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 谈谈如何做到科学决策 怎样科学地进行决策?试联系实际说明科学决策的意义。

作者&投稿:戢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任务,而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的能力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既是我们长期以来致力于探讨解决的老问题,也是新形势下需要不断深入发掘研究的全新课题。对此,笔者谈点粗浅的看法。科学决策要树立四种意识全局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领导干部只有树立全局意识,才能以宽广的眼界胸怀全局,做到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才能以宏观的战略思维分析全局,做到顺势而动、因势利导;才能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辩证思维谋划全局,做到高瞻远瞩、统筹兼顾,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程序意识。领导干部的决策有一个过程。决策的过程只有用严格的程序来控制,才能产生科学的决策。决策的一般程序通常可分为界定问题、确定目标、拟定方案、优选方案、审定批准、细定计划、指导实施、反馈修订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构成了科学决策的基本程序。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程序,才能避免凭经验盲目决策、凭直觉仓促决策、凭感情随意决策和凭印象片面决策的倾向,确保决策过程的规范性,从而以规范求质量,以规范求效率,以规范求实效,以规范保证科学决策。民主意识。民主决策是科学决策的核心,离开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就无从谈起。只有按照严格的程序,经过层层的民主选择,决策的目标才会越来越明确,越来越集中,决策方案才会越来越可行,越来越可靠,决策者的主观愿望才会越来越符合客观现实,从而使决策更加正确科学。修正意识。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应当树立高度的修正意识,密切关注决策方案的实施进展情况,捕捉新的信息,发现方案执行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抓住新的机遇,及时对原定方案进行调整、修正和完善。科学决策要把握四个原则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决策是决策者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决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必须能在实践中行得通。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的环境或条件常常只有部分是可知和可控的,大部分是未知和不可控的。因此,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应坚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把握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努力使良好的主观愿望尽可能地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经验运用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原则。经验决策是一种传统的决策方式,它具有直观感知性、认识表面性、分析情况的非定量性等特点。领导干部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又是提高认识能力的条件,在决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多一个方面的实践经验,就多一个决策的参照系,就会使决策增加一分科学性。但是,在现代决策中,领导干部经常要面对许多自己不熟悉、未曾经历过的新情况,这就需要运用理性思维的方法,对影响决策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文化因素、人员因素等各个方面的复杂因素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进行逻辑性思考,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只有把经验运用与理性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纷繁复杂的重大问题面前既不盲目武断,又不优柔寡断,从容地、科学地实施决策。“内脑”与“外脑”相结合的原则。领导干部的“内脑”由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两部分构成。“外脑”相对“内脑”而言,具有人数多、类型多、思维发散的特点。由于一些专家学者和咨询机构长期从事研究工作,在某些领域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知识储备和判断能力,运用这些“外脑”对决策事项进行谋划论证,可以有效地提高决策正确的保险系数。“内脑”和“外脑”各具特色,不能相互替代。领导干部在决策中应牢牢把握两者相结合的原则,尤其应注重运用“外脑”,充分发挥其智囊团、思想库的功能作用,促使决策向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贯彻上级指示精神与走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经常面临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精神的问题,往往会以上级的意图为决策的前提和依据,确保上级决策的落实。但是,如果盲目地照搬照抄上级的指示,必然会使决策缺乏创造性,使本级的决策既脱离上级的精神实质,又脱离下面的具体实际,造成决策失误。实施科学决策,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把握好贯彻上级指示精神与走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精神,把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贯穿整个决策的

