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太阳与任何物体发生相撞,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如果有星体和太阳发生碰撞会发生什么?

作者&投稿:店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假如太阳与任何物体发生相撞,会产生的后果显然是与之相撞的物体会灰飞烟灭。众所周知,太阳之中拥有着极强的能量,因此,物体能否在与之撞击之前幸存下来,这是一个疑问。但假如它能够撞击上太阳,那最后的结局也只有一个,要么就是单方面被损坏,那么就是双方面的同归于尽。但至于到底是哪一种结果,这就需要考虑到与太阳撞击的物体的属性、大小、能量等。

毫无疑问,太阳是银河系中最重要的存在,而地球的存在以及地球上生命的存在,都与太阳有着很大的关系。太阳是我们这个星系的核心,通过内部的核聚变向外释放着光和热,地球围绕着这个核心进行周期性的公转,形成了四季之分,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着太阳辐射的能量,推动自身的发展以及生命的演化。太阳系内的八大行星在绕太阳运转,其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与太阳和行星之间的万有引力相平衡,从而维持着轨道的稳定,保证行星不被太阳吸入,也不会在转动的过程中被甩出太阳系。

行星相撞并不是什么新奇之事,在地球所处的银河系中,便有着许多恒星相撞的例子。虽然人类还没有通过天文望远镜捕捉到如此壮观的事件,但人类却可以通过实验模拟来了解双星相撞的现象。如果两颗恒星由于各种原因越来越近,一旦它们共同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不足以支撑引力效应,它们就会相互坠落。而太阳与其他行星相撞自然也离不开这个规律,假如它和对方并不能够达到某种平衡,那最终的结局很有可能是同归于尽,当然,至于是否会发生直面相撞,这还有待考虑。

总的而言,太阳的能量是极其巨大的,假如有物体与之相撞,基本没有可能逃过一劫,但比太阳更大的星球也并不是没有,因此,同归于尽也是一种可能。



二者相撞后,在太阳表面超高温的作用下,任何物体都会被高温瞬间的气化了。

会直接将那个物体烧毁,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东西能抵挡太阳的热量。

太阳的体积很大,而且太阳的温度很高,和太阳碰撞的物体都会毁灭。

#天文视频# [如果所有的行星都与太阳相撞会发生什么][如果所有行星都撞上太阳会发生什么?]



冰球如果和太阳一样大,撞击太阳会有啥样的后果?~

太阳是我们行星系的中心,为太阳系内各大行星、卫星、小行星提供源源不断的热量长达45亿年之久,每秒消耗大约400万吨的的物质,从太阳诞生到现在已经消耗了一个土星的质量,不过不用担心,因为太阳的体积为1.412*10^18立方千米,质量高达1.9891*10^30千克,整个太阳系99.86%的质量都集中在了太阳身上,可以说一个太阳就可以代表整个太阳系。

目前我们的太阳正值壮年时期,短时间来看太阳所提供的光度和热量十分稳定,不过在大约10亿后由于太阳的升温,地球上海水将被蒸发甚至沸腾,届时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将会灭绝。大约70亿年后,太阳将膨胀成一颗红巨星,吞没水星和金星,我们地球很有可能在这场灾难中幸免,但是当太阳变为白矮星以后,地球的轨道会因为引力辐射发生衰减,直到10^26年后撞向太阳的尸体,地球毁灭。

所以说,我们的太阳、太阳系的未来都是难逃一死,只不过时间尺度非常久,所以以我们人类的寿命来说,我们并不会担心这样的事发生,每天还在努力工作,赚钱结婚、买房子,传宗接代。那么太阳会不会因为某些原因提前被熄灭呢?就如题所说,一颗和太阳同等太阳的冰球撞向太阳会发生什么?会导致太阳熄灭吗?
首先看下太阳是如何发光发热的

上文说太阳燃烧了45亿年,人类自从诞生到现在有几百万年,不过这几百万年间我们人类天天感受太阳的光和热,但我们从来不知道这个大火球是怎么回事,直到上世纪初,也就是100年前我们人类才真正了解到太阳的工作机制,所以说我们了解太阳的时间并不长。

