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赵州和尚的故事,方知任性的我是个“下等人”

作者&投稿:巢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凡是有点才气,物质条件较好的人外出办事或是做客,大都有意无意的摆摆谱,希望别人高看自己一眼。其实,前不久,我读到这样一个公案故事。

唐代著名的禅门高僧赵州和尚在他八十多岁时, 赵州王闻师名前往拜访,禅师不与相迎,坐于禅床会见他,说道:“自小持斋身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赵王不怪,反对禅师愈加敬重。次日派人前往馈送礼品,禅师即下禅床相迎。事后弟子们问禅师为什么大王来时不下床,大王的部下来了却下床相迎呢?禅师是这样对弟子说的:“人分三等,不是以身份高低而论。上等人来禅床上应;中等人来下禅床待;末等人来要去山门外迎。”

读完这则公案很容易就联想到自己身上,衡量一下自己属于哪种人。思量来思量去我感觉自己就属于那种处处让人迁就的末等人,根性差,习性重,不自知,不自量。

赵州从谂禅师以一代宗师身份出山门迎接一些无知凡俗之人,这对我触动非常大,越是德高之人在无知众生面前越是谦和,向对待孩童一样,不做更高的要求。想想自己就是那种在别人的宽容中无知傲慢的人,简直无地自容,越无知越傲慢,越无知越偏见,真是末等人的根性啊。

“没有众生的错,只有菩萨的错。”南无始祖报身佛的法音在脑海回响,不禁悲从中来,忽然就感觉自己在佛菩萨面前,在师长同修面前就像一个无理取闹,任性妄为的孩子,肆意挥霍佛菩萨对众生的悲悯,挥霍师兄姐们对我的宽容,我为这样的自己感到羞愧和难过,想到佛陀总说自己是众生的服务员、勤务员,不禁更加难过,我这哪里是学佛啊?!自己原来一直享受着别人的服务而不自知,在修行成长的路上,没有他人的包容自己哪来那么多的倔强和任性。自我脾性就是堕落的因种,愿我早日去掉自我脾性,成为有能力服务好大众的勤务员。

我感恩一路给我以包容、耐心、循循善诱的一切师长和同修。

——END——

编辑:安然

~

和尚咋泡妞?
答:小沙弥手指被砍,大叫一声:“唉哟!小沙弥也因此悟了道。(这个故事的中心思想是:如果一个mm用食指指着你,说,我鄙视你。你就要用中指指过去,说,鄙你老目! )第四个故事是几个很诡异的问答。(据说看懂的人可以去精神病院工作--被研究)赵州有一次问一位新来的和尚说:你曾经到过这里吗?

囫囵吞枣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答:《碧岩录.卷三》记载了一段故事:有位僧人问赵州和尚是否曾亲见过南泉大师?赵州打了个比喻,回答说:「镇州出产大萝卜头。」本来这位僧人问赵州时是别有用心的,想不到赵州不直接回答他的问题,打了比方。这番对答,表面上看来真是无味,直堵人口,害得这位僧人才一开口,却只换得瞪大眼睛,不知...

道教张果老的传说故事
答:道教张果老的传说故事篇三 张果老为什么倒骑毛驴?古时候有一位能工巧匠鲁班;他用一夜时间,在赵州城南郊河上建成了一座大石桥。这振奋人心的消息,被当地百姓很快传向四面八方,而且越传越远,一直传到了天上,被仙人张果老听说了、好奇的张果老不相信鲁班有如此大的本领,他就骑上毛驴直奔赵州郊...

赵州桥简介和故事来历
答:清王元治倾资修桥。有修就有护 ,唐朝武则天时期,青龙护桥吓退十万突厥兵的故事大家一定有所耳闻。安济石桥日月留,龙蟠虎踞洨河洲。无楹自夺天工巧,有窍能分地景幽。当然,千年石桥建桥、修桥、护桥的故事还有很多,我先讲到这里。疫情过后,万倾梨花竞开时,赵州古桥,等你来瞧!

...一、禅宗《无门关》里讲述这样一则故事:赵州和尚师从南泉和尚时,曾...
答:有典故说,禅宗师父们喜欢拿 “ 云在青天水在瓶 ” 来说事,启发学人,以此告诉人们需要保持一颗宠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平常心,清醒地认识社会和自己的人生。平常心是一种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心态,可谓得之淡然,失之坦然,随缘而行,随心自在。该吃饭时就吃饭吃得下饭,该睡觉时就睡觉睡得着觉...

南泉斩猫的故事,,有高手进来解一下!!!
答:南泉和尚认为争执的根源在于猫,必须除掉它才能消灭争执,所以他斩了猫。但赵州和尚不这么认为,他把草鞋顶在头上,以草鞋比喻痴迷于美的痛苦。解决这种痛苦的办法不是把草鞋扔掉,草鞋和猫都是让人类欲望的替罪羊。猫是无辜的,它的外形是自然天赋的,它的‘美’不过是人类的感觉——美的根源在于观察者...

张果老倒骑驴的故事 张果老倒骑驴歇后语
答:张果老倒骑驴的来历有多个版本:第一种:相传在蔡里山坡上的一个古庙里,住着一位老僧和三个和尚。最小的和尚叫张果老,他除了照顾老僧,还要负责挑水等杂活。有一天晚上,张果老挑满了缸的水,但第二天水却不见了。老僧误以为他懒惰,责骂了他。张果老不知原因,只能重新挑满缸水。第三天,水...

投子寺的大同禅师道场
答:都亲来投子山参访大同禅师,留下了许多公案故事。赵州从谂闻大同之名,欲前往参访,事先派了一个和尚,前往投子山探望。赵州嘱咐他:“你去礼拜问取,因缘相契,不用更来,不相契,却来。”(意思是:因缘相契,不用回来,可在投子寺等我,不相契,应及时回来回话)。其僧到了投子山,大同问:“从何处来?”僧说:“从...

成语: 浑抡吞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和故事?
答:《碧巖录.卷三》记载了一段故事:有位僧人问赵州和尚是否曾亲见过南泉大师?赵州打了个比喻,回答说:「镇州出产大萝卜头。」本来这位僧人问赵州时是别有用心的,想不到赵州不直接回答他的问题,打了比方。这番对答,表面上看来真是无味,直堵人口,害得这位僧人才一开口,却只换得瞪大眼睛,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