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作品 国内优秀文学作品有哪些?

作者&投稿:和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读音:wénxué zuòpǐn

  [literature;literary works] 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或表达优美并表现具有永久或普遍兴趣的作品

  文学作品
  在图书分类标引过程中, 文学作品与其它著作的区分是一个较有难度的问题。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 文学与邻近学科,包括与历史、新闻、 地理等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出现了许多“杂交”的边缘文体著作, 使我们在分类标引时常常难于界定其类别。为此,在这一讲,我们对文学作品与其它著作的区分进行讨论。
  要正确区分文学作品与其它著作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文学作品? 它与其它著作(非文学作品的学科著作)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只有从理论上明确这种区别,才能使我们在分类标引实践中, 紧紧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那么,什么是文学作品?
  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学的认识,首先,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其次,它是用具体生动感人的形象,而不是象哲学、 社会科学那样用抽象的概念去反映社会生活;其三,它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 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作家始终进行的是形象思维的活动( 或方式)。它具有三个特点:
  首先、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从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铸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其次、始终离不开想像(幻想、联想)和虚构;第三,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
  文学作品的形象思维创作过程决定了文学作品与科学家们的运用逻辑思维创作的学科著作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区别可从以下五方面认识:
  1、从内容来说,它们虽然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学科著作采取了“对世界的科学的掌握方式”,材料翔实、 准确无误,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 原因、经过、结果必须真实,事物的外形、大小、性质、特征、用途、必须准确 ,所举的数字、图表、例子必须可靠, 一切都有具有客观的实在性; 而文学作品则采取了“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方式”,它依据生活而又经过虚构, 从不拘泥于真人真事, 人物不专用一个模特儿而是杂取多人、合而为一, 事件不全用事实而是采取一端、加以生发, 环境不只是依托一地一处而是根据需要加以组合、创造,一切都具有客观情理性。
  2、从形式来说,它们虽说运用的媒介都是语言, 但学科著作的语言贵在朴实明白;而文学作品语言贵在文采飞动。
  3、从作者来说,它们都是思维的成果,但学科著作主要用的是逻辑思维,以客观事实、统计数字、逻辑的判断和推理说话; 而文学作品主要用的是形象思维,以生动感人的形象描绘说话。
  4、从读者来说,它们都有认知的价值,但学科著作诉诸读者以事实与理智,鉴赏者侧重于科学真实和实用功能的评价;而文学作品诉诸读者以感情和想象,鉴赏者侧重于艺术真实和审美创造的判断。
  5、从功能来说,它们都有社会的价值,但学科著作主要是传递信息的工具,重在实用; 而文学作品是社会感化的手段,重在审美。
  从以上特征的比较中, 我们可以认为,文学作品与其它著作的区别,在于它不以传递特定的具体知识为目的,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 不可能获得科学技术专门知识或具体的科学实验、生产与工作方法; 如果某种著作的主旨为传达特定的具体知识, 那么尽管它具有优美的文学价值,如司马迁的《史记》,也不属于文学范畴。
  掌握文学作品与其它著作的本质区别,我们在分类标引过程中,就能较有把握的进行标引了。当然, 图书分类还有其特殊的一些规则, 还必须根据这些规则来标引。
  下面, 我们对文学作品与其它著作的区分进行具体的讨论。
  一、文学作品与文学研究著作的区分
  在《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中,文学类图书包括两类图书资料,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图书和各体文学作品。
