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国时期的法币不值钱? 为什么民国时期的法币不值钱 民国时期的钱币那时候

作者&投稿:卫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法币最开始是蛮值钱的!之后才一路贬值的。

这期间发生了不少的事件……

  1. 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一路雪崩(直到台儿庄战役),这就意味着税收系统大面积缩水;

  2. 在国统区日益缩小的同时,沦陷区禁用法币;各省军阀,以及共区亦发行了自己的货币;1942年国统区自己也发行了关金券,这就意味着法币发行额即便不变,流通区域也在进一步快速压缩,钱不值钱。

  3. 客观上日和日伪主动挑起货币战,这令全球基本没有任何一个货币独善其身。不通胀的货币是不存在的。

  4. 抗战胜利后,统一货币的进程中,国党错误估计了占领地的交换比率,原本最多1:80的比例硬搞出了1:200,这造成了旧沦陷区变相经济掠夺以及更为恶劣的通膨和经济混乱

  5. 理论上生产力高的农村物资及时涌入城市,完成物资交换,可以一定程度消弭通膨。然而共占区多为农村,国党还对各根据地经济封锁,终令物资交换这条路也化为泡影。

所以,法币逐渐钱不值钱,丧失储存和交换手段,是5个因素依次累加的,前3个不能归咎于任何人,非要归咎就该问发起战争的人。但第4和5个因素,就应该指出国民政府调整货币能力太差了,这才造成了后期的法币才不值钱!



刚开始的时候法币购买力还行,因为战争原因,大量发行货币,通货膨胀,恶性循环。导致经济崩溃。

民国时期钱币种类:
1、大洋(现大洋),即银元,旧时使用的银质硬币,圆形,价值相当于七钱二分白银。
北洋政府于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颁布了《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根据这一条例规定,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先后由天津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币(俗称袁大头)(图六)。袁币成色为银89%、铜11%,这种新银元制作精良,重量、成色也都能遵守《国币条例》之规定,即一枚银元,其实际重量、成色与法定重量、成色相比,均不逾3‰,所以发行以后,人民乐为行使,不论通商口岸及内地,均能顺利通行。到1915年8月,就在上海取代了龙洋的地位。

2、法币,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1935年11月4日,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的银圆。各金融机关和民间储藏之白银、银元统由中央银行收兑,同时规定法币汇价为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

3、关金券 。民国31年4月至37年8月发行,关金券1元合法币20元,与法币同时流通。

4、金圆券。民国37年8月起流通,金圆券1元收兑法币300万元。

5、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淮南银行票券。淮北地方银号券。大江银行票券。华中币。中州币。北海币。

6、一些地方政府发行的货币,还有一些外国钱币,荷兰“马剑洋”、葡萄牙“十字”、奥地利“双鹰”、墨西哥“鹰洋”。云南的半开银元等等。

7、日伪占领区。军用票。华兴券。中储券。

看你有没有遇到别人搜价格高的吧,有些人就不要买,有些人就要买。

为什么民国时期的法币不值钱~

  原因:因国民党政府大量发行,引发恶性通胀,导致法币急剧贬值。

  法币是在中国1935年起由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定货币。法币的发行,结束了中国使用接近五百年的银本位币制。法币后来因大量发行引发恶性通胀,在1948年由金圆券取代。

  货币背景
  国民政府在1928年北伐统一中国后,开始逐步施行货币改革,计划主要由宋子文及孔祥熙负责推行。最先步骤是透过行政命令,以官股入股中国银行及交通银行,变相将其控制权改为完全国有(原先已是官方开办的银行,已是半官办)。加上国民政府原有之中央银行,国民党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银行业。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总统为讨好国内产银州的议员,在1934年通过“购银法案”,由财政部购入白银作为储备,顿时引起国际银价高涨。中国当时为第三大银本位国家,即时出现白银外流,通货收缩,引发利率急速上升,部分银行钱庄倒闭。于是货币改革成为国家理财当务之急。
  货币结局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

