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人越打孩子,孩子越不听话。还会更不服气,小的时候都不是这样的.... 孩子的脾气特别倔强,无论怎么打都不听话,这样的孩子应该怎么管...

作者&投稿:溥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

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

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

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忽视孩子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原因一:
大多数孩子都天生好动,喜欢探索身边的各种事物,常常把家中的东西当作玩具。如果这些东西是爸爸妈妈的钱包或是别的重要事物,那么惹大人生气就在所难免了。
一旦等爸爸妈妈发现是孩子把东西藏起来了或弄坏了,害得自己着急万分时,就会要孩子认错。可是,孩子并不明白自己哪里错了。成人平时没有和孩子说清楚,什么可以玩什么不可以玩,或者成人没有把那些孩子不该玩的东西放在孩子看不见或碰不到的地方(可能这些东西并不会对宝宝的安全造成威胁)。这些都是造成孩子“犯错”的因素。
这样的话,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可爸爸妈妈还要他承认自己错了,孩子怎么做得到呢?
原因二:“你说什么,我听不懂!”
我们知道,学龄前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是有限的。有的时候他们也会因为想得到却说不出而变得很焦急,而在成人要求孩子认错时更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当爸爸妈妈看见孩子做的“好事”,变得很生气,但对于那些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其实并没有听懂爸爸妈妈说的话,也不知道爸爸妈妈生气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事,当然他们就不会认错了。例如,宝宝把爸爸的设计图纸当作自己的图画纸,画得一团糟,爸爸就会告诉宝宝不能在设计图纸上画画。可是宝宝并不理解设计图纸和图画纸的差别,自然就不会明白在设计图纸上画画是不对的。
原因三:“不全是我的错!”
由于成人并没有看见宝宝的行为过程,所以宝宝犯错的原因有时并不像成人所想的那样。比如说,两个孩子打起来了,父母看见的话会立刻制止。可能父母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向别的孩子道歉。可是,有时先动手打人的正是对方那个孩子。那么,要孩子先认错,他就会很不服气,不肯认错;即使孩子知道打架是错的,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先动手的人先道歉才对。
因此,有时孩子犯了错,我们要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等了解了整个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让孩子认识到错在哪里时,再让他认错也不迟。
原因四:“你那么凶,好吓人啊!”
孩子犯了错,如打坏了很贵的东西或是弄伤了别的孩子,爸爸妈妈都会很生气。在生气时,成人一般会抓着孩子的手,很严厉地责问他,要孩子承认自己错了,说对不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都会害怕大人,甚至觉得爸爸妈妈都不爱自己了。
试想,在孩子觉得“你好凶,好吓人”的情况下,还要他承认自己错了,是不是有些勉为其难?
原因五:“爸爸妈妈认错了吗?”
父母和老师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会通过模仿身边亲密且重要的人来学会一些行为。父母的榜样作用,不仅表现在好的行为上,在不好的行为方面,也是孩子模仿的对象。
由于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权威,因此往往会为了自己的面子,不向孩子认错,特别是在自己犯错的时候,如弄坏了孩子喜欢的玩具等,他们可能会进行弥补,但却不乐意认错,由此导致了孩子也学会了不认错。
原因六:“爸爸妈妈会罚我吗?”
家长虽然答应不会惩罚孩子,但是在孩子承认了错误之后,却因为做的事很不好,还是遭到了爸爸妈妈的批评,有时甚至会打孩子。家长认为自己是为孩子好,让他记住了,以后就不会犯同样的错了。
其实,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觉得爸爸妈妈说得到做不到。而且由于孩子上过一次当,以后再要他认错,就变得难上加难了。

小贴士:
耐心告诉宝宝,做哪些事是对的,做哪些事是错的。
和宝宝订立家庭行为规则,让宝宝知道做错了事,要认错。
了解宝宝犯错的原因,让宝宝承认自己所犯的错。
宝宝犯错时,和宝宝说话的态度应当是严厉,而不是凶。
以身作则,让宝宝学习如何认错。
答应不打宝宝的话,一定要做到。

13、14岁的孩子正处在成长的“叛逆期”,应该对孩子耐心、多讲道理,而且要以正面教育和鼓励为主。切忌使用粗暴、打骂的方法教育孩子!

