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功臣为何都讨厌刘伯温?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作者&投稿:字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说起咱们国家历史上的明朝,可以说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一个朝代。因为在明朝统治时期,从来没有与其他国家签署任何不平等的跳跃,也从未割让任何一块土地。不过明朝与许多其他朝代一样,明朝的建立也是经历了许多的不和,特别是功臣与功臣之间的矛盾。在明朝的初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愈发明显。主要原因除了比功劳之外,还有就是争名夺利,但是最后的结局也是很残忍的。
在明朝成立之初,明朝有三杰,分别是刘伯温、吕昶和宋濂。这三位是明朝成立的功臣,也是明朝建设国家的功臣,但是让很多人感到吃惊的是,这三个人最后的结局都没有得到善终,而伴随着三个人晚年的,其实是所谓浙东党和淮西党之间的纷争。
宋濂,是明初的大学士,同时也是明朝第一任太子的老师,如果朱标中途没死的话,那宋濂在明朝的地位是无人可比的。但是也正是因为宋濂是朱标的老师,导致身为太子的朱标,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宋濂作为太子朱标的老师,是儒家的典型人物,儒家崇尚以仁施政,所以太子朱标也就一直在被宋濂灌输这样的思想,时间久了之后,朱标的思想也就随之被改变,而这时候的朱元璋,变得越来越极端,朱标看着功臣一个接着一个被残害,心中难受之至,但是也无权干涉自己的父亲,最后竟然被父亲的所作所为气出病来,无法医治而亡。
明朝初期朱元璋时代,身边的功臣都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也都没有给明朝带来什么,除了这三位大臣。宋濂虽然是明朝的大学士,也是太傅级别人物,但是不仅让朱标的所学和朱元璋背道而驰,同时在明朝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中,也让朱元璋和整个大明王朝闹出了一个笑话!后来的宋濂也得到了朱元璋的报复,被流放边疆,对于宋濂来说,他给朱元璋以及大明王朝带来的困扰和弊害,都不仅仅是朱元璋自己一个人能承受得了的,晚年丧子之痛打击了朱元璋的心理防线,之后的科举半边天,再一次让朱元璋的心理受到打击,这两次打击也让朱元璋的处罚功臣的行为更加明了。
吕昶,他是元廷的三品大员,在某些方面,例如制定税赋、良田的统计、户口政策的制定,这些都是没人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就连当时的刘伯温,在向朱元璋举荐的时候,也直接承认,自己十个都不如吕昶,足见吕昶的才华是多么伟大,后来明朝的成立,吕昶很快就制定了明朝的第一个户口管理制度,也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大明王朝走向了正规,恢复了大明国内的生产。但是很多人会有疑问,李善长不是也有这方面的才能嘛?李善长虽然有,但是不切实际,而且过多的是为了献媚,而朱元璋也是为了给予李善长的面子,没有揭穿他,同时也是朱元璋想要通过权衡之术,控制朝廷的官员。
李善长自己也深知自己的才能有限,所以在晚年自己退出朝政的时候,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刘伯温,这就足见说明了一点,自己的才能低于刘伯温,而刘伯温的才能要低于吕昶,所以也就证明了。但是吕昶的结局也没有落个善终,在哪个时代,两派的阵营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当时的杨宪,已经完全不听自己的恩师刘伯温所劝,鹤立独行!最后被胡惟庸等人陷害,而吕昶也因为被胡惟庸挑唆,成为这件事中最倒霉的一个人,但是后来查明真相,虽然减轻了罪行,可是自己的年纪毕竟这么大了,从杨宪案结束之后,吕昶也就一蹶不振。
刘伯温,是这三个人中,最遭淮西将领仇恨的功臣,之所以这样还是因为一句话,那就是刘伯温认为,明朝成立之后,这些功臣必定胡作非为,因为明朝的将领,都是在极端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当时的元廷不管是官员还是盛行的文化都有一些暴行元素,而这些将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走向抗争元廷的,所以战争结束他们必定会惹是生非,而刘伯温的建议则是杀掉这些官员,这句话虽然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分析的是很准确的,但是这句话传到朱元璋的耳朵,又传到了那些淮西将领哪里,自然而然会惹来诸多的问题,这些淮西的将领们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听从这样的教训,行事低调一些!
刘伯温的这句话也导致了自己以后成为这些淮西阵营的敌人,但是刘伯温却一直不瘟不火,因为他也知道,如果自己和他们正面冲突,也就向朱元璋表明,自己就是冲着这些淮西将领而来的,所以刘伯温一直到死的时候,也没有承认自己是因为阵营斗争而说那句话的,但是那些淮西将领们,根本不会理解,心中的仇恨已经不可原谅。他们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而刘伯温则是真的为大明的江山考虑,最后的刘伯温死于胡惟庸之手,在刘伯温死去之后,朱元璋也流下了自己的泪水,这个功臣伴随大明的成立,也伴随着朱元璋大半生,最后却死于叛逆之手,不管是功劳还是苦劳,朱元璋都没有做到公平,这是他亏欠刘伯温的,所以朱元璋泪水成河,为刘伯温之死,感到不值和气愤,也感到无比的痛楚。
刘伯温成为朱元璋皇帝一生中,唯一一个为大臣流下泪水的人,虽然和当时的刘伯温齐名的还有吕昶和宋濂,但真正得朱元璋认可和佩服的人只有刘伯温,刘伯温为大明的一切事情任劳任怨,也为大明的前途出谋划策,可还是因为阵营的斗争而亡,这一点让朱元璋也感到惋惜的,如果双方能够放下恩怨,能够握手言和,那大明的发展肯定会更好,但是事实的确如刘伯温所预料的那样,那些将领们,在获得成功之后,的确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也导致自己的荣华富贵随着秦淮河的河水流向远方。

