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资料 有关陆游的资料

作者&投稿:储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本文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

传世名篇

游山西村

【题解】

见《剑南诗稿》。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因极力支持抗战派将领张浚北伐,遭到朝廷投降派的排挤,自降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罢官归乡,居住在山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就是作者于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三山村时写的。诗中记一次邻村之游,描写了山阴农村的美丽风光、热闹的节日气氛以及农家的纯朴好客,表达了作者对农家的深厚情谊。

【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扣门。

剑门道中遇微雨

【题解】

见《剑南诗稿》。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境》是入蜀孔道,又是历史名胜,历代诗人题咏甚多。乾道八年(1172)冬,作者由南郑(今陕西汉中)赴成都途经此地,即吟此诗。关于其诗索解,或认为作者终生志在恢复,这时是从汉中前线调往后方成都担任闲官,故诗里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感慨,作者并非向往当个诗人,而是不甘心于只当个诗人,内涵深婉,意在言外。剑门,山名。

【原文】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舍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病起书怀

【题解】

见《剑南诗稿》。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夏。是时,游在成都,被人攻讦而遭弹劾罢官,遂躬于田亩。春末夏秋之际,作者生病,虽生活愈加清贫,仍不忘恢复之意。于是病愈即写《病起书怀》二,以表其矢志不渝之爱国情。

【原文】

病骨支离纱帽宽,

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

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

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

夜半挑灯更细看。

关山月

【题解】

见《剑南诗稿》。作于淳熙四年(1177),时作者被弹劾罢官闲居成都,距宋、金达成“隆兴和议”近十五年。诗中揭露“和戎诏下十五年”来将军们“朱门沉沉按歌舞”的荒淫享乐,抒写士兵们以死报国的“壮士心”被白白消磨的悲愤,和“遗民忍死望恢复”的迫切愿望,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求和苟安政策的愤怒谴责。《关山月》,原为汉乐府《横吹曲》篇名。

【原文】

和戎诏下十五年,

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沈沈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断弦。

戌楼刁斗催落月,

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

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士戈古亦闻,

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

夜泊水村

【题解】

此诗作于山阴奉祠,时作者已家居九年。山阴是江南水乡,作者常乘小舟出游近村的山水。此诗为即景之作。

【原文】

腰间羽箭久凋零,

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

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

卧闻新雁落寒汀。

书愤

【题解】

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时作者六十二岁,罢官闲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已达六年。诗中概括了作者一生的抱负、经历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原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

【题解】

见《剑南诗稿》。淳臣十三年(1186)春作者出知严州(洽今浙江建德)之前,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到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等候宋孝宗召见。此诗描写作者暂客临安时的闲散无聊生活,流露出对恶浊的官场生涯的厌倦和盼望早日归家的心情。

【原文】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其二)

【题解】

见《剑南诗稿》。绍熙三年(1192)初秋作于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共二首,此其二。诗中抒发了对金人占领区大好河山和人民的深切怀念,流露出对无力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不满。

【原文】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题解】

选自《剑南诗稿》。写于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他一生主张北伐,渴望统一,虽屡受投降派的谗毁排挤,终矢志不移。此诗正是作者即景抒情、借梦言志的名作之一。

【原文】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沈园(二首)

【题解】

据南宋周密《齐东野语》、陈鹄《者旧续闻》和刘克庄《后村诗话》载,游二十岁与其表妹唐琬婚,然琬为陆母厌,只得改嫁,十多年后,游与琬邂逅于沈园,共叙旧情。游痛以作《钗头凤》词,琬亦作同调之作,以诉其情。沈园会后,琬不久便离开人世。游于庄元五年(1199),作二绝句以记之。沈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原文】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示儿

【题解】

见《剑南诗稿》。作于嘉定二年(1210)十二月作者临终前,是诗人的绝笔和遗嘱。诗作集中体现了作者收复失地的终身抱负、统一祖国的坚定信念和至死不泯的爱国深情。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卜算子

咏梅

【题解】

陆游一生钟情于梅花。他不但写了一百六十多首咏梅诗,还写了四首咏梅词,词境大都托物言志,是诗人品格的写照。《卜算子·咏梅》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

【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夜游宫

记构寄师伯浑

【题解】

此词选自《渭南文集》,系一首记梦之作,而这梦境正是其生活的重现,词中又绘写了梦醒后的感慨,洋溢着慷慨昂扬的爱国激情,迸射出浪漫的火花。

【原文】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诉衷情

【题解】

这首词是陆游晚年的作品。这时词人已年近古稀,退居故乡山阴。但他一日也没忘记抗敌前线,报国信念至死不衰,愈老弥坚。

【原文】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题解】

选自《渭南文集》,作者在蜀,曾一度任南郑(今陕西汉中)军职,不久改调成都参议官,投闲置散,抱负难展,失意之极,因咏啼鹃以抒怀抱。通篇借物寓情,以环境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莺燕无声反衬杜宇啼鸣,悲凉悉苦。《词林纪事》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

【原文】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钗头凤

【题解】

这首词大约是陆游三十岁左右时的作品。据《齐东野语》记载,词中描绘的是陆游与唐琬的一段爱情悲剧。

【原文】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地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游小孤山记

【题解】

选自《入蜀记》,一作《过小孤山大孤山》,为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是时,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

【原文】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钯泽莹润,亦与他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称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罕松县,有戌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然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逾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地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澎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发。万立庙门,有迅鹘搏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支:“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揽。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上赤而璧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

