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魍魉四小鬼对联是谁对的?

作者&投稿:阮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魑魅魍魉四小鬼对联相传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的一个故事。

相传1900年,八国联军的铁蹄践踏我国领土,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侵占北京后,在一间陈设华丽的大厅里举行所谓的“议和会议”。洋人们正以胜利者的姿态高坐上首,趾高气扬地谈论着,而清朝政府的官员们却低三下四地端坐下首,等待洋人们提出“议和”条件。

会前,一个自以为“中国通”的洋人傲慢地敲着桌子,说道:“你们中国有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叫做对联,听说要求语句对称,严密工整。我现在出上联,你们可否对出下联?”

这个洋人出的上联是:张长弓,骑奇马,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他利用了我国汉字部首的特点,道出了八国联军八大王,王王在上,同时琵琶和琴瑟都是中国乐器的名称。八国联军的代表们明白了他的意思后,个个前仰后翻地狂笑起来。

面对帝国主义者的猖狂,清政府代表们有的只好笑笑,生怕得罪他们,有的心中不平,却又无词答对。忽然,中国代表团的一名工作人员挺身而出,从容应对:“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即拿!“

魑魅是我国传说中山林里害人的妖怪,魍魉也是传说中的怪物名字。魑魅魍魉合起来常常是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而它们的偏旁都是“鬼”,“鬼”是我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者憎恨而用的称呼。

爱国的中国人借此怒斥了八国联军是四小鬼,鬼鬼犯边。应对完毕,侵略者个个瞠目结舌,哑口无言。



~

拆字联是如何对的?
答:据说八国联军进犯中国时,有个洋人代表傲慢地出了上联: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清朝的一位官员昂然对出了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这幅对联是典型的拆字联。上联“琴瑟琵琶”四个字上面有八个王字,八大王意寓八国联军,暗含侵略者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下联是清朝官员巧用“魅魑魍魉”...

李鸿章和日本天皇对的对联
答:上联: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下联: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擒拿!

李白曾对一对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居边,合手即拿。谁知道整个联?
答:太白也是倒了霉了。有什麼都往他脑袋上安。这联是清时曾伯涵所作。骑奇马,张长弓,琵琶琴瑟八大王,单戈作战 袭龙衣,伪为人,魑魅魍魉四小鬼,合手即拿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日本人出上联,大清使臣对下联,从此日本就有了这个外号,日本至今还在...
答:日本人出的上联: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清朝使臣给出的下联: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上联挑衅的意味很明显:我们日本兵力强盛,有奇马长弓,还有 “八大王,并肩居头上”,高高在上,傲视一切, “单戈独战”即可打败你们。下联针...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下.该对联出自何
答:单枪匹马就能踏 平 中 国!李 鸿 章用余光瞥了一眼这二十一个字,怒不可遏。他强压怒火,思忖片刻就令人端出笔墨,又命这个日 本 钦 差 大臣研墨铺绢,旋即带着一副鄙夷的神态,大笔落素绢,一气呵成,回敬道:“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擒拿!”

魑魅魍魉四小鬼 鬼鬼翻边,请对下联
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翻边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这个是李白对的。也可以 悲愁怨念四种心心心在下 鸱鸮鸺鶹两小鸟,鸟鸟扑下;螽蟁蟊蠹八大虫,虫虫归天。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下一句怎么对??
答:书生除了这么一个对联,黄蓉如此对出。第二联传说是八国联军进犯我们中国时出上联,欺我中华无人能对,“琴瑟琵琶”四个字上面有八个王字,八大王意寓八国联军。当时清朝的一位官员对出下联,“魅魑魍魉”四个字中的“鬼”都是在边上,“四小鬼鬼鬼犯边”意寓他们侵犯我们的领土。

魑魅魍魉四小鬼对联是谁对的
答:关于“魑魅魍魉四小鬼对联”的作者,并没有确切的答案。首先,“魑魅魍魉”是古代传说中四种鬼怪,常用于代指各种妖怪。而“对联”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学形式,由上联和下联组成,讲究对仗工整、意义相关。对于问题中提到没有具体上下联内容和对联出现情境的限制,因此无法...

魑魅魍魉四小鬼对联是谁对的?
答:八国联军时中国官员对给侵略者听的。完整的为“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把边。”这四字按顺序读:chī mèi wǎng liǎng,今天也已经被当作成语使用,即在古代特指传说中害人的鬼怪的统称,现指形形色色的坏人。相关信息:关于“魑魅魍魉”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

“伪为人,龙衣袭,魍魉魑魅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成拿。”其上联是什么...
答: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长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魉,都是木、石、禽、兽变的。魑魅魍魉,原意为”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这里是鬼的聚居地.鬼界入口位于镬铎岛,有魑,魅,魍,魉四小鬼镇守.魑,喻氏,魅,李氏,魍,王氏,魉,梁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