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为什么叫即墨?由来 复姓“即墨”的由来,要详细点。

作者&投稿:并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即墨”之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因古城坐落在墨水河之滨(今平度市朱毛村处)而得名.

“即墨”是胶东半岛上的一个古老的地名,它载荷着丰富而沉重的历史内容。“即墨”之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因

即墨市位于中国山东半岛西南部,地处东经120°07′—121°23′,北纬36°18′—36°37′,东临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南依崂山,近靠青岛。是一个市哦。 还是你想说的是寂寞

即墨”二字在青岛地区诸多地名中算得上是最为古老的了,然而即墨名称由何而来?近代争议颇多,可谓众说纷纭。认为即墨是因为战国时朱毛古城临近墨水河而得名,成为被大多史志工作者认同的主流之说。其实这种说法缺乏相应的史料依据。即墨城的出现较朱毛城所在的战国时期要早千余年。

即墨在夏商之际是东夷方国之一的节方所在。节方在史料上又简称竹方,甲骨文中有多条相关卜辞:“丁未卜,壳贞,才节,口口口亡尤。”“癸丑卜,贞,乎竹代白,十一朋才”等等。《咎地》载:“节方又曰孤竹,其旧地自海阳至于不其。”不其者,乃今日即墨南部和原崂山县的旧称。《帝王世纪》曰:“汤特封墨台氏于孤竹。”于是墨台氏(简称墨氏)又在其前加了封国之名,成为节墨氏。这大约是在公元前 1600年左右。顺便说一下,墨台氏亦是生活在山东半岛的古老氏族。《路史》曰:“禹台天下,封怡以绍烈山,是为墨台。”从以上史料中可见,墨台氏自夏初就有其名了。之所以为禹所封,是因为其当初在禹父鳏被舜帝“殛于羽山”(《尚书·虞夏书》羽山,今乳山)时,对其部族有所庇护;其后又从禹征伐三苗,以功受封。至于夏末,后桀(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姓姒名癸,桀是其亡国之后,成汤对其所加的称呼,为暴戾无道的意思)失德,墨台氏又协助自辽西入主中原的商征伐夏及其属国昆吾(《诗经·商颂》“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并成了商军西进的战略后方,颇为成汤所重。在商立国后就把节方封给了墨台氏,即为节墨氏,后世演为即墨。

节墨二字在即墨出土的齐刀币铭文中尚有遗存,其铭文曰“节墨之法化”(现存于即墨市博物馆)。越数千年,世事更迭,作为姓氏的墨台二字却演变为墨和黑(见《姓氏本源》)。其宗祖神社在明清之际尚存。明万历年间即墨七乡十二社中的福海乡尚有墨丘社。到了清同治年间就演变为福海乡十一社中的麦邱社了(墨、麦二字古音同,均为莫北切,读若妹。这与我们青岛的方言“墨”读音是一致的)。查看建国后编写的《即墨地名志》可以发现:刘家庄镇的麦戈庄即为古墨丘社所在之地。但对于其名称是这样解释的:“麦戈庄因古有麦邱社而得名。‘麦’字由来无考。”无考是因为编者未曾注意到“麦邱”是由“墨丘”演化而来。
即墨自商亡之后,又数易其属。自周初的不其、载、纪等诸候方国至春秋末期齐灭了半岛上所有的方国之后,又以即墨为大邑,从此即墨作为方国的历史便结束了。 
  
附:

也谈“即墨”地名之来由
——兼与刘尚南先生商榷
即墨市史志办公室 孙鹏
今年3月13日《半岛都市报》曾刊载刘尚南先生|《即墨溯古》一文,最近《即墨教育》由予以转载。该文对“即墨”地名之由来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被大多史志工作者认同的主流之说”即“战国时朱毛故城因临近墨水河而得名……缺乏相应的史料依据”。因而对上述说法予以否定,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即墨”一名的由来是因孤竹国君“墨台氏(简称墨氏)在其前加了封国之名,成为节墨氏……后世演为即墨。”笔者认为,这种否定传统说法的新提法,更是缺乏可靠的史料依据。特撰此文,与之商榷,以正视听。
刘先生提出新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即墨是因孤竹国君墨台氏而得名,同时提出了“节方又曰孤竹,其旧地自海阳至于不其。”同时解释曰:“不其者,乃今日即墨南部和原崂山县的旧称。”这样就把孤竹国和即墨捏合在一起了。
诚然,商周时期却有孤竹国,其国君为墨台氏。然而,这个孤竹国却不在山东半岛,和即墨一点也沾不上边儿。孤竹国在哪里呢?《辞海》“孤竹”条下释曰:“故国名,相传为姜姓,其君墨台氏。在今河北卢龙东南,存在于商、西周、春秋。伯夷叔齐即商末周初孤竹君的两子。”《水经注》云:“元水西南经孤竹古城北,孤竹国也。”“元水即今直隶卢龙之白沟河。”《括地志》载“孤竹古城在卢龙县南十二里,殷时诸侯孤竹国也。”《史记·齐世家》载“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这里说的是一次历史上的战事,山戎国攻击燕国,燕国向盟国齐国求救,齐桓公派军队讨伐山戎,攻击到孤竹国境内便收兵而还。当时的山戎在今之辽宁省西部,而孤竹国商朝时是山戎的属国,在今河北省的卢龙,与山戎接壤。这次战争发生在周惠王(公元前663年),当时即墨已属齐国。齐国要赴辽西北伐山戎,再笨的军事家也不会不从临淄直接北上而绕道即墨,且从即墨班师。所以孤竹国不在山东半岛之即墨,而应在燕国与山戎之间的河北省东部。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编着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商时期全图》中标示之孤竹国的位置,在渤海的西岸,滦河入海口的北岸,即今河北唐山市和秦皇岛市之间。同时标注孤竹国春秋时属北燕,战国时属燕。上述种种文献足以证明商、周时之孤竹国不在即墨。而在今之河北卢龙。由此,即墨因墨台氏而得名则难以成立了。
另外,刘文还举出即墨刀币之铭文“节墨之法化”,印证即墨和墨台氏有关。其实,这也是牵强附会。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称:“即,食也,从皂,即声。”又云:“节,竹约也,从竹,即声,字结切。”这就说即、节可以相互注音。清代小学家毕沅、阮元在《山左金石志》中对这枚齐刀币铭文的解释是:“右刀文曰‘节墨之法化’,节即古字通用,齐即墨正当作节墨,今作即,省文耳。”现在从字形和字义上解释,即、节二字并不通用,古代也是这样。其相通之处在于可以相互注音,在某些场合可以交替使用。由此可见“节墨之法化”实则“即墨之法化”。
至于墨氏作为姓氏出现在夏代,“即墨”是否和墨氏有关,尚需进一步考证。但即墨因临近墨水河而得名之说,目前为史志界所共认。故即墨城于隋朝从平度古砚迁来今址后,人们便千方百计命名了一条新墨水河。方有“古即墨以水名城,今即墨以城名水”之说。(摘自《即墨教育》2006年10月30日第四版·文艺副刊)

即墨在夏商之际是东夷方国之一的节方所在。节方在史料上又简称竹方,甲骨文中有多条相关卜辞:“丁未卜,壳贞,才节,口口口亡尤。”“癸丑卜,贞,乎竹代白,十一朋才”等等。《咎地》载:“节方又曰孤竹,其旧地自海阳至于不其。”不其者,乃今日即墨南部和原崂山县的旧称。《帝王世纪》曰:“汤特封墨台氏于孤竹。”于是墨台氏(简称墨氏)又在其前加了封国之名,成为节墨氏。这大约是在公元前 1600年左右。顺便说一下,墨台氏亦是生活在山东半岛的古老氏族。《路史》曰:“禹台天下,封怡以绍烈山,是为墨台。”从以上史料中可见,墨台氏自夏初就有其名了。之所以为禹所封,是因为其当初在禹父鳏被舜帝“殛于羽山”(《尚书·虞夏书》羽山,今乳山)时,对其部族有所庇护;其后又从禹征伐三苗,以功受封。至于夏末,后桀(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姓姒名癸,桀是其亡国之后,成汤对其所加的称呼,为暴戾无道的意思)失德,墨台氏又协助自辽西入主中原的商征伐夏及其属国昆吾(《诗经·商颂》“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并成了商军西进的战略后方,颇为成汤所重。在商立国后就把节方封给了墨台氏,即为节墨氏,后世演为即墨。