科学决策思维就是经理人日常管理决策的理性化、程序化、模式化和系统化,是经理人处理管理事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经理人迈向职业化的重要途径和标志。
科学决策的思维路径有七步:界定问题、决策准备、摆正决策心态、列出所有可能的方案、评估方案、决定正确的方案、行动计划于执行、检讨执行成效。
界定问题
在很多情况下,决策不力往往是因为没有真正清楚地认识问题,或者把决策的焦点聚集到错误的或者并非重要的问题上去。所以说,正确地界定问题通常是决策成功的前提。否则可能导向错误的决策方向,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又可能产生新的问题。问题的定义不仅是几句话的描述而已,定义问题是为了设定范围、厘清细节,以方便我们面对纷乱复杂的状况,能够评估、澄清、分类以及赋予问题以秩序。
决策准备
这里所说的决策准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搜集有意义的资讯。在开始搜集资料之前,必须先评估自己有哪些资讯是知道的,有哪些是不知道的或是不清楚的,才能确定自己要找什么样的资料。资讯不是愈多愈好。有时候过多的资讯只会造成困扰,并不会提高决策的成功机会。因此必须依据资讯对于决策目标之间的关联性以及相对重要性,判断哪些资讯是需要的,哪些可以忽略。比如案例中的刘经理应该搜集有关同行、同城或比较接近的竞争对手的薪酬政策和奖励方案,与自己企业做一个对比分析,就会对问题的发生和解决有新的认识。
其次,要明确问题的限定条件。你不可能同时达成所有的目标,很多情况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必须设定优先顺序,有所取舍。也就是说,要明确列出决策所要实现的目标,并对目标进行优先排序和取舍。案例中,刘经理的老板说得轻松,但万一实现不了,刘经理就应该分清轻重缓急,必要的时候保住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目标。这一步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设定了几个本身就相互矛盾的目标,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决策比赌博还没有理性。另外,决策虽然一开始是正确的,但是后续过程中前提条件却发生了改变,如果不随之调整决策的话,就必然导致失败。因此,决策者必须一直牢记决策所要实现的限定条件。一旦现实情况发生大的变化,就应该马上寻找新的办法。
摆正决策心态
要做到心静、心平、心正、心安,心安才能理得。《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说,决策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决策立场和原则,这样才能做到坚定不移;只有坚定不移才能静心而心不妄动;只有心平气和才能安心自然;只有心安才能驱除偏见,思虑周密;思考缜密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决策结果。
列出所有可能的方案
这个阶段最常听到的抱怨就是:"想不出好的解决方法。"事实上,不是想不出来,只是因为考虑得太多,觉得什么都不可行。但是这个阶段的重点在于大家相互脑力激荡,提出各种想法,不要考虑后续可行性的问题。比如头脑风暴法、六顶思考帽法等决策工具和方法,就可以帮助你获得更多更好的创意和想法。
评估方案
每一种方案的优缺点是什么?可能造成的正反面结果是什么?这些选择方案是否符合你设定的预期目标?首先你必须依据先前所搜集到的客观资料作为评量的依据,同时评估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资源与人力采取这项选择方案。
除了理性的思考外,个人主观的感受也很重要。反复思索每一个选项,想想未来可能的结果,你对这些结果有什么感受。有些你可能觉得是对的,有些可能感觉不太对劲。你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我做了这个决定,最好的结果会是什么?最坏的结果又会是什么?"再仔细想想,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让自己感觉"不对劲"的方案?也许你需要更多的资料消除自己的疑虑,但也有可能你的直觉是对的,某些负面结果是当初你没有考虑到的。
决定正确的方案
某些方案如果确定不可行或是超出本身的能力范围之外,可先行剔除,再开始讨论其余的方案。美国科学家本杰明·佛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曾建议一个不错的方法,这就是成本效益分析法。把每项方案的优缺点条列出来,优点的部分给予0到+10的评等,缺点的部分给予0到-10的评等,最后将所有优缺点的分数相加,这样就可以得出每个方案的总分,决定哪一个是正确的方案,这就是著名的"本杰明·佛兰克林决策法"。
行动计划与执行
一旦做出了决定,就要下定决心确实执行,不要再想着先前遭到否决的方案,既然之前都已确实做好评估,就应专注在后续的执行面。
你必须拟定一套详细的行动计划,包括:有哪些人应该知道这项决策?应采取哪些行动?什么人负责哪些行动?还有该如何应付可能遭遇的困难?等等。行动计划必须符合SMART原则和5W2H要求,并按照PDCA循环切实落实执行。
检讨执行成效
我们通常很少再回过头来重新检视先前决策的成效如何,因此无法累积宝贵的经验。事后的评估不应只是书面的报告,报告不能完全呈现出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实情,就好比说我们不可能借着研究地形图,就能看到山的面貌。有些细节必须要亲身经历或是聆听参与者的主观意见,才有可能观察得到。
不妨学习美国陆军行之有效的"事后评估"(AfterActionReviews,AAR's)方法,每当训练课程期间或是军事任务结束之后,由专家负责主持座谈会,让每个人说出自己遭遇的亲身经验以及想法。讨论的内容都是非常基本的问题,包括:哪些部分表现良好?哪些部分表现不佳?哪些必须保留?哪些部分必须改进?最后由专家汇集所有人的意见,作为日后训练课程的改进依据。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做到科学决策~

1、提出问题,确定目标。一切决策都是从问题开始。所谓问题,就是应有现象和实际现象之间出现的差距。决策者要善于在全面收集、调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发现差距,确认问题,并能阐明问题的发展趋势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
所谓目标,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在预测的基础上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目标是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必须明确、合理,要在需要与可能的基础上,分清必须达到的目标和期望达到的目标。
2、拟定可行方案。可行方案是指具备实施条件、能保证决策目标实现的方案。解决任何一个问题,都存在多种途径,要经过比较,制定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所以,拟订可行方案的过程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也是淘汰、补充、修订、选取的过程。要大胆设想、敢于创新,又要细致冷静、精心设计。
3、选择方案。对拟定的多个可行方案(备选方案)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这个最满意的方案也是相对的,是决策者认为最满意的。最满意的方案的选出必须依据一定的决策准则,不同的决策准则下选出的最满意方案很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4、执行方案。方案的执行是决策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方案一经选定,就可制定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和步骤,以确保决策方案的顺利实施。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环境可能会发生变化,原来假设的条件可能没有出现,因此需要根据情况及时作出调整,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



主体
科学的决策过程是决策领导、专家与实际工作者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决策的主体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决策过程。
参与科学决策的主体一般有以下五个:决策领导,决策助手,决策专家,学科专家,实际工作者和广大群众。
在科学决策过程中,上述五个决策主体缺一不可。他们在决策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环环相连,共同构成科学决策运行的动态系统。

1定,定要点。可称关键点。2列,列方案。可称可行案。3罗,罗意见。可当作缓解自己思考行成的压抑情绪,更好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