  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图书是以探索、研究文学领域规律为目的的科学著作 ,包括文学理论、文学评论和文学史。这类图书属于逻辑思维的科学著作范畴 ,一般容易作出判断。较容易混淆的是文学评论中的“文学欣赏”这一类图书区分问题。
  所谓文学欣赏, 是读者观赏文学作品时特有的精神活动, 是以文学作品所提供的形象为根据的感受、体验和认识的过程。作为分类法中的类目, “文学欣赏”所收的是文学欣赏的理论与方法的著作,包括文学欣赏活动的认识过程、文学欣赏的共鸣现象等一般规律。在
  《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中 ,“文学欣赏”与“文学评论”合为一个类组,归到“I06文学评论、研究”类目中去。文学评论是文学评论工作者分析、研究作家的作品, 帮助读者正确欣赏和理解各种文学现象, 并总结创作经验、推动创作发展的著作。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 往往包含作品欣赏的印象、直感的判断,因此,文学欣赏与文学评论是紧密相关的。指导读者正确欣赏与理解文学作品的著作应归入“I06 文学评论、研究”及其相关下位类目。如, 魏玉山著的《微型小说阅读与欣赏》, 以微型小说的文体及其特点为主线, 分章论述微型小说的五个特性, 每章附有例文六篇, 每篇例文后有作品评析和阅读提示,其目的在于指导读者正确欣赏,应入I062.54。
  此外,文学作品的简介、评析,也应归入“文学评论”。如, 杨丽萍主编的《中外名著100部析读》,选辑100 部中外名著篇目(不收作品), 逐篇予以介绍性的评析,包括作者简介和作品析读,兼有赏析及资料的双重功用,入I061。 同样,徐波编的《中外文学名著简介》,亦入I061。
  但是,应该注意,以文学作品集(选)的形式编辑的,但又冠于作品欣赏、 赏析、选萃等题名的作品, 不应归入“作品欣赏”, 虽然也在作品之后编列了作者简介、注释等, 但其主要目的还是提供作品阅读,因此,应作为作品归类。如:
  《白话封神演义赏析》,(明) 许仲琳原著,入I422.4。
  《古今中外文学名篇拔萃:外国短篇小说卷》,柯岩主编,入I41。
  由此可见, 文学作品与作品欣赏的区别在于其目的是提供阅读还是指导欣赏。
  二、文学作品与历史著作的区分
  文学和历史是最为邻近、最为亲密的,中国自古以来有“文史一家”之说,表明了原本存在着血缘相通的关系。文学与历史相互交叉渗透产生了一系列边缘性文体作品,如历史小说、 历史剧、史诗、历史故事、历史散文( 包括回忆录和传记)等。 这些边缘文体作品是归入历史还是归入文学, 其划分标准是:以是否忠于史实或虚构为界, 史实的记载入历史,艺术的虚构入文学。
  1、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是历史与小说的交叉渗透产生的边缘文体。它以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广泛地、 多方面地反映历史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载体。它可以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 作者对故事情节大胆虚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更具有艺术真实和典型意义。历史小说, 其文学的“原色”成份较重, 应归入文学的史传小说类。
  例:《淑妃文绣的一生》,柳溪著,入I427.53。
  此外,历史剧、史诗的文学“原色”成份也很重,也应归入文学的有关类目。
  例:《大风歌》(历史剧), 陈白尘著,入I323。
  2、传记与传记文学: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的图书资料。传统的传记著作,强调的是人物考订,如年谱、行年考、大事记等,在《中图法》中,传记归为历史类。传记文学(或文学性传记),属于广义散文, 是以有名有姓的真人真事为对象进行创作的文学。其特征:一是忠于事实, 所写的内容确实是生活中存在和发生过的人和事;二是忠于历史,通过对人物生平事迹的描写,表现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在《中图法》中,传记文学归为文学类。 应该说, 传记与传记文学都是历史与文学相互交叉渗透而产生的边缘文体作品, 只是它们的“原色”含量有所不同。它们的区别,一般地说,以记述历史事实为主的史实性传记属于历史科学范畴, 入历史类; 用形象化手法生动地描写人物的文学性传记属于文学范畴,入文学类。
  然而,传记与传记文学(或文学性传记)的界线是很难截然分清的。 尤其是近年来, 一些史实性传记采用了文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 冲击着“传记”的传统形式, 使传记与传记文学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了。传记文学不同于虚构的人物故事为内容的其它文学作品, 它具有“传记”和“文学”双重性质。作为传记,它有信史的价值,作为文学, 它有艺术的功能。在实际图书分类过程中,有的名为传记文学,实为历史著作。 因此, 传记与传记文学的分类要视具体图书内容来归类。可以从以下二方面把握:
