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文言文

作者&投稿:邓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怎么为研读四大经典循序渐进地打下文言文基础

1. 字形推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形声字又占绝大多数。“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例如:页,表示头部或面部。如:颊、颔、颞(耳朵附近的部位)。月,表示肉。如:炙、股、肱。

此外还有:求,表示毛皮;禾,表示五谷;皿,表示器具;辶,表示行走;隹(zhuī),表示鸟雀;冖,表示笼罩;片,表示木片文书等等。

2. 成语、俗语印证揣测法

成语和俗语大多是古时流传下来,它里面的词语往往保持着古汉语的面貌,所以,用成语和俗语来推断可以帮助我们展开思维、揣测词义。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

3. 语境推断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孤立地来看一个词是没法分析的。

4. 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如:2003年高考11题,“讽”的解释就可以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得到迁移,解释为劝告,而非讽刺。

5. 对句、对举判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匀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其意义往往相近或相反。我们可据此进行判断。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

上述方法的运用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运用这些方法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将揣测的词义带入语境中去揣度、验证。从这个意义上说,语境是我们推测词义的根本。

为了方便掌握这些方法,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看我们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推理的思路过程。

天成、长兴之间,岁屡丰熟,中国无事……异日,与周樨同对,论事不阿,樨为惴恐,公权益不夺,帝徐曰:“卿有诤臣风,可屈居谏议大夫。”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召问得失,因言:“郭旼领邠宁,而议者颇有臧否。”帝曰:“旼,尚父从子,太皇太后季父,官无玷邮,自大金吾位方镇,何所更议?”答曰:“旼诚勋旧,然人谓献二女乃有是除,信乎?

问题:1. 翻译加点的词:阿、夺、除;2. 翻译划线的句子。

思路1:成语、俗语印证揣测法

由“阿”想到阿谀逢迎,想到刚正不阿。前者解释为奉承,后者解释为迎合奉承。带入原句印证,(公权)议论政事的时候不迎合奉承皇上,符合语境。

思路2:俗语印证与语境揣测结合

在“公权益不夺”中,很多同学就搞不清楚了。夺,常见的是“抢夺、掠夺”,说不过去呀。再一想,名言中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里的“夺”解释为“改变”。联系前面的语境,先前是(公权)议论政事的时候不迎合奉承皇上,继而同事周樨在皇帝前显得害怕恐惧(因为公权杵逆皇上的意见),接下来是公权却更加不改变自己的意见(坚持己见)。非常符合上下文的思路,这个揣测是正确的。

2.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5篇,翻译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译文 读书把看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于事无补的。

眼里看的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因为来来往往频繁而应付不过来,好像看着歌舞场里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到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从而对《周易》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1]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前行就越不知它的尽头。即使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的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时直到四更,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

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这件事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等人,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因此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况且过目就能成诵,还会产生什么都记诵的坏处,就像《史记》130篇中,数《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会几个片段写得最好。

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只在这几个片段罢了。如果一篇《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是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各种戏曲及打油诗。

也都过目不忘的话,那就像破烂的厨房柜子,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其中,这品味的低俗实在是令人不能忍受。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

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去读啊。你没有听说过藏书的人不读书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读书的有几个呢?书多得搬运时使牛马累得出汗,堆满屋子,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人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像祖父和父亲积藏,而儿子和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来的,必定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忧惧地忐忑不安地摩挲抚摸不止,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

’如果已经被我所拥有,一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搁起来藏着,说‘姑且等改日再看吧’。“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

3. 如何能学会读懂文言文

初学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许多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焉、哉”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实词要关注动词、副词、形容词等。

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根据我的经验在一个多学期吧),再阅读古文的时候,知道某些生僻实词的情况下一般的阅读不成问题的。多看、多读、多背、多积累,就渐渐变好了。

至于入门资料,课本上的课文是最好了,难度适中,适合初学。而学有所长的时候,可以参考《古文观止》《唐诗宋词三百首》《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等。

祝学得开心! 一、咬文嚼字法。 咬文嚼字,就是仔细地读,研读每一个字词,句子,进行透彻地理解。

咬文嚼字是一件严肃而重要的工作。一般地说,要抓好以下两点。

(一)解释字义、词义、串讲句义。 宋代学者程颢说: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意不晓而见意者也。

文义即文字和文句的含义,这是浅层表面的东西。要弄清文义,当先排除词语障碍,这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事情。