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陆游(1125~1210) 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父陆佃,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被诬元□党籍,罢知亳州。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他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时候。陆游诞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不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山阴。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生平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唐氏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硬逼着他们夫妻离散。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曾在10年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多次赋诗怀念,直至老年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试时将他除名。秦桧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志,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他积极向朝廷提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挫。宋朝廷立即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
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 4年,屡次上书求职,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其时已45岁。他迫于生计,不得不于次年远行入蜀就任。由于位卑职微,再加僻处山城,感到无所作为,但任期满后"归又无所得食",不得不又上书求"捐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乾道八年(1172)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为干办公事,延至幕中襄理军务。这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他换上戎装,驰骋在当时国防前线南郑(今汉中)一带。铁马秋风、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算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特别是当他看到川陕地势险要,民气豪侠,觉得可用关中作根本,以谋反攻收复失地。于是便向王炎陈进取之策,提出一些经略中原、积粟练兵的战略。他充满胜利的信心,认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可是陆游的这一片报国赤忱,并不能实现。腐败的宋朝廷,只求苟安,无意进取,致使将士闲置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他只好抱着"不见王师出散关"和"悲歌仰天泪如雨"的激愤心情,眼看着收复中原的希望破灭。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自称"身如林下僧",抗战复国的壮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至引起了同僚讥议;又由于陆游的复国抱负和个人的功名事业长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脱巾漉酒,拄笏看山"为自得,甚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雾中寻求精神遂又麻醉,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这样解嘲道:"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从此,"放翁"便和他的诗名同著于世。
陆游在川陕 9年,祖国的山川形势、风土民情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特别是在南郑前线,他接触到许多边防战士和"忍死望恢复"的"遗民",使他的精神境界不禁大开,并将许多富有生活实感的爱国激情倾注于诗。这是他创作上收获最多的时期。陆游对这一创作阶段很珍视,觉得"诗家三昧忽见前",于是将全部诗作题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五年(1178)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不辞辛苦,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 6年,已经62岁,才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其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得到孝宗的激赏,但孝宗并不了解陆游的真正抱负,只叫他到严州后,"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新职虽然不合陆游素志,但他还是勤勉从事,正如诗中所说:"忧民怀懔懔,谋己耻营营。"他在任上,力求"宽期会,简追胥,戒兴作,节燕游",因此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为他立碑,并为他曾经作过严州太守的高祖陆轸立祠,以纪念他们祖孙二人。
在严州任职期间,陆游曾将历年所作诗,特别是早年的作品,严加删选,共得2500余首,刊刻为《剑南诗稿》20卷。此书行世后,深得当时文坛赞誉。
淳熙十五年(1188),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又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力图大计,宵旰勿怠",并提出"救民之贫,莫先于轻赋"等政治主张。这时宋朝廷已耽于偏安享乐,无意进取,所以陆游的建议不仅不被采纳,反而遭到□佞之徒的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陆游对此非常愤慨,便索性将山阴镜湖故居命名为"风月轩",以示讥讽。
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计有12年之久,在幽静但却清贫的生活中度着晚年。他将书室命名为"老学庵",以坐拥书城为乐,正像诗中所说:"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另外,他还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扶衰业耕桑","夜半起饭牛",甚至为了应付"吏征租",不得不典质衣服。由于他"身杂老农间",了解到下层人民的痛苦,而且感到"忠言乃在闾里间",所以想和他们倾吐满腔爱国热情:"耿耿一寸心,思与穷友论。"农民们也感到陆游可敬可亲,每当看到他走来,便取出酒菜招待。他们为了感谢陆游治病施药,更是"村巷欢欣夹道迎",而且生子多以"陆"字为名,以报"活我"之恩。
在陆游乡居时,宁宗于绍熙五年(1194)七月代光宗即位,次年改国号为庆元。外戚韩□胄当政。他斥理学为伪学,罢逐宗室大臣赵汝愚及理学家朱熹等,史称"庆元党禁"。在这一时期,陆游曾应韩□胄之请,为他撰写了《南园记》,希望他"勤劳王事"。嘉秦二年(1202),宋朝因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尚未完成,召陆游入朝修撰,次年修毕,即辞官还乡。开禧二年(1206),韩□胄对金宣战,因急于贪功,贸然出师,不久即以失败告终。
韩亦被杀取首送金议和。由于陆游和韩曾有上述关系,在当时和后来都曾受到一些责难,认为"晚节"不终。其实,陆游在韩当政时退而复出,主要是为抗敌复国的夙愿所驱使,并无趋炎附势之意。
陆游于嘉泰三年辞官还乡,已近80高龄。此后犹赋诗作文不辍,但身体却逐年衰弱,终于在嘉定二年(1209)十二月二十九日,85岁的老诗人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
诗歌创作 陆游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最长(约30年),但集中现存诗却最少,约 200首左右,这是因为他将早年那些"但欲工藻绘"的作品尽行删去的结果。据其《跋诗稿》中所说,他曾将42岁以前的诗"又去十之九",估计删去总在万首以上。由此也可看出,他前期的诗作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5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他从军南郑,深入国防前线,充满战斗气息的豪迈生活以及雄奇壮伟的山川形势,不仅加深了他对现实的体验和激发了他爱国的思想感情,同时诗风也随之一变,正像他在诗中所说的"地胜顿惊诗律壮"。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成熟和丰富,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文宗的崇高地位。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这一时期的诗作最多,当是由于晚年未暇删汰的缘故。这一时期他生活比较平静,与农民接触较多,再加他宦海沉浮,饱经忧患,且年事渐高,因此在诗中表现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某种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如许多反映农村疾苦的诗即属此类。以上所分三期,仅是大致而言,并不能截然分割。其实每一时期都有出色的作品,即使是早期,在语言韵律等方面,也显示了诗人艺术上的功力,从而为后来达到更高的成就准备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陆游的诗中始终贯串着一个永不衰退的特色,这就是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特色在他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无怪梁启超称之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由于陆游所写的诗"言恢复者十之五六",故屡遭投降派的打击和排挤。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抗敌御侮一直是最能触发他创作激情的思想主题。在他早年的诗中曾这样写着:"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到了82岁的老年,还是"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正是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热情,使陆游唱出了那一时代最高亢的歌声。他所写的许多感情激昂、气概宏肆的诗篇,像黄钟大吕一般地震荡人心。

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正象他在有名的《书愤》诗中所歌咏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又如:"白发萧萧卧泽中,□凭天地鉴孤忠。……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其他还有《金错刀行》、《送七兄赴扬州帅幕》、《胡无人》、《病起书怀》、《关山月》、《出塞曲》、《夜泊水村》、《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纵笔》、《陇头水》等等,都是气壮语豪而又托兴深微之作。特别感人的是,陆游在临终前夕,还不忘收复国土,在有名的《示儿》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上这类诗,堪称是最能体现陆游创作精神的代表作。
陆游不仅在诗中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同时还对腐朽无能、苟安求和的统治当局发出愤怒的谴责:"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至能〈揽辔录〉》)。另外,陆游还在《追感往事》、《客从城中来》、《北岩》、《关山月》等诗中痛斥那些不恤国难、唯知奢靡享乐的官僚。面对着"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的腐败现象,他痛心疾首地大声疾呼:"於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醉歌》)
对处于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下的人民,陆游也在诗中表现着深切的关怀。在《三月二十五夜达旦不能寐》、《秋获歌》、《秋赛》、《农家叹》等诗中,他描述当时的现实是:"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常年征科烦□楚,县家血湿庭前土","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榜。"由于陆游对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所以他对被迫反抗的人民怀着不寻常的同情,以至在《两獐》、《疾小愈纵笔作短章》等诗中出现了这样光辉的思想:"吏或无佳政,盗贼起齐民";"彼盗皆吾民,初非若胡羌。奈何一朝愤,直欲事殴攘?"这种对"盗贼"的看法已经冲破一般文士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总之,忧国、爱民、誓死抗战,是陆诗的最大特色并能传诵千古的原因。除此以外,陆游还写了很多别具风采的诗。这些诗或抒发生活感情,或描写山川风物,呈现着自然流畅而又清新俊逸的风格;其中还有些作品将诗情和哲理艺术地交融在一起。如《春晓》:"花经风雨人方惜,士在江湖道益尊";又如《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剑门道中遇微雨》: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等等。
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造,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位《瓶水斋诗话》);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比埒"(沈德潜《说诗□语》)。在陆游的七律中,确是名章俊旬层见叠出,每为人所传诵。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夜泊水村》);"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度浮桥至南台》);"月色横分窗一半,秋声正在树中间"(《枕上》);"溪鸟低飞画桥外,路人相值绿阴中"(《衡门独立》)等等。这些名作名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
除七律外,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诗,前人曾称"可直追唐音"。这类诗除前面提到的《示儿》、《剑门道中遇微雨》等篇外,其他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小雨极凉舟中熟睡至夕》"舟中一雨扫飞蝇"等等,都不愧是"视唐殆无愧色"的绝句。
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来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正如他自己所说:"道向虚中得,文从实处工。"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所以有人将他和杜甫媲美,誉之为"可称诗史"(《后村先生大全集》)。不过,陆游也不时在诗中驰骋其丰富的艺术想象,如在《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诗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抗战胜利的欢乐情景:"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满天。苜蓿峰前尽停障,平安火在交河上。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其他如在《醉歌》、《出塞曲》、《神君歌》等诗中,也表现着思飘云外的浪漫风韵,无怪他又有"小太白"之称。不过陆游的这类诗作仍然带着强烈的现实色彩;或者说是现实理想得不到满足的一种反激。