  (1) 如是真实地反映历史事件或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无虚构情节,只是在忠于史实的前提下, 适当进行艺术加工的, 可根据图书的最大用途归入历史类;以形象化方法,生动地描写人物形象,符合报告文学、故事或小说、 散文体裁特征的,才归入文学类的有关类目。
  例: 《伟人孙中山》,李茂高编著,入K827.6。
  《我的前半生》,溥仪著 , 入I521。
  《藤野先生》,鲁迅著,入I626。
  英雄人物事迹和各科先进人物事迹则入D政治有关类目。如,《中国当代少年英雄传》,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入D462.263。
  (2) 记录人物一生或较长时间的生活历史, 旨在详尽地描绘出人物的成长和发展的历史,入历史类目;而只截取人物的某一阶段的活动片断, 旨在表现一定社会意义的主题的, 入文学的“报告文学”或“故事”类目。
  例:《徐悲鸿的一生》,入K825.7。
  《古今中外科学家故事精萃》,
  尹学义编,入I892.7。
  《名人少年故事》骆青、刘广春编写,入I892.7
  3、回忆录:
  回忆录是作者对自己或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历史追述, 应属于历史范畴。但是, 《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中又将回忆录分列在“I5报告文学”的下位类和“K106、K206史料”“K8传记”的范畴中, 容量容易引起混淆。根据《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使用手册》的一些说明,对回忆录的分类,应注意不同类型图书的各自区别。
  (1)“报告文学”中的回忆录,是指运用报告文学手段写作的, 富有文学特色,以史实为内容的回忆录。 它的特点是文学色彩很浓,讲究形象塑造,个性描绘,语言生动。
  例: 《在彭总身边》景希珍口述 ,入I521。
  《我的一家》,陶承著,入I521。
  (2)“传记”类中的回忆录,是指对某人生平事迹的回忆。“史料”中回忆录,是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
  例: 《白宫岁月 —— 基辛格回忆录》,入K837.12。
  《茅盾回忆录》,入K825.6。
  (3) 通过对人物的回忆而实际叙述某国的政治活动或政治事件的列入各国政治类。
  例:《黑格回忆录》,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编, 收录黑格与里根的来往信件。信中主要商讨处理美苏、美中关系等重大问题,入D50。
  4、故事体的历史读物:
  故事体的历史读物, 在儿童读物中尤为突出。它以故事体裁为表现形式 ,事情的描述性、情节的生动性, 语言的口语性,都具有故事文体的特征。但是,它又如实地描述真实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 所写的人事地时等都具有一定的客观事实, 具有历史著作的客观与真实的内容特征。这类读物的归类, 主要把握其内容是否具有认识的实用性。如果某一故事体历史读物其功能旨在于提供教育认知的,则就应该归入历史类去;而只作为审美娱乐作用的读物, 则归入故事类中去。
  例:《二万五千里长征》, 段万翰著,入K263。
  《三大战役》,万庆华著 , 入K266。
  《英俊少年》,墨瑶、 水秀编写,入I892.7
  三、文学作品与新闻著作的区分
  新闻与文学交叉渗透而产生的边缘文体作品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它具有三个方面特点:一是新闻性,它真实准确、 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严格忠于事实,写真人真事, 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二是文学性, 它把客观事实用艺术形式反映出来, 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三是政论性, 它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艺术感染力。
  在《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中,对于报告文学的分类是这样规定的:用文学笔法报道人物生平事迹的入报告文学; 用真实姓名作为典型人物并有虚构的故事情节写成的作品分入小说; 叙述人物的传记、生平事迹或回忆录入传记类。而用文学笔调, 旨在介绍某一学科领域概况或知识的入有关学科。这一规定可以这么分析:报告文学与其它著作的区别在于文学笔调的程度。作为真实而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边缘性文体, 报告文学包含多种样式:记录性的、概括性的、研究性的、故事性的、见闻录式的、回忆录式的等等。不同样式的报告文学,其文学与新闻的“原色”比例各不相同。故事性(或称小说性)的报告文学, 其文学“原色”较重; 概括性、研究性的报告文学,其新闻(或政论)“原色”则较重。因此, 文学性较强的报告文学应入文学类,而新闻性、 政论性较强的报告文学应入其相关类目。
