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的具体位置在哪里? 赤壁之战在哪里发生

作者&投稿:堂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据有关历史、地理资料记载,荆楚大地称作赤壁的有五处:汉阳、汉川、武昌、黄州和蒲圻。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 。

1、蒲圻赤壁。《元和郡县图志》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一般认为,“蒲圻县西北”较为可信。

2、汉阳之说,出于南宋时盛弘的《荆州记》。

3、汉川之说,出于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这两处正古称作赤壁,均非临江,并非火烧曹操战船之处。

3、黄州文赤壁,因宋代文学家苏轼写有前、后《赤壁赋》而誉满神州。苏东坡把黄州赤壁误作赤壁之战的赤壁,也颇有一定的原因。黄州有赤壁,黄州西去六十里有个团风镇,又名乌林镇,两处地名的偶合。原诗为:“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人道是”表明并非是作者有意认定。苏轼在《赤壁赋》后记里有“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可见他是清楚的。

4、江夏赤壁,即今武汉嘉鱼县东北江夏区金口的赤矶山。《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

扩展资料:

发生地争议:

多年来,学术界对于“赤壁”地望问题讨论,诸说并起被近代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

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问题多有讨论,诸说并起,被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一般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qí]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现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而历史学出版物和已发现文物证据更偏向于蒲圻说。

赤壁之战意义:

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准确的说,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刘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这次战争,是三国鼎立的著名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仗。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长江流域进行大规模的江河之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的方法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就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份。

咸宁,为湖北省地级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与湖南、江西接壤。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是武汉城市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 ;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地势南高北低;下辖:咸安区、通城县、通山县、嘉鱼县、崇阳县、赤壁市。2017年总人口253.51万人。

咸宁市曾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最适宜人居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温泉之城、中国十大最具成长创新型城市、全国第二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湖北省首批低碳经济试点市、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首批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城市 、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国家卫生城市 等荣誉称号。鄂南大竹海、赤壁黄盖湖、通山闯王李自成墓、九宫山、北伐贺胜桥、汀泗桥战役遗址等重要景区、一城十二泉(温泉)等皆为位于其境内。

咸宁有个赤壁古战场,位于赤壁市长江之滨南岸,为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发生地,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七大战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赤壁矶头临江悬崖上,又石刻“赤壁”二字,相传为周瑜所书,故也有人称此地为“周郎赤壁”,是赤壁现存最早的文化遗迹。

咸宁有个刘家桥,是楚天民俗第一村,位于中国桂花之乡桂花镇。刘家桥是汉皇刘邦同父异母弟弟刘交的第60代后裔刘伯常迁居于此后,繁衍而成的古民居群。



  1、位置
  位于蒲圻市西北36公里的长江南岸,隔江与乌林相望,陆水由其东注入长江。
  2、简介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3、影响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曹、刘、孙三家争夺荆州之战揭开序幕。此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没有机会以如此大规模进行南征。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208年七月 ~208年十一月 地点:乌林(今湖北蒲圻西北)结果:孙刘盟军胜利 作战各方:曹操 ;孙权、刘备指挥官:曹操 ;周瑜兵力:曹军约240,000 ;孙刘盟军约50,000

