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炭纪花岗岩类 花岗岩类的接触关系和地质填图界线

作者&投稿:卢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石炭纪花岗岩类分布在图幅东北角库鲁克贝提力克塔格一带,北西-南东走向,长约25 km,宽2~8 km,面积约110 km2,向东延入邻幅布喀达坂幅,是调查区出露最老的侵入岩。

该岩体北侧被第四系覆盖,南侵入于下石炭统大九坝组,为超动式接触关系 (图3-4),接触面为较平直的外倾接触面,围岩因受热接触变质,形成有较弱的角岩化带。岩体基本受北西-南东向南陡倾的逆断层控制,倾角60°。由于受到后期构造的影响,岩体普遍发生糜棱岩化作用。

表3-6 调查区中酸性侵入岩一览表

图3-4 英云闪长岩侵入大九坝组平面素描图

图3-5 二长花岗岩与英云闪长岩脉动式接触

经对该岩体进行剖面及路线调查解体,由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3个岩石单元组成的同源岩浆系列,主体单元为英云闪长岩。各岩石单元间均表现为脉动式、涌动式接触关系(图3-5)。

(一)岩石学特征

依据宏观特征及接触关系,确立大九坝花岗岩系列由老至新为: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各岩石单元造岩矿物成分见表3-7。

表3-7 石炭纪花岗岩各岩石单元造岩矿物成分表 单位:%

注:“+” 表示少量,“-” 代表微量。

在深成岩类的分类图解中 (图3-6),各单元岩石遵循由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的同源演化趋势。

图3-6 Q-A-P分类图解

1.浅绿灰色糜棱岩化石英闪长岩

岩石为浅绿灰色,半自形细粒结构,定向构造。岩石由斜长石 (78%)、石英 (7%)、黑云母(10%)、普通角闪石 (5%)及副矿物组成。

石英:他形粒状,粒度0.1~0.3 mm,已压扁拉长,平行定向分布,具较强的波状消光。

斜长石:半自形-他形板粒状,粒度0.1 ~0.5 mm,大致具平行定向排列,可见聚片双晶,波状消光。斜长石为更-中长石,有轻度的绢云母化、高岭土化及少许绿泥石化。

黑云母:半自形片状,片径0.1 ~0.6 mm,局部碎片化,具轻度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具平行定向排列。

角闪石:半自形柱粒状,粒径0.1~0.5mm;局部绿帘石化、绿泥石化,多与黑云母相伴,略具定向排列。

副矿物:锆石、磷灰石、磁铁矿。

2. 英云闪长岩

岩石为灰色、灰白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受构造应力作用岩石发生糜棱岩化,具定向构造。岩石由斜长石 (51%~60%)、石英 (25%~30%)、黑云母 (13%~15%)及少量钾长石 (0%~6%)和副矿物组成。

斜长石:为更长石,半自形板状,大小5.6 mm×3.2 mm~1.2mm×0.4mm,局部碎裂,双晶变形弯曲,波状消光,大致沿长轴平行定向排列,具聚片双晶,有轻度绢云母化、高岭土化,边部有蠕石英分布。

石英:已压扁拉长,沿长轴定向排列,具重结晶现象及强烈波状消光,较大颗粒中含黑云母小晶体。

黑云母:半自形片状,片径0.2~2.4 mm,局部碎片化,定向分布在石英、长石间,具轻度绿泥石化。在个别薄片中可见少量白云母 (2%)与黑云母相伴。

钾长石:具格子双晶,条纹构造,为微斜条纹长石,呈半自形—不规则状,大小0.8~2.4 mm。局部碎裂化,边缘有少量蠕石英不均匀分布。

副矿物:榍石、磷灰石、锆石。

3. 二长花岗岩

岩石为灰白色、浅肉红色、半自形—他形中粒柱结构,有的岩石具初糜棱结构,具定向构造。岩石由斜长石 (27% ~35%)、钾长石 (30% ~35%)、石英 (25% ~30%)、黑云母 (8% ~10%)及副矿物组成。

