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基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如何加快社会主义法治进程

作者&投稿:汉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增强做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中央、省委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紧密结合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实现法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互动,有利于夯实龙江法治建设的文化支撑,有利于创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良好的法治环境,有利于创造具有地域特色、体现当代法治建设方向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公民普遍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意识,养成崇尚法治权威、依法办事的习惯,使法治文化建设逐步成为全省广大公民的主动意识和自觉行动。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动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省各级普法依法治理领导组织及其办事机构,要进一步提高做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把这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明确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理念、推动法治实践”为主旨,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注重特色,开拓创新,有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法治文化活动,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大美、幸福龙江提供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主要目标:通过不断拓展法治文化的覆盖面,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逐步建设成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体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富强、文明、和谐、大美、幸福龙江建设相呼应,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相传承,集法律知识普及、观念引导、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法治建设中的教育、熏陶、引导作用,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观念。基本原则:坚持把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推进富强、文明、和谐、大美、幸福龙江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寓于法治建设各个环节,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植入各种文化表现形式,推动法治文化建设深入发展。坚持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深化法治实践,丰富法治文化形式,使公民自觉接受法治的熏陶。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重点普法对象的学法用法,积极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坚持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努力形成具有地域和行业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设品牌,提高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坚持探索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规律和特点,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拓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有效途径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活动。组织多种形式的法治论坛、法治文化成果展,开展“法治人物”、“法制好新闻”评选,以及法律知识竞赛、学法用法演讲、法制故事宣讲、法制文艺汇演、法制电影巡映、法制书画展览等法治文化活动,扶持和鼓励文化馆、图书馆、艺术团体、电影公司等文化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成果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单位、进军营活动,开展优秀法治文化作品的宣传、展示工作,扩大法治文化的引导力和影响面。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按照主题鲜明、格调高雅、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建设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法治场馆、法治画廊、法治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街区等。力争在3年之内,使法治文化阵地覆盖每个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和村(居)。依托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中心等,逐步完善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体系,发挥其功效。
  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产品创作与传播。把法治题材纳入文学艺术创作,舞台艺术表演,电影、电视剧和动画制作,以及报刊、图书、音像电子与网络出版计划,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深受群众喜爱的法治文化精品力作。引导文化企事业单位开发推广优秀法治影视戏曲作品,组织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法制文艺、法制故事、法制漫画等作品,并适时组织作品征集等主题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法治文化作品评奖表彰工作。努力打造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传播平台,运用优秀文艺作品和优质文化服务感染人、熏陶人、影响人,促进公民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
  强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理论研究。积极拓展法治文化建设研讨交流新途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把握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和内在规律,优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传播艺术,力求把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要求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打牢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强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各市(地)、县(市、区)以及各系统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协调机制,落实责任单位,明确工作职责,量化工作指标,强化考核措施,充分调动各有关单位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整合资源,加强队伍建设。依托各级各类艺术表演团体、群艺馆,建立法治文化的作品创作、文艺演出专(兼)职队伍。以有文艺文学创作、书画爱好专长的公民为骨干,建立基层业余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演出队伍,扶持民间艺人参与和开展适合基层的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鼓励群众自我组织、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活跃基层法治文化活动。
  强化保障,确保工作推进。健全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建立以政府支持、企事业单位自筹、社会各方面赞助的经费保障机制,结合城乡环境改造、市政建设、新农村建设、基层文化建设,加大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培育和树立法治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组织法治文化建设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积极推动法治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我国是如何加强法制建设的~

