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作者&投稿:樊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描写了庐山瀑布荡气回肠、雄伟奇丽、气象万千、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的壮丽景色。

1.《望庐山瀑布》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具体原文如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译文如下: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3.作品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4.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

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什么的心情
答:《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都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都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

望庐山瀑布诗中表现作者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及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被庐山瀑布落差之大,其壮丽气势所震撼,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景色和鬼斧神工的赞颂,抒发了对大自然秀丽山河的欣赏和敬意。《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诗,这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以“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

《望庐山瀑布》描写的是什么景象?
答:原文如下:《望庐山瀑布》李白(唐代)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译文如下: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

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望庐山瀑布》通过描写庐山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都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都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原诗:《望庐山瀑布》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释义: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在李白眼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
答: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望庐山瀑布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望庐山瀑布》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并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而《登鹳雀楼》表达了作者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望庐山瀑布》的作者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望庐山瀑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原诗:《望庐山瀑布》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释义: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