文明水平。全面小康是经济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民主更加健全、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的社会,是全面进步、更加稳定与和谐的社会。因此,全面小康是一种与现阶段小康比较,有着质的飞跃,是更高层次的小康。



二、 我县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第一发展阶段过程中将面临的考验

(一) 城乡、乡镇之间差距大。从城乡来看,存在着生活水平差距大、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体制上存在二元结构。我县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7070元,恩格尔系数为30%,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仅为2849元,恩格尔系数达47%,差距十分明显;基础设施上水、电、路差距就更大。从乡镇之间来看,处于工矿区与小城镇周边地区生活水平较高、文化娱乐节目较丰富,基础设施完备,而边远或缺乏工业的地区如西瑶乡、大冲乡、广宜等乡镇却相差很远。根据农村奔小康资料2002年这三个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1791元、3302元、2093元,跟全县平均水平相差2096元、585元、1794元。从体制上来说,农民进城还存在政策上的壁垒,诸如上学、就业等。

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主要集中在五个小城镇、工矿区,城镇工业化不断扩张,农村经济和社会处于缓慢发展状态,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拉大了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这种差距将在较长时期内会一直存在,但差距不应扩大,只有逐步缩小差距才能实现全国的小康和现代化。

(二)产业结构层次低,发展后劲不足,离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差距大,将直接影响着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从GDP的构成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25.2%,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74.9%,实现小康目标90%的83.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4.7%;工业中采掘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68.9%;制造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25%,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40%。过去二十年我县经济发展主要是资源产业和由此带动的交通运输产业,从而形成了以资源、交通运输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002年其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50.33%,加上由此带动的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以上,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比较单一,产业链条短,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随后十年资源将会逐年减少,开采的难度、成本不断加大,直接影响我县经济的发展速度,如果没有后速产业的支持,全面小康建设的任务将任重而道远。

(三)经济和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偏低。人均GDP 2002年5884元,实现2010年目标的46%,比全省人均6565元低681元,比全市人均6265低381元,2010年按每年递增8%的速度预测,也只有10890元,要达到年递增10%的速度才能达到目标值12800元。如按2020年更高的小康社会目标3000美元计算,只实现23%,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县产业结构层次低、原始工业比重大、制造业比重不高、高新技术产品少、社会劳动生产率低下,高素质人才缺乏,知识创新投入比例也偏低,必然导致发明创造能力也偏低,产品深加工与产品新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差,在经济增量中科技含量低,这些都是影响实现小康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己充分证明:要加快现代化建设,必须重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及人才的培养、引进,要彻底扭转重经济、轻社会、轻人才的观念,争取在今后十年中实现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4%,知识创新投入比重达到1.3%,形成比较完备的人才培育引进机制。

(四)第三产业比重和城市化发展滞后。改革开放以来,这两个指标发展都很快,但目前的水平仍很低,距小康目标和现代化的要求还很远。与世界比较差距还很大。如三产从业人员比重只有15%,大大低于世界平均 31%、中等收入国家41%的比例,目前我县第一、二产业有大量剩余劳力,农村有 多万,城镇、国企第二产业 万下岗或半下岗人员,而当前新兴的第三产业供给不足,社区服务需要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这个矛盾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将剩余劳力和城镇待业人员有序的向三产转移,在资金、税收方面加以扶持,在2010年达到目标35%有一定的困难。城市化水平也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2002年为22.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6%,和中等收入国家66%的水平比较低43.4%,要加快城市化的步伐,需要从政策上、户藉制度等方面放开农民向城镇转移的种种限制和障碍,争取在2010年达到45%的水平也是有可能的。

(五)控制人口增长难度大。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己实现目标5.6‰的64.36%。人口是各项指标的分母,28个指标体系中就有20个与人口有关,如不严加控制,就会超过自然承载力,影响小康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影响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无论是发达乡镇还是落后乡镇都应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控制较好的乡镇应巩固而不致回升,把人口控制在自然承载力之内。