  一、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以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为重点,围绕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定和完善法规规章,健全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各项办事公开制度,改进工作机制,依靠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丰富基层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参与愿望增强的要求,从基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参与,引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在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中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把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同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在基层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落实。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把人民群众在基层民主政治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政策,把成熟的政策上升为法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水平。
  二、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坚持把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作为政府决策的基本准则。各级政府和部门在继续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的同时,推行和完善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以保障公民"四权"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深化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开放度,凡是有关公共事务的决策、政策和措施,原则上要予以公开,广而告知并接受监督。以多种形式扩大公众、组织和媒体对公共事务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参与,形成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推进政府各项工作。推行和完善决策后评价制度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健全决策失误的纠错改正机制。
  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加大法治政府建设力度。抓好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监督检查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和执政为民。加强政府立法工作,重点是发展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管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立法。
  创新政府立法工作机制,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政府法制建设质量。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相结合的立法工作机制,扩大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范围,确保法制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正性。探索开展政府立法后评估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法规规章,提高立法水平。
  研究建立行政法规定期清理制度,对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不符合行政许可法精神的法规规章,要及时修订或废止。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按照权利与责任挂钩、权利与利益脱钩的要求,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减少行政执法层次,适当下移执法重心。执法部门应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四、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围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结合行政管理体制及其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权力运行过程作为政务公开的内容,方便群众监督。健全对行政权力监督的体制机制,推行行政问责制度,抓紧建立政府绩效评估制度。进一步加强行政监督。强化政府内部的专门监督,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失职渎职等行为。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应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
  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各级政府和部门应为民主监督提供条件,畅通渠道,认真研究批评监督意见,并完善结果反馈制度。应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支持监察、审计部门依法独立履行监督职责。通过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于为人民谋利益。
  五、完善司法行政体制和工作机制。
  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认真总结我国司法实践经验,从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和影响司法公正的关键环节入手,完善刑罚执行、教育矫治、司法鉴定、刑事赔偿等制度。
  加强司法民主建设,健全人民监督员等制度,发挥律师、公证、和解、调解、仲裁的积极作用。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做好行政复议、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强人权司法保护,严格按照法定原则和程序进行诉讼活动。加强司法救助,对贫困群众减免诉讼费,完善司法便民制度。
  健全对司法的监督机制,抓住人民群众不满意、容易发生执法问题的岗位和环节,着力加强执行责任体系、执法质量考评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加强司法廉政建设,维护司法廉洁,严肃查处徇私枉法、失职渎职、损害群众利益等行为。建立和完善司法工作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司法机关办案人员编制、设备和经费保障问题。