这个时候已经进入青春叛逆期了,孩子心理都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有自己很多的想法,如果爸妈想要管教孩子,却只用这个方法,肯定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的。就像之前在天子学情商父母课堂中,有位爸爸一直都是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他们家孩子才4岁多,但是,当他这个方法实行一段时间后,虽然当时有用,可是渐渐的,他自己也觉得打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如果想要当一个情商型的家长,也可以学习情商十二项父母课,系统学。

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聪明,认知面广,也比以前的孩子有主见。打骂教育是中国传统专制家庭制度的残余,会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严重摧残。打骂教育,也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仅不会使孩子成才,而且还有可能酿成家庭悲剧。
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1、不吵孩子:
吵孩子会让孩子变得自卑,也更让孩子有叛逆的心里。之后对你的印象将越来越差。
2、不打孩子:
打孩子会让孩子变的胆小且怕是,认识事不能独立的,且依靠性慢慢的增强。
3、摆正良好心态:
自己是家长,不能让孩子和你一样吵闹因为这样,你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将越来越低。没有了地位 孩子就什么都不会听你的。
4、摆正自己的地位:
做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样子,要多多为孩子考虑,孩子需要什么?孩子该做什么?大人们一定要注重。
5、鼓励孩子与你一起做事:
孩子需要鼓励,但不是让孩子肆无忌惮的我行我素的做想做的事情。
孩子在最初会害怕做一些事情,怕做不好。这个时候你要鼓励他这么去做,有必要的话教他怎么做。
6、多给孩子奖励:
孩子容易满足,奖励孩子一个拥抱或一个小小的玩具,孩子都会高兴的合不拢嘴,所以奖励孩子在必要的。

父母为什么就不能打骂孩子呢~

因为打骂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呀,比如:
一、生理上的创伤
大人的力量是远远高于小孩的承受能力的。
有些家长生气时,抬手就向孩子打去,更甚者还会抓起身边的扫把、树枝、尺子等工具打孩子。如孩子认错态度良好则罢,如孩子“犯犟”,则很可能是越打越气,越气越打,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控。不少家庭悲剧就是这么造成的。大多打孩子的家长要理智一些,他们认为,孩子总归要打,但头打不得,打屁股没事,小屁股肉厚打不坏。事实上,屁股照样是可以“打坏”的——轻者,孩子皮下血肿,神经受损,重则,殃及内脏(如腰部的肾脏等)或由于广泛性出血而引起休克。要知道,孩子的小身体是非常娇嫩的,又怎能够经得起成人的掌心和拳头?
二、心理上的创伤
幼儿的神经系统十分脆弱,粗暴的态度及打骂恐吓,都会使他的精神高度紧张、恐惧,甚至引发心里障碍。
1、躯体不适: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现为躯体的不适。比如,孩子突然发热,患感冒(由于惊吓引起的更常见)。有的孩子会呕吐,诉说肚子疼,有的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泻。
2、遗弃感:一些父母在打骂恐吓孩子之时,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语言,别小看这不经意的气话,却可能给孩子心灵上留下较深的创伤。有个3岁的孩子见了奶奶后,紧依着不离开,奶奶问:“怎么了,干吗不让奶奶干事?”孩子哭兮兮地说:“奶奶,你要我吧,我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是捡来的。”奶奶说:“胡说!怎么是捡的?”孩子竟然说:“小红的妈妈不打小红,说她是亲宝宝,妈妈打我,说不要我了。”
3、恐惧感:一个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闹、精神紧张,常常紧抱大人不放,呼吸急促,面带恐惧表情。原来,他的父亲吓唬他说:“闹吧,天一黑就有妖怪,让妖怪把你带走吧!”开始孩子还闹,当父亲的竟装起了妖怪,把孩子吓得马上老实了。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显的心理障碍。对3岁前的孩子而言,神经发育尚不完善,恐吓或粗暴的态度都会使孩子出现夜惊、过度紧张及恐惧状态。
4、自暴自弃:别看是3岁前的孩子,经常被责骂或挨打,也会因此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他们本来可以将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干脆去搞破坏。这些孩子还可能表现出遇事冷漠,行事胆怯等。
5、逆反心理强:不难发现,那些经常挨打的孩子比较“犟”,父母让他干什么,他偏偏不干,连挨打时都可能“不屈服”。有的人认为,是因为孩子太拧才挨打,其实,挨打时,别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会不服的,这种不服而产生的反抗便以犟的形式表达出来。
6、暴力性:经常挨打的孩子,他会模仿家长打他那样去打别人,父母打他时表现得越粗暴,孩子对小朋友也就越粗暴。
7、说谎行为:孩子被打后,可能暂时被镇住了,但由于怕挨打,他们会渐渐不敢对父母说实话,或者找理由来摆脱挨打,久之,便会养成说谎话、不诚实的恶习。
8、仇恨心理:对3岁前的孩子来说,他对父母的依恋性很强,一般不会产生仇恨心理,但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施暴,孩子渐渐就会在感情上与父母疏远,日后可发展为仇恨父母。
不管是什么程度的打和骂(轻微的、温和的,偶尔的、经常性的)都会误导孩子,让孩子产生误解。如果这就是家长对待他的方式,他将会用不好的行为来引起家长的注意。
另外,其实家长自己也不知道,对于纠正坏习惯,打孩子究竟能不能起作用。作为一种惩罚方式,打孩子只能将错误行为变成“地下行为”:孩子在父母面前装作很听话,再背后行事。因此,打孩子不会产生任何积极的效果。