斜长石:为更长石,般为半自形—不规则板粒状,有的亦为自形—半自形板状,前者粒径0.5~1.6 mm,后者板状大小为1.2 mm×0.8 mm~10 mm×2.1 mm。可见聚片双晶,有轻度的绢云母化、绿帘石化、帘石化,有的经过构造作用而碎裂化,大致定向分布。

钾长石:为微斜条纹长石,半自形—他形板状 (或不规则状),大小为1.2~11.0 mm不等,具格子双晶、波状消光,局部碎裂化。粗颗粒中含斜长石、黑云母小晶体,边缘有少量蠕石英。

石英:他形粒状,大小为1.6~4.5 mm,波状消光。

黑云母:半自形片状,多已碎片化,片径0.6 ~4.4 mm,局部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部分退变为白云母,分布在长石、石英矿物间。

副矿物:锆石、磷灰石、榍石、磷铁矿。

综上所述,大九坝下石炭统花岗岩类由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成,有如下规律:(1)由于受到后期动力作用的影响,大九坝下石炭统花岗岩类普遍碎裂岩化、糜棱岩化,造岩矿物压扁拉长,定向排列。(2)斜长石由中长石—更长石变化,其含量具明显递减变化。(3)钾长石及石英具递增趋势。(4)暗色矿物组分具递减特征,唯石英闪长岩中出现角闪石 (5%),其他各单元均未出现。(5)副矿物为锆石-磷灰石-榍石型。

(二)岩石化学特征

岩石化学成分及数字特征 (表3-8),石炭纪花岗岩类有如下特征:

1)依据R1 -R2图解 (图3-7),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的平均成分,分别落入英云闪长岩及花岗闪长岩区,与镜下岩石定名基本吻合,它们之间可能因岩石蚀变及糜棱岩化作用的影响,其岩化成分虽有一些变化,但均在英云闪长岩至二长花岗岩之间变化。

表3-8 中酸性侵入岩化学成分及数值特征表

注: 氧化物含量及An的单位为%。

图3-7 R1 -R2图解

2)SiO2含量变化不大,其含量由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 (63.28% ~65.21%~68.32%),具递增变化。

3)随SiO2含量的递增,Al2O3及MgO含量有规律的递减;碱质总量 (Na2O +K2O)随SiO2含量的递增而逆减,而Na2O含量变化不明显,除石英闪长岩Na2O >K2O外,其他Na2O均<K2O。

4)CaO含量变化较大 (5.01%~2.30%~2.91%),但随SiO2含量的递增,略具递减的趋势。

5)Fe2O3含量较低,变化不大 (1.40% ~1.66%),FeO含量变化幅度较大 (3.10% ~4.75%~2.60%),但显示FeO>Fe2O3,其氧化度Fe2O3/FeO均<0.64,指示石炭纪花岗岩类是中等还原环境形成。

6)里特曼指数 (σ),戈廷里指数 (τ)较小,分别在1.19~1.51及13.76~17.34间变化,按 (Na2O+K2O)/Al2O3 (0.32~0.45)<0.85 (成身俊),这些均表明石炭纪花岗岩类为钙碱系列的岩石。

7)依据岩石化学计算的斜长石牌号为39.97~38.27 ~44.21,属中长石,这与岩石薄片中所认定的中长石—更长石是吻合的。

8)Al2O3/ (Na2O+K2O+CaO)为0.92~1.30~1.05,表现为铝不饱和 (正常系列)—铝饱和间的过渡岩石,按怀特及查佩尔的分类,由I型花岗岩类向S型花岗岩类过渡成因的岩石,具备正常大陆弧向成熟大陆弧花岗岩过渡的特点。

9)表3-9中,出现10种标准矿物,但与实际定量矿物有较大差距。大多数样品出现较高的刚玉分子,表现岩石为铝过饱和系列,少数出现透辉石分子,岩石为正常系列。这反映石炭纪花岗岩类有由正常系列向铝过饱和系列岩石过渡的特征。

