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词人苏轼的家庭成员介绍 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简介

作者&投稿:厍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代表作:《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苏洵(父亲)

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3、程氏(母亲)

眉山富豪程文应之女,十八岁时嫁时年十九岁的苏洵。婚后相夫教子、操持家务。苏轼一生思想深受母亲影响。 

4、苏八娘(姐姐) 

亦称苏小妹,苏轼之姐,长苏轼一岁, 16岁时与舅舅的儿子程之才结婚,婚后经常受程家虐待,婚后第二年生有一子,第三年便因受夫家虐待致死,死时十八岁。

5、苏辙(弟弟) 

苏轼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主要作品:《栾城集》《诗集传》《龙川略志》《论语拾遗》《古史》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苏轼

百度百科_三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县)人。自幼与胞弟苏撤受教于乃父苏洵。苏洵是位文学家,文章写得很出色。苏轼刚过20岁,就与胞弟随乃父告别了故乡的巴山蜀水,进京赴试。翌年(1057),恰逢大比,兄弟一起进入考场,结果,双双金榜题名。苏洵这时也誉满京城,以才文宏辨,被比之为“当代荀卿”。荀卿即荀子,是战国的思想家,以文章雄辩闻于世。从此,苏氏父子名动天下,世成“三苏”。
苏轼考中进士,还有一段佳话。

苏撤简介: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 《墨竹赋》《六国论》《游庐山山阳七咏》

苏洵简介:苏洵(公元1009-1066)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集》15卷

苏轼(苏东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在他的笔下,写出了平易自然、婉转流畅的优美散文和意境清新、豪迈奔放的诗词,代表了他所处时代——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同时他还是具有独特风格的画家,精于“墨竹”,为宋代“文湖州竹”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政治见解方面,他思想开明,反对专制政府对人民的过分压榨和对工商业的官僚主义的独占。他热爱生活,对他的朋友和亲人怀着真挚的感情,因而在他的一生中,也有自己美满的家庭。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父亲苏洵是北宋的大文学家,母亲程氏也受过良好的教育。苏家有六个孩子,但苏轼的一位哥哥和三位姐妹均早卒。苏轼从八岁起就在当地的乡村学堂念书,同时亦受到了家庭教育的熏陶。十岁那年,父亲到京师参加科举考试去了,母亲在家教他阅读古今名著。有一次,读到《后汉书》中范滂的传记。范滂是东汉时一个正直的文人,因和其他士人一起反对当时宦官专权的黑暗政治,被朝廷下令逮捕。为了不连累他人和自己的母亲,他面无惧色地前去投案。临行前,他的母亲坚定地对他说:“你既是与其他正直的名士一起,为义而死,那是值得的。”苏轼为此曾认真地问过母亲:“如果我也成为范滂那样的人,妈妈同意吗?”母亲答道:“你能作范滂,我就不能作范母吗?”苏轼十分感动,他更加勤奋而有志气了。几年以后,苏洵游学回家,又加强了对他的教导。父亲常常躺在长椅上听他和弟弟苏辙朗读诗文,时而纠正他们的发音,或替他们解释疑难。平时,父亲也出题要他们作文写诗。苏轼十岁时就有不少佳作了,在一篇《黠鼠赋》的短文中,他生动地描写了一只小老鼠如何巧妙地骗过了捕鼠人的情景。他的另一篇由父亲命题的评论性文章《复侯太初论》亦初步显示出他卓越的辩才。苏洵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趋向具有现实主义内容的质朴文风,反对一味堆砌华丽词藻和典故的空洞无物的文体。为了鼓励苏轼发奋读书和创新,苏洵曾特地送给他一块很好的砚石,而苏轼亦一直珍贵地保存着。在这个文学气氛极浓的家庭的抚育下,苏轼的才华得到了自由和充分的发展。