(六)交通将成为制约我县经济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全市加大了基础设施特别是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县市公路明显好转,11个县市7个可在1个小时内直达郴州直通京珠高速公路,各县市交通的便利将使我县南大门的区位优势逐步削弱,同时我县县内大部分乡镇特别是北面道路差、窄,直接影响了我县经济发展。因此不断改善县内各乡镇的主要干线的路面和建设好一条高等级公路直通省市对我县经济的发展显得迫在眉捷。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交通上的便利,更重要的为推进我县工业化创造基础条件,根据我国发达地区的经验大力发展工业化没有好的路是很难有长足发展的,特别是对我县的招商引资,资源的充分利用,扩大矿产品、农产品的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水利电力的互动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我县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第一发展阶段过程中措施

第一、把握两大优势的裂变效应,做活立足临武、走出临武的大章。

资源优势:我县镇内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与小有色金属,分布在金江、水东、接龙、万水、麦市、三合、镇南等乡镇,遍及全县三分之一的地区。其中煤炭资源拥有量5800多万吨、小有色锡精矿含量36.8万吨、钨矿含量500多万吨、铅锌矿含量400多万吨,资源十分丰富。采掘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9%,占GDP的比重为26%,与此相关的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为40%,占GDP比重为12.6 %,采掘业及带动的交通运输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5%以上。因此紧紧抓住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整治矿业秩序,充分利用资源,合理安排好开采布局,加大矿产品的加工与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并逐步搞好工业内部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振兴制造业,促进工业的全面发展。

区位优势:我县比邻广东,与广东的连州相连,加上我县发达的交通运输业,借助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达的优势将促进我县经济的发展。同时区位优势必须以繁忙的交通运输作依托,交通活、全盘活,要建设更畅通、更便捷的交通线,形成人、财、物、信息的大集大散的格局。

第二、狠抓两个薄弱环节的转化,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发展

全面小康的标志就是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的共同富裕。在建设全面小康的工作中,我县有两薄弱环节,需要引起各级的高度关注:一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缓。我市近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70%的农村从业人员还是束缚在小片的土地上,从事落后的、粗放式的手工劳动,生活条件较艰苦,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000元。全县至今未能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4千人,绝大部分在农村。农村的发展是建设全面小康的重点,农村不富,全面小康难建成。二是弱势群体将阻碍全面小康的进程,成为建设全面小康工作中的难点。从居民收入层次看,城镇和农村最低收入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水平及其家庭经营状况,将是全县按期达标的老大难。

第三、强化"三化"的连环拉力,提升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人们常指的"三化"是: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三化"在国民经济中结成一种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的经济链条和共同体,形成一种连环作用。农业产业化程度高,结构优化,名优特农产品就丰富,这是工业的优质原材料基地,能刺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工业主要以城镇、工矿区为生存和发展空间,城镇的功能辐射反过来促进各行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农业--工业--城镇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链条,就可确保我县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一要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针对我县农业中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和附加值,要加快中心城区和小城镇的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农产品的消费需求;要选择生产有优势、产业关联度高的主导产品有特色产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在资金上、技术上进行重点扶持,使农业生产向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迈进,推动农产品优质化和规模化,特别是要加大粮食生产规模经营的力度,对于出外打工、经商或从事其它行业的农户,可将耕地包给“种田能手”或“种田专业户”,政府予以重点扶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形成规模经营,使粮食生产走向专业化,解决分散的小生产与统一的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以更好地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竟争的需要。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后劲不足的状况,必须时对部分靠天吃饭的“天水田”“梯田”可实施“退耕还林”,要加强农情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克服生产的盲目性,促进农产品流动合理有序进行。近几年,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很大的成绩,但主要是调整品种结构、优化产品品质,发展效益农业,这都是一般性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放在县域经济大局中进行战略性调整,应与我县工业特别是加工业及城镇经济同步调整,要继续把鸭业、香圩基地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和特色。