特别是有些词语和句子初看仿佛好懂,但真正理解起来却又会似是而非,一切不能不求甚解,望文生义,尤共对初中生来说,必要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如二册教材一十六课《狼》中句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各自译为:少时:一会儿。

径:在,前:前面。此句的含义就为:一会儿,其中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诗人臧克家几十年如一日攻读《古文观止》。他说:我读古人书沈圈密点,旁注,十分认真,一字一句也不放过,以求吃尽书中味。

作家孙梨,一部《聊斋志异》读了十五年,仅复吟诵,精心阅读,细心揣摩,无不得其领,达到学以致用。可咬文嚼字的重要与必要。

(二)突破个别文字障碍。 所谓擒贼先擒王,攻克了句中的老大难字词,整个句子也就容易理解了,在读前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结合课文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做标记,以备质嶷,初中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首先攻破句子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二、朗读吟诵法 我国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学习文言文也离不了诵读的方法。诵读分吟读和朗读两种。

前者是声音较轻有节秦地读,后者也称朗读,是放开声音去诵读。我国的优秀古典名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其有很强的音乐性,适合于吟读。

诵读有利于思索,诵读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 诵读是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语言,因而是诵读时要精力集中,不能分心,要做到声入心随,嘴也念,耳朵听,心中想,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内容,意境。

进入一个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境界。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不仅能领略到景色的美好,而且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而且注重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按层次,由易到难诵读课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

(一)是读得准确、清楚 所谓正确、合理是指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达到这个朗读最基础的层次,关键在于平时随口练习。 (二)是读得流畅 所谓流畅,一是指语句流利,二是指音韵铿锵,如《桃花源记》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可读出对衬感来,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三)是读得有感情 这个较高的朗读层次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达成。 诵读,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

既要广读,又要精读,正如苏东坡所说: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得好,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生在学会以上两法,养成习惯后,可让学生自学疏通文意,养成分类整理习惯,把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整理下来,积少成多。 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就会让这些难懂的静止的文言文活动起来,达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中去,为将来更加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只是“读读背背,不作具体要求”。高中的文言文学习,除了要“读读背背”,积累语言材料,增加感性认识之外,还应当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字词和语句的相关知识。

只有重视文言词语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才能有效的培养起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鉴于此,我们该怎样学习文言文呢? 首先,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练。

古人学习文言文,讲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但其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所说的“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有机会的话,还应当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视野。

“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不折不扣的背诵,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默写下来,连标点符号也不要弄错!你千万别以为这只是“死记硬背”,倘若你能坚持到底,那么,在潜移默化当中,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你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培养起来了。“多练”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次,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课前预习。

4. 如何品析文言文

新《课标》就语文的性质提出了二元论,即工具性和人文性,解决字词的目的是锐化文言工具,赏读课文则旨在涵养人文,两者都要兼顾。

现今的课程改革中,文言文教学多向内容、情感方向探究延伸,片面重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忽视了学科的工具性。 现象 试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为例,文言文后的练习题在导向性方面,就存在这方面的偏差。

如《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请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结合你所读过的陶渊明诗作,谈谈自己的看法。”《马说》:“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诗词曲五首》:“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同学中开个故事会。”《小石潭记》:“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岳阳楼记》:“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醉翁亭记》:“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名为‘瑞鹤仙’。

你喜欢《醉翁亭记》还是这首词?写一段文字,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七则练习均从思想的角度谈认识,谈体会,给教者学者传达了一个信息,即文言文要花大量的精力在内容分析上。

很多文言阅读课因此上成了思想政治课、聊天课。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是应该注意人文化的一面,但如果忽视了基础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文言文所具有的自身特点,那纯粹就是建空中楼阁,舍本求末。

在教材中其实也有一些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练习。如《与朱元思书》:“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满井游记》:“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试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诗五首》:“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可惜这样的延伸题为数不多。

当然,文言文的教学空间非常大,新《课标》提出的“综合实践课程”理念,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应得到充分体现,如杜甫《春夜喜雨》中,春雨之“喜”除了诗人的心情外,还有“春雨贵如油”的气候学和物候学知识。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形象地描绘出春雨之情态,也道出了地表径流的地理学知识。

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除了孔子的实事求是,学术诚实,两小儿的求知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外,对于究竟太阳在早晨、中午哪个时段离我们近,则是个地理学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组织学生探究,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对策 1.研读课本,质疑问难。