家长应遵循以下6个基本原则:1、
有利的环境
。必须给孩子提供养成好习惯的适当环境,尽量避免任何破坏这种环境的行为。
例如我们想帮助孩子养成早睡的习惯,但今天晚上有最精彩的电视节目,明天晚上要带孩子出去做客,后天晚上家里又要请客……孩子根本没有早睡的机会,或者早睡的习惯尚未养成就一再遭到破坏,怎样可以养成早睡的习惯呢?2、
耐心的引导
望子成龙的心情人人都有,但操之过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不能指望孩子马上就养成许多好习惯,必须有耐心,慢慢地引导孩子。
比如俏俏每天从幼儿园回来后就喜欢看电视,谁说也不听。妈妈非常生气,一见到她看电视,就走过去粗暴地把电视机关掉,任由孩子哭闹。这样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养成不看电视的好习惯,还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耐心地给孩子说清道理,花时间陪孩子做一些他感兴趣的其他事情,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摆脱对电视的依赖。3、
及时的称赞
发现孩子无意中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时,家长应立即给予称赞以示鼓励,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
例如小明玩完了玩具,顺手把玩具收拾整齐放回原处,妈妈马上注意到这件事,对小明说:“小明真乖,真是一个会收拾玩具的好孩子。”小明得到妈妈的称赞,心里非常高兴,下一次更乐意把玩具收拾好,渐渐就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了。
但家长的赞赏应着重控制在言语和态度上,尽量少用买玩具、买东西吃等鼓励方式,因为这些方式若使用不慎就会变成一种“贿赂”或交易。4、
良好的示范
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行为、整齐清洁的习惯、喜欢读书的习惯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而成人不知不觉间做成的不良示范,同样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喜欢乱发脾气,孩子的脾气一定也不会好;父母喜欢常常骂人,孩子自然也会常常骂人。5、
坚决的态度
  在孩子面前,家长必须有主见,做每一件事都要态度坚决。家长自己拿不定主意,孩子就会受到影响。
有一位母亲很怕她的孩子不吃她准备的食物,每次拿东西给孩子吃的时候,总是很紧张地问:“喜欢不喜欢吃?”长此以往,孩子就养成了挑食的坏习惯。
此外,家长的态度一定要前后一致,如果宝宝今天在桌子旁吃饭,明天坐在台阶上吃饭,后天坐在沙发上一面看电视一面吃饭,我们怎能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呢?6、
默契的合作
大人之间态度的不一致极大地阻碍着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即使成人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讨论,大家在商谈中寻求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
例如妈妈正在称赞小华自己吃饭,不用大人帮忙,奶奶走过来说:“别让他自己吃了,弄得地上全是饭粒,身上又脏兮兮的。还是大人喂他吃饭,又快又干净,多省事。”这样小华刚刚开始自己吃饭的兴味全被打断了,自助的好习惯又怎能养成呢?除了以上6个基本原则,家长还应注意创造机会,让孩子重复实践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贯彻始终才有成效,决不能一曝十寒。顺便把这个很不错的网站
http://www.hengchu.cn/edu/
推荐给你,以后你有什么疑问就可以直接去上面查看了,一定会有你想要知道的答案