由于燃烧这种化学反应在地球上十分常见,而且燃烧的过程也可以为我们带来和太阳同样的效果,因此起初人们认为太阳的光和热也是来自化学燃烧,不过这种猜想立马就被驳倒了,因为按照太阳的质量来说,如果是通过燃烧来发光,那么它所能提供能量的时间尺度只有几百万年,还没有地球上生物进化所花的时间长。

不过在19世纪末,开尔文勋爵提出了开尔文-赫尔姆霍兹机制,这也算得上是一次理论上的进步,开尔文认为太阳的能量来自于引力收缩导致的引力势能的释放,这种即使虽说能让太阳的寿命延长到5000万到1亿年,但是还不能解释地球上的地质年龄。不过这个机制解释了白矮星的能量来源。

到20世纪初,我们人类发现了核能,这种能量可以在损失很小的质量下释放巨大的能量。1957年,宇宙学家霍伊尔发现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论文将核聚变反应应用到了恒星的发光机制上。一颗质量在太阳8%的恒星核心,高温和高压超过一定的阈值,会将两个质子融合成氘,然后氘会继续获得一个质子变为氦-3,两个氦-3会继续融合为稳定的氦-4。

从四个质子到氦-4的过程会损失7%的质量,并且释放出2800电子伏特的能量,极小的质量损失带来的巨大能量,不仅解释了太阳的发光能力,也解释了太阳发光的时间尺度。像我们太阳这样的恒星,核心温度能够达到1500万摄氏度,表面温度达到6000摄氏度,核心等离子体的密度能够达到铅的13倍,不过由于太阳辐射层和对流层的密度较低,整体的平均密度在1.408*10千克/立方米,之比水的10千克/立方米略大了一些,这说明整个太阳还是很蓬松的。
一个太阳体积的冰球和太阳相撞会怎么样

冰是水的固体形态,在地球上水可以灭火,冰也可以阻止燃烧,一堆火架不住一盆水泼上去,但这只是在低温的条件下,燃烧温度根据燃料的不同温度的浮动也比较大,生活中常见的燃烧温度一般在200摄氏度到800摄氏度,这样的温度很容易被足够的水大量吸收热量达到燃点并熄灭。

我们知道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以2:1的方式组成的,质量比在1:8,如果少量的水遇见更高的温度,会被加热催化生成氢气和氧气,发生燃烧爆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水煤气爆发的原因。

如果一个和太阳同等体积的冰球遇见太阳,首先会大量吸收太阳表面的热量瞬间被蒸发为水蒸气,然后水蒸气会在太阳表面发生爆燃,直到慢慢的被电离为氢原子核和氧原子核,这个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吸热的反应,所以一个太阳体积的冰球可以导致太阳表面长达数万年的降温变暗,造成地球生物的灭绝。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会影响、更不会阻止太阳核心的聚变反应,因为太阳在发光发热的过程中会产生强大的辐射压力,虽然这颗冰球和太阳融合,但氢和氧并不会沉降到核心。而是会增加太阳核心的压力,导致核聚变更加猛烈,直到完全电离所有的水分子。不过太阳也会在未来逐渐升温,变成一个比现在体积的两倍略小的新恒星,热量会更大、光度会更高,由于太阳表面聚集了大量的氧元素,因此太阳的光谱也会发生改变。

不过在宇宙中也不可能存在这么大的冰球,首先物质积聚核心升温,就不足以让冰存在,而且8%太阳质量的恒星就可以点燃核聚变,如果如这个多的水可以聚集在一起的话,首先它会在自己所产生的高温、高压下自己把自己电离,氧元素沉降到核心,氢元素在氧核心的外城缓慢的燃烧,这样的冰球应该是一个温度非常低的红矮星。