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

关于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具体位置在哪里?~

据有关历史、地理资料记载,荆楚大地称作赤壁的有五处:汉阳、汉川、武昌、黄州和蒲圻。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 。1、汉阳之说,出于南宋时盛弘的《荆州记》。2、汉川之说,出于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这两处正古称作赤壁,均非临江,并非火烧曹操战船之处。3、黄州文赤壁,因宋代文学家苏轼写有前、后《赤壁赋》而誉满神州。苏轼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贬官黄州,躬耕于东坡之上,自号东坡居士,因而黄州赤壁又称东坡赤壁。此地是否火烧曹操战船之处?据宋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记载分析,赤壁在今武汉之西,长江之南,可见黄州也并非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是苏东坡把黄州赤壁误作赤壁之战的赤壁,也颇有一定的原因。黄州有赤壁,黄州西去六十里有个团风镇,又名乌林镇,两处地名的偶合。原诗为:“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人道是”表明并非是作者有意认定。苏轼在《赤壁赋》后记里有“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可见他是清楚的。4、江夏赤壁,即今武汉嘉鱼县东北江夏区金口的赤矶山。《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5、蒲圻赤壁。《元和郡县图志》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一般认为,“蒲圻县西北”较为可信。《元和郡县图志》的作者李吉甫生活的年代与赤壁之战的年代较接近,早些时候的《荆州记》有与《元和郡县图志》相同的记载。后来蒲圻赤壁陆续有大批的器物被发掘出来,证实了这里是真正的古战场。《荆州记》记载:刘宋元嘉年间,在赤壁已发掘了曾参与赤壁之战的东吴大将吕蒙之墓,“墓中有一髑髅极大,蒙形长伟,即蒙髑髅也。”另据《南史·宋书·符瑞志》载:刘宋大明七年,蒲圻出铜路鼓,“独足四面”。在赤壁对岸的乌林,1973年出土了东汉晚期的铜马镫一件,印有东汉献帝“建安八年”的瓦砚一台,并有东汉铜镜、陶瓷器和箭镞等。1976年,在赤壁山下一米多深的土层中发现沉船上的铁环、铁钉、东汉铜镜等物。同年,又在赤壁山上发现铜、铁、玉带钩各一件。1977年在赤壁山和南屏山各发现一枚传令旗上的三棱形镂孔铜镞。 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关于赤壁之战的赤壁的地点,自南北朝以来,计有汉阳、汉川、黄冈、武昌、嘉鱼、蒲圻六赤壁说。究竟赤壁大战在哪个赤壁?我们只有根据《三国志》记载及裴注,并结合地理形势、特点来考察,才能获得正确的解答。
赤壁之战在汉阳赤壁说,南北朝时期曾一度流行。南朝宋盛弘之在《荆州记》中言:“临嶂山南峰,谓之乌林峰,亦谓之赤壁,周瑜破曹操处。”《江右图[经]》亦云乌林为赤壁,“即《吴志》所谓操临荆州,孙权遣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刘备俱进,遇于赤壁,即此地也。”按:临嶂山在汉阳城西六十里汉水南,一名城头山,盘基数十里。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初败于赤壁,再败于乌林,乃二地,今以为一地二名,其不可信一;当年周瑜、程普率水军自柴桑至樊口与刘备会合,溯长江西上,曹操也统大军由江陵顺江东下,两军会于赤壁。可见赤壁临长江。今临嶂山在汉水南而不是长江南,证明不是当年赤壁之战的赤壁。此说早已被人抛弃,兹不赘述。
赤壁之战在汉川赤壁说,在隋唐曾一度流行。《元和郡县图志》卷27《江南道三》沔州汉川县下载云:“赤壁草市,在县八十里。古今地书多言此是曹公败处。”作者李吉甫指出:“今按《三国志》,刘表卒,其子琮代立,在襄阳。刘备屯樊,琮降曹公,备遂南走。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备先据得之,自(当)[襄]阳倍道追备,一日夜行三百里,遂克江陵。又自江陵追备,至巴丘(今湖南岳阳市),遂至赤壁。孙权遣周瑜、程普各领兵万人,与刘备来敌曹公,遇于赤壁,因风纵火,曹公大败,遂取华容道步归,退保南郡。瑜等复追之,曹公留曹仁守江陵,自(徐)[径]北归。据此而言,则赤壁不在汉川也。何则?曹公既从江陵水(军)[道]至巴丘,赤壁又在巴丘之下,军改引还南郡,周瑜水军(退)[追],并是大江之中,与汉川殊为乖缪。盖是侧近居人,见崖岸赤色,因呼为赤壁,非曹公败处也。”他是唐宪宗时代的人,此处的分析很正确。故自宋以后,此说便自然消失了。
黄冈赤壁本名赤鼻矶,《楚纪》作为“赤氵鼻 山”,《齐安拾遗》始以之当赤壁大战之赤壁。至北宋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作《赤壁赋》及《赤壁怀古》词,方才流行起来。近代已被否定。现在因为发展旅游,有几位作者力图使此说重新抬头。他们的第一个论点,认为苏轼二赋一词中所写的是“周郎赤壁”,即赤壁之战的赤壁。甚至说,苏轼博览群书,不会有错。好在《赤壁怀古》词里,苏轼写得很明确:“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即是说,这个“故垒西边”的黄冈赤鼻矶,他听当地人传说是“三国周郎赤壁”,而不是自己考证后确定的。南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说:“东坡黄州词云,‘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盖疑其非也。”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黄州《景物》中只是说:“赤壁矶在州治之北,东坡作《赤壁赋》,谓此为周瑜破曹操处。”可见,东坡的二赋一词,不能证明黄州赤鼻矶就是赤壁大战的赤壁。
他们第二个论点是,据《三国志·吴主传》所载,“当初,曹操一面使人持檄于东吴,一面挥师东下”。当孙权“最终决意逆操,命周瑜率军启程,其时曹军东下至少十天了”,“二军只可能在夏口一带相遇”。并说《资治通鉴》中言“操济汉”。又引苏辙《赤壁怀古》诗云:“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战安知赤壁焚。”然查《吴主传》及《三国志》其他纪、传与裴注,均无曹操一面使人持檄于东吴,一面挥师东下的说法;《资治通鉴》也没有“操济汉”的记载。苏辙的曹操“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完全是他为了迎合黄州赤壁说而臆造出来的。《三国志》所有纪、传及裴注,都没有曹军曾攻占夏口或越过夏口的记载,亦没有坐镇夏口的江夏太守刘琦败走之事。曹军既未过夏口,说明赤壁之战的地点不在黄冈赤鼻矶一带。