总之,陆诗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诚如前人所称:"无意不搜而不落纤巧,无语不新而不事涂泽,实古来诗家所未见。"(赵翼《瓯北诗话》) 陆诗也有不足之处。它虽然"清空一气,明白如话",但有时不免率尔成章,气势有余而含蕴不足。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缺点,是词意和句法有互相重复蹈袭的现象,特别是在晚年。这是由于他创作甚丰,因而"不暇剪除荡涤"的原故。此外,由于陆游毕竟是一位生活在封建时代的诗人,思想上难免有许多局限,特别是当他受到黑暗势力打击的时候,更容易产生空虚、悲观的情绪,有时甚至在那些写得激昂慷慨的诗中也不能避免。如"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黄州》);"百年细数半行路,万事不如长醉眠"(《寓馆晚兴》)等等。但陆诗的这些消极因素,与他的整个创作比较起来,终是小疵,并不影响他作为一位大家屹立于宋代文坛。
词的创作 陆游不仅工诗,还兼长写词。由于他对这种诗体不甚注重,所以词作不多,现存词共有 130首。他的词也是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如有名的〔钗头凤〕即属此类。在这首词中他对硬被封建势力拆散的前妻唐氏,倾吐了曲折而深挚的恋情:"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其他如〔鹧鸪天〕"南浦舟中两玉人",〔临江仙〕"鸠雨催成新绿",〔蝶恋花〕"陌上箫声寒食近",〔水龙吟〕"樽前花底寻春处"等,亦是情致深婉的作品。但是,陆游毕竟又和当时为他所推崇的婉约派词人秦观不同,他在词中并不是一味剪红刻翠,而是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如〔南乡子〕:"早岁入皇州,樽酒相逢尽胜流。三十年来真一梦,堪愁。客路萧萧两鬓秋。"又如〔卜算子〕:"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其他如〔渔家傲〕"东望山阴何处是",〔双头莲〕"华鬓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等等,或苍凉旷远,或寓意深刻,这类词又和苏轼比较接近。但是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的,还是他的那些写得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如〔汉宫春〕:"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又如〔谢池春〕:"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其他如〔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桃源忆故人〕"中原当日三川震",〔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等等,都是饱含着一片报国热忱的雄健之作。这类词又和辛弃疾比较接近。毋怪前人曾称陆游的词"纤绝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波"(杨慎《词品》);又有人说"超爽处更似稼轩"(毛晋《宋六十家词·放翁词跋》),这个评语是有道理的,他和辛弃疾确是一扫当时纤丽的词风,虽然从总体来说稍逊于辛词的成就。
陆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丰,而且颇有造诣。其中记铭序跋之类,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文说诗,此类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同时也如在诗中一样,不时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如《静镇堂记》、《铜壶阁记》、《书渭桥事》、《傅给事外制集序》等皆是。其他如《澹斋居士诗序》等文,则表现了陆游对文学的卓越见解:"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苏武、李陵、陶潜、谢灵运、杜甫、李白,激于不能自已,故其诗为百代法。"这种视创作重在内在修养而不在于外在形式的观点,对他所说的"工夫在诗外"可算是作了进一步的发挥。陆游还有一些别具风格的散文如《烟艇记》、《书巢记》、《居室记》等,写乡居生活之状,淡雅隽永,颇似富有情味的小品文。《入蜀记》6卷,笔致简洁而又宛然如绘,不仅是引人入胜的游记,同时对考订古迹和地理沿革也有资助。至于他的《老学庵笔记》则是随笔式的散文,笔墨虽简而内容甚丰,所记多系轶文故实,颇有史料价值。其中论诗诸条(如批评时人"解杜甫但寻出处"等),亦堪称卓见。
总之,陆游是一位创作丰富,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特别是在诗歌创作上,成就尤其突出。人们公认他高于当时与他并称的尤袤、范成大、杨万里,清代人赵翼还认为他胜似苏轼。他说:"宋诗以苏、陆为两大家,后人震于东坡之名,往往谓苏胜于陆,而不知陆实胜苏也"(《瓯北诗话》)。从总体来看,特别是从反映时代的深度和广度来看,陆游确不愧是宋代最杰出的诗人。

作品集 陆游的著作,据汲古阁刻《陆放翁全集》,计有:《剑南诗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词2卷,《入蜀记》6卷),《放翁逸稿》2卷,《南唐书》18卷,《老学庵笔记》10卷等。其他尚有《放翁家训》(见于《知不足斋丛书》)及《家世旧闻》等。中华书局于1976年排印《陆游集》5册,书后附今人孔凡礼《陆游佚著辑存》。

参考书目

齐治平:《陆游传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1959。
朱东润:《陆游研究》,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1961。
欧小牧:《陆游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1。

http://www.hanhuncn.com/Html/Whjl/20060316211946415.html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本文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

传世名篇

游山西村

【题解】

见《剑南诗稿》。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因极力支持抗战派将领张浚北伐,遭到朝廷投降派的排挤,自降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罢官归乡,居住在山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就是作者于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三山村时写的。诗中记一次邻村之游,描写了山阴农村的美丽风光、热闹的节日气氛以及农家的纯朴好客,表达了作者对农家的深厚情谊。

【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扣门。

剑门道中遇微雨

【题解】

见《剑南诗稿》。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境》是入蜀孔道,又是历史名胜,历代诗人题咏甚多。乾道八年(1172)冬,作者由南郑(今陕西汉中)赴成都途经此地,即吟此诗。关于其诗索解,或认为作者终生志在恢复,这时是从汉中前线调往后方成都担任闲官,故诗里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感慨,作者并非向往当个诗人,而是不甘心于只当个诗人,内涵深婉,意在言外。剑门,山名。

【原文】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舍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病起书怀

【题解】

见《剑南诗稿》。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夏。是时,游在成都,被人攻讦而遭弹劾罢官,遂躬于田亩。春末夏秋之际,作者生病,虽生活愈加清贫,仍不忘恢复之意。于是病愈即写《病起书怀》二,以表其矢志不渝之爱国情。

【原文】

病骨支离纱帽宽,

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

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

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

夜半挑灯更细看。

关山月

【题解】

见《剑南诗稿》。作于淳熙四年(1177),时作者被弹劾罢官闲居成都,距宋、金达成“隆兴和议”近十五年。诗中揭露“和戎诏下十五年”来将军们“朱门沉沉按歌舞”的荒淫享乐,抒写士兵们以死报国的“壮士心”被白白消磨的悲愤,和“遗民忍死望恢复”的迫切愿望,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求和苟安政策的愤怒谴责。《关山月》,原为汉乐府《横吹曲》篇名。

【原文】

和戎诏下十五年,

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沈沈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断弦。

戌楼刁斗催落月,

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

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士戈古亦闻,

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

夜泊水村

【题解】

此诗作于山阴奉祠,时作者已家居九年。山阴是江南水乡,作者常乘小舟出游近村的山水。此诗为即景之作。

【原文】

腰间羽箭久凋零,

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

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

卧闻新雁落寒汀。

书愤

【题解】

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时作者六十二岁,罢官闲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已达六年。诗中概括了作者一生的抱负、经历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原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

【题解】

见《剑南诗稿》。淳臣十三年(1186)春作者出知严州(洽今浙江建德)之前,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到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等候宋孝宗召见。此诗描写作者暂客临安时的闲散无聊生活,流露出对恶浊的官场生涯的厌倦和盼望早日归家的心情。

【原文】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其二)

【题解】

见《剑南诗稿》。绍熙三年(1192)初秋作于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共二首,此其二。诗中抒发了对金人占领区大好河山和人民的深切怀念,流露出对无力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不满。

【原文】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题解】

选自《剑南诗稿》。写于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他一生主张北伐,渴望统一,虽屡受投降派的谗毁排挤,终矢志不移。此诗正是作者即景抒情、借梦言志的名作之一。

【原文】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沈园(二首)

【题解】

据南宋周密《齐东野语》、陈鹄《者旧续闻》和刘克庄《后村诗话》载,游二十岁与其表妹唐琬婚,然琬为陆母厌,只得改嫁,十多年后,游与琬邂逅于沈园,共叙旧情。游痛以作《钗头凤》词,琬亦作同调之作,以诉其情。沈园会后,琬不久便离开人世。游于庄元五年(1199),作二绝句以记之。沈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原文】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示儿

【题解】

见《剑南诗稿》。作于嘉定二年(1210)十二月作者临终前,是诗人的绝笔和遗嘱。诗作集中体现了作者收复失地的终身抱负、统一祖国的坚定信念和至死不泯的爱国深情。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卜算子

