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过程中,会不会出现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 什么是政府经济学如何理解政府经济学

作者&投稿:廉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前期会出现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但是后期随着城市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贫富差距也会缩小。

城市化,作为能够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综合性政策和促进农民加快分化的重要推动力,不仅有利于培育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而且有利于瓦解中国贫富差距的最大症结——城乡差距。

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差距对我国的贫富差距具有突出的贡献作用,城乡差距的缩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全国居民收入差别的不平等程度,对缩小贫富差距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众所周知,农业相对于第二、三产业而言是弱势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领域的生产总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率是下降的。城市化引起的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一方面,可以降低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比例,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的转化,可以降低农村内部的差距,扩大城市内部的差距,从总体上缩小了全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即,城市化所带来的城乡差距由“二元平台”向“一元平台”的转化,可以有效地控制全国居民的贫富差距。

扩展资料

城市化的本质

本质上是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的过程. 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并不是到处出现城市,而是要使全体国民享受现代城市的一切城市化成果并实现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文化教育素质等的转变。

即:实现城乡空间的融合发展 -- 产业的融合、就业的融合、环境的融合、文化的融合、社会保障的融合、制度的融合等,以期真正实现城市和农村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您好!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各项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土地是城乡发展空间扩张的首要载体,我国虽然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较为匾乏。“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我国进入资源消耗快速增长阶段。由于土地供给总量制约,城镇发展用地依靠征用耕地作为空间增量用地的方式已达底线,土地供需矛盾尖锐,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制约,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任务非常艰巨。在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共识的背景下,可持续利用有限土地资源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关注,并且成为学术研究和生产实践的焦点。要解决城市土地利用中的一系列问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成为必然的选择。一、我国的城市化历程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变化的必然选择。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近6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49—1960年期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起步阶段;1961—1965年期间,是逆城市化阶段;1966—1977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由于文化大革命而处于停滞阶段;1978以后,则是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城市数量不断上升,城市化及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持续提高。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以每年1%的速度持续增长。现阶段,我国城市数量已经提高到660个,城市化水平高达41.7%,已进入快速工业城市化阶段。二、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一)城镇建设用地结构性供需矛盾尖锐近二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全国设城市668个,建制镇1.9万个左右。1978—199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30.40%。全部城市建成区的面积由9386平方公里增加到19264平方公里,平均年递增7.5%。1985—1996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从19.5%提高到29.4%,城镇建设用地则从191万公顷增加到441万公顷,城市化水平仅提高了10个百分点,而建设用地则增加了130%多。据1987—2003年间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就扩大162平方公里,耕地相应减少44.8万公顷。国土资源部的统计资料显示,从1996—2003年的7年间,全国耕地减少1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5%。另有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化提升率明显滞后于耕地面积减少率,这说明我国城市化的提升是在大量“侵蚀”耕地基础上的提升,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存在着惊人的土地浪费,这个势头至今未得到有效抑制。(二)城市人均用地水平高,城市土地产出效率低我国城市用地增长速度高于城市人口的发展速度,城市人均用地呈增长趋势,且人均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过快。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人均用地面积10年增加了6平方米,每年平均增长0.6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10年中增加22平方米,人均用地增幅是20世纪80年代的3.5倍。目前,我国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已达130多平方米(不仅超过我国城市规划部门推荐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13平方米,且大部分地区城市人均占地量远远超出了这一标准),超过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用地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下表是我国有代表性的几个城市在1999年的人均占地面积和国外几个城市1992年的人均占地面积的比较。从人均占地看,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粗放用地现象明显。另外,我国城市的土地产出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单位土地面积GDP产出较低。以经济较发达的深圳市为例,1998年单位建成区面积的土地产出为8.3亿港元/平方公里,而1996年香港特区的单位土地产出为74.2亿港元平方公里,相当于深圳的9倍,与其他内地城市比,倍数还要更高。(三)开发区建设“泛滥”,城市土地闲置,浪费严重由于某些地方领导寄希望于“以地引资”,盲目地追求招商引资带动经济发展,通过建大项目带动区域内经济发展,各地纷纷兴起了保税区、高科技园等各类开发区。根据国土资源部对全国省级以上开发区的最新统计,全国省级以上开发区共有916个,批准规划面积达158万公顷,已建成面积17万公顷。其中,我国现有国家级开发区140个,省级开发区776个;批准规划面积国家级21万公顷,省级173万公顷;已开发面积中,国家级9万公顷,省级75万公顷;已建成面积中,国家级5万公顷,省级12万公顷。国家级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率为55%,省级开发区的利用率为16%。这些还不包括各市、县以各种名目建立的开发区性质的工业园区。我国很多开发区在建设过程中,不注重实际,盲目扩张,既浪费土地资源,又不利于配套设施的建设。而且在有的开发区内存在行业性质混乱,各种不同的工业企业混杂,配套设施不完善,污染严重,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差,直接影响企业发展、调整和利用外资。另外,一些开发区内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农民住宅用地和乡镇企业用地,造成区内容积率低,不能充分发挥开发区的土地利用价值。(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难以发挥城市功能土地利用结构反映城市各用地单位用地的比例关系,直接关系到土地的利用效果。