“依法治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这个方略的提出,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治理国家的信心和决心的体现,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努力维护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推动国家又好又快前进的重要决策。因为“依法治国”就是要求全国上下都要依照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开展工作,让整个国家的工作都能够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正确途径、用正当程序又好又快地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整个工作中,基层的法治化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两句俗语很好地说明了基层法治化建设对于整个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一句是“万丈高楼从底起”,另一句叫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和教训也分别从不同角度证明了这一点,要坚持“依法治国”,实行“法治社会”,首先必须做好基层法治化建设工作,打牢基层法治化基础!只有基层的法治化基础打牢了,能够依法开展工作并且能够将工作做好,整个国家的法治化建设才有可能做好,“依法治国”的方略才能够得到落实。基于此,笔者准备就基层法治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谈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基层法治化进程建设的实践
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完善了许多执法机构,持续开展着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和执法活动,特别是在基层法治化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绩,不断地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进发展。但是,相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要求来说,由于主要受到各种利益的影响,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基层法治化进程建设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许多地方许多时候甚至处于“于我有利者则法治,于我不利者则人治”的状况,个别时候、个别地方甚至可以用“乱象丛生”来概括:
一个名闻世界的“三鹿”企业,妄顾法律尊严和人命尊贵,仅仅因为一点三聚氰胺,就不但搞到天怒人怨,倾家荡产,掌门人琅珰入狱,而且连累党委、政府和众多无辜的奶农、消费者及有关人员共同遭殃。
山西黑砖窑,不但直接摧毁了善良的人们对当地党委政府的信任,而且直接将当地党委政府送上历史审判台:为什么在众多的执法机关和监督部门的眼皮底下竟然发生了这样惨无人道的事情而竟然无人知道,无人过问,无人查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几乎整整20年过去了,我国各地环境受到污染破坏的情况一直往高水平发展。环境污染造成的恶性后果触目惊心!最近的一起是陕西省凤翔县部分乡镇儿童的血铅超标的事故!
社区居民组织领导选举本来是基层民主化、基层法治化建设的最好体现,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社区居民基层组织选举中充斥金钱和暴力的现象时有发生,屡见不鲜!
据说,明朝末年,广东佛山一个恶霸冤枉当地一个贫苦少年偷吃他的鹅,贫苦少年刚烈悲苦的母亲在祖庙里面的一块石上当众剖开儿腹,痛证儿子清白。从此,佛山祖庙里留下了一块劏仔石。几百年后,河南张海超为了证明自己确实因为工作而得了职业尘肺病,竟然需要开胸验肺!还有许许多多的陈海超、李海超们得了各种职业病投诉无门!
即使是作为维护国家政权的暴力机器,肩负“系国家安危于一半”、专门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公安机关,有时也漠视了违法行为的存在:《南方都市报》2009年8月14日AⅡ10东莞读本+城记有一篇报道《反“垄断”数百拾荒者包围废品站事发石排庙边王工业区,警方保证拾荒者今后可进入工业区回收废品》,说的是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当地一废品站垄断镇内某工业区的废品回收,驱赶个体废品收购人员,结果遭到个体废品收购人员的集体对抗的事。“记者看到,10多名警察一边忙着维护秩序,一边与站内几名青年男子协商”,“在警方保证众人以后可以在工业区公平收购废品后,众拾荒者才逐渐散去”。在这件事中,警方为什么不是依法严肃处理垄断人员,而是保证拾荒者今后可进入工业区回收废品!?
二、基层法治化进程建设的思考
基层法治化进程建设存在如此弊端,的确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前、经济还很艰难的时候,国家的政策法令能够令行禁止;而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经济日渐富裕、社会日益民主文明的时候,国家在推行“依法治国”的方略和各种政策法规的时候却出现那么多的阻力和挑战?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对是非曲直的问题疏于正确持久的教育宣传,更没有得到严格的分辨和对比。是非曲直不分导致认识混乱,难免产生将腐朽作神奇的事情。当今社会上,一方面是正人君子,一方面是男盗女娼的现象经常出现。最近中央音乐学院七十多岁的博士生导师梁教授不但借招考之机与女考生发生性关系,而且受贿十万元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二是我们都生活在政治社会,但是在政治方面的教育反而放松了,敢于严格坚持讲政治,严格从政治高度考虑问题的就更少了。中国铁矿石谈判满城风雨,这当中固然有外国铁矿石商人的不齿与诡诈,但更多的是我们国内拥有铁矿石进口权的家伙不顾国家根本利益和没有进口权的中小钢铁企业的生死,与国外铁矿石商人沆瀣一气,狼狈为奸,胡作非为,借国家给予的便利制造垄断,推高铁矿石进口价,为自己谋取暴利。三是有几千年璀璨文明国家的传统优秀文明宣传教育不断退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生气节教育被放入历史博物馆;“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警钟被砸碎;“头可断,血可流,革命壮志不可屈”的悲壮精神非考古无法知晓;立志、修身和做人浑浑噩噩,歪风邪气横行,要想办成事,没钱不行,没色不行,没权不行!朗朗乾坤,肮脏遍地。每日只要打开各种新闻媒体,贪官污吏充斥视野,屡见不鲜。四是政府信用的天量丧失,作为国家政策法律主要贯彻执行的政府,其信用程度竟然不如性工作者:2009年 6~7月,《小康》杂志联合新浪网,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信用小康”进行了调查,结果农民、宗教职业者、性工作者、军人和学生被网民选为最讲诚信的五个群体。在“您相信政府公布的各种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吗”的调查中,认为“仅作参考,掺假的成分很多”或“绝对是假的,从来都不信”的比例高达 91.1%。五是对法律法规的漠视和不敬。法律法规成为装饰的东西,失去应有的震慑和警戒作用。没有法律法规的震慑警戒,也就没有了约束,违法犯罪事情的发生也就必然。太原警察打死北京警察,河南省镇平县政协副主席,第9届全国人大代表吴天喜强奸少女等案件就是无数个例子中的两个!
以上问题的结果一是导致道德情操修养丧失。失去了高尚道德的追求和廉耻感的约束,人就容易胡作非为。二是导致利益至上主义流行,一切向利益看,就会为了财色权而不择手段,甚至连性命都不顾,更何谈法治。三是压制了法律的执行和正义的伸张。法之不法,就等于变相纵恿了违法犯罪的出现。四是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执政基础。党员、干部、公务员都是党委政府服务人民群众,将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关心关爱直接送到人民群众当中,保证党委政府不断发展壮大的执行者和工作者,是党委政府保持正常运转和保证不断发展壮大的主要基础。这些基础出了毛病,不但基层法治化进程建设受到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党委政府的合法和稳定。
三、基层法治化进程建设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基层法治化进程历史潮流势不可挡。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民主化的大环境中,这个潮流的作用力更见其巨大。事实已经证明,基层法治化建设正在推动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前进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推动着整个社会和谐与团结的进步和发展。因为,依据法律法规治理社会,一切以法律为依据,以事实为准绳,必然会最大限度减少人治的缺陷而使社会达到公开、公平、公正,也必然会最大限度地整合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减少工作失误,提高工作效率,最终达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繁荣富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目标。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还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验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张海超的开胸验肺,促进了河南省甚至全国对防治职业病的重视,仅河南省就增加了几所可以检查鉴定职业病的医院,职业病检查治疗不再由以往几个腐败单位的黑箱操作所垄断,今后,李海超们、陈海超们在防治职业病方面肯定会比张海超幸运得多和好得多。
由于三鹿的教训,全国加强了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任何食物再也不能享受免检的待遇,全国食品安全系数呈几何级上升提高,全国受毒食物危害的情况肯定会大幅减少,人民的身体健康必须会更好地得到保障。
二○○七年四月五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2号,向全世界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义务和范围。这个条例的颁布,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合法执政领导国家充满自信心和自信力的表现,又是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体现,更是党中央、国务院开展基层法治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和保障。通过这个条例,最基层的老百姓知道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可以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否则就会被受到社会和法律法规的批评惩罚。有了这样的管理监督,基层法治化建设必然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前进,并且肯定能够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效。
由于基层法治化建设的发展推动了“以人为本”和“依法行政”理念的贯彻执行,福建厦门和广东番禺的巨大化工工程项目虽然面对高额利润回报的诱惑,但是为了保护环境和人民群众健康,仍然全部取消。而广州市房地产市场上一些所谓的“地王”的主人,也因为在拿到土地后没有按照法律法规交付费用和开发,广州市相关部门已经决定拿他们开刀,维护土地和房产市场的正常秩序。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从国家或者地方来说,由于坚持开展基层法治化建设,强化了法律法规的威严,加大了社会监督和惩治体系的建设力度,促进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政治思想意识提高,危机意识增加,对法律法规尊重意识的明朗和工作责任心增强,绝大部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在不断地转变观念,改进作风,从心底愿意并且乐于为自己的工作负责,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服务。而这个转变和改进才是我们开展基层法治建设的最根本目的,也是党和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保证。
四、基层法治化进程建设的展望
基层法治化建设已经而且正在给我们整个社会建设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推动力必然越来越大,越来越有力,越来越有成效,但其在前进中所遇到的阻力也必然会越来越大。因为基层法治化建设进程,必然会推倒许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按照法律法规对社会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这样,那些利益被推倒的人必然要作各种各样的阻拦和抵抗。黄河防洪大堤上的“黑砖窑”就是其中一个证明。所以,对于基层法治化建设,我们必须抓紧以下的工作。一是抓紧基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化建设,使全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知法、守法、护法、都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依法行政”,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绝不以身试法,全面夯实基层法治化建设的基础。二是抓紧基层执法法治化建设。法律需要人去执行,执法是否公正直接影响到基层法治化建设的成败,铅中毒、镉中毒事件的发生就是基层执法过程中没有坚持法治化建设的恶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明摆在那里,但是就是不执行,有法等于无法。三是必须抓紧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基层基础教育工作,通过持续生动的各种法治教育活动,在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法治气氛和环境,让整个社会都受到法治理念的陶冶,自觉的依法办事。四是必须严格坚持“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法”。通过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全面维护法律法规的高度尊严,使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对法律法规心存敬畏,对法律法规高度尊重,执行法律条款一丝不苟,对违法行为持零容忍态度,绝对不敢触犯和亵渎法律法规,筑牢全社会坚决不违法的心理防线。五是必须严格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理念,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将“人”放在最重要的考虑地位,将依法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与吸收借鉴我国几千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和国外的好经验、好做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兼容并蓄,高瞻远瞩,大气大度地开展基层法治化建设。只有这样,我们的基层法治化建设才能够开创新路子,迈开大步子,站上新平台,很好地开展和取得很好的成绩,才能够真正达到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的真正目的。

