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什么热衷于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千里之外? 古代为什么把犯人发配到千里之外,而不是关进牢房

作者&投稿:才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流放、发配是中国古代仅次于死刑的处罚,将犯人或犯人全家押解到荒僻的边远地区去服劳役。这种刑罚既有现实考虑,又是儒家思想的一种体现。

流放、发配这种刑罚在我国起源很早,沿用历史悠久,在秦汉时期逐渐形成体制,直到南北朝后期流放开始进入五刑体制,成为仅次于死刑的处罚。到隋唐时期,以徒流刑为中心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制正式确立。

1、将犯人流放首先是对于珍贵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中国古代人口是一项非常珍贵的资源,是国家实力的体现,像“康乾盛世”就是因为中国人口迎来大爆发。

而中国古代医疗水平有限,再加上天灾、人祸等等,人口的增长是很难的,这种情况下每死一个人都是国家的损失。同时古代边疆地区缺乏人口开发,强制迁移人口会被骂成暴君,因此将犯人送过去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2、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国家,大多数人一辈子被束缚在土地上,乡土难离;人们普遍强调家族主义,子多福多,儿孙满堂,四世同堂。因此流放、发配这种让人远离家乡、几乎永远见不到家人的刑罚在古代是很严重的精神折磨。

古代几个比较知名的流放地,比如琼州(海南)瘴气横行;宁古塔(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冰天雪地零下几十度,古代还缺乏取暖手段;伊犁(新疆)风沙漫天,缺乏饮水。可以说在技术落后、生活物资匮乏的古代这些地方是真会死人的,不死的人也要忍受恶劣环境、气候对身体的折磨。

3、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在朝堂上占据主流,儒家所提倡的仁政和慎刑也被历代帝王接受。在中国古代执行死刑的时候要经过从下到上的层层审批,最后由皇帝亲自勾决,可以说是慎之又慎。因此流放这种不直接杀人,又能严惩犯人的刑罚被统治者自诩为一种仁慈的刑罚。

其实不只是中国,在国外也很流行流放、发配这种处罚。比如拿破仑战败后被流放到远离欧洲大陆的圣赫勒拿岛;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最早的居民也基本上是英国流放的犯人。



中国古代为什么热衷于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千里之外~

因为那些流放地非常的不好让犯人远离家人而且做着非常辛苦的活并且物质条件和环境也非常的差活的半死不活

在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种情节,好汉们因为各种理由被官府发配到千里之外。相信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不就近盖个监狱,非得让两个公人押着犯人到千里之外去,三个人一路上吃喝拉撒得花多少钱啊。

清朝时的流放犯人
发配是古代的一种仅次于死刑的重型“刑莫惨于此”,这种刑罚自秦汉时就有了,不过当时被流放的大多是犯事的贵族,宋朝时开始正式入律。把犯人发配到边疆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充实边防军力。后来又成为了开发区的劳动力,分极边、烟瘴(四千里)、边远(三千里)、边卫(两千五百里)、沿海附近(一千里)作为执行刑罚场地。充军重刑在明朝时最盛行,一般在定罪后由兵部发配。

被充军的林冲
极边的流放地主要分布在极南或极北之地,但有的朝代也将犯人发配到海岛去,宋朝就把海南岛和沙门岛作为流放重刑犯的流放地。沙门岛(位于山东蓬莱县)因为地处偏僻,四面环水,自五代时起便最为最重刑犯的流放地。幸亏水浒里的林冲没被流放到这里,不然他杀了陆谦那几个狗贼之后,插了翅膀也逃不出去。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据说北宋建隆年间,就有八个犯人游了三十多里的水路逃出了沙门岛,这就是八仙过海的传说来源之一。

八仙本是逃犯
古代的士卒是非常不愿意到边远地区戍边的,发配到边疆的犯人无疑是一个士兵来源地。另外,耕地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将犯人当作免费的劳动力为国家搞开发,获得的收入远大于流放犯人的花费。另外,将重罪的犯人流放到边远地区而不杀,还可以显示统治者的“仁慈、宽厚”。

​古代重刑犯为什么不直接杀掉,而是选择发配到边疆?
答:古代犯人在犯下重罪之后,都要交给官府审判,在一切审判结果出来之后,就会出现一些人被判处死刑,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就要被发配到边疆了。 虽说刺配边疆看上去好像可以不用死, 不过在古代,边疆是远离京城的苦寒之地,而且缺乏交通工具,需要犯人一步一步走过去,甚至是有很多人,在没有到达目的地之前,...