10)标准矿物中普遍出现磷灰石、磁铁矿及钛铁矿副矿物,其中磁铁矿含量较高,具备磁铁矿型的岩石特点。

表3-9 调查区中酸性侵入岩CIPW标准矿物表 单位:%

综上所述,石炭纪花岗岩类SiO2含量变化幅度不大,且随SiO2含量的增高,K2O,Na2O碱质总量随之逆增;Al2O3及MgO含量逆减,总体表现为由Ⅰ型向S型花岗岩类过渡的钙碱系列的岩石,在中等还原环境下形成同源岩浆演化的岩石。

(三)地球化学特征

1. 稀土元素特征

稀土元素成分及数字特征 (表3-10;图3-8)有如下特点:

1)稀土元素总量除石英闪长岩 (62.28×10-6)较低外,其他较高 (英云闪长岩209.83×106、二长花岗岩402.56×10),由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其总量具递增规律。

2)由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其La-Tb元素含量呈明显的逆增特点,而Dy-Lu元素含量呈不显著的V型变化。

3)轻稀土含量高,重稀土含量较低,∑LREE/∑HREE值除石英闪长岩为9.50外,其他均大于25 (26.24~39.66)。其稀土元素配分型式 (Masuda等,1973)图 (图3-8)显示右陡倾斜的平行曲线,显示轻稀土高度富集,重稀土严重亏损。

4)(La/Yb)N及 (Ce/Yb)N平均值均很高,(前者为76.23~404.69~336.99;后者为56.08~296.16~262.93),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为右陡倾斜,为轻稀土富集型。数值越大,轻稀土富集程度越高,重稀土越亏损,其曲线斜率越陡,这与∑LREE/∑HREE值及图中所示分布曲线的结论是相吻合的,表明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及二长花岗岩是同源岩浆的产物。

2. 微量元素特征

微量元素成分(表3-11)及原始地幔标准化 (Mc Donough等,1985)后的数字特征 (表3-12),有如下特征:

1)Rb/Yb值为172~1 168,属强不相容元素强烈富集型,可能反映晚岩浆熔融程度低,是分离结晶程度强的残余熔体的产物。

2)出现锆元素富集,其2Zr/(P+Sm)值为1.26~1.39;钍元素除英云闪长岩<1外,其他均>1,总体为钍富集,英云闪长岩的钍接近1,很可能因岩石受蚀变交代作用而致。

3)从图3-9中反映石炭纪花岗岩类微量元素分布曲线在4个数量级数据中,变化较大,为向右倾斜的基本完全一致的平行曲线簇,出现Ba,Nb,Sr,P等负异常,这与标准化后的Nb,Sr,P,Ti元素的亏损相一致。由于造山期成熟大陆弧花岗岩不具Nb亏损的特点,故相当于造山期正常大陆弧 (不成熟大陆弧)花岗岩的特点。唯Ti元素之后的Y,Yb元素含量极低,为右倾陡斜的下降趋势,与造山期花岗岩成消长关系。

4)从图3-9及表3-12中,Th元素在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中显示富集 (1.32~2.42),而英云闪长岩 (0.94)接近于1,具弱亏损,指示岩石可能受到蚀变交代作用的影响。依据Ba亏损,Th富集的特征,表明石炭纪花岗岩类主体属S型花岗岩。

综上所述:造山带花岗岩类可分为正常大陆弧花岗岩和成熟大陆弧花岗岩,一般情况下均具Sr,P,Ti等元素的亏损,但成熟弧不具Nb的亏损。石炭纪花岗岩类具Nb,Sr,P,Ti,Ba的亏损,Th,Zr富集的特征,其微量元素丰度变化大,显示正常大陆弧花岗岩类的特点,更具大陆壳的特点。

