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好书文言文

作者&投稿:紫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太宗好书》本文的翻译

宋太宗学书原文翻译【原文】 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

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 1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朝,临朝,统治。

2听政:处理政务。 3内侍:此指太监。

4规:告诫。 5益:更加。

6者:……的人 。 7法:方法,窍门 。

8余:闲暇·多余的时间 。 9留心:注意,注重 。

10笔札:此处指书法。 11数:数次、许多次。

12遣:派遣。 13示:给…看。

14刻意:专心。 15善:好。

16临:临摹。 17或:有人。

18绝:极。 19遽:马上,立刻 20恐:担心。

21规:规劝。 22固:固然。

【参考译文】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十分有心得,在翰林苑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好几次派内侍拿自己写的书法给王著看,王著次次都说(写得)不好,于是太宗就努力的临摹学习,后来(太宗)又拿书法来询问王著(的意见),王著还是像先前一样说(书法写得不好)。

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写得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好,恐怕圣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那之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古,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勉励他的得益。

2. 《太宗好书》本文的翻译

宋太宗学书原文翻译

【原文】

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

1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朝,临朝,统治。

2听政:处理政务。

3内侍:此指太监。

4规:告诫。

5益:更加。

6者:……的人 。

7法:方法,窍门 。

8余:闲暇·多余的时间 。

9留心:注意,注重 。

10笔札:此处指书法。

11数:数次、许多次。

12遣:派遣。

13示:给…看。

14刻意:专心。

15善:好。

16临:临摹。

17或:有人。

18绝:极。

19遽:马上,立刻

20恐:担心。

21规:规劝。

22固:固然。

【参考译文】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十分有心得,在翰林苑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好几次派内侍拿自己写的书法给王著看,王著次次都说(写得)不好,于是太宗就努力的临摹学习,后来(太宗)又拿书法来询问王著(的意见),王著还是像先前一样说(书法写得不好)。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写得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好,恐怕圣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那之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古,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勉励他的得益。

3. 太宗学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

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9、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百姓多闻其贤 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其一犬坐于前 10、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2分) 太宗益刻意临学 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又以问著,对如初。 12、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9、C 10、更加;精益求精。

11、(太宗)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开初一样。 12、要求严格,循循善教。

4. 用文言文翻译“太宗酷好书法”

用文言文翻译“太宗酷好书法”:太宗特别爱好书法。

此文出自《尚书故实》,原文如下:

太宗酷学书法。有大王真迹三千六百纸,率以一丈二尺为一轴。宝惜者独《兰亭》为最,置于座侧,朝夕观览。尝一日,附耳语高宗日:“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将去也。”及奉讳之日,用玉匣贮之,藏于昭陵。

释文:

唐太宗酷爱学习书法。有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三干六百张,都以一丈二尺为轴。最珍贵的是《兰亭序》,将它挂在旁边,不论早晨还是晚上都要欣赏把玩。有一天,太宗附在太子李治的耳边说:“我去世之后,将兰亭序让我带去。”到了太宗病逝时,高宗李治将《兰亭序》用玉匣盛着,随葬在太宗昭陵墓内。

5. 用文言文翻译“太宗酷好书法”

用文言文翻译“太宗酷好书法”:太宗特别爱好书法。

此文出自《尚书故实》,原文如下: 太宗酷学书法。有大王真迹三千六百纸,率以一丈二尺为一轴。

宝惜者独《兰亭》为最,置于座侧,朝夕观览。尝一日,附耳语高宗日:“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将去也。”

及奉讳之日,用玉匣贮之,藏于昭陵。 释文: 唐太宗酷爱学习书法。

有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三干六百张,都以一丈二尺为轴。最珍贵的是《兰亭序》,将它挂在旁边,不论早晨还是晚上都要欣赏把玩。

有一天,太宗附在太子李治的耳边说:“我去世之后,将兰亭序让我带去。”到了太宗病逝时,高宗李治将《兰亭序》用玉匣盛着,随葬在太宗昭陵墓内。

6. 李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

译文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理解透了窍门,在翰林院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许多次派遣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认为(宋太宗)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宋太宗)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以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和古人,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对皇上规劝的成果。

7. 谏太宗十思书全文翻译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

刘德嗜书文言文翻译?
答:刘德嗜书文言文翻译:河间献王刘德在景帝前元二年封王,研习学业喜好古事,从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从民间得到好书,一定要很好地抄录副本给书主,而留下书的正本,又加赐金帛以广泛招求好书。这样四方有道德学术的人不远千里而来,有的有祖先旧藏的书,大多也进献给献王,所以得到的书很多,与汉...

三余读书文言文
答:董遇“三余”读书,出自鱼豢的《魏略·儒宗传·董遇》,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董遇,字季直。性格质朴,不善言辞但又好学。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傕...5. “三余”读书的文言文和译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

追求知识的文言文
答:1. 关于学习的古文名言 以学者开头的 大意是说学者应该专心追求知识, 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第一部分: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陶行之 16、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17、读过一本好书,像...

鼓励儿子的文言文
答:多阅读可以充实自己,多读书可以增加知识,多阅读更可以增广见闻1) 阅读是一种乐趣,可以纯享受 2) 丰富和补充知识3) 了解时事,增广见闻; 「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 4) 学习做人道理5) 陶冶性情(诗词古文)6) 阅读同时可以 *** 大脑神经的发展,使你的大脑不会退化 ,增强思考能力 7) 知识就是力量。 - 培根...

少年时好读书文言文
答:小题1:(“经过魏无知的竭力推荐”不合文意。) 小题1:略。 2. 记述少年聪明好学的古文 《黄生借书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 ...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就要把书读好.而读的书一定要是好书,在读书的同时,还要有好读书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把书读好.《少年中国说》里有这样一段话:...

读书文言文余一夕翻译
答:董遇“三余”读书,出自鱼豢的《魏略·儒宗传·董遇》,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董遇,字季直。性格质朴,不善言辞但又好学。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傕...5. 《傅显喜读书》文言文的翻译,,,求亲们快点 傅显喜欢读书,很能了解文章的意思,也稍微懂得医药方面的知识,本性迟钝,看起来就像迂腐萎靡的老书生。一天...

高一文言文百段翻译 30以后的
答:2013-07-21 高中文言百段90~100的翻译 2013-12-01 高中文言百段80—90的翻译 2009-07-27 高中文言百段阅读训练翻译80到100篇 26 2007-07-16 [跪求]高中文言文百段55-66的翻译!! 21 2007-02-22 百段30-60翻译 2006-07-22 高中文言百段88翻译 20 2017-04-03 高中文言百段88翻译楚子使申...

张郃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1. 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张巡传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之《张巡传》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束假人卫鱼文言文翻译
答:4. 《公仪休嗜鱼》 文言文 的翻译 原文 1、公仪休相鲁而嗜鱼,国人献鱼而不受。其弟谏曰:“嗜鱼不受,何也?”公仪休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受鱼而免于相,则不能自给鱼,无鱼而不免于相,长自给于鱼。” 2、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献鱼,公仪子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答曰...

河间王刘德文言文翻译
答: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 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