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古诗词教学的核心问题 如何设计小学古诗词教学

作者&投稿:晋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在我们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每册课本都收录了5----8首古诗词,可以说在阅读教学中占了相当的比重。下面我着重从古诗词教学核心目标的设计依据和原则入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做好“三个依据”
(一)依据《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提出的具体要求,循序渐进地设计有效的核心目标,不断提高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和传承经典的激情。《课标》对低段古诗词教学是这样要求的:“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高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的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因此在设计核心教学目标时,要关注课标对每一学段不同的要求。比如
: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中《所见》一课时的核心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有朗读古诗的兴趣。”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一课的核心目标则是: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五年级《春日》的核心目标:抓住关键词句,能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感受这首诗描绘的春光美,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从以上目标来看,很好的依据了课标对每一学段不同的要求设计的。
(二)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我们先来看看低年级段教材中古诗编排的特点:通过统计,发现低年级段共安排了15首古诗,五绝6首,七绝9首(有一首5律《草》)。一二年级古诗编排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1.递进性
教科书在编排时,顺应儿童生理特点和认知学习规律,学习内容随着年纪的增高,从童谣到古诗,从五言到七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如一年级上册安排了三首五言诗(《一去二三里》《画》《静夜思》)和下册的《春晓》,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记易诵且耳熟能详,妇孺皆知。再者,在安排古诗时,基本顺应了时间的推移。如一年级下册第一组古诗《春晓》《村居》描写了春天无限的生机。而在第四组安排的《所见》《小池》,则勾勒了炎炎夏季无尽的情趣和盎然的活力。二年级上册安排的第一组古诗《赠刘景文》《山行》,则使学生沉浸于深秋美丽景色之中。到了二年级下册,《草》《宿新市徐公店》又显得春意浓浓,生机盎然,其递进性略见一斑。
2.情境性
低段教科书选编的15篇古诗文,或叙事,或抒情,或咏物,或写景,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诗人的情感。同时,在编排上做到了图文并茂,富有情趣。像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绝句》中欢唱得黄鹂,《所见》“忽然闭口立”的天真孩童……一幅幅情景交融、生动形象的画面,仿佛呈现在眼前。
既然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学生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每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的时候,也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诵读古诗到体会诗意,再到感悟作者的情感,学习表达方法等,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依据古诗类型与文体所处的位置。
小学教科书中编排的古诗主要有写景、抒情、咏物等类型,不同的诗在制定核心目标是也有很大的不同。另外,古诗所处的位置不同,要求达到的目标也不尽相同,比如有的古诗编写在单元课文里,而有的古诗词编写在语文园地里,即使在同一个单元,但在制定核心目标时也应有所不同。
二、坚持“三结合原则”
一是结合“单元教学目标”的原则。语文教科书都是按照专题编排每一个单元的。每个单元都有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训练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核心目标要关注这一点。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题西林壁》古诗教学,我在设计核心目标时,紧紧围绕这一单元训练重点“观察与发现”,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核心目标为:抓住“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关键字,体会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各不相同,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真正含义。再如:在设计三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咏柳》核心目标的时候也关注了单元训练重点的渗透。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大自然的美景”,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核心目标为:正确流利朗读古诗,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大自然美的事物、美的景物,随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所得。
二是结合“课后练习题”的原则。在确定核心目标时,我们还要特别注意课后练习。一篇古诗反应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我们要选择哪些重点内容来教,而课后练习是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文课“教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课后练习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课后练习题设计我们的核心教学目标。
三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的原则。
《课程标准》中就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核心目标时还要关注他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结合起来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练就一双慧眼,在教材的密林深处,发现文本的重中之重,确定十分有效的核心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散发出知识魅力的芬芳,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的收获。

教师采访问题: 1.你在古诗文教学中方法一般有哪些,一般会设计怎样的课堂教学?~

首先就是带领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把生僻字认识。整体文章解释一遍。当这一切完成之后,才是带领学生领略一些诗句或者是中心句的美好。

新建一小 李小明
教师要教得好,让学生学得好,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古诗教学要设计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分七步进行: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背景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如:我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就像本人执教的《泊船瓜洲》,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二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宋朝诗人王安石,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背景介绍,知晓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像我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我教学《长相思》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纳兰性德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自主学习,弄懂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引导学生利用书上的图画,注释或其他工具书等帮助理解诗词的意思。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诗眼
: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抓词语
: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
(3)抓诗句
: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抓诗题
: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四、诵诗想象,品诗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 
五、创设情境,引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呢?教师不要孤立地指导朗读或单纯地创设情境,而是将创设情境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我有时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此情此景;我有时通过看录像将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丰富,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终,让学生通过读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共思、共忧、共吟的境界。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
  六、拓展延伸,创作诗词。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以利于学生的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学习古诗的量。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让学生表演,再现诗的意境;中高段可通过课件的出示和音乐的渲染,创设适宜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环境。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七、板书设计,简单明了
教学板书是艺术,艺术是讲究创造的,是需要教师花心血进行构思、提炼、创新的。每一幅新颖别致、独具个性、富有美感的艺术板书的出现,都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我们提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板书,更提倡教学板书的新设计和新创意。板书设计做到,围绕诗词中心,抓住关键词,简单明了,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