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长期处于不合理的状态,党政军机关、大专院校、工业等一些土地利用效益较低的单位占据着城市的中心区和高地价区,城市土地级差地租得不到体现,以致城市土地产出率低。另外,我国城市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还体现在工业用地比重偏大,城市绿地和交通用地比重偏小的现象(合理的城市用地结构是生活居住用地占40%~50%,工业用地占10%~15%,道路广场用地占8%~15%,绿地占8%~15%)。由于城市工业用地比重大,许多工业企业占据了市区重要地段,造成土地资产的严重浪费;城市交通用地、绿化用地偏紧,造成我国城市存在交通拥挤,环境质量差等严重的“城市病”。三、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和途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由于其供给总量的制约,使得城镇发展用地依靠征用耕地作为空间增量用地的方式已达底线,土地供需矛盾尖锐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制约,从而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任务就显得非常艰巨。城市土地集约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城市定位、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空间集约利用度(容积率)、土地产出(单位土地产出利润)等。用来衡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的指标很多,一般来讲,土地投资强度越大、容积率越大、土地利用强度越大、土地产出效率越高,则土地集约利用度就越高。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从土地利用结构、产业升级、统筹区域布局、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合理利用新增建设用地以及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等方面考虑。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就是为了协调土地资源短缺与城市良性发展的关系,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就全国总体情况而言,为了切实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我们应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过程中综合运用包括行政、经济、法律、技术和制度等在内的多种手段,并且根据地方特点在实际运行中有所偏重。结合上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具体生产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土地集约利用:1.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各类专项规划,完善建设用地指标首先,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的成功经验(如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规划、欧洲空间规划等等),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以土地利用为调控主题,整合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强化区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利用空间控制作用,在编制时间、调整范围、用地规模等方面进行协调,重点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和城市发展控制区规划,并明确其界线,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供应总量,遏制城市规模的盲目膨胀与占用耕地的势头。其次,是按照建立集约型社会的要求,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用地指标和面积定额,建立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并加强管理,对各地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如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对各类项目用地明确和细化用地标准,在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约定投资强度、容积率、工业产值和税收等集约利用指标以及开发进度等要求。2.因地制宜地进行城市土地置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集约利用土地的关键在于进行城市土地的优化配置,以使用等量的土地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或者以尽可能少的土地投入取得等量的产出,亦即通过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使用,形成一个土地利用空间布局适当,土地使用结构合理,土地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最高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模式。为了实现这样一个优化土地利用的目标,目前最佳的途径是在企业改制和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转换土地使用功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将利用率低和综合效益差的土地置换出来,重新配置。通过土地置换,把企业外迁与盘活企业资产和引进资金、发展商贸、金融、房地产等结合起来,并与企业自身扭亏、改造相结合,发挥市中心“寸土寸金”的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土地置换可以重新配置城市土地资源,不仅有利于促进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而且也有助于盘活企业资产,救活企业;同时,还有助于改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促进旧城改造和城市社会经济功能的合理重组与战略性结构调整。特别是市区内的第二产业用地,应该逐步置换为第三产业用地,实现市区土地的“退二进三”。另外,通过对城区集体土地的置换,还可以有效地解决“城中村”的问题。3.合理规划开发区建设——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提高土地利用率要充分发挥规划的控制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区用地规划。将开发区的用地规划,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范畴。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经过合理的论证,充分考虑当地的产业结构、区位特点、环境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开发区的性质和规模。通过合理的布局与规划,提高开发区内可出让用地的比例。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通过合理布置区内道路和铺设地下管网,在不降低道路网密度的原则下,提高了可出让比例,使起步区土地出让比例由原来的64.3%,提高到了69%,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要合理地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在存量土地未充分利用之前,绝不新征新占用地。在引进项目时,加强对用地项目的审批、审核。确定项目用地规模时,可以聘请相关专家,根据项目的性质、规模、项目投资量的大小、项目的土地产出率等各项指标,综合确定项目用地规模。在用地供给上应首先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以及交通能源等基础建设用地的需求。用地项目选址时,应正确处理好项目用地需要与严格执行规划的矛盾,在满足规划总体要求的条件下,尽量满足项目用地要求。4.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高效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城市产业结构的基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及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和谐、健康的发展。针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失调、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应通过规划手段,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提高居住、交通、公用设施等用地比例,优化用地结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布局,鼓励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商业向城市中心集中,发挥土地资源聚集利用的效应,使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合理。以上主要介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指出土地集约利用是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并初步探讨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和途径,为如何进行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拟后期的研究重点为土地集约利用的模式,特别是针对我国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谢谢阅读!