试举课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为例。教材对“蒙络摇缀”的注释是:“遮掩缠绕,摇动下垂”。

“缀”能解释为“下垂”吗?备课时,我特别查了一些资料。其中人教版教师用书上对这句话是翻译为“遮盖交结,摇动下垂”。

到底是“下垂”,还是“连缀”?经查,商务印书馆98年修订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为“缝合,连接”,应取其“连接”义。再查四川辞书出版社的《古代汉语词典》中为“系结,连接”。

以上工具书中均未列“下垂”这一释义。 另外,“佁然不动”在教材中注音为“yí”,解释为“呆呆的样子”。

但查字典后发现,其实并不如此。“佁”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除了有“痴呆的样子”之外,还有“静止”这一词条,而“静止”更能体现游鱼倏忽来去的情态。

《古代汉语词典》更是直接以《小石潭记》为例,释义如下:“静止不动的样子。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且两书均注音为“yǐ”。 在教学中,我将两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

学生反应很热烈。因为他们向来将书本奉为宝典,这次是具有颠覆意义的一次课堂探究。

在学习中,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涵义。于是这篇课文的字词学习学生格外细致,因为我提示他们还有注释也存在争议。

课后不久就有学生捧着字典来找我。“老师,书上注释里对‘悄怆幽邃’的‘幽’,解释是不是有问题啊?”“我查了字典,‘幽’有‘昏暗、深暗’的意思,比‘幽静’要好。”

“还有‘水尤清冽’里‘冽’只有‘清澈’的意思,没有‘清凉’的义项。”…… 此后,我还在课上抓住对“翕忽”一词的理解,让学生欣赏了潭中游鱼的情致。

是“轻快敏捷的样子”还是“一致的样子”?学生先查工具书,然后再根据语境作出了判断。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到了学习文言文的快乐。 2.探究课内,含英咀华。

仅仅局限于一课内的字词研究,我觉得还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已学篇目的温习。

其中较常见的就是归纳一词多义现象。如学及《岳阳楼记》的时候,学到“连月不开”的“开”时,让。



~

如何读好文言文?
答:1、叱 chì 大声呵斥:怒叱。叱问。叱骂。叱责。叱咤(发怒的声音)。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2、叼 diāo 用嘴衔住:嘴里叼着烟卷。3、叮 dīng 再三嘱咐:叮嘱。叮咛(亦作“丁宁”)。追问:叮问。蚊虫等用针形口器吸食:被蚊子叮了一口。4、古 gǔ 时代久远的,过去的,与“今”相对...

文言文朗读的方法
答: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

文言文的几种阅读方法
答:《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

文言文阅读要注意什么
答:1. 首先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有一个基础了解,就是对语文教学涉及的语法要求都应该理解。有了这样的基础才可以进一步学习。 2. 然后就是学习断句,即使是现在的文言文有了符号标点,但是断句仍然需要自己熟悉,如果不会断句就无法对接语意。如“吾谁与归?”断句就是“吾/谁与归”,显然是“我/谁和我归去”,如此自然...

怎么读懂课外文言文
答:读不懂文言文只是没接触过的人才感觉很难,只要下决心硬啃几篇,就会发现“原来不过如此”。 如何学习?如果是在校学生的话,跟着教材走,多读点课外文言文就行。如果不是在校生,完全自学的话,先选择有故事情的节读,比如《聊斋志异》、《史记》里面的传记等。方法是:绝对不看译文,完全凭着一本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

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
答: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如下:1.注释研读法。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2.猜读法。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

文言文如何朗读
答:1. 文言文的朗读节奏怎么划分 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

朗诵文言文的好处
答:不管他们将来学文学理,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对提高国民素质大有好处。 总之,诵读诗文,受益终身。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经典之作。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多多诵读吧!诵读能让你读出做人的境界,读出生命的辉煌,读出人生旅途中灿烂的自我 2. 读文言文的好处作文600 从小学起,我们便开始接触文言文,但那时只是“小...

阅读文言文的好处
答:中学生多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语言储备,提高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具体来说:1、增强运用能力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文约意丰,含蓄蕴藉,语言讲究推敲,注重精练,色彩鲜明,譬喻形象。像“文采若云月”的《左传》,“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怎样阅读文言文
答:从根本上讲,文言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因此,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探究或创造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程序化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五步阅读法。 一、预读 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