苏轼和弟弟苏辙从小就同窗读书,以后又一起考中进士。苏辙也是出色的文学家,在散文方面有杰出的成就,与父亲、哥哥一道,同列于“唐宋八大家”。苏氏两兄弟由于政见相同,在政治生涯中的起伏总是相一致。他们在患难中互相帮助,在坎坷中互相慰藉。苏轼曾说:“我自少就了解子由(即苏辙),他天资聪颖,岂仅是我的弟弟,也是和我志同道合的益友啊。”而苏辙在哥哥的墓志铭上则写道:“哥哥无比关怀和照顾我的时候,是我的长兄;在不倦教诲我的时候,则是我的老师。”当时,苏轼和苏辙在不同的地方做官,他们经常写诗互赠,有时还在梦中彼此相会。苏轼有许多诗词是表达他对弟弟的想念和亲切感情的。26岁时,他平生第一次与弟弟分别。不久,他在给弟弟的第一封诗信中说:我尽力登高,眼看着你在残照的月光下,骑着一匹瘦马渐渐地去远了;我真是害怕岁月流逝的飘怱,不知今后在寂寞时由谁来给我以安慰呢?苏轼39—41岁时在青岛附近的密州当太守。一个中秋节的晚上,他举着酒杯,面对一轮明月,忽然想起了未能相见的弟弟,诗人的想象和激情一涌而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因景而写情,月亮不应与人有什么怨恨,为何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团圆呢?接着,笔锋突然一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时把想象推向人们未曾到过的境界:尽管兄弟相隔千里,但不也总是能够分享明月的光辉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便是他留下的千古绝句。确实,只有苏轼这样伟大的词人,才能用如此高远的意境将人间的纯真的友爱之情表达出来。

苏轼在19岁时,由父母安排,娶了年方十六的王弗为妻。早婚和父母作主,照例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习惯。王弗是个普通的四川姑娘,能够认字,爱好学习。苏轼读书时,她整日在他的身边不愿离去。开始,苏轼并不知道她能看懂,以后,当苏轼对一些篇章的内容稍有忘记时,王弗却能清楚地复述出来,这使苏轼很惊奇,一问,才知道她对其他的书籍也都能了解其大略。王弗性格温厚、稳重,而苏轼则生性坦率、豪放。有时候,他太容易相信别人了,不管和谁说话,都喜欢倾吐内心的秘密。王弗很了解自己的丈夫,时时提醒他要注意那种表里不一的人。平时苏轼会见客人,她就站在屏风后面细听。有一次,一位来访的客人与苏轼谈了很长时间。客人走后,她对他说:“你何必浪费时间和这个人说话呢?他一直在注意设法迎合你。”苏轼对妻子的感情是很深的,但王弗不幸在27岁时去世。十年后,苏轼还作了一首悼念亡妻的词。他满腔哀思地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这真是至情至性之词,有人评论它“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是很中肯的。苏轼丧妻的第二年,父亲又去世。他和弟弟马上辞官,将父亲及妻子的棺木送回家乡安葬。

几年以后,苏轼再婚,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闰之是他在文学生涯中最活跃时期的伴侣。在夫妻俩相亲相爱的家庭生活中,苏轼还是一位好厨师呢,他特别会做一种“菊花鱼”的菜,其配料有菊花、甘蓝嫩心、姜片、酒、萝卜酱和桔皮等等,还发明了一种可以同时煮汤和蒸饭的简易烹法,称之为“东坡羹”。闰之和他生活了十五年,苏轼在为她写的祭文中,赞扬她是贤妻良母,对待前妻的儿子就象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并且始终和他同甘共苦。他说他给予妻子的恩惠实在是太少了,他希望死后与她合葬。

苏轼有三个儿子:长子苏迈(王弗所生),次子苏迨、三子苏过。苏迈会作诗;苏迨娶了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孙女;苏过则是三兄弟中最出色的,他协助和照顾父亲,作父亲的秘书。在父亲的教导下,他成为诗人和画家,有留传至今的作品《斜川集》。他善于画竹石和冬景,北宋皇帝徽宗曾请苏过在一座新落成的宫殿的墙上绘画。

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都是文坛巨子,苏家亦成为历史上的文学世家。

四神兽之流氓rabbit于戊子年贰月拾三日午后留

高祖父:苏祜,生了五个儿子,品行各不相同,有入狱者 高祖母: 李氏
曾祖父:苏杲,生了七个儿子(一说九个),除了苏序外其他都幼时夭折了 曾祖母:宋氏
祖父:苏序 祖母:史氏,苏东坡出生前就去世了
父亲:苏洵,赠光禄寺丞,从六品 母亲:程氏,眉山富豪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
伯父:苏澹,英年早逝 伯父:苏涣,任利州路刑狱,从四品
弟弟:苏辙 哥哥:苏景先,早逝 姐姐:苏八娘,和表兄结婚后抑郁而死
还有两个姐姐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
相传有一妹妹叫苏镇卓,外号苏小妹,嫁给了苏轼门人秦观,但无从考证
堂哥堂弟:苏位,苏修,苏不欺,苏不疑,苏不危,苏千乘,苏千时,苏千运
妻子:第一任 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结婚十一年后因病去世
第二任 王闺之 ,王弗堂妹
侍妾:王朝云,在惠州患疟疾而死
儿子:苏迈,妻王弗所生,任嘉禾令,七品
苏迨,妻王闺之所生
苏过,妻王闺之所生,任通判定州,从五品
苏遁,妾朝云所生,未满周岁而卒
孙子:苏箪,苏符,苏箕,苏筌,苏筹,苏籍,苏节,苏笈,苏簟,苏籧,苏竺,苏籥,苏篑
孙女:苏巽
其他: 苏轼的奶妈:任采莲 苏轼家的保姆:杨金蝉