  然而,在实际的分类工作中,这个区分标准还是较难掌握的。报告文学最大特点就是真实而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各种斗争和经济建设成就, 诸如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的经验、体会、科研成果等新人新事, 多用报告文学体裁来反映。如果单纯用“文学笔调轻重程度”来判明一书的归属,那么,在“政治”、“法律”、“经济”、“军事”等类下所列的有关“成就”、“体会”、“经验”等类目则无书可归。同时, 一般读者常会先从内容方面来考虑查找这方面的图书资料, 很少从一种文学样式来考虑查找。因此, 仅从“文学笔调轻重程度”来判明图书的类别是不够的 ,还要考虑图书资料的内容性质、作者旨意、读者对象和本馆任务的需要以及分类体系的安排。
  根据上述的观点, 对用报告文学体裁写的著作进行分类不能一概而论。若报告文学著作内容是反映政治概况和经济建设成就的,可入“政治”和“经济”有关类目;若反映某研究成果、 经验、某工程技术革新的经过、经验体会, 应入各学科;若其内容是革命回忆录,应入报告文学的“回忆录”。
  例: 《香港,1997》,海绵编著, 入D618。
  《贺兰山下的枪声:宁夏地区重大典型案件审判纪实》, 邹献朝主编,入D912。
  《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著,入I521。
  四、文学作品与地理著作的区分
  文学类的“散文”类中包含“游记”类散文,地理类中亦设有“旅行·游记”类目,这两个类目又如何区分呢?
  游记类散文, 是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游途中的见闻,包括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 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描述中往往夹以议论或抒情,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
  地理游记,是对自然、名胜、城乡、物产、习俗的见闻实录。
  两种图书的区分标准, 是看作者的写作目的。前者以抒情为主,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应入文学类;后者以实景为主,意在介绍地理知识,应入地理类。
  例:《石英游记散文》,石英著,入I627。
  《海南岛游记》,罗茂繁著 ,入K928.9。
  五、文学作品与科学著作的区分
  文学与科学, 二者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学科的相互渗透交融, 产生了“科学文艺”这一边缘文体出来。它们具有对科学材料作艺术概括, 同时又具有以艺术方法来认识科学的特点, 从文学中吸取了文艺性,从科学中获取了科学性,正是这种科学性、知识性的特点, 使它区别于一般文学作品, 不能笼统地将它们一概而论地归入一般文学体裁范畴之内。
  “科学文艺”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电视剧本、科学故事、科学童话和科学小品等。不同的体裁, 造就了其文学特性的不同程度。
  科幻小说,科幻电影、 电视剧本及科幻故事、科幻童话, 由于其虚构性很强,无可非议地归入文学类。 而科学故事和科学小品,则较为模糊。 有些科学故事和科学小品, 其科学性特点十分突出而压倒了文艺性特点。虽采用文学笔调, 但旨在介绍某一学科领域概况或知识,这样的作品,其特性偏向科学普及读物,其功能在于认知教育。因此,宜根据科学知识门类来归类。
  例:《算得快》,刘后一著,入O121.4。
  六、文学作品与语言著作的区分
  (1)读物、读本:
  由于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的, 许多文学名著又常被选为学习语言、文学的读本,所以两者容易混淆。分类时,应注意:凡为了学习语言、文学, 选用一些文学名著,并附有辞汇、语法、 修辞等语文方面的讲解或注释的, 应根据出版目的和读者用途归入语言类有关“读物”的类目。
  例: 《中外文学作品精选:初中三年段》(中学课外阅读丛书) ,胡甫夏主编,入H1-482。
  《小学阅读文选》,王有声编,中小学语文教学补充读物,供小学六年级使用)入H1-48。
  (2)两种文字对照的作品
  中外两种文字对照的文学作品, 选辑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语文用的, 也应归入语言类有关类目去。
  例: 《丑小鸭》(英汉对照读物) ,丹顿改写,赵海天译注,入H31 -48。
  汉语拼音注音的文学作品, 其选辑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语文用的, 也应归入语言有关类目去。
  例: 《割掉鼻子的大象》,迟叔昌、于止著,王新民注音(汉语拼音 读物),入H125-48。
  (3)启蒙读物:
  文学作品的一些表现形式, 也常被人们用来作为启蒙教育的工具。如《三字经》一类的启蒙读物, 就是运用文字的声韵,编成许多适合儿童朗诵、 默想的书。它们虽有点诗歌的一些语言特点,如:押韵、有节奏、语调和谐等, 朗朗上口,易于记忆。 但这类读物不是文学作品。它的内容在于传递某种信息, 而不在表达思想感情, 因而其韵律与节奏不象诗歌那样自然地随情绪抑扬顿挫地发展。所以, 这类书应按内容和使用功能归类。