基层干部如何在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中发挥作用
答:人权意识、契约意识、主人翁意识、监督意识、守法意识和诉讼意识是现代法治社会中一个合格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六大宪法意识。这六大宪法意识构成了现代法治社会所需要的法律文化环境。只有上述宪法意识的支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才能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也才能实现。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宪法...

加强法治治理工作好的建议
答: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依法治校示范单位”、“诚信守法企业”等创建活动,促进普法教育常态化、长效化。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在法治建设中,要注重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发挥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深入贯彻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基层检察文化建设
答:笔者试结合所在基层检察院的实际情况,就检察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作一粗谈,权作引玉之砖。 一、检察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在长期法律监督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相关的思想观念、职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方式以及相关载体和物质表现得总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

八五普法工作要点
答: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组织各地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艺团体开展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推动法治文化深入人心。大力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有效促进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2020年年底前制定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

如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答: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是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答: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民主与法制是密不可分的,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障,二者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如何推进平安法治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和常态化运作
答:依法治国,最根本的关键就是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法治思维。全体党员干部要自觉学法、遵法、守法,努力提高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具体行为习惯做起,做到凡是法律禁止的,都不去做;凡是法律提倡的,积极对待;凡是法律保护的,依法遵守。抓好阵地建设...

依法治理工作要点(2)
答: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把法治精神融入乡规民约、家风家训,推进建立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

为什么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答: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同时强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主要重点
答: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培育全社会法治信仰,强化人们的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二、建设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