这个问题不用调查都可以明白。实际上城市化,贫富差距相当的大。不然为啥国家会更加关注那个短板效应呢?所以啊,不再努力二十年以后我们都要out啦



经济学是什么啊~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起源希腊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衍生出了演化证券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边缘学科。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学研究和应用受到国家和民众的关注越来越高,理论体系和应用不断完善和发展。


扩展资料:
一般情况下,经济学理论建基在理性的“极大化”这假设之上,每个人都会在局限下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假设真假并不重要,只要假设推论出来的可被验证含意,能够解释及推测现实世界,我们就接受这个理论。但是奥地利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人是有目的的行动的行动公理基础之上。其学派旗帜鲜明的反对把理性状态和极大化作为经济学的逻辑前提。
凡是有解释能力的理论,都一定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但未被事实推翻。 我们永远不能证明一个理论,因为下一次的事件总会有机会推翻该理论。


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贫+富差距现象?如何缓和和消除贫富...
答:首先,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除 有很多原因,为什么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是区域经济发展。像北方这样的经济状况自然比第二或三层城市更富裕。个人之间的差异,有些人是强大的,自然生活越来越好。有些人有相对有限的人,收入不是太大。因此,在过去,它必然会导致...

城市的差距
答:人们仍然不同意的效率和公平,平等的机会和平等??的结果,甚至贫富鸿沟的合理性,但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差距,贸易差距,地区,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所造成的不许之间的差距,穷人和富人平等的待遇亟待解决的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平衡利益的问题上的分歧,人们希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应该从富人与穷人之间扩大的事实和...

为何国内城乡贫富差距不断在拉大
答:目前,在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领域中,还存在雇佣劳动关系,存在着剥削的现象。这一定范围内的剥削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产生了贫富分化。 一般地,社会主义是不应该有剥削的,但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殊的社会主义,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我国的国情所决定,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如何正确看待贫富差距问题?
答:[摘要]社会存在贫富差距是一种常态,这个话题似乎是人类发展中的一个永恒话题,也成为社会各阶层群众迫切关注,议论纷纷的热点问题。贫富差距的程度影响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进程,贫富差距一方面是保证社会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贫富差距过大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所以,社会不可以也不可能没有贫富差距,但这种差距必须要保持...

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答: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结构变革、文化差异与冲突、资源分配不均以及政治体制转型的不完善。社会经济结构变革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驱动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不稳定因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关系被打破。农民失去土地和生计,...

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研报告
答:【9】从城乡收入差距方面来看,如果扣除农民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费用,再把城市居民各种福利也计算进来,那么中国的城乡差距实际已经达到了5:1或者是6:1。这个数字差不多居世界之首。【10】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我国中西部农民因看不起病,死于家中的比例高达60%-80% ...

城市化特点
答:3.在城市布局方面,发达国家大多形成巨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城市之间分工协作,经济联系密切。而发展中国家则是一个或几个主要的中心城市在人口、生产和服务部门的分布方面中显著优势,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同步,主要表现...

世界贫富差最大的城市是哪个国家?
答:有人的地方就有贸易,而有贸易的地方就会有经济差距,贫富差距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都免不了出现贫富差距,就像有的人坐在别墅里挑这食而有的人却要为一日三餐发愁,多么鲜明的对比啊。而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城市竟是在非洲最南部的一个城市约翰内斯堡内,富人区与平民窟出现...

在当今社会中,为什么人们总是觉得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呢?
答:因为人和人悬殊大,才有了贫富悬殊大。同一天分田单干,智力、体力、勤奋程度千差万别,当然贫富悬殊。更有些人,既勤奋又精准预测政治经济的变化的人,也有整日泡在棋牌室里,批评勤劳致富的人。这样贫富悬殊也不足为奇了。一、财富机会不均等。比如一二线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收入高,而偏远地区工作...

城市化在加快发展,再过几十年,农村会不会不复存在?
答:我可以十分肯定的说,农村将来也是不会消失!农村作为国家构成板块,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会消失的,但会以别的形式发展存在。比如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进程,将发展成为特定 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模式。现在的农村,还面临很多困难,很多边远地区还没有脱贫。很多农村地区的人民,为了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