咏梅

【题解】

陆游一生钟情于梅花。他不但写了一百六十多首咏梅诗,还写了四首咏梅词,词境大都托物言志,是诗人品格的写照。《卜算子·咏梅》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

【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夜游宫

记构寄师伯浑

【题解】

此词选自《渭南文集》,系一首记梦之作,而这梦境正是其生活的重现,词中又绘写了梦醒后的感慨,洋溢着慷慨昂扬的爱国激情,迸射出浪漫的火花。

【原文】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诉衷情

【题解】

这首词是陆游晚年的作品。这时词人已年近古稀,退居故乡山阴。但他一日也没忘记抗敌前线,报国信念至死不衰,愈老弥坚。

【原文】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题解】

选自《渭南文集》,作者在蜀,曾一度任南郑(今陕西汉中)军职,不久改调成都参议官,投闲置散,抱负难展,失意之极,因咏啼鹃以抒怀抱。通篇借物寓情,以环境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莺燕无声反衬杜宇啼鸣,悲凉悉苦。《词林纪事》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

【原文】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钗头凤

【题解】

这首词大约是陆游三十岁左右时的作品。据《齐东野语》记载,词中描绘的是陆游与唐琬的一段爱情悲剧。

【原文】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地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游小孤山记

【题解】

选自《入蜀记》,一作《过小孤山大孤山》,为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是时,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

【原文】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钯泽莹润,亦与他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称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罕松县,有戌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然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逾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地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澎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发。万立庙门,有迅鹘搏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支:“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揽。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上赤而璧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

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回答者:厉害的神仙 - 试用期 一级 3-28 20:58

--------------------------------------------------------------------------------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示儿》。诗是这么写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他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陆游。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他在《太息》、《秋获歌》等诗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强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同时又真切地写出了下层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
除了诗歌作品,陆游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记生活琐事,有的议论国计民生,有的叙述友人事迹,但都贯穿以爱国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陆游一生饱经忧患,对普通人民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陆游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更为显著的,还在于他强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他的诗文作品,对遭受异族压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每当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位在自己85岁的生命历程中深切关注祖国命运的诗人。
陆游和唐琬的哀情故事
南宋的大词人陆游(1125-1209),在1144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门,原因依古人的说法是「不当母夫人意」「二亲恐其惰於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以上的意思是说,唐琬在夫家,与婆婆不合;或说因为夫妻两人太恩爱,公婆认为会妨碍陆游的上进之心,所以常常责骂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
真相:根据陆游自已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与唐琬是相爱的,他们分手以后,陆游又被迫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赵士程,但真正两人的哀情传世的一段,就是两人的重逢於相别后的十年,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那是一个春日,陆游来此赏春,而唐琬和丈夫赵士程
也来此游春,而在此意外的重逢.两人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而就与丈夫离去,陆游在伤心之余,就是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
两人重逢后没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忧伤而忧死(在历史上记载:「未几,怏怏而卒」--没有多久,就心情忧郁而死)
陆游在死前一年(八十四岁,1208年),又来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正是陆游对唐琬最深的怀念,第二年,陆游终於也追随著唐琬去到另一个世界了.

沈园绝恋
沈园位于绍兴市区东南的洋河弄。宋代池台极盛,为越中著名园林。据载:南宋诗人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却为陆母所不喜,陆游被迫与唐琬分离,后来唐改嫁赵士程,陆游再娶王氏。十余年后他们春游沈园相遇,陆游伤感之余,在园壁题了著名的《钗头凤》词,唐琬见了不胜伤感,也和词一首,不久便忧郁而死。陆游为此哀痛至甚,后又多次赋诗忆咏园,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句。沈园亦由此而久负盛名,数百年来,风雨沧桑,沈园已"非复旧池台"。
近年来绍兴重建了沈园,在其东部建双桂堂,内辟陆游纪念馆,展出了陆游在沈园的经历,以及陆游的爱国史迹和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中部为宋代遗物区,这里的葫芦形水池、池南的假山、池西的古井,都是宋代遗物。。园西为沈园遗迹区,以气势雄浑,表制古朴的孤鹤轩为中心。正南用出土断砖砌成的断垣上,刻有当代词学家夏承焘书陆游的《钗头凤》词,点明了造园主题。东南有俯仰亭,西南有闲云亭,登亭可揽全园之胜。孤鹤轩之北,有碧池一泓,池东有冷翠亭,池西有六朝井亭,井亭之西为冠芳楼,底楼设茶室,供游人品茗。整个园林景点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有序,花木扶疏成趣,颇具宋代园林特色.
陆游,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 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他初婚唐氏,《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

参考资料:http://www.baidu.com/
回答者:佐鸣无敌 - 魔法师 四级 3-28 20:59

--------------------------------------------------------------------------------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蜀州人民也怀念放翁诗人,诗人长溘之后,人们的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现在,“二贤祠”已改建为“陆游纪念馆”。

八百多年来,蜀州人民怀念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扶老携幼,不远千百里前来瞻仰、凭吊陆游。罨花池是陆游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的水榭楼台、林木花草,都篆刻下传大诗人忧国忧民的诗篇。

陆游简介
(1125~1210)
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祖父陆佃,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被诬元□党 籍,罢知亳州.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陆游出 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他诞生和 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 进犯的时候.陆游诞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 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 不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 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山阴.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 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 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 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 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 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 生平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 万卷纵横眼欲枯".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学诗, 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人屈 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 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唐氏 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硬逼着 他们夫妻离散.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曾在10年后的 一次偶然相遇中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多次 赋诗怀念,直至老年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 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 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 试时将他除名.秦桧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 志,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他积极向朝廷提 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但由于张浚举 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 挫.宋朝廷立即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 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 罢黜还乡.
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 4年,屡次上书求职, 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 判小官,其时已45岁.他迫于生计,不得不于次年远行 入蜀就任.由于位卑职微,再加僻处山城,感到无所作 为,但任期满后"归又无所得食",不得不又上书求"捐 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乾道八年(1172)主战将领四 川宣抚使王炎聘他为干办公事,延至幕中襄理军务.这 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他换上戎装,驰骋在当时 国防前线南郑(今汉中)一带.铁马秋风,豪雄飞纵的 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 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 国",可算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特别是当 他看到川陕地势险要,民气豪侠,觉得可用关中作根本, 以谋反攻收复失地.于是便向王炎陈进取之策,提出一 些经略中原,积粟练兵的战略.他充满胜利的信心,认 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可是陆游的 这一片报国赤忱,并不能实现.腐败的宋朝廷,只求苟 安,无意进取,致使将士闲置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 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 安抚司参议官.他只好抱着"不见王师出散关"和"悲 歌仰天泪如雨"的激愤心情,眼看着收复中原的希望破 灭.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 等职,自称"身如林下僧",抗战复国的壮志一直得不 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 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 至引起了同僚讥议;又由于陆游的复国抱负和个人的功 名事业长久得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蜀州人民也怀念放翁诗人,诗人长溘之后,人们的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现在,“二贤祠”已改建为“陆游纪念馆”。

八百多年来,蜀州人民怀念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扶老携幼,不远千百里前来瞻仰、凭吊陆游。罨花池是陆游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的水榭楼台、林木花草,都篆刻下传大诗人忧国忧民的诗篇。

