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三国演义》张松过目不忘是哪集 三国演义电视剧里面张松

作者&投稿:楚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张松求见曹操,遇到杨修,故而有此试探之事。
电视剧《三国演义》集在:杨修见张松恃才傲物,想折服他,便取出曹操撰写的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瞧瞧。张松有过目不忘之能,阅毕大笑说:“这书的内容我们蜀地的小孩子也能背诵,这哪是什么《新书》根本就是战国时代无名氏所作,被曹丞相抄袭窃取。”
杨修不信,张松当场把曹操的兵书倒背如流,一字不错。杨修不相信曹操是文抄公,可见张松记忆力之强。

新三国还是旧三国啊

张松献图

在三国演义中张松出现在第几集~

张松,刘璋的部下,益州别驾,为人短小,放荡不治节操,然而很有才干;他认为刘璋暗弱,在他~ 演义传记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张松(张炬饰)张松,字永年,蜀郡 《新三国》中的张松~

-- 派派小说论坛为您解答

  松观其题曰《孟德新书》。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共一十三篇,皆用兵之要法。松看毕,问曰:"公以此为何书耶?"修曰:"此是丞相酌古准今,仿《孙子》十三篇而作。公欺丞相无才,此堪以传后世否?"松大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修曰:"丞相秘藏之书,虽已成帙,未传于世。公言蜀中小儿暗诵如流,何相欺乎?"松曰:"公如不信,吾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修大惊曰:"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

  三国志武帝纪中并没有记载过曹操写这样一本书 这个名字多半是后世杜撰来的 张松那个故事更是胡编乱造

  曹操是写过一本兵书 叫 可以说是他对孙子兵法的批注 据说诸葛亮学习的 就是曹操的这本书


  序〉

  操闻上古弧矢之利,《论语》:「足兵。」《尚书》:「八政曰师。」《易》曰:「

  师贞,丈人吉。」《诗》曰:「王赫斯怒,爰征其旅。」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

  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圣人之

  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着深已。审计重举,明画深

  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计篇〉

  〔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计於庙堂也。〕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

  一曰道,

  〔曹操曰:谓导之以教令。〕

  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

  生,民弗诡也。

  〔曹操曰:危者,危疑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顺逆,兵胜也。

  〔曹操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吾民

  也。』〕

  地者:高下、广狭、远近、险易、死生也。

  〔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利也。论在〈九地〉篇中。〕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曹操曰:将宜五德备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曹操曰:曲制者,部曲、旗帜、金鼓之制也。官者,五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主用

  者,主军费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则胜也。索其情者,胜负之情。〕

  曰:主孰贤?将孰能?

  〔曹操曰:道德、智能。〕

  天地孰得?

  〔曹操曰:天时、地利。〕

  法令孰行?

  〔曹操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曹操曰: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曹操曰:不能定计,则退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曹操曰:常法之外也。〕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曹操曰:制由权也,权因事制也。〕

  兵者,诡道也。

  〔曹操曰: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曹操曰:欲进而治去道,若韩信之袭安邑,陈舟临晋而渡於夏阳也。〕

  故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

  〔曹操曰:敌治实,须备之也。〕

  强而避之,

  〔曹操曰:避其所长也。〕

  怒而桡之;

  〔曹操曰:待其衰懈也。〕

  (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

  〔曹操曰:以利劳之。〕

  (亲而离之)

  〔曹操曰:以间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曹操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

  此兵家之胜,不可预传也。

  〔曹操曰: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故料敌在心,察

  机在目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败,况

  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曹操曰:以吾道观之矣。〕


  〈作战篇〉

  〔曹操曰: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於敌也。〕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

  〔曹操曰:驰车,轻车也,驾驷马;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车驾四马,率三万军,

  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车驾牛

  。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带甲十万,士卒数也。〕

  千里而馈粮,

  〔曹操曰:越境千里。〕

  则外内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财,车甲之奉:费日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曹操曰:谓购赏犹在外之也。〕

  其用战: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屈力,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曹操曰:钝,弊也;屈,尽也。〕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久。

  〔曹操曰:虽拙,有以速胜。未睹者,言无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则不能得用兵之利矣。


  故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再载;