(四)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的探讨

1. 岩石成因的探讨

1)前述通过Al2O3/(K2O+Na2O+CaO)的比值指出石炭纪花岗岩类岩石为Ⅰ型向S型过渡的成因类型,具备造山带由正常大陆弧向成熟大陆弧过渡的钙碱性系列岩石的特点。

表3-10 中酸性侵入岩稀土元素成分及数值特征表

续表

注: 稀土元素含量单位为10-6。

图3-8 石炭纪花岗岩类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图

2)根据稀土元素特征及分布曲线和微量元素的特征,指出岩石成因为正常大陆弧壳幔混合源。

表3-11 中酸性侵入岩微量元素成分表

注: K的含量单位为%, 其余元素含量单位为10-6, 由新疆地勘局测试中心测试。

表3-12 中酸性侵入岩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后的数值特征表

3)依据Na2O-K2O图解 (图3-10)中,一个样品落入Ⅰ型区,两个样品落入S型区,附近与Ⅰ型分界线附近;Q-A-P图 (图3-11)中,落入S型区的两个样品在Ⅰ型与S型的过渡区域中,从而更进一步证实石炭纪花岗岩类具过渡成因的特点。

4)依据微量元素A型与Ⅰ型花岗岩划分 (图3-12)的a,b,c中,石炭纪花岗岩类至少有两个样品落入Ⅰ型区,而d中3个样品全部落入空白区。

综上4个方面的综合分析,石炭纪花岗岩类具备Ⅰ型向S型过渡的成因类型,主体属壳幔混合源钙碱系列的Ⅰ型花岗岩。

2.构造环境探讨

1)依据R1 -R2图 (图3-13),石炭纪花岗岩类样品均落入2区偏下方,属消减的活动板块边缘的花岗岩。

2)依据不同构造环境花岗岩的判别图 (图3-14),石炭纪花岗岩类样品均落入火山弧花岗岩区。

3)从图3-15中的信息可以推测石炭纪花岗岩类岩浆来源地壳25~30 km深部。

4)根据野外宏观资料及岩体的产状特征,岩体为被动就位,不具备主动侵位特点。

(五)形成温度与压力的估算

根据Q-Ab-Or-H2O系相图 (图3-16),石炭纪花岗岩类投点散布在800℃等温线上部,形成温度为750~800℃,其压力<0.05GPa。根据压力估算,岩体侵位深度<2 km。

图3-9 石炭纪花岗岩类微量元素配分型式图

综上所述,石炭纪花岗岩类处于地壳25~30 km以下的消减活动板块边缘构造环境,相当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

(六)岩体形成时代讨论

1)岩体的南侧受北西—南东向的高角度向南倾的断层控制,断层与岩体之间的地层无剖面控制,且未见化石资料,确认为下石炭统大九坝组无依据。

图3-10 Na2O-K2O图解

图3-11 Q-A-P图解

图3-12 A型与Ⅰ型花岗岩的微量元素划分

2)该岩体的同位素测定成果至今未到,东邻区该岩体曾获得313.6Ma (K-Ar法)的同位素年龄值(1:100万区调,1982),它只代表该岩体的表面冷却年龄,其岩体形成年龄应早于313.6Ma。

3)该岩体已经受区域动力变质作用,普遍糜棱岩化,糜棱岩走向线理平行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面,未切穿围岩,而围岩无糜棱岩化作用。从而指出该岩体形成可能要早于地层时代。