~

刘伯温为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朱元璋为什么一定要杀刘伯温?
答:小伙伴大家好,说起古代的开国功勋们,一般来说都有两种结局,一种是像李世民、刘秀那样,善待开国功臣,还有一种便像刘邦、朱元璋那样,大肆杀戮功臣,我们都知道刘伯温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最后还是被朱元璋毒死。可能有的小伙伴们会说了,他不是胡惟庸毒死的吗,但是朱元璋是谁,他可是...

朱元璋为什么不愿意放过刘伯温,刘伯温年事已高都要杀他?
答:朱元璋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他在建立了自己的帝国过后,对他的那些开国功臣进行非但没有封侯加爵,还对他们赶尽杀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卸磨杀驴过桥拆过河拆桥。他为了为自己儿子日后的统治更为的巩固,帮他们开阔道路,除掉有一切可能性的障碍,即使是有重大功绩的刘伯温,他也没有网开一面。

能力见长的刘伯温,在明朝建立以后,为何没得到重用?
答:他在12岁的时候就考上了秀才,而且求学若渴,曾经拜师无数,上通地理,下熟兵发,历经坎坷,学会来了不少奇门怪术还有谋略,乡下的人都夸他是前朝的魏征以及诸葛亮之才。凭借着他过人的本事,他在23岁的时候就开始考取浸湿了。但是当时属于元朝末年,兵力马乱,当时的朝廷根本就顾不上他。刘伯温只能...

胡惟庸对刘伯温有多大仇恨?
答:说起刘伯温这位人才,大家定是不会陌生的。刘伯温的学识十分渊博,对于天文、风水、兵法等方面都十分地精通。刘伯温在元朝末期的时候开始辅佐朱元璋,帮助朱元璋成功建立了明朝,称得上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可是,刘伯温最后却被朱元璋猜忌,甚至在死后还被朱元璋命人锯开了棺材,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一道来...

朱元璋定鼎天下后,为何宁愿重用胡惟庸也不愿重用刘伯温?
答:朱元璋定鼎天下后,为何宁愿重用胡惟庸也不愿重用刘伯温?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从一个放牛娃变成了大明王朝的皇帝,他的一生堪称传奇。朱元璋平定天下后,杀害了不少开国功臣,暮年更是十分的残暴,动不动就要杀人,满朝文武都是胆战心惊。关于朱元璋的用人,非常值得研究,比如他为何宁愿重用胡惟庸也不...

朱元璋定鼎天下后,为什么宁愿重用胡惟庸也不愿意重用刘伯温呢?
答: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从一个放牛娃变成了大明王朝的皇帝,他的一生堪称传奇。朱元璋平定天下后,杀害了不少开国功臣,暮年更是十分的残暴,动不动就要杀人,满朝文武都是胆战心惊。关于朱元璋的用人,非常值得研究,比如他为何宁愿重用胡惟庸也不愿重用刘伯温 刘伯温是朱元璋身边的得力帮手,曾经被朱元璋...

军师刘伯温,朱元璋为何不愿承认他为“儒者”?
答:在一回到底谁是现如今大儒的探讨中,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经讥讽和蔑视地说,像宋濂、刘伯温那样的人哪配称“大儒”?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不乐意认可刘伯温为“儒者”,原因很简单,儒者都是有“导君于正”的使命感,真真正正的大儒,在旧思想中,应当是君王师。做“君王师”,这称得上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墨客的最...

刘伯温号称朱元璋第一谋臣 为何明朝建国后不被重用?
答:官场看样子是呆不下去了。适逢刘伯温妻子死了,他马上申请告老还乡。朱元璋正求之不得,批准了。刘伯温活了64岁才去世,在明朝开国功臣中,能够享有如此高龄者,还是比较罕见。刘伯温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按照《明史》的说法,是患风寒去世。按照一些野史的说法是,是被另一位大臣胡惟庸下毒害死的,而且很...

朱元璋为何杀刘伯温揭秘明朝君臣斗争内幕?
答:这两个集团在朱元璋的统治下展开了斗争的鼻子。朱元璋好像很感兴趣,准备看一场好戏。刘基处死了林兵,与李善长结怨。李善长被朱元璋列为第一功臣,于洪武三年被封为高丽公爵。这是一件大事,因为朱元璋当时只任命了六个公爵,其他五个人分别是徐达、常茂、李文忠、盛丰和邓禹,他们都是一代名人,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也是...

都是开国功臣的李善长和刘伯温为啥面和心不和?
答:朝堂上出现了两种势力,分别是以李善长为首淮西集团和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淮西集团以武将为主,浙东集团以文官居多。争斗的起因是李善长干儿李彬,李彬中书省都事因坐贪纵抵罪,被刘伯温抓住。查明罪行后,刘伯温决定依法对李彬执行死刑。李善长找刘伯温求情被拒绝,刘伯温直接上奏朱元璋请求处死李彬。朱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