1.苏轼成就最高,号东坡居士,话说当年苏轼被贬,在一个地方(具体哪里我也忘了)的东坡耕植了五年,<闻捷>是他第一首用"东坡居士"属名的诗;苏轼一生最爱悔花,因为不同流俗,孤芳自赏;而且东坡对西湖也有贡献,他在杭洲做通判的时候三修西湖(第三次修建);他对王安石变法也是持否定态度的,苏轼跟佛家也很有渊源;乌台诗案苏轼的做法有些让人不解
2.苏辙和苏轼是同年进士
3.苏洵别号老泉先生,死了之后是葬于四川眉山一股老泉水旁边的,有道是:老泉葬于老泉,实乃归其根也
4.三个都唐宋八大家之一
5.苏小妹也是当时很出名的才女,曾以春出题给曾巩\欧阳修\梅圣俞\王安石等人做诗言志,后嫁于秦观,苏小妹洞房花烛三试心头郎也是很有名的典故,可惜是女子了,不然她的才华不低于苏轼
6.苏轼家史:曾祖苏杲是太子太保,取宁氏为妻,追封昌国太夫人;祖父苏序是太子太傅,取史氏为妻,追封嘉国太夫人;父亲苏洵志于治学;苏辙最高官至副丞相.

可以说苏轼一家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呵呵,全是高中看的苏轼的传记,今天番笔记打上的,希望对你有用哈

苏轼家庭背景介绍生平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苏轼与其父苏洵(1009~1066)、其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哲宗后,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后,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高宗时赠太师,谥文忠。

扩展资料
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留下的词有着《水调歌头》、《江城子》、《浣溪沙》、《蝶恋花》这一些,散文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等。这些都是给了后世很深的影响的一些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苏轼

  【人物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汉族。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乾通六年,赠太师。苏轼是苏洵的长子,嘉佑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 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在诗中难免有些政治思想。

苏轼的家庭,苏轼有几个老婆?
答:苏轼有三个老婆。1、妻子。王弗,聪慧谦谨,知书达礼,十六岁时与年方十九的苏轼成婚,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说略微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2、妻子。

苏轼的父亲和兄弟叫什么名字 苏轼的父亲和兄弟简单介绍
答:1. 苏轼的父亲是苏洵,苏轼的兄弟叫苏辙。2. 苏洵(父)(1009年5月22日- 1066年5月21日),字明云,梅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号老泉。北宋文学家与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一起,以文学闻名于世。他在世界上被称为“三苏”,被列入“唐宋八家”。苏洵擅长散文,尤其擅长政治理论...

诗人苏轼的家庭成员
答: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以下,我为大家介绍诗人苏轼的家庭成员,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王弗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生十有六岁,而归于轼。”十六岁嫁给苏轼以后,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

苏轼的三个老婆是谁?有那些典故?
答:1、发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

简单介绍下苏轼的家庭生活方面(父母、三任妻子、兄弟)
答: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苏轼 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

苏轼家族的八苏有哪些人
答:苏轼家族中只有三苏,父苏洵,兄苏轼,弟苏辙,这三人均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人物,唐宋八大家除了三苏之外还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这八人都是唐宋时期在散文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所以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另外,传闻苏轼有个妹妹苏小妹比苏轼都有才,并且嫁给了苏门四学士中最优秀的秦观,...

苏轼的生平迹事
答: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在什么样的家庭背景下成长?
答:苏轼的母亲程氏,贤惠多才。苏轼从小就受着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弟弟苏辙一起诵习诗文,博览经史。少年时的苏轼才华过人,十来岁就写出了“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这样的警句。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哪个人
答:“一门父子三词客”指苏轼一家眉山三苏祠,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苏轼为兄)。“千古文章四大家”指的是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苏轼。“四大家”简介: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

苏轼字什么 号什么 是哪个朝代的人 是什么家 他的父亲叫什么名字 弟 ...
答: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