按上述存在的疑问推测该岩体形成时代应早于晚石炭世。

图3-13 R1 -R2

图3-14 不同构造环境花岗岩的非活动性元素的判别

图3-15 Rb和Sr丰度与地壳厚度关系

图3-16 Q-Ab-Or-H2O系相图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拉张型花岗岩~

川西地区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时期,可能是由于峨眉地幔柱上隆,导致泛华夏大陆分离。自西而东,依次形成金沙江大洋裂谷(石炭纪—早二叠世)、甘孜-理塘陆间裂谷(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和炉霍-道孚陆缘裂谷(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由上述3条不同性质的裂谷,将川西地区分隔成4个地块,自西而东为:芒康-思茅陆块、玉树-中甸陆块、松潘-甘孜地块和扬子陆块。此期花岗岩浆活动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泛华夏大陆自西而东开始依次裂离,首先形成金沙江洋盆。此期岩浆活动以幔源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为主,花岗质岩浆活动微弱,仅在江达花岗岩带的得荣县日雨乡雪堆见少量产于蛇绿岩套中的大洋斜长花岗岩(莫宣学,1998),可能代表造洋期的洋中脊拉斑玄武质花岗岩类(锆石SH R IM P年龄294~300Ma),出露极少。
第二阶段(中二叠世—中三叠世),随着陆块裂离的继续,自西而东依次形成金沙江洋盆(石炭纪—早二叠世)→甘孜-理塘陆间裂谷(中二叠世—中三叠世)→炉霍-道孚陆缘裂谷(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在上述裂谷盆地之间形成一系列规模不一的陆块,陆块内部在拉张机制下,导致幔源(或者幔壳混染)过碱性及碱性中酸性岩浆零星、小规模侵位,形成过碱性及碱性花岗岩类伴生的正长岩类(211~253.9Ma),以江达花岗岩带的贝拉角闪石英正长岩为代表,锶初始值(87Sr/86Sr)i=0.708,可能代表地幔柱上隆过程中厚陆壳条件下的幔壳混染碱性花岗岩系列的组成部分,因为此期在扬子地块西缘也出现碱性花岗岩-碱性正长岩-钙碱性正长岩岩石序列。根据La-La/Sm 判别岩浆演化可能以分离结晶为主(图8-1)。根据岩体成岩时代(果松弄岩体全岩Rb-Sr等时年龄211Ma,贝拉岩体K-Ar年龄253.9Ma),江达地区地壳隆升时代可能为早—中三叠世,东部较晚,显示此期川西地壳拉张裂离是自西而东依次进行的,这也得到上述3条裂谷放射虫年代的支持。这似乎也显示出该期陆块具从东向西漂移的特点。

图8-1 江达花岗岩带La-La/Sm图解

1—E花岗斑岩;2—T3-J1花岗岩类;3—T1正长斑岩;4—C2斜长花岗岩
金沙江洋盆以东的川西地区属陆内环境,花岗质岩浆活动微弱。

花岗岩类填图中,最根本的是要根据露头尺度可识别(并可区别)的宏观岩性特征及变化内容建立填图单位,填绘各侵入体,再逐级进行归并研究,因此接触关系是确定花岗岩类空间关系的主要依据,客观真实的图示花岗岩类空间关系、分布与变化特征,就要查明花岗岩类的全部接触关系,而这些全部接触关系的界线实际上就是野外地质填图中最主要地质填图界线。花岗岩类就位后与围岩间可出现断层关系、不整合关系(岩体被抬升和遭剥蚀后,新的沉积层覆盖于其上,也称超覆接触),但这些关系都是后期地质作用的结果。涉及花岗岩类原生的接触关系主要有侵入、突变、渐变和相变4大类。地质填图中要准确表达界线信息以及界线两侧地质体的岩性特征。
1.侵入接触关系
产生于岩体与非岩体间,指花岗岩类与沉积岩、火山岩、变质岩(包括变质深成岩,如花岗质片麻岩和片麻状花岗岩),图面上用实线“——”表示,与传统的侵入表达方法相同。图3-8花岗岩与片麻状花岗岩侵入关系,前者花岗结构清晰,岩石总体呈块状,后者片麻状构造发育,岩石变质较深。

图3-8 花岗岩与片麻状花岗质岩侵入关系图

(转引自莫宣学PPT,2002)
2.突变接触关系
突变接触关系在花岗岩类岩体中极为常见,界线位置准确,露头尺度清晰可辨,界线两侧地质体在成分上或是结构上明显有别,图面上用“―·―·―”表示。突变接触关系主要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图3-9 花岗岩类突变接触关系

