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出身的曹刿为何要毛遂自荐并辅佐鲁庄公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我国历史军事名人故事

作者&投稿:翁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因为曹刿有着深谋远虑、忧国忧民的思想,有着进则达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情怀,忧心国家、人民的安危,所以他毛遂自荐,施展自己的才能助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曹刿必有其才学,如无真才实学即使给你千军万马,你肯定也不能一战而成名,对于曹刿此人,历史文献只出现过二次,对此人的了解还是知之甚少,但他并非平民,他是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要不然他不可能轻易见到国君的,只能有待历史学家去解开他不为人知的一面吧!

平民出身难道就要一辈子当平民?难道你不想大富大贵?
人都有上进心,都想出头过好日子,曹刿也一样,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才有机会出头。

中国人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

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最强大的朝代~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朝代,每一个王朝都有其特点,我们在对比朝代的强弱,需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对比,不能忽略时间去对比,毕竟时代在进步,后面王朝的武器要强于前朝,尤其是出现了热武器之后,如果抛弃时代特点,单纯对比军事实力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需要将朝代至于当时,来看军事实力,看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军力最强。

以上面的条件作为对比,我认为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最强的王朝应该是汉朝,为什么是汉朝了,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中间有短暂的新王朝,但是整体军事实力都是非常强悍的,尤其是作为当时来看,汉朝是不受外族威胁的。

汉朝期间,如果说受到外族威胁,也只是在汉武帝之前,匈奴鼎盛时期,汉朝甚至要称臣来保证本国的休养生息,积蓄对抗匈奴的力量。不过当汉武帝强硬态度下,汉军不断的进攻匈奴,不断消耗匈奴的力量,终于将匈奴击败,汉朝北方再也不受到匈奴的威胁,从此汉朝基本没有外患,因为自身的军事实力是在是太强悍了。

汉朝的军事实力强悍在末期体现的更加明显,即使汉朝都要亡国的时候,其军事实力都对外族形成碾压,周边国家根本没有能力进攻汉朝,即使后来军阀林立,不管是公孙瓒、袁绍、董卓、马超,在面对北方名族的时候,随便一个军阀都能对其形成碾压,更不用说整个大汉的军事实力了。
有人会说唐朝和秦朝也很强,确实不错,但是唐朝和秦朝不如汉朝的地方在于,不能对周边国家形成碾压,甚至长期受到北方民族的威胁。虽然秦朝让匈奴不敢南下牧马,但是统一后的秦朝,衰败的实在太快了,所以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最强的王朝,应该是汉朝。

1、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故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
与“谋战派”孙武、韩信等人齐名。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巨鹿之战摧毁章邯的秦军主力。
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兵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乌江边自刎。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霸王”一词源自项羽。
2、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为大将军卫青之甥。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他作战勇猛,是一位军事天才,
汉武帝曾劝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说:"为将须随时运谋,不至学古兵法。"汉武帝为奖励他的军功给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3、卫青
卫青,西汉着名将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仲卿。系县吏郑季与平阳侯府中婢女卫氏的私生子。幼为家奴,饱尝酸辛,及长,为侯府骑士。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武帝,始以卫为姓,入宫当差。
不久被武帝升为建章监、侍中,迁大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车骑将军率万骑出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击匈奴,进至龙城(今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境),斩获700人,受爵关内侯。

4、班超
班超(32一102),字仲升,东汉名将、外交家。扶风安陵(属今陕西咸阳)人。班彪子,班固弟。永平十六年(73年)从窦固击北匈奴,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攻杀匈奴派驻鄯善、于阗之使,废亲附匈奴的疏入侵疏勒王,巩固汉在西域的统治。
建初三年(78),他率疏勒、于阗等国兵大败姑墨(今新疆阿克苏一带)的侵犯,又上疏请兵,欲平定西域。
5、孙膑
孙膑,战国时期着名军事家,孙武后裔。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
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后逃往齐国,为田忌门客,助田忌赛马获胜,被荐给齐威王。时威王正图与魏相争,为此广揽贤才,器重孙膑的军事才能,
任之为军师。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赵攻魏属国卫而命庞涓率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出兵8万救赵。孙膑以己初至齐国,尚无威望,且防庞涓警觉,仅以军师身分坐镇指挥。

曹刿危难时挺身而出的行为可以用哪个成语概括
答:临危不乱

曹刿论战读后感
答:曹刿论战读后感篇二 它的作用可堪比巨鹿之战。是齐鲁两国战略转折点。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诸侯国个个虎视眈眈,曹刿是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关键人物——鲁庄公。曹刿的确是个不可多...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 ...
答:1.(1)问:参与(2)福:赐福、保佑(3)故:缘故、原因2.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3.(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4.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

曹刿论战怎么论的
答:曹刿(读音guì)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5)谋之,又何间(读音jiàn)(6)焉?”刿曰:“肉食者鄙(7),未能远谋。”乃(8)入见。问:“何以战(9)?”公曰:“衣食所安(10),弗敢专也(11),必以分人(27)。”对曰:“小惠未徧(12),民弗(25)从也。”公曰:“牺牲玉帛(13)(读音bó),弗敢加(28)也...

《曹刿论战》 我门懂得了什么? 急急急~~
答:懂得了爱国的责任感,毛遂自荐的勇气、镇定自信的风度,稳中细心的作风是一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懂得了虚心请教、接受别人正确建议是多么重要。懂得了做事要有一鼓作气的信念。懂得了机遇也许转瞬即逝,把握机遇就会成功。

曹刿为何能见鲁庄公
答:三、曹刿有着爱国热情,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曹刿当然要毛遂自荐,曹刿为自己搭建了一个舞 台;四、曹刿是难得的人才,有着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曹刿得到重用是迟早的事情。”也许这个结论未必准确,但学生思考、深究的做法却值得肯定。学而不思则罔,让我们读并思考着。

历史人物的成语典故
答: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刚上战场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鼓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结果,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然后又登上车,手扶车前横木观望齐军的队形。仔细观察一番后,他...

急求 曹刿论战600字读后感 各位大侠帮忙
答:他毛遂自荐,爱国的精神,与乡人作对比。还有他的智慧,“远谋”,与鲁庄公作对比。

看不懂长勺之战中曹刿的谋略
答:呵呵,LZ思考的蛮仔细 齐国是个东方大国,人多兵多。鲁国不过是个二三流的小国家,国弱兵少。能打败强齐,估计鲁庄公也有点像在做梦般的感觉吧~~鲁国人曹刿毛遂自荐,请随鲁庄公出战。鲁军在长勺迎击齐军。两军列阵完毕,鲁庄公准备传令擂鼓出击(击鼓是进军的信号),被曹刿劝止。齐军则一而...

《曹刿论战》作战想要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答:鲁庄公虽贵为一国之君,却不固执武断,他唯贤是举,将有才能却出身卑微的曹刿引为谋臣,关键时刻又能从谏如流,屈身听命于曹刿,明君风采令人钦佩。曹刿如有才而不出,庄公就无从得一贤辅;庄公如有贤而不用,曹刿亦无从发挥其才智。所以说,曹刿和庄公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