  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到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1937年抗日战争前,法币的总发行量不超过14亿元。1937年抗战开始至1941年英美参战前,日本为破坏中国后方经济,在日占区强行以日本发行之货币收兑法币,再加上以走私物资套得法币,送往上海兑取国民政府的外汇。国民政府分别从英国及美国得到超过一千万英镑及五千万美元贷款,但仍不足支持法币汇价。至1940年起,取消无限制外汇买卖。于是法币的价值开始下跌。
  对日抗战期间,财政支出增加,法币大量发行。到了战后已发行至5569亿元,比战前增加约四百倍。1946年后,法币的发行量更加大增,由抗战胜利时的5569亿上升至1948年8月的604兆元,三年间增加超过一千倍,造成了民间的恶性通货膨胀。当时曾经有造纸厂以低面额的法币作为造纸的原料而获利。宋子文为行政院长时,试图以金融政策稳定法币,抛售库存黄金购回法币。但因为法币发行量仍在增加而没有得到成果。1948年5月后,由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长,王云五被任为财政部长,开始筹划另一次货币改革,以金圆券取代法币。
  货币评价
  有人认为:由国家银行发行,以国家信用保证的法币,使货币与价格波动的贵重金属脱钩,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进步的金融制度改革;亦是现代国家金融体制下应有的特征。法币发行,统一了国内的货币,而通货发行的控制权落在政府手中,国内白银等硬货币,亦因此集中到政府手上。对于时维持抗战时中国的财政,法币有不可少的功劳。但实施的实际效果是,官办的银行掠夺了民间的财富,使民众的储蓄化为乌有。

巨量的印钱啊

民国纸币值钱吗?
答:这是民国时期的中央银行法币壹万元纸钞,法币在民国末期因通货膨胀大贬值,法币的购买力,100元法币,1937年可买一头耕牛或两头黄牛,1938年值一头黄牛,1939年值一头猪,1941年值面粉一袋,1943年值一只鸡,1945年值鸡蛋2个,1946年值肥皂六分之一块,1947年值煤球1个,1948年5月值大米0.002416两(...

民国法币
答:民国法币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应对战争带来的经济压力,国民政府决定改革货币制度,发行法币来取代之前的银本位货币。法币的发行是基于政府的信用,不与任何金属挂钩,因此其价值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和经济状况。民国法币的发行带来了许多影响。首先,它使得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得到了改善,因为政府...

民国法币
答:法币是“法定货币”或“法偿币”的简称。国家以法律形式赋予其强制流通使用的货币。其中,主币为无限法偿币,可以自由铸造;辅币为有限法偿币,国家实行限制铸造。旧中国1935年11月4日至1948年8月19日流通货币的名称。旧中国长期采用银本位制,1933年4月“废两改元”以前,实际上是银两与银元并用。“废...

1948年的民国法币是否适合作为价值储藏工具?原因是什么?
答:适合。1948年的民国法币适合作为价值储藏工具,因为1948年的民国法币还是值得收藏起来的,虽然它的价值不是特别值钱,但是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另外“民国纸币”的种类有很多,要学会区分不同的版式类型。

民国法币运动是不好的吗?
答:但民国的法币生不逢时,因为它流通的时候国家大体都处于战争状态,它是战时货币。国家四分五裂大量地区被日寇占据,经济无法得以发展,税收无法保证,又因为战争所以军费开支非常浩大,国家没钱应付开支,只能凭空印钞票来应对。这样就造成了市场上流通的钱数量上与商品不匹配,钱多东西少,钱自然而然就不...

民国时期200块钱等于现在多少钱
答:民国时期35年之前的200元银元抵现在10000元左右。一元银元约值现在40~60元不等,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价值有所波动。1937年200元民国法币购买力约值现在人民币5425元。1914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推出的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为中华民国国币;法币:1933年:国民政府规定银元为法币,银两不再使用,并委托中央...

...有孙中山头像的中华民国三十四年面值500员的法币,不知道值多少钱...
答:民国34年发行的孙像500元面值的法币有中央厂上海印制,中央厂印制,美商保安公司印制3个版本目前市场全品价格大约在50-80元左右,要是品相不好就要大打折扣,只有3元-10元不等。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印孙中山法币1000元价值多少钱?
答:中央银行民国34年法币百城版正面红,反面蓝。图案是复兴关。下品50,中品80,上品200,全新400。

民国的货币为什么印着重庆二字?发行时间1941年,
答:当时法币有的券种是有地名的。一般是限定地区流通,比如上海什么的。30年是1941年,抗战时期,为了和沦陷区的法币做区别。因为当时沦陷区法币很不值钱,日本人印了很多假的。主要推广他们的中储券。

我有民国时孙中山的10元,20元,2000元不等的纸币,不知道有没有收藏价...
答:很遗憾,民国纸币没有收藏价值。发行量达,存世量多,不具备收藏价值。品相好的,最多200,普通的不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