(据李永军等,2005)
1)不同岩体间(相当于《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指南》中所确定不同超单元间,原称其为超动关系),图3-9西秦岭三叠纪大堡二长花岗岩(Tdηγ)突变侵入志留纪百花闪长岩(Sbδ)中,图3-9b、c侏罗纪吴砦岩体侵入于二叠纪太碌岩体中,野外见吴砦浅肉红色似斑状中粗粒正长花岗岩(Jwξ)侵入于太碌灰色细粒二长花岗岩(Ptηγ)中,并在中粗粒正长花岗岩中见太碌灰白色细粒二长花岗岩捕虏体(李永军等,2005)。图版Ⅱ-c中的图二叠纪其那尔萨依序列二长花岗岩与石炭纪库勒萨依序列石英闪长玢岩间的突变关系(李永军等,2007)。
2)同一岩体中的不同侵入体间(相当于《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指南》中所确定同一单元内部的不同单元间,原称其为脉动关系),如广西六万大山江口单元花岗岩与永安单元花岗闪长岩为突变关系,接触处界线清晰,江口单元侵入体边部有永安单元的包体,且江口单元侵入体边部岩石有明显的细粒化边(图3-10)。

图3-10 花岗岩类突变、渐变接触关系

(据高秉璋等,1991,有改动)
a—江口花岗岩与永安花岗闪长岩突变关系;b—玉林市横冲南东225m周田单元与横冲单元涌动关系
3)岩浆混合花岗岩中的MME与寄主岩石间,既有清晰可见的突变关系,又有二者强烈混合表现出的渐变关系(图3-11)。

图3-11 糜署岭MME与寄主岩石的突变与渐变接触关系

(据李永军等,2003)
3.渐变接触关系
渐变接触关系在花岗岩类岩体中也极为常见,界线的确切位置相对模糊(一般在两次侵入体间有数厘米到不足1m表现为一涌动渐变带,图版Ⅲa、b)。在野外露头,尽管涌动渐变是一个位置相对模糊的带(而不是一条细线),但两侧的花岗岩类在成分上或是结构上明显有别,图面上用虚线“――”表示。渐变接触关系主要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同一岩体中的不同侵入体间(相当于《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指南》中所确定同一单元内部的不同单元间,原称其为涌动关系),因上侵时的时差较小,成分差异较小,仅在接触界面上可见不同活动性的差异性岩浆流,发育混杂带或混合带,有时界线极不清晰,但界线两侧的花岗岩类在成分上或是结构上明显有别。如图3-11b中的周田单元(Tz)涌动侵入横冲单元(Th)。图版Ⅲ中新疆新源阔尔库岩体中的细粒闪长岩与细—中粒闪长岩间及浅肉红色二长花岗岩与灰白色二长花岗岩间均表现为涌动关系。
2)岩浆混合花岗岩中的MME与寄主岩石间发生强烈的混合表现为渐变关系(图3-11)。
突变和渐变是相对的,渐变是突变的一种不明显的表现形式。在岩浆脉动快速聚集的地方,脉动的次数极难分辨,接触界线不清,表现为渐变关系。有时一个侵入体与另一个侵入体接触,此处表现突变关系,在另一处又表现渐变关系。
4.侵入体内部的相变“接触”关系
所谓接触关系,是指两两侵入体间发生接触事件而形成的关系。因此,侵入体内部,包括只有一次分异的独立(单次)岩体内部事实上不存在接触关系。但侵入体内部(包括单次岩体内部)还存在另一种客观的界线,即相变线。相变是侵入体内部由于结晶条件(主要是温度等)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岩石在粒度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大多是微弱的,极不清晰的。但有时还较为明显,如岩体与围岩的内接触带常见的冷凝边。图3-12f中的岩体由中心向边部依次为粗粒二长花岗岩→中粒二长花岗岩→细粒二长花岗岩,这种界线的确切位置实际上是人为的,甚至还可划出更多的相变过渡类型,如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就是粗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粒二长花岗岩的相变过渡类型,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就是中粒二长花岗岩和细粒二长花岗岩间的过渡类型。
相变是单向性的,从一个点出发,无论是前行或是后退相变一直在发生,可以人为划出许多条。渐变无论在成分上还是粒度上,渐变线两侧(各自可能也会有相变)是各自独立的。图面上用点线“…………”表示,与传统的相变表达相同。
相变线是相带法填图中最多见的填图界线,而这类界线中的其中一部分被新的谱系法填图修订为渐变线。将原来的相变线重新识别和修订为渐变线,意味着将原来所认识的一个单次岩体重新解体为两个侵入体,确认是两次岩浆分异的产物,这一新认识就是对原岩体的再解体。要强调的是,相变是同一侵入体内部的特有界线,而渐变是不同侵入体间的接触关系,这也是严格区分渐变与相变的本质所在。
花岗岩类的各种接触关系特征对比见表3-1,各种接触关系在剖面图和平面图上的习惯性表达如图3-12所示。