陆游简介
(1125~1210)
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祖父陆佃,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被诬元□党 籍,罢知亳州.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陆游出 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他诞生和 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 进犯的时候.陆游诞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 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 不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 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山阴.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 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 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 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 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 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 生平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 万卷纵横眼欲枯".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学诗, 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人屈 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 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唐氏 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硬逼着 他们夫妻离散.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曾在10年后的 一次偶然相遇中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多次 赋诗怀念,直至老年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 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 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 试时将他除名.秦桧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 志,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他积极向朝廷提 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但由于张浚举 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 挫.宋朝廷立即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 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 罢黜还乡.
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 4年,屡次上书求职, 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 判小官,其时已45岁.他迫于生计,不得不于次年远行 入蜀就任.由于位卑职微,再加僻处山城,感到无所作 为,但任期满后"归又无所得食",不得不又上书求"捐 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乾道八年(1172)主战将领四 川宣抚使王炎聘他为干办公事,延至幕中襄理军务.这 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他换上戎装,驰骋在当时 国防前线南郑(今汉中)一带.铁马秋风,豪雄飞纵的 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 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 国",可算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特别是当 他看到川陕地势险要,民气豪侠,觉得可用关中作根本, 以谋反攻收复失地.于是便向王炎陈进取之策,提出一 些经略中原,积粟练兵的战略.他充满胜利的信心,认 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可是陆游的 这一片报国赤忱,并不能实现.腐败的宋朝廷,只求苟 安,无意进取,致使将士闲置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 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 安抚司参议官.他只好抱着"不见王师出散关"和"悲 歌仰天泪如雨"的激愤心情,眼看着收复中原的希望破 灭.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 等职,自称"身如林下僧",抗战复国的壮志一直得不 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 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 至引起了同僚讥议;又由于陆游的复国抱负和个人的功 名事业长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脱巾漉酒,拄笏看山"为 自得,甚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雾中寻求精神遂又麻醉, 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 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这样解嘲道:"名姓已甘黄纸 外,光阴全付绿樽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 翁."从此,"放翁"便和他的诗名同著于世.
陆游在川陕 9年,祖国的山川形势,风土民情丰富 了他的生活体验.特别是在南郑前线,他接触到许多边 防战士和"忍死望恢复"的"遗民",使他的精神境界 不禁大开,并将许多富有生活实感的爱国激情倾注于诗. 这是他创作上收获最多的时期.陆游对这一创作阶段很 珍视,觉得"诗家三昧忽见前",于是将全部诗作题名 为《剑南诗稿》.
淳熙五年(1178)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 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 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 "草行露宿",不辞辛苦,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 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 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 6年,已经62岁,才又被起用为严州 (今浙江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 安春雨初霁》,其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 花"两句,得到孝宗的激赏,但孝宗并不了解陆游的真 正抱负,只叫他到严州后,"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 新职虽然不合陆游素志,但他还是勤勉从事,正如诗中 所说:"忧民怀懔懔,谋己耻营营."他在任上,力求 "宽期会,简追胥,戒兴作,节燕游",因此得到当地 人民的爱戴,为他立碑,并为他曾经作过严州太守的高 祖陆轸立祠,以纪念他们祖孙二人.
浙江绍兴沈园故址一角
在严州任职期间,陆游曾将历年所作诗,特别是早 年的作品,严加删选,共得2500余首,刊刻为《剑南诗 稿》20卷.此书行世后,深得当时文坛赞誉. 淳熙十五年(1188),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 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 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又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力图 大计,宵旰勿怠",并提出"救民之贫,莫先于轻赋"等 政治主张.这时宋朝廷已耽于偏安享乐,无意进取,所以 陆游的建议不仅不被采纳,反而遭到□佞之徒的弹劾,以 "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陆游对此非常愤慨,便 索性将山阴镜湖故居命名为"风月轩",以示讥讽.
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计有12年之久,在幽静但 却清贫的生活中度着晚年.他将书室命名为"老学庵", 以坐拥书城为乐,正像诗中所说:"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 昏晓送流年."另外,他还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扶衰 业耕桑","夜半起饭牛",甚至为了应付"吏征租", 不得不典质衣服.由于他"身杂老农间",了解到下层 人民的痛苦,而且感到"忠言乃在闾里间",所以想和他 们倾吐满腔爱国热情:"耿耿一寸心,思与穷友论."农 民们也感到陆游可敬可亲,每当看到他走来,便取出酒 菜招待.他们为了感谢陆游治病施药,更是"村巷欢欣 夹道迎",而且生子多以"陆"字为名,以报"活我" 之恩. 在陆游乡居时,宁宗于绍熙五年(1194)七月代光宗 即位,次年改国号为庆元.外戚韩□胄当政.他斥理学 为伪学,罢逐宗室大臣赵汝愚及理学家朱熹等,史称"庆 元党禁".在这一时期,陆游曾应韩□胄之请,为他撰写 了《南园记》,希望他"勤劳王事".嘉秦二年(1202), 宋朝因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尚未完成,召陆游入朝修撰, 次年修毕,即辞官还乡.开禧二年(1206),韩□胄对金 宣战,因急于贪功,贸然出师,不久即以失败告终.
韩亦被杀取首送金议和.由于陆游和韩曾有上述关 系,在当时和后来都曾受到一些责难,认为"晚节"不 终.其实,陆游在韩当政时退而复出,主要是为抗敌复 国的夙愿所驱使,并无趋炎附势之意.
陆游于嘉泰三年辞官还乡,已近80高龄.此后犹赋 诗作文不辍,但身体却逐年衰弱,终于在嘉定二年(1209) 十二月二十九日,85岁的老诗人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 恨,与世长辞.
诗歌创作 陆游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集中 存诗共约9300余首.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 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最长(约 30年),但集中现存诗却最少,约 200首左右,这是因 为他将早年那些"但欲工藻绘"的作品尽行删去的结果. 据其《跋诗稿》中所说,他曾将42岁以前的诗"又去十 之九",估计删去总在万首以上.由此也可看出,他前期 的诗作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第二 期是入蜀以后,到他5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 2400余首.这一时期他从军南郑,深入国防前线,充满 战斗气息的豪迈生活以及雄奇壮伟的山川形势,不仅加 深了他对现实的体验和激发了他爱国的思想感情,同时 诗风也随之一变,正像他在诗中所说的"地胜顿惊诗律 壮".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成熟和丰富,奠定了他作为 一代文宗的崇高地位.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 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这一时期的诗 作最多,当是由于晚年未暇删汰的缘故.这一时期他生 活比较平静,与农民接触较多,再加他宦海沉浮,饱经 忧患,且年事渐高,因此在诗中表现为一种清旷淡远的 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 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某种心情和所向往的 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 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如许多反映农村疾苦的诗即属此 类.以上所分三期,仅是大致而言,并不能截然分割.其 实每一时期都有出色的作品,即使是早期,在语言韵律 等方面,也显示了诗人艺术上的功力,从而为后来达到 更高的成就准备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陆游的诗中始 终贯串着一个永不衰退的特色,这就是炽热的爱国主义 精神.这一特色在他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 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 见的,无怪梁启超称之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由于陆 游所写的诗"言恢复者十之五六",故屡遭投降派的打 击和排挤.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抗敌御侮一直是 最能触发他创作激情的思想主题.在他早年的诗中曾这 样写着:"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到了82岁的老年,还是"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 燕赵"(《老马行》).正是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热情, 使陆游唱出了那一时代最高亢的歌声.他所写的许多感 情激昂,气概宏肆的诗篇,像黄钟大吕一般地震荡人心.