但现在我们发现,太阳有能力到达并接触小行星,其距离比我们之前认为的要远得多。夏威夷大学天文研究所(University of Hawaii Institute of Astronomy)的一个研究小组对卡特琳娜巡天计划(Catalina Sky Survey)记录的近地天体(neo)进行了研究,试图了解调查中可能遗漏了哪些小行星,这就是证据。


当一颗小行星最接近太阳的时候,距离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还不到1.3倍,那么它就被归类为近地天体。我们需要知道这些物体的位置,它们有多少,它们有多大。它们是对宇宙飞船和地球本身的潜在威胁。


这架60英寸的莱蒙山望远镜是卡特琳娜巡天计划使用的三架望远镜之一。图片:卡特琳娜天空测量,亚利桑那大学。
卡塔琳娜天空巡天(CSS)在八年内探测到9000多个近地天体。但是小行星是出了名的难探测。它们是微小的光点,它们在移动。研究小组知道,CSS不可能探测到所有的近地天体,所以来自夏威夷大学天文研究所的团队成员罗伯特·杰迪克博士开发了一种软件,可以告诉他们CSS在对近地天体的调查中漏掉了什么。


这需要大量的工作——包括计算能力——当它完成时,他们注意到一个差异:根据他们的工作,在太阳直径10倍以内的物体应该比他们发现的多十倍。这个队面临着一个难题。
这个团队花了一年的时间验证他们的工作,最后得出结论,问题不在于他们的分析,而在于我们对太阳系如何运作的理解。赫尔辛基大学的科学家Mikael Granvik是《自然》杂志报道这些结果的文章的主要作者,他假设如果小行星在距离太阳的距离比之前认为的要远得多的地方被摧毁,他们的NEO种群模型将更适合他们的结果。


他们测试了这个想法,发现它与他们的模型和观测到的近地天体的数量一致,一旦那些在太阳直径10倍以内的小行星被消灭。“当小行星离太阳太近时,它们就会分裂,这一发现令人惊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来验证我们的计算结果,”J


edicke博士评论道。
在我们的太阳系中,当涉及到小天体的分布时,在观察到的和预测到的之间还有其他的差异。流星是来自小行星的小尘埃,当它们进入我们的大气层时就会燃烧起来,使观星变得更加重要。流星存在于来自它们的上层对象的流中。问题是,大多数时候流不能与其上层对象匹配。这项研究表明,当母星离太阳太近时,它们一定被摧毁了,留下了一串流星,但没有明显的来源。


这支球队还将迎来另一个惊喜。较暗的小行星被摧毁的距离比较轻的小行星离太阳更远。这解释了之前的一项发现,即较亮的近地天体比较暗的近地天体离太阳更近。如果较暗的小行星在距离太阳较远的地方被摧毁,那么这两颗小行星的组成和内部结构肯定不同。


“也许这项研究最有趣的结果是,现在可以通过跟踪小行星的轨道和大小来测试小行星内部的模型。当我们第一次开始构建新NEO模型时,这是完全意想不到的。”Granvik说。
相关知识
太阳或日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它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著的一个理想球体。其直径大约是1,392,000公里,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质量大约是2×10³⁰千克,约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同时也是27,173,913.04347826倍的月球质量。

太阳系受暗物质“袭击”,会对地球造成何种影响?
答:人类才对宇宙产生了另一层面的理解,对此有科学家指出,在这个宇宙中,人类可以看见的物质均称为重物质,在整个宇宙的质量面前,所有重物质的质量不及宇宙的5%,其它质量主要为暗物质与暗能量,最近的科学研究发现,太阳系在围绕银河系中央黑洞作公转运动的同时,正在与迎面而来的一股暗物质流相撞,也就是...

如果有一颗行星跟地球体积相似,二者相撞会是什么结果?
答:在太阳里内,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各种大物体相互碰撞。最近(大约在过去的45亿年间),太阳系中没有较多的行星际碰撞,不过仍然有许多“小”碰撞发生,例如6500百万年前导致生物大灭绝的奇克苏鲁布陨石(对于太阳系的年龄来说,6500百万年的时间差不多就是早晨的时光)以及1994年被木星撕裂的舒(苏)梅克-...