即墨的由来~

由来
“即墨”因故城(位于今平度市古砚镇大朱毛村一带)地临墨水河而得名,其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齐国通商名衢,秦代置县。汉初成为胶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朝建城于现址,已有1400多年建城史。
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青岛从即墨分割出去,历史上先有即墨、后有青岛,也有“千年即墨、百年青岛”之说。

扩展资料
据考古确认在6000年前,先民就在该地区繁衍生息。
商、周时,即墨属莱夷地。
秦统一中国,即墨始定为县,属胶东郡。
西汉时,今即墨市境内除含有古即墨县的东南部外,尚包括壮武县、皋虞县、不其县等地。

晋统一后,即墨、壮武两县的隶属关系未变,不其县属长广郡,且为郡治所在。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重建即墨县于今址,兼有原壮武、不其、皋虞三县故地,属莱州(东莱郡)。唐及五代时,属河南道莱州。
元时,山东作为“腹里”直属中书省,即墨先后隶益都路胶州、般阳府路莱州;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即墨县再次被废,析地入掖县、胶水(今平度市),约在元至正九年(1349年)前恢复建制。
清初,即墨县属莱州府胶州。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胶州升为直隶州,属登莱青胶道,即墨县随属。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借口曹州教案,出兵侵占胶州湾,强迫清廷划出沿岸的部分土地为德之胶澳租界,其中包括即墨县仁化乡的白沙河以南地区和里仁乡的阴岛地区。
民国元年(1912年),沿袭清末旧制,即墨县隶属于登莱青胶道胶州。
抗日战争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山东省境内的国统区设立行政督察区,即墨县属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1月,析第八行政督察区的部分县设立第十三行政督察区。即墨县隶属于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26日即墨城解放,即墨、即东两县也随即全境解放。
1989年7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撤县建市。
2017年9月20日,国务院、山东省政府批复了青岛市区划调整的请示,同意撤销县级即墨市,设立青岛市即墨区。
参考资料来源:即墨市情网-沿革
参考资料来源:即墨政务网-历史长廊

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单守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晏子春秋·内篇问》记载:“即墨氏,据齐将田单守即墨,支孙氏焉。”在史籍《风俗通义·佚文》中引《姓解》记载:“即墨氏,汉有即墨威为咸阳令……汉有单父令即费,其先食采即墨,因以命氏。”在史籍《汉书·儒林传》也记载:“战国城阳相即墨成,齐国人。”
郡望  
胶东郡:西汉时期设置胶东郡,之后有时是国,治所在即墨(今山东平度)。
  
即墨县:春秋战国时属齐国。秦朝时期设即墨县,属齐郡。西汉时期,即墨县城同时为胶东王国都城。东汉及两晋时期,属青州。隋、唐、明、清时期均属莱州。1943年分设即东、即墨两县,1944年4月,即东县并入即墨县,1945年7月,恢复即东县。建国初期,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即东县并入即墨县,改属莱阳专区。1958年10月,改属青岛市。1961年3月,改属烟台专区。1978年12月,改属青岛市。1989年9月,撤县设市。
人:
  即墨威:(生卒年待考),山东即墨人。著名汉朝咸阳令。

有关中国地名的传说
答:即墨——因战国时城池临近墨水河而得名,即墨也是中国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蓬莱——蓬莱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外两座为方丈、瀛洲),汉武帝东巡至此望神山不遇,遂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 文登——秦始皇曾东巡至此召文人学士登山吟诗作赋,文登即“文人登山”之意 荣成——因境内有荣山和...