表3-1 花岗岩类各种接触关系对比表


续表3-1


图3-12 花岗岩类接触关系及界线类型平面及剖面示意图

这里再对《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指南》中确定的“涌动”“脉动”和“超动”三种接触关系做一简单讨论。
“涌动”“脉动”分别被用来描述单元间(不同侵入体间)的渐变和突变接触关系。单元是岩石谱系中的基本单位,因此,同一单元的各侵入体必须是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即来自同一岩浆房,同一熔融事件形成,空间上紧密共生,时间上基本相同,成因上具有演化关系。但对于岩浆混合花岗岩来说,同样具有空间上紧密共生,时间上基本相同,成因上密切相关(因为成分的混合必然出现成因上密切相关的浆混岩),但不是来自同一岩浆房,由于岩浆混合的方式(mixing和mingling)和强度不同,也会出现浆混岩间的渐变和突变两种接触关系,按照指南中的明确定义,浆混岩间的突变关系不能称脉动关系(因不是源序列),但也不能称超动关系,因为超动主要是指同一超单元间的突变关系,但浆混岩中会出现非常多的渐变接触关系。
浆混岩是较普遍存在的一种岩石类型,因而,浆混岩间的渐变和突变两种接触关系也普遍存在,但作为指导花岗岩填图的指南,没有理由对这种普遍存在的接触关系不做出规定。而事实上,在现行的指南中是回避这一关系的。而套用“涌动”“脉动”关系是不符合这两个术语的基本原则的。
“超动”多是指不同时代的深成岩体之间的急变式非常明显的接触关系。但浆混岩只有同时代并同在岩浆状态下才能化学混合和成分双扩散,因而,浆混岩间的突变关系也不能用“超动”描述。
总之,渐变和突变两种接触关系是花岗岩类中的自然现象,包容了全部花岗岩类间的接触关系,不含有成因性、解释性等非客观的描述和限定,因而才有广泛的使用价值。相反,“涌动”“脉动”和“超动”在使用中有不确定性和概念上的不相容性。因此,描述花岗岩类间的接触关系只能用渐变和突变两种接触关系。

庞家堡沉积型铁矿
答:4—中元古界浅变质白云岩及碎屑岩;5—太古宇—元古宇片麻岩、斜长角闪岩;6—太古宇英云闪长质片麻岩;7—太古宇杂岩;8—太古宇二辉及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9—太古宇二辉及黑云斜长片麻岩;10—白垩纪花岗岩类;11—侏罗纪正长岩类;12—古元古代正长花岗岩类(注:地质图原图比例尺1:25万,重磁数据比例尺1:...