陆游诗稿墨迹
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 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 调中又鸣响着悲怆.正象他在有名的《书愤》诗中所歌 咏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 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 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又如:"白发 萧萧卧泽中,□凭天地鉴孤忠.……壮心未与年俱老,死 去犹能作鬼雄."其他还有《金错刀行》,《送七兄赴 扬州帅幕》,《胡无人》,《病起书怀》,《关山月》, 《出塞曲》,《夜泊水村》,《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 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纵笔》,《陇头水》 等等,都是气壮语豪而又托兴深微之作.特别感人的是, 陆游在临终前夕,还不忘收复国土,在有名的《示儿》 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 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上这类诗,堪称是 最能体现陆游创作精神的代表作.
陆游不仅在诗中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同时还对腐 朽无能,苟安求和的统治当局发出愤怒的谴责:"诸公 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公卿 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至能〈揽辔 录〉》).另外,陆游还在《追感往事》,《客从城中 来》,《北岩》,《关山月》等诗中痛斥那些不恤国难, 唯知奢靡享乐的官僚.面对着"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 肥死弓断弦"的腐败现象,他痛心疾首地大声疾呼:"於 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 "(《醉歌》)
对处于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下的人民,陆游也在诗 中表现着深切的关怀.在《三月二十五夜达旦不能寐》, 《秋获歌》,《秋赛》,《农家叹》等诗中,他描述当 时的现实是:"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常年征 科烦□楚,县家血湿庭前土","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 榜."由于陆游对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所以他对被迫 反抗的人民怀着不寻常的同情,以至在《两獐》,《疾 小愈纵笔作短章》等诗中出现了这样光辉的思想:"吏 或无佳政,盗贼起齐民";"彼盗皆吾民,初非若胡羌. 奈何一朝愤,直欲事殴攘 "这种对"盗贼"的看法已经 冲破一般文士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 的. 总之,忧国,爱民,誓死抗战,是陆诗的最大特色 并能传诵千古的原因.除此以外,陆游还写了很多别具 风采的诗.这些诗或抒发生活感情,或描写山川风物,呈 现着自然流畅而又清新俊逸的风格;其中还有些作品将 诗情和哲理艺术地交融在一起.如《春晓》:"花经风 雨人方惜,士在江湖道益尊";又如《游山西村》:"山 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剑门道中遇微雨》: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等等.
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 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 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造,所以有 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 位《瓶水斋诗话》);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比埒" (沈德潜《说诗□语》).在陆游的七律中,确是名章 俊旬层见叠出,每为人所传诵.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 意无私草木秋"(《黄州》);"老子犹堪绝大漠,诸 君何至泣新亭"(《夜泊水村》);"万里关河孤枕梦, 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九轨徐行怒涛上, 千艘横系大江心"(《度浮桥至南台》);"月色横分 窗一半,秋声正在树中间"(《枕上》);"溪鸟低飞 画桥外,路人相值绿阴中"(《衡门独立》)等等.这 些名作名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 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
除七律外,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诗,前 人曾称"可直追唐音".这类诗除前面提到的《示儿》, 《剑门道中遇微雨》等篇外,其他如《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楚城》"江上荒城 猿鸟悲",《小雨极凉舟中熟睡至夕》"舟中一雨扫飞 蝇"等等,都不愧是"视唐殆无愧色"的绝句.
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 作倾向来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正如他自己所说:"道 向虚中得,文从实处工."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 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 挥.所以有人将他和杜甫媲美,誉之为"可称诗史"(《后 村先生大全集》).不过,陆游也不时在诗中驰骋其丰 富的艺术想象,如在《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 征,尽复汉唐故地……》诗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抗战胜 利的欢乐情景:"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满天.苜 蓿峰前尽停障,平安火在交河上.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 已学京都样."其他如在《醉歌》,《出塞曲》,《神 君歌》等诗中,也表现着思飘云外的浪漫风韵,无怪他 又有"小太白"之称.不过陆游的这类诗作仍然带着强 烈的现实色彩;或者说是现实理想得不到满足的一种反 激.
陆游诗稿墨迹
总之,陆诗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很高的成 就,诚如前人所称:"无意不搜而不落纤巧,无语不新而 不事涂泽,实古来诗家所未见."(赵翼《瓯北诗话》)
陆诗也有不足之处.它虽然"清空一气,明白如话", 但有时不免率尔成章,气势有余而含蕴不足.还有一个 比较显著的缺点,是词意和句法有互相重复蹈袭的现象, 特别是在晚年.这是由于他创作甚丰,因而"不暇剪除 荡涤"的原故.此外,由于陆游毕竟是一位生活在封建 时代的诗人,思想上难免有许多局限,特别是当他受到 黑暗势力打击的时候,更容易产生空虚,悲观的情绪,有 时甚至在那些写得激昂慷慨的诗中也不能避免.如"君 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黄州》);"百 年细数半行路,万事不如长醉眠"(《寓馆晚兴》)等 等.但陆诗的这些消极因素,与他的整个创作比较起来, 终是小疵,并不影响他作为一位大家屹立于宋代文坛.
词的创作 陆游不仅工诗,还兼长写词.由于他对 这种诗体不甚注重,所以词作不多,现存词共有 130首. 他的词也是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 丽缠绵,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如有名的〔钗 头凤〕即属此类.在这首词中他对硬被封建势力拆散的 前妻唐氏,倾吐了曲折而深挚的恋情:"红酥手,黄□ 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 年离索.错,错,错!"其他如〔鹧鸪天〕"南浦舟中 两玉人",〔临江仙〕"鸠雨催成新绿",〔蝶恋花〕 "陌上箫声寒食近",〔水龙吟〕"樽前花底寻春处" 等,亦是情致深婉的作品.但是,陆游毕竟又和当时为 他所推崇的婉约派词人秦观不同,他在词中并不是一味 剪红刻翠,而是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 高超的襟怀,如〔南乡子〕:"早岁入皇州,樽酒相逢尽 胜流.三十年来真一梦,堪愁.客路萧萧两鬓秋."又 如〔卜算子〕:"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 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其他如〔渔家傲〕"东望山阴 何处是",〔双头莲〕"华鬓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 如寄"等等,或苍凉旷远,或寓意深刻,这类词又和苏 轼比较接近.但是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 的,还是他的那些写得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 作,如〔汉宫春〕:"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 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 蛮□.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又如〔谢池 春〕:"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其他如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桃源忆故人〕"中 原当日三川震",〔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等等,都 是饱含着一片报国热忱的雄健之作.这类词又和辛弃疾 比较接近.毋怪前人曾称陆游的词"纤绝处似淮海,雄 快处似东波"(杨慎《词品》);又有人说"超爽处更 似稼轩"(毛晋《宋六十家词·放翁词跋》),这个评语 是有道理的,他和辛弃疾确是一扫当时纤丽的词风,虽 然从总体来说稍逊于辛词的成就.
陆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丰,而且颇有造诣.其中记 铭序跋之类,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 文说诗,此类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同时也如在诗 中一样,不时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如《静镇堂记》, 《铜壶阁记》,《书渭桥事》,《傅给事外制集序》等 皆是.其他如《澹斋居士诗序》等文,则表现了陆游对 文学的卓越见解:"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 为诗,不然,无诗矣.苏武,李陵,陶潜,谢灵运,杜 甫,李白,激于不能自已,故其诗为百代法."这种视 创作重在内在修养而不在于外在形式的观点,对他所说 的"工夫在诗外"可算是作了进一步的发挥.陆游还有 一些别具风格的散文如《烟艇记》,《书巢记》,《居 室记》等,写乡居生活之状,淡雅隽永,颇似富有情味 的小品文.《入蜀记》6卷,笔致简洁而又宛然如绘,不 仅是引人入胜的游记,同时对考订古迹和地理沿革也有 资助.至于他的《老学庵笔记》则是随笔式的散文,笔 墨虽简而内容甚丰,所记多系轶文故实,颇有史料价值. 其中论诗诸条(如批评时人"解杜甫但寻出处"等),亦 堪称卓见.
总之,陆游是一位创作丰富,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 家.特别是在诗歌创作上,成就尤其突出.人们公认他 高于当时与他并称的尤袤,范成大,杨万里,清代人赵 翼还认为他胜似苏轼.他说:"宋诗以苏,陆为两大家, 后人震于东坡之名,往往谓苏胜于陆,而不知陆实胜苏 也"(《瓯北诗话》).从总体来看,特别是从反映时 代的深度和广度来看,陆游确不愧是宋代最杰出的诗人.
作品集 陆游的著作,据汲古阁刻《陆放翁全集》, 计有:《剑南诗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 括词2卷,《入蜀记》6卷),《放翁逸稿》2卷,《南唐 书》18卷,《老学庵笔记》10卷等.其他尚有《放翁家 训》(见于《知不足斋丛书》)及《家世旧闻》等.中 华书局于1976年排印《陆游集》5册,书后附今人孔凡礼 《陆游佚著辑存》.