上帝.仁慈的上帝.他的仁慈从不给予.

电影《冒牌天神》。

有哪些关于“吃”的文学作品?~

有关美食方面的文学作品,汪曾祺的《人间滋味》不错。
《人间滋味》中,详细描写了平凡人家的家常菜,不仅涵盖五味人间、食肉与饮茶,就连“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四方食事也有所描述。像最平常的马铃薯、豆干、韭菜等食物,也在他的笔下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仿佛能做出人间至味一般,看了之后就流口水。

1,钱锺书 《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2,老舍《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3,巴金 《家》
《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继承下来。
4,余华《活着》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余华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轨。
5,林海音《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城南旧事》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文章中的人物最后都离小英子而去,表达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
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种说不出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该小说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韵律在文学作品中扮演什么角色
答:1、韵律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韵律是构成作品美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运用押韵、节奏、音韵等韵律手法,作家可以创造出富有韵律美的作品,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美的享受。2、韵律有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在文学作品中,韵律往往与主题和情感紧密相连。

写作文学作品的结构
答: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指作品所反映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评价的社会生活。 (1)内涵 一是客观方面,作品中所描写的丰富复杂的生活现象;一是主观方面,是透过这些生活现象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因此,文学作品的内容既不同于文学的反映对象,也不同于作家的思想评价。 (2)概念辨析 ① 文学内容不同于...

张生与莺莺的故事出自于哪部文学作品中?
答:出自《西厢记》 元·王实甫作。描写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剧情是: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对她一见倾心,苦于无法接近。此时恰有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主意,允诺如有人...

余秋雨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答:一、余秋雨的文学作品:二、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

动画片《狮子王》是改编于那部文学作品?
答:本片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获得灵感,利用了当时最先进的2D动画技术,并且配上宏伟的交响乐,融合非洲当地原始音乐,荣获1994年奥斯卡最佳原著音乐和最佳电影主题曲两项大奖,成为迪士尼动画的里程碑作品之一。《狮子王II:辛巴的荣耀》第二部 电影名称: 狮子王2辛巴的荣耀 其他...

应用文写作与文学作品语言有什么区别?
答:应用写作的语言与文学作品的语言在语体风格上有显著不同。应用文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决定了应用写作的语体风格是庄重得体、朴实平易、准确规范、言简意赅。而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多描写抒情,铺排夸张,情景交融,形象生动。文学语言丰富多采,给人以美感,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本人收藏有崔瑞鹿、于文学、李元石、于太昌、王本诚先生的作品~请教业...
答:崔瑞鹿,原名崔瑞禄,1944年出生,当代写意画大师李苦禅先生入室外弟子.。亦曾受教于画家郭味渠、秦仲文、黄永玉、许麟庐诸先生。擅长写意花鸟画。现任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央书画院院士。真迹每平尺2000~4000元(根据作品精细程度等)。于文学,字子敏,1946年生,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国画系,擅长写意...

文学作品中文本层次的特征是什么
答:文学形象层面 由文学言语构成的层面,还处于文学作品表层。读者在这种文学言语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便可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这就是文学作品的第二个层面即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

八九十年代有什么文学作品???
答:八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有路遥的《人生》,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现代作家老鬼《血色黄昏》,现代作家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矫健的《老人仓》等。具体介绍如下:1、《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小说,也是其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

读过哪些外国文学作品
答:推荐于2018-01-15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6万 采纳率:91% 帮助的人:5518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读过的课外的外国文学作品有:俄国作家高尔基的长篇小说《童年》,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游记《格列佛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