为何古代爱把重刑犯发配边疆,而不是当场处死?
答:“刑罚”往大里说是维护社会稳定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往小里说也是约束人的一种方式。如果不规定刑罚,人人都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为非作歹,那么人类就没办法生存了。至于古代为什么会把重刑犯发配边疆,我认为有三点原因。第一点原因便是:罪行判定的轻重还是有一定标准的。现如今宪法是根本...

古代为什么总把犯人发配边疆充军?
答:我们在看一些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时,经常会看到将罪犯发配到边远地区,比如著名的东北宁古塔、新疆伊犁还有岭南海南岛等地方,水浒中林冲发配沧州的故事也是被大家所熟知。为什么古代罪犯就要被发配充军到边疆,而不是在关到监牢中呢?其实发配又叫刺配,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制度,是在唐代形成完善并列入法律条文...

为什么古代总是把人发配边关而不是关进监狱?
答:(古代犯人)“徙刑”也就是“流刑”,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发配”。那么,古代为什么会经常采用发配千里之外的刑罚来处罚犯人,而不是像当下那样,把人关进监狱里去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古代的所有刑罚,其目的都是让受刑人身体受到伤害,或者...

为何古人不把犯人关进牢房,而是发配?对他们有何好处?
答:古人为何不把犯人关进牢房?而是发配边疆?仔细一想,古人真高明!“发配边疆”在古代是一种仅次于死刑的重刑,最早的时候,国家制定这种政策,目的是为了给边疆那边补充兵力。后来又经过几个朝代的开发,将他们视为了开发区的劳动力,也就是说,把他们派过去实际上就是压榨这些人的劳动力,为...

古代为什么不把犯人关进监狱,而是把人发配到千里之外?
答:第一,大部分的犯人平日里生活都比较好,并没有受过太大的苦。但在发配之路上,一路都是风餐露宿,每天还要赶很多的路,这对平日里早就享受惯的犯人们来说,当然是不好过的,这对他们的身体就是一种折磨。第二,去了遥远的地方,他们无法再见到亲人,甚至一辈子都无法回到故乡。对于古人来说,...

犯人在古代的时候,为何不管牢房而要发配边疆呢?
答:古人为何不把犯人关进牢房?而是发配边疆?仔细一想,古人真高明!“发配边疆”在古代是一种仅次于死刑的重刑,最早的时候,国家制定这种政策,目的是为了给边疆那边补充兵力。后来又经过几个朝代的开发,将他们视为了开发区的劳动力,也就是说,把他们派过去实际上就是压榨这些人的劳动力,为...

古代重刑犯一般都发配到边疆,为什么不是当场处死?
答:我们看古代的影视作品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现象,同样都是犯了罪大恶极的重犯的人,为什么有些人会在午门斩首示众,而有些人则要发配到边疆地区。其实统治者不处死他们是大有深意。首先将犯人流放到那里可以实现人口的流动,从而减少政府的开支,另一方面也让这一部分犯人可以为国家开疆辟土。而且这些...

古时候的重犯为什么不被判死刑而是被发配边疆?
答:大家在古代电视剧之中,应该都有看过古代一些犯人犯了很大的罪,但罪不至死的时候就会被官府分配到千里之外的荒芜之地。不过这一发配,还需要有官兵押着犯人去,劳民伤财的,古代的朝廷为什么不直接判处这些重犯死刑,而是费尽将他们发配边疆呢?其实在古代的各种刑罚之中,除了死刑,最惨的就是被发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