满意请选为最佳,谢谢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其父陆宰离开中原南归。他幼时常看到父辈“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 (《跋傅给事帖》)他因此很早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陆游29岁参加进士考试,因名列秦桧的孙子之前而受到秦的忌恨,复试时被黜落,直到秦桧死后才得入仕。他在后来的仕途中又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但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在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南渡之初,正直的士大夫大多怀有抗金复国的理想。然而随着绍兴和议的签订,南宋小朝廷的投降路线渐占上风,很多士人渐趋消极。南宋最早在诗歌中高扬爱国主题的吕本中、陈与义等人晚年诗作的题材取向又转回到书斋生活和山水景物,便是这种态势在诗坛上的鲜明反映。陆游则与众不同,即使是在收复中原已毫无希望时,他仍然坚持夙志,大声疾呼抗敌复国,真不愧是南宋爱国诗人最杰出的代表。

陆游的生活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二、自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三、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陆游的诗歌创作过程也可分成与之相应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陆诗臻于成熟的关键时期。陆游晚年回忆说他在“四十从戎驻南郑”时创作上发生了“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指诗歌题材的转变,因为陆游早期的诗歌内容已相当充实,而且忧国念时的主调已经确立,三十七八岁时就已写下《闻武均州报已复西州》、《送七兄赴扬州帅幕》等名篇。陆游所说的“诗家三昧”,是指他在地处抗金前线的南郑受到紧张、豪宕的军营生活的激发,而领悟到应该改变早年专以“藻绘”为工的诗风,而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由于只有这种风格才与陆游建立奇功的宏伟抱负、爱国忧时的炽烈感情、不拘小节的狂放性格最相适应,也只有这种风格才最符合陆诗所以反映的时代的脉搏,所以陆游一旦找到这种适合于自己的风格之后,他的创作就产生了质的飞跃。正如清人赵翼所说:“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瓯北诗话》卷六)最能体现陆诗雄放风格的七古名篇如《金错刀行》、《胡无人》、《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关山月》、《秋兴》(成都城中秋夜长)等都作于入蜀从军以后的十年间,说明陆游诗的主导风格正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奠定的。正由于这个原因,陆游把自己的诗集题作《剑南诗稿》。

陆游与江西诗派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他师事曾几,又私淑吕本中,对曾、吕二人服膺终生。陆游接受曾、吕的影响首先在于爱国的情操,他少时与曾几 “略无三日不进见,见必闻忧国之言。”(《跋曾文清公奏议稿》)而吕本中在表现爱国主义主题方面堪称是陆游的先驱。陆游在艺术上也受到曾、吕较深的影响,对“活法”说深信不疑,直到70岁时还对曾几授予他的“文章切勿参死句” (《赠应秀才》)一语津津乐道。然而陆游虽然从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中获得了增进艺术修养以自成一家的启示,早年作诗时也曾仿效过黄庭坚、吕本中等江西诗人的风格,可是他的艺术个性和才力却不是江西诗派所能牢笼的。所以他很快就超越了曾几、吕本中等师辈的成就,并以明朗瑰丽的语言、奔放磊落的情调而与江西诗风分道扬镳。

除了借鉴江西诗派以外,陆游还广泛地学习前代的优秀诗人。在陆游所崇拜的古代诗人中,屈原、杜甫以其爱国忧世之心成为陆游的异代知音。陆游54岁出蜀东归途中曾写下《楚城》和《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二诗: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礻司。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国家多难,报国无路,共同的遭遇使陆游与屈、杜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然而时刻希望杀敌复国的陆游所面对的现实却是南宋小朝廷偏安于半壁江山的定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使陆游格外苦闷,他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得到安慰和解脱。于是本质上属于写实性质的陆诗却时常需要借助浪漫幻想的表现方式,而李白那种独往独来、鄙视流俗的人生态度和想落天外、变化莫测的艺术构思也就成为陆游倾心学习的对象。

此外,岑参和陶渊明也受到陆游的重视。在陆游心目中,岑参是仅次于李、杜的唐代大诗人。这显然是由于岑诗多写边塞奇丽风光和军营的豪壮生活,正与陆游所向往的从军生活情趣相投的缘故。当陆游退居山阴农村后,陶渊明恬淡的生活态度和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又成为他仿效的典范。转益多师的态度使陆游从前代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也使陆诗的题材和风格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抗敌复国主题 隐逸情趣 爱情诗 平易晓畅中的恢宏雄放之气 七言诗的 高度成就

陆游一生勤奋创作,流传至今的诗就有九千四百多首。诗歌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的日常生活和情景的吟咏,正如《唐宋诗醇》卷四二所说:“其感激悲愤、忠君爱国之诚,一寓于诗,酒酣耳热,跌宕淋漓。至于渔舟樵径,茶碗炉熏,或雨或晴,一草一本,莫不著为歌咏,以寄其意。”

民族矛盾始终是南宋社会最受人关注的问题。宋帝国的半壁河山已经沦于异族的统治之下,而且金兵继续南侵的威胁也始终存在。是发奋图强待机北伐以恢复中原,还是屈膝投降以苟安于东南一隅?这直接关系到宋帝国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全民族的命运和尊严。陆游作为时代的歌手,理所当然要把抗敌复国作为最重要的主题。他写出了沦陷区人民对故国之师的期待:“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也写出了南宋军民不甘屈服的气概:“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既然南北两地的人民都盼望着收复中原,又是什么原因使这种期望长久不能实现?陆游愤怒地指出,原因就是统治者但谋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追感往事》之五)陆游的深哀巨痛集中体现在《关山月》中: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诗中假托一位老战士之口,痛责统治者一纸和议抛弃半壁江山、苟且偷生贪图享乐的无耻行径,倾诉了爱国将士和沦陷区人民的满腔悲愤。这正是南宋中叶沉闷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当然,陆诗中更多的是自抒报国壮志的忧国深思的作品,如《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之二)如从数量来看,陆诗中爱国主题的作品不足十分之三,但这些诗代表着陆诗的主要思想倾向。

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无论是高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是农村的平凡生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他都有细致入微的描绘,如《游山西村》和《临安春雨初霁》: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前一首赞美宁静的村景和淳朴的民风,后一首抒写以京华红尘的厌倦,但对江南春雨和书斋闲适生活的描写却优美动人。这又反映出时时梦见铁马冰河的志士陆游,也同样热爱和平的日常生活。

陆游年轻时经历过一段不幸的爱情生活。他的前妻唐氏不得翁姑的喜欢,两人被迫离婚,不久唐氏即抑郁而死。在以后的50年间,陆游一直把悲痛深藏心底,偶尔也形诸篇咏。如《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75岁时重游旧地,触景生情,无法压抑心中的哀痛,遂写下这两首 “绝等伤心之诗”。陆游的爱情诗虽然数量很少,但却是古代爱情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在爱情主题已基本上从诗歌转移到词的宋代,它们尤其值得重视。

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53岁时写的《白鹤馆夜坐》说:“袖手哦新诗,清寒愧雄浑。屈宋死千载,谁能起九原?中间李与杜,独招湘水魂。自此竞摹写,几人望其藩?兰苕看翡翠,烟雨啼青猿。岂知云海中,九万击鹏鲲。”此时陆游正处于诗风成熟的关键时刻,他不满“翡翠兰苕”般的纤巧,而赞美屈宋赋和李杜诗的“雄浑”。正是在这种风格论的指导下,陆游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