赤壁之战在哪里打的?
答: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

三国赤壁之战在哪儿
答:第二、赤壁之战的地理坐标也指向了黄州赤壁。《三国演义》云:周瑜将赤壁大战部署完毕,苦肉汁、连环计都用了,万事俱备,然后他登上楼船遥望江北,突然“望后而倒,口吐鲜血,不省人事”。诸葛亮前去探视,说:“我有一方,可以让都督气顺。”他屏退左右,写了16字给周瑜:“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赤壁之战究竟发生在何处?
答:一种看法认为,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持这种观点。《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此说后来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所首肯。另一种看法认为赤壁应在湖北蒲圻县西北。阴法鲁主编的...

古战场“赤壁之战”是在现在的什么位置?
答:壁一说在今“黄冈赤鼻矶”,一说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大多数观点认为是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杜佑《通典》说:“今鄂州之蒲圻县有赤壁,即曹公败处”

赤壁之战
答:地点 乌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结果 孙权,刘备盟军胜利 作战各方 曹操 刘备,孙权 指挥官 曹操 周瑜、程普、刘备 兵力约160,000 约50,000 伤亡不详 不详 赤壁之战 长坂之战–乌林之战–江陵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

...的湖北省赤壁市吗?如果是,那么赤壁在三国时期有什么战略位置...
答: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

简述赤壁之战?//
答: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亲自率号称八十万人的水军沿江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及孙权,统一中国。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两军在位于长江中游的赤壁相遇。吴蜀联军根据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以及他们的战船相连行动不便等不利因素,巧...

白壁关之战
答:白壁关之战的原型就是历史上的柏壁之战,发生在位于今天新绛西南的柏壁。真实历史上的这场战役,绝不像评书中那般其乐融融,而是紧张刺激、跌宕起伏。李世民,这位隋末唐初的第一名将,用突破常规的指挥方式,绝处逢生、以弱胜强,成功扭转了逆境。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刚刚诞生不久的唐政权即遭遇到巨大的考...

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在长江哪个地方?
答:有两个说法。一是在湖北赤壁市(原名蒲圻市)境内,赤壁在长江南岸。一是在湖北省黄冈市黄州镇,在长江北岸,苏东坡的《赤壁怀古》就是此赤壁,古称东坡赤壁。

赤壁之战在哪里打的?
答: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