孩子不听话,为什么总想打他呢?是不是我心理有问题?
答:看到你的提问说孩子不听话时自己总想打他,能够感受到你对自己状态的觉察。遇到家长问我这样的问题时,我常常会反问一句,为什么孩子一定要听话呢? 家长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最常见的回答是,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其实在这个层面能够感受到家长对孩子们的控制欲,希望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生活。家是港湾也是鼓励飞...

为什么大人喜欢打孩子
答:1,观念上,"家长"意识,摆架子;2,孩子是自己的,无所谓.3,大人堆积的不良情绪转嫁到小孩身上.4,大人自控能力弱,修养不够.总之,民主、和谐...

父母对不听话的孩子使用暴力,这是什么意思?
答:我们要知道有些家长根本不知道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他们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根本不会教育孩子,只会对孩子使用暴力,比如说对孩子拳打脚踢。这样做是很不对的,因为小孩子是有叛逆期的,如果父母在孩子叛逆期的时候去打孩子,那么就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喜欢父母让孩子走上一些歪路,这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是...

父母为什么会忍不住打骂孩子?打骂孩子会有什么不良后果?
答: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明白打骂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影响亲子关系,但是,却控制不住自己。为什么父母会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呢?卡卡妈认为有以下四种原因: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等传统教养观念,依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很多...

父母的脾气越好,孩子越不听话,是怎么造成的呢?
答: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喜欢和自己对着干,怎么说都不听,已经尽最大努力控制自己的脾气,尽可能的和孩子好好说话,可这样做反而让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耐心讲道理一句也听不进去,反而大吼大叫的发脾气。有的时候父母想要通过语言来引导孩子的行为,这个出发点是正确的,但发现温和的语言和态度对孩子似乎...

家长为什么老打孩子?
答:俗话说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家长打孩子 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家长也是为了孩子好 每个人的立场想法不同,没所谓谁对谁错,也许孩子调皮家长恨铁不成钢,当然我也是不支持家长打孩子的但也能够理解父母的心情。当然也存在这种情况家长心情不好不管孩子对错拿孩子出气,申明这一点,家长这种做法我是绝对反对...

为什么每次孩子做错事,父母都要用打骂来解决问题?一年365天,有200多...
答:就让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4.容易养成暴躁、烦躁的性格。由于父母经常打骂孩子,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形成一种错觉,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暴力的方式来得到解决。所以,孩子会慢慢养成脾气暴躁,经常会牢骚满腹。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不但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还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

你越吼,孩子越不听话!
答:你越吼孩子越不听话 吼孩子比你想象的“可怕” 1、影响大脑发育 父母的大吼大叫,就和打骂、侮辱一样,会让孩子的应激素水平增高,从而导致大脑结构发生变化。换句话说,孩子被凶得越多,脑子笨得越快。 2、影响性格经常被吼的孩子,容易性格孤僻、懦弱、不自信,不善交际或处理人际关系。 3、缺乏安全感总是“不明...

很多当爸爸的教育孩子不听话就打,这样的方法是有多不好?
答:有些父亲,他们在面临着自己孩子有一些出入的时候,他们就会去打孩子,他们觉得只有让孩子遭受了这样一顿,打了之后才会让他们有一些领悟,让他们知道下次再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但是不得不说,孩子们不听话通常都是非常正常的表现。因为孩子们他们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不是说大人说什么话他们都要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