二要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培育和状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加工与农产品加工,逐步状大制造业,加快工业化进程。要以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与农产品加工、有色金属加工。在有色金属治炼加工方面,必须集中资金、集中力量,把产业做大做强,增加资源的附加值与利用率。我县小冶炼搞了几十年,累计起来花费的庞大的资金,但没有几个象样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低,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因此要加强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方面的技术引进、技术成果的推广转经与技术引进,特别是要利用中国加入WTO的有利契机,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的设备有高新技术运用到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上来,搞也一两个有色金属成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的企业。同时在不断状大制造业和水利电力业,我县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偏低,制造业发展还很有潜力,以丰富的水利资源为依托,积极培育和发展水利电力产业,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这样可以对资源工业提供后续产业支持,逐步减缓因资源的减少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要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努力扩大投入。当前我县项目建设的颈瓶就是资金问题,它已成为影响我县经济发展的比较突出的问题,要加快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必须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解决银行存贷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不断的扩大投入。一方面要通过增加企业信用,营造良好的银企关系,搞好中小企业担保资金的落实与正常化运作,争取信贷奖金的支持。当前我县信贷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银行资产质量低,企业信用观念差,导致银行不敢轻易放贷,要通过营造良好的银企关系,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另一方面要在政府的引导下,不断培育市场热点,努力扩大民间投资。要进一步加强对民间投资的信息引导和服务,切实保障民间投资业主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生产经营,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强民间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为扩大启动民间投资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要开辟新的产业,使之成为我县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要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是当今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我县房地产业仍然规模偏小,主要是房地产开发中间环节过多,中间费用相对偏高,房价偏高,对房地产业的发展形成制约,要尽快理顺行政审批事项,解决这些问题。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信息、教育、医疗保健和社区服务等新为兴产业。这些产业需求旺盛,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开辟新的就业,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渠道意义重大。

五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镇的整体功能,进一步加强城镇化进程。一是要统计一规划、合理布局。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搞好农产品加工销售,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化格局的形成,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搞好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发展功能。三是要抓好小城镇土地开发,采取“以地生厂、以厂生税、以税生财”等方式走活土地开发着棋,鼓励开发商和个人投资小城镇建设。四要继续搞好中心城区的提质扩容,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经济辐射、带动和人品吸纳功能。

第四、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培育、发掘和引进高素质人才。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二要为人才的培养、发掘和使用创造良好氛围。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要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发掘的引进高素质人才。要人才的使用上要切实做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把对人才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并建立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重奖,形成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催人奋进的良好氛围。

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 ...
答: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就更是如此。如上所述,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们还只是从总体上初步达到小康,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你是如何看待中国实现小康社会?
答:中国的小康社会实现必然是这种不平衡的,不可能一下子达到的,要逐步的进行,因为中国的这种人口基数非常大,要达到小康社会的第一步,需要从经济发达地区到不发达的地区逐步进行。中国的小康社会最后必然实现,但是过程中肯定是充满艰难的,我们要对最后的目标淮南信心,但是对过生日的困难也不能轻视,最终...

...于中国已经解决温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进一步_百度知...
答: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已经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实现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第五,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第六,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答:如上所述,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们还只是从总体上初步达到小康,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

我国在2000年实现的小康是总体性的小康,其表现为()。
答:1. 在2000年,中国实现的小康社会是总体性的小康,其表现为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阶段。2. 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从贫穷落后迈向现代化的一个过渡时期,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地位。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这是...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什么 选择题
答: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是低水平的不巩固的温饱。有温饱解决的,但是遇到天灾人祸,温饱就有可能成问题,这样的人加起来有一亿多;还有的人温饱解决了但没有达到小康,加起来是2亿人口,这就是“不全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解决温饱的要尽快地解决温饱,并且达到小康,温饱不巩固要巩固温饱,温饱解决了要向小康前进,变成...

列举老百姓最关注的民生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了什么?
答:答: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从总体看我国农村的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还不高;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

急求九年级政治复习提纲,要快
答:4、总体小康(现阶段小康的状况)内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表现:低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高,相当比重的人口还没有进入小康) 不全面(在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问题) 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5、为改变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的措施...

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是什么的小康
答: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全国也还没有全面达到。到2000年,我国尚有3000万人温饱没有完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