复姓“即墨”的由来,要详细点。
答: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单守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晏子春秋·内篇问》记载:“即墨氏,据齐将田单守即墨,支孙氏焉。”在史籍《风俗通义·佚文》中引《姓解》记载:“即墨氏,汉有即墨威为咸阳令……汉有单父令即费,其先食采即墨,因以命氏。”在史籍《汉书·儒林传》也...

为什么青岛人管即墨叫"即密"
答:青岛在德国入侵中国之前是个小渔村,自古代都是隶属即墨县的偏远渔村!正宗的老青岛土著的发音还是以即墨话为基础的,比如崂山城阳一代的土著居民都是操一口正宗即密话!建国以后国家推广普通话,就形成了现在的青岛话语系。“即密”这个是即墨本地的方言,“墨”是念 mi或mei的,而即墨有些上了年纪的...

有人说青岛即墨就是即米,这么说对吗?为什么?
答:即墨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现在是青岛的一个县级市。当地方言“即墨”的发音就是“即米”,但是地名的文字表述还是“即墨”。

青岛的即墨市要变成即墨区了吗?
答:是的,2017年9月20日,国务院、山东省政府批复了青岛市区划调整的请示,同意撤销县级即墨市,设立青岛市即墨区。即墨区,是山东省青岛市辖区。秦代置县,隋朝建城,建城史1400余年。位于中国山东半岛西南部,东临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南依崂山,近靠青岛。境内地貌总体为低山丘陵,属暖温带季风...

即墨古城的历史状况
答:战国时期,即墨已巍然屹立在齐国的东方,与西面的临淄遥相对峙,并夸富饶。即墨大夫的辉煌业绩,齐威王的惊人“一鸣”,使即墨之名昭彰天下;稍后,田单借此一座孤城,巧用火牛阵大破燕军,又进一步提高了即墨的知名度。秦一统天下,实行“郡县制”,即墨始定为县;然而这个新生事物在随之而来的一场改朝...

为什么说青岛的历史实际上是即墨的历史?
答:在古代的时候,并没有青岛这一个名称,而是即墨。在秦朝的时候,青岛这一块并没有发展得那么快速,即墨只是一个县城,后来在隋朝的时候,才慢慢的发展起来,成了一个大城市。而即墨非常出名,是因为它接近于墨水河,所以才会称为墨城。河流是人类的发源地,因为有水才有生命所在,才能够进行各种生命...

即墨这个姓和千代这个姓的渊源和由来,谢谢。
答:贾宗的儿子叫贾参。在贾参的庶支子孙中,有以先祖爵号“即墨侯”为姓氏者,称即墨氏,后有一部分人省文简改为单姓墨氏,一部分复为贾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为你推荐: 特别推荐 男子婚检查出是“女性”,婚检到底能查出什么? 一分钟的MBTI性格测试靠谱...

中国有一个叫墨市的地方吗
答:墨脱县:是中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2015获批设立)下辖的一个县,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平均海拔1200米,最低海拔115米。面积3万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万亩,森林面积3200万亩。即墨市位于中国山东半岛西南部,是山东省的一个县级市。秦代置县,隋朝建城,建城史1400余年。

笔,墨,纸,砚分别是由谁发明的?
答:墨:多以松烟制成,品质上乘的还要添加香料,故封之为松滋侯、黑松使者、玄香太守、亳州楮郡平章事;纸:性柔韧,可随意裁剪,且以洁白者为佳,故封纸为好畦(侍)侯、文馆书史、白州刺史、统领万字军略道中郞将;砚:储墨之器,质地坚硬,帮封之为即墨侯、离石侯、铁面尚书、即墨军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