陆游热情奔放,神采飞扬,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他在梦中亲临前线,斩将夺关,尽复汉唐故地。甚至在老病僵卧之时,尚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奇情壮思。丰富多彩的纪梦诗,构成了陆诗飘逸奔放的特点,而神似李白。然而严酷的现实环境毕竟给诗人心灵压上了无法摆脱的重负,梦中的幻境终究是要消逝的,“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酒醒客散独凄然,枕上屡挥忧国泪”(《送范舍人还朝》)等诗句,就表现出诗人的真实心态。所以陆游的诗风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的一面。兼融李白的飘逸奔放与杜甫的沉郁顿挫于一炉,构成了陆游的独特诗风。但陆诗又不像李、杜诗那样雄奇莫测,陆诗的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即使是七言古体也不例外。如《长歌行》: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晶偏傍僧窗明。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螀鸣?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豪竹哀丝助剧饮,如巨野受黄河倾。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空有声。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笔力清壮顿挫,结构波澜迭起,恢宏雄放的气势寓于明朗晓畅的语言和整饬的句式之中,典型地体现出陆诗的个性风格,故被后人推为陆诗的压卷之作。赵翼评陆诗是“看似奔放实则谨严”(《瓯北诗话》卷六),正是指此而言。

陆游擅长的诗体是七言诗,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其中的七律尤以对仗工整而著称,刘克庄甚至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后村诗话》前集)。陆诗的对仗常常能做到一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同样体现出平易近人的倾向。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 “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登赏心亭》)。这就与他深为不满的晚唐诗风拉开了距离,而与苏、黄以来的宋诗的倾向一脉相承。

陆游的七绝笔致流传,情韵深永,《剑门道中遇微雨》是其代表作: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悲愤的情绪出之以清丽流转的字句,情致深婉,颇有唐人绝句意境回归的迹象。陆游诗也有比较严重的缺点,有些诗流于浅近滑易,字句和诗意重复出现的现象也很常见。这些缺点主要发生在他最后20年的作品中,原因是他闲居无事而作诗甚多,而又未经整理删汰。

第三节 陆游的影响

陆游对南宋后期诗坛的影响 陆游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陆游在南宋诗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南宋初年,虽然局势危急,但士气尚盛,诗坛风气变得颇为振作。但随着南宋小朝廷偏安局面的形成,士大夫渐趋消极,诗坛风气变得萎靡不振,吟风弄月的题材走向和琐细卑弱的风格倾向日益明显。陆游对这种情形痛心疾首,有诗说:“尔来士气日靡靡,文章光焰伏不起。” (《谢张时可通判赠诗编》)陆游高举起前代屈、贾、李、杜和本朝欧、苏及南渡诸公《吕本中、曾几等)的旗帜与之对抗,以高扬爱国主题的黄钟大吕承担起振作诗风的历史使命,并对南宋后期诗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江湖诗派中的戴复古和刘克庄都师承陆游,戴曾登门受教,刘则为私淑弟子,他们在主题倾向和艺术风格上都受到陆游的深刻启迪。到了宋末,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更使陆游的爱国精神深入人心,林景熙在宋亡之后作《书陆放翁诗卷后》,对陆游继承杜甫的传统给予高度评价:“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并沉痛地追悼陆游:“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陆游的爱国诗歌在后代也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清末以来,每当国势倾危时,陆诗往往成为鼓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

陆游写山水景物和书斋生活的诗篇,因描写细腻生动、语言清新优美,也颇受明、清诗人的喜爱。明末袁宗道曾称赞陆诗“模写事情俱透脱,品题花鸟亦清奇”(《偶得放翁集快读数日志喜因效其语》)。陆诗中对仗工丽的联句常被用作书斋或亭台的楹联,也说明陆游的这一类诗篇在后代拥有广大的读者。

陆游资料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扩展资料
陆游在南宋诗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南宋初年,虽然局势危急,但士气尚盛,诗坛风气也颇为振作;随着南宋偏安局面的形成,士大夫渐趋消极,诗坛风气也变得萎靡不振,吟风弄月的题材走向和琐细卑弱的风格日益明显。
陆游对这种情形痛心疾首,他高举起前代屈、贾、李、杜和本朝欧、苏及南渡诸人(吕本中、曾几等)的旗帜与之对抗,以高扬爱国主题的黄钟大吕振作诗风,对南宋后期诗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江湖诗派中的戴复古和刘克庄都师承陆游。到了宋末,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更使陆游的爱国精神深入人心。
陆游的诗歌,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特别是清末以来,每当国势倾危时,人们往往怀念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陆诗的爱国情怀也因此成为鼓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陆游写山水景物和书斋生活的诗篇,因描写细腻生动、语言清新优美,也颇受明、清诗人的喜爱。陆诗中对仗工丽的联句常被用作书斋或亭台的楹联,也说明陆游的这一类诗篇在后代拥有广大的读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名爱国诗人。生于1125年,陆游自幼好学不倦,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结婚,后被其母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因居秦桧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竟在复试时被除名。后得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和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淳熙五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固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姓游的所有历史人物
答:1、东安县志:游湖南海入籍万历戊子科举人中试四十一名与解元刘景辰榜任知县;罗定州府志;游湖南海人万历戊子科举人中试四十一名与解元刘景辰榜;广州府志记:游瑚南海人东安籍知县郝通志误重一游湖南 2、仙游县志;安徽.光绪.贵池县志记载游瑚知县、县令。3、仙游县志记载;游公祠在枫亭北街祀知县游...

姓游的由来?
答:东晋十六国时赵有车骑大将军游子远,北魏有雍州刺史游雅,隋代有治书侍御史游元,宋代有丞相游似,明代有按察佥事游明。 四:游姓族谱资料 11034【浙江金华】清溪游氏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游永 游曾本重修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叙伦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浙江图 11035【福建宁化】游家族馋不分卷 (清)游连江编...

游戏 这两个字到底有多少笔画???
答:1、与生活和劳动技能有关的、能够促进体力和智力发展的娱乐性活动。游戏中人们可以扮演生活中的不同社会角色,不产生功利。2、玩耍;做游戏。3、文娱活动的一种。分智力游戏(如拼七巧板、猜灯谜、玩魔方)、活动性游戏(如捉迷藏、抛手绢、跳橡皮筋)等几种。引证:王统照 《春雨之夜·雪后》:“小孩子...

求嵊州一日游的详情资料
答:斤丝潭景区可观瀑、荡舟、探洞、烧烤等,晚上住龙吟山庄,丰泽山庄,另有棋牌、歌舞等娱乐活动 王羲之故居: 永和十一年,书圣王羲之辞官弃郡,遍游东南山水,被金庭的秀丽山水所吸引,于是携妻带子归隐于此。7年后(公元361年)与世长辞,终年59岁,卒葬于金庭瀑布山麓。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来此...

游弋是什么意思?
答:1、拼音:yóu yì 2、近义词:游荡、巡游、游动 3、反义词:静止、不动 4、引证解释:(1)现代·郭沫若《苏联纪行·七月十一日》:船在江中往来游弋。(2)现代·《新华月报》1979年第1期:他这样漫无目标地游弋了一会儿,也不知什么时候脑子里忽然闪过个念头,竟一下子跳上公共汽车,朝家住的...

遨游是什么意思
答:遨游,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áo yóu。一指漫游,游历;二指游乐、嬉游;三指奔走周旋。出自战国·楚·宋玉 《小言赋》:“蝇蚋眥以顾盼,附蠛蠓而遨游。”基本解释:1、游乐;嬉游。2、漫游;游历。3、犹言奔走周旋。4、畅游。综合解释:漫游;畅游。遨: áo 游逛:遨戏。遨游。遨嬉。游:...

旅游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答:旅游的名词解释是指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旅游指一种往复的行程,即指离开后再回到起点的活动,完成这个行程的人也就被称为旅游者。

游记详细资料大全
答:明末徐弘祖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

苏轼游西湖的资料
答: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

旅游的定义是什么
答:“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做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的含义。因此,旅游的定义可如下表述: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