太阳系的3个潜在威胁,一旦发生,地球真要开始“流浪”了!是什么呢?_百 ...
答:100亿年后,太阳会变成一颗红巨星,太阳体积甚至会比地球还大,这就意味着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会发生改变,地球也许会偏离原来的运行轨道,真正的成为一颗“流浪地球”了。火星金星“结盟”向地球开火。在宇宙诞生初期,行星相撞的现象就比较频繁了。由于引力的改变,某些运动的行星就会偏离既定的运行轨道,...

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宇宙空间那么冷,热量是如何传递到地球的?
答:太阳质量很大,按照这样的“燃烧”方式,太阳还能持续50亿年左右。太阳的核聚变只发生在内核处,因为只有在那个地方才能满足氢核聚变的压力和温度要求。核聚变的过程中会向外辐射伽马射线粒子,它在向外传递的过程中不断的和其它粒子交换碰撞,大约至少需要17万年的时间才能飞行到太阳表面,此后它将继续在...

...手上拿个铁球对着太阳那个方向砸过去,会不会保持速度直接冲向太阳...
答:会从这里发现,在地面研究重力,怎么只考虑地球的引力,却没有考虑把地球吸引得团团转的太阳的万有引力和其他众星球的万有引力?新的概念和定义能很好地做出解释。把各星球看做质点,那么太阳的万有引力和其他众星球的万有引力,都分别和与它们对应的惯性力相互抵消。因此在求地面上物体的重力时除地球...

太阳为什么会发出光和热?
答:所以,要想发生核聚变,就必须打破电磁力的束缚,虽然上面刚说了,引力比电磁力弱的多,但它可以以少胜多,当一个物体大到像太阳这么大的时候,引力的作用就不能小视了,正是由于这样,在太阳内部,由于巨大的压力向中心压缩,使其内部温度高达1000万摄氏度,表面6000摄氏度,大家知道,温度越高,原子...

引力巨大的太阳,却不会把八大行星吸引过去发生撞击,原因何在?_百度知 ...
答:如果换成另外一种设定,即太阳与地球之间虽然会存在引力,但引力并不会对两者的存在造成影响,是否可行? 关于这一点, 从爱因斯坦的 广义相对论 之中就能够找到答案 。广义相对论认为: 一个有质量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时空发生弯曲。 注意,这里有质量的物体并不仅仅局限于天体,而是任何一个有质量的物体,都可以做到这...

为什么有那么多科学家,怀疑太阳系是被设计出来的?
答:地球拥有月球作为卫星 由于月球的质量很大,所以它不能被地球的引力捕获。关于月球成为地球卫星的最好解释是,在大约42.5亿年前一个火星大小的行星撞击了地球,是撞击残余物形成了月球。但是,两个行星在太阳系中碰撞的可能性极小。而且任何的“正常”碰撞都不会导致月亮的形成,因为通常的碰撞不会将抛...

木星和土星相撞会发生什么呢?你可以想象一下吗?
答:三、模拟实验的结果 中山大学的一项模拟实验表明,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一个巨大的行星胚胎与木星相撞,产生的能量摧毁了木星的一部分,形成了今日的木星结构。这表明,如果木星和土星相撞,可能会导致木星结构的改变,甚至可能形成一个新的行星。四、木星和土星的轨道 值得注意的是,木星和土星在2020年的...

科学家预言未来太阳系会发生三件大事,地球和人类的命运会如何?
答:二、金星和火星可能会与地球发生大碰撞,天体碰撞事件在宇宙中是非常常见的。早期的太阳系可没有现在这么稳定,那个时候太阳刚刚诞生不久,星云剩下的物质凝聚形成了多达上百颗行星,如此多的行星还没有稳定的轨道,到处乱跑。于是上百颗行星为了争夺地盘,开始不断发生大碰撞,而地球同样也不能幸免,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