成矿地质条件
答:西萨彦-戈尔内阿尔泰加里东褶皱系由晚里菲期和寒武纪火山沉积后地槽岩层组成,伴有典型的蛇绿岩,在晚寒武世—奥陶纪和志留纪变为绿色陆源复理石建造,全套岩层被斜长花岗岩、辉长岩类和淡色花岗岩穿切,从志留纪末期开始形成图温盆地。萨拉伊尔和加里东褶皱带产有戈尔内绍里亚铁矿、滑石矿、石棉、层状磷矿、铜矿和钨矿等。

佳-蒙地块的形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答: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呈北东向展布。这一事件与东北亚地区中生代重要的成盆期时间一致,也是东北亚白垩纪大火山岩省的形成时间。 2.早古生代花岗岩构造环境 早古生代花岗岩在佳木斯地块、松嫩地块和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中均有分布,但类型有所不同。 佳木斯地块中这一时代的花岗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麻粒岩相...

侏罗纪浅成花岗岩类
答:侏罗纪浅成花岗岩类由石英闪长岩、石英闪长玢岩、斜长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及英安岩组成,零星分布在向阳泉-花海滩断裂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集中在巴颜喀拉陆块中,面积计110 km2。上述岩石除石英闪长岩及部分英安岩的围岩为侏罗系鹿角沟组外,其他均为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二长花岗岩与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

区域成矿作用及成矿类型总述
答:进入新元古代后,随着硅铝质地壳趋于成熟,区内开始有较大规模的花岗岩类侵入,这为壳源性成矿物质提供了来源。 华力西-印支构造期间,在本区的一些部位发生了一定规模的地壳张裂,导致地幔上隆并使深源成矿物质随岩浆携至地壳上部,使本期因而成为区内第二个重要的集中成矿期。 至燕山运动中晚期,地壳再度大规模开裂,并...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矿床类型
答:这类花岗岩按其岩石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可划分为高碱富钾酸性岩亚系列、高碱富钠中-中酸性岩亚系列和富钠偏基中性岩亚系列(表5-1)。 表5-1 长江中下游矿床类型特征表 (四)区域矿床类型 本区自晋宁期以来经历了漫长的沉积盖层发育和燕山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在多种有利的构造环境中,形成了丰富的矿床,...

区域矿产分布特征及矿床类型划分
答:成矿时代为前长城纪,铁矿床赋存在太古宙叠布斯格组角闪斜长片麻岩和含铁石英岩中,代表性铁矿床(点)有:叠布斯格、宽湾井、克林哈达、查汉陶勒盖和敖伦布鲁格86异常(表1-4-1,表1-4-2)。 2.矽卡岩型铁矿床 该类型铁矿床的成矿作用与海西期辉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类岩浆活动有关。该类型...

区域构造-岩石-成矿背景分析
答:江达侵入岩带是三江地区重要成矿带之一,形成类玢岩型、矽卡岩型、热液型、斑岩型铁铜多金属矿产,构成三江铁铜多金属成矿带。 该带侵入岩有印支期超基性岩、基性岩和M型闪长岩类及I型花岗岩类,还有燕山早期的S型花岗岩类和喜马拉雅早期的I型浅成斑岩类。岩体类型复杂,但已知与矿产有成生联系的侵入岩有印支晚期的...

造山带花岗岩构造类型研究进展
答:近20年来,在板块构造理论指导下,重视对大洋俯冲、板块(微板块)碰撞、岛弧环境、陆内汇聚造山和陆内走滑等构造作用与花岗岩形成过程和成矿的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尚瑞钧、严阵等(1988)在研究秦-大巴山造山带花岗岩时,明确指出花岗岩类岩石是区域构造作用的重要产物。他们以地质力学为指导...

永梅坳陷区内成矿作用及成矿区带特征
答:区内的火山岩包括震旦纪-奥陶纪期间形成的小规模火山沉积碎屑岩,石炭纪时的海底基-中性熔岩与火山碎屑岩(经畲组),晚三叠世的中-中酸性火山岩(文宾山组)、早侏罗世的海相基-中性熔岩以及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陆相火山岩。区内的侵入岩类最早有加里东期花岗岩,但以华力西-印支期花岗岩类及燕山早、中期花岗岩类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