  〔曹操曰:籍,犹赋也。言初赋民,便取胜,不复归国发兵也。始用粮,后遂因食於敌,

  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也。〕

  取用於国,因粮於敌:故军食可足也。

  〔曹操曰:兵甲战具,取用於国中,粮食则因敌也。〕

  国之贫於师者:远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

  〔曹操曰:军行已出界,近於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

  财竭则急於丘役。屈力中原,内虚於家,百姓之费,十去其六。

  〔曹操曰:丘,十六井也。百姓财殚尽而兵不解,则运粮尽力於原野也。十去其七者,所

  破费也。〕

  公家之用:破车疲马,甲胄矢弩,戟楯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七。

  〔曹操曰: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长毂车也。〕

  故智将务食於敌,食敌一锺,当吾二十锺;[上艹下忌][上艹下干]一石,当吾二十石

  。

  〔曹操曰:[艹忌],豆[禾皆]也;[禾干],禾槁也。石,百二十斤也。转输之法,费二十

  石乃得一石。〕


  故杀敌者,怒也;

  〔曹操曰:威怒以致敌。〕

  取敌者,货也。

  〔曹操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

  〔曹操曰:以车战能得敌车十乘已上,赏赐之。不言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者赏之,而言赏得

  者何?言欲开示赏其所得车之卒也。陈车之法:五车为队,仆射一人;十军为官,卒长一

  人;车满十乘,将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别言赐之,欲使将恩下及也。或曰:言使自有车

  十乘已上与敌战,但取其有功者赏之,其十乘已下,虽一乘独得,余九乘皆赏之,所以率

  进励士也。〕

  而更其旌旗;

  〔曹操曰:与吾同也。〕

  车杂而乘之,

  〔曹操曰:不独任也。〕

  卒共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曹操曰:益己之强。〕

  故兵贵速,不贵久。

  〔曹操曰: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而国安危之主也。

  〔曹操曰:将贤则国安也。〕


  〈谋攻篇〉

  〔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曹操曰:兴师深入长驱,拒其都邑,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得之,为

  次也。〕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曹操曰:《司马法》曰:「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曹操曰:五百人为旅。〕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曹操曰:自校以上至百人也。〕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曹操曰:百人以下至五人。〕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

  〔曹操曰:未战而敌自屈服。〕


  故上兵伐谋,

  〔曹操曰:敌始有谋,伐之易也。〕

  其次伐交,

  〔曹操曰:交,将合也。〕

  其次伐兵,

  〔曹操曰:兵形成也。〕

  其下攻城。

  〔曹操曰:敌国已收其外粮城守,攻之为下也。〕

  攻城之法:修橹、轒轀,其器械,三月而止也;距、闉,又三月然后已。

  〔曹操曰:修,治也。橹,大楯也。轒轀者,轒床也;轒床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

  。具,备也。器械者,机关攻守之总名,飞楼云梯之属。距闉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其

  城也。〕

  将不胜心之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曹操曰:将忿不待攻器成,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必杀伤士卒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破人之国而非久也,

  〔曹操曰:毁灭人国,不久露师也。〕

  必以全争於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曹操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於天下,则不顿兵挫锐也。〕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曹操曰:以十敌一,则围之,是谓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操所以倍兵围

  下邳,生擒吕布也。〕

  五则攻之,

  〔曹操曰: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

  倍则分之,

  〔曹操曰: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

  敌则能战之,

  〔曹操曰:己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奇伏以胜之。〕

  少则能守之,

  〔曹操曰:高壁坚垒,勿与战也。〕

  不若则能避之。

  〔曹操曰:引兵避之也。〕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曹操曰:小不能当大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强,

  〔曹操曰:将周密,谋不泄也。〕

  辅隙则国弱。

  〔曹操曰:形见於外也。〕

  故君之所以患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

  ,是谓縻军。

  〔曹操曰:縻,御也。〕

  不知军中之事,而同军中之政,则军士惑矣。

  〔曹操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

  不知三军之任,而同三军之权,则军士疑矣。

  〔曹操曰:不得其人也。〕

  军士既惑既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曹操曰:引,夺也。〕


  故知胜有五: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胜。

  知众寡之用,胜。

  上下同欲,胜。

  〔曹操曰:君臣同欲。〕

  以虞待不虞,胜。

  将能而君不御,胜。

  〔曹操曰:《司马法》曰:「进退惟时,无曰寡人」。〕

  此五者,胜之道也。

  〔曹操曰:此上五事也〕

  故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形篇〉

  〔曹操曰: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


  孙子曰:

  昔善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

  〔曹操曰:守,固备也。〕

  可胜在敌。

  〔曹操曰:自修治,以待敌之虚懈也。〕

  故善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可胜。故曰:胜可知,

  〔曹操曰:见成形也。〕

  而不可为也。

  〔曹操曰:敌有备故也。〕

  不可胜,守;

  〔曹操曰:藏形也。〕

  可胜,攻也。

  〔曹操曰:敌攻己,乃可胜。〕

  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曹操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所以攻者,力有余。〕

  昔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动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全胜也。

  〔曹操曰:喻其深微。〕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者也;

  〔曹操曰:当见未萌。〕

  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者也。

  〔曹操曰:争锋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视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曹操曰:易见闻也。〕

  所谓善者,胜易胜者也。

  〔曹操曰:原微易胜,攻其可胜,不攻其不可胜也。〕

  故善者之战,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曹操曰: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也。〕

  故其胜不殆,

  不殆者,其所措胜,胜败者也。

  〔曹操曰:察敌必可败,不差忒也。〕

  故善者,立於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曹操曰:有谋与无虑也。〕


  故善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正。

  〔曹操曰:善用兵者,先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

  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曹操曰: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

  地生度,

  〔曹操曰:因地形势而度之。〕

  度生量,量生数,

  〔曹操曰:知其远近广狭,知其人数也。〕

  数生称,

  〔曹操曰:称量己与敌孰愈也。〕

  称生胜。

  〔曹操曰:称量之故,知其胜负所在也。〕

  故胜兵如以镒称铢,败兵如以铢称镒。

  〔曹操曰:轻不能举重也。〕

  称胜者战民也,如决积水於千仞之隙,形也。

  〔曹操曰:八尺曰仞。决水千仞,其势疾也。〕


  〈势篇〉

  〔曹操曰:用兵任势也。〕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术是也。

  〔曹操曰:部曲为分,什伍为数。〕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曹操曰: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奇正是也。

  〔曹操曰: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实虚是也。

  〔曹操曰:以至实击至虚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曹操曰:正者当敌,奇兵击不备。〕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

  无竭如河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

  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

  色不过五,

  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

  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曹操曰:自无穷如天地已下,皆以喻奇正之无穷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势也;鸷鸟之击,至於毁折者,节也。

  〔曹操曰:发起击敌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

  〔曹操曰:险,疾也。〕

  其节短:

  〔曹操曰:短,近也。〕

  势如[弓广]弩,节如发机。

  〔曹操曰:在度不远,发则中也。〕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

  〔曹操曰:乱旌旗以示敌,以金鼓齐之也。〕

  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曹操曰:车骑转也。形圆者,出入有道,齐整也。〕

  乱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强。

  〔曹操曰:皆毁形匿情也。〕

  治乱,术也;

  〔曹操曰:以部曲分名数为之,故不可乱也。〕

  勇怯,势也;

  强弱,形也。

  〔曹操曰:形势所宜。〕

  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

  〔曹操曰:见羸形也。〕

  予之,敌必取之。

  〔曹操曰:以利诱敌,敌远离其垒,而以便势击其空虚孤特也。〕

  以正动之,以奇待之。

  〔曹操曰:以利动敌也。〕


  故善战者,求之於势,弗责於民,故能释民而任势。

  〔曹操曰:求之於势者,专任权也。不责於人者,权变明也。〕

  任势者,其战民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曹操曰:任自然势也。〕

  故善战者战民也,如转圆石於千仞之山,势也。


  〈实虚篇〉

  〔曹操曰:能虚实彼己也。〕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战者佚,

  〔曹操曰:力有余也。〕

  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

  〔曹操曰:诱之以利也。〕

  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

  〔曹操曰: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

  故敌佚能劳之,

  〔曹操曰:以事烦之。〕

  饱能饥之者,

  〔曹操曰:绝其粮道。〕

  (安能动之)

  〔曹操曰:攻其所爱,出其必趋,使敌不得不救也。〕

  出於其所必趋也;

  行千里而不畏,行无人之地也。

  〔曹操曰: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击其不意。〕

  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所守;善守者,敌不知所攻。

  〔曹操曰:情不泄也。〕

  微乎微乎,故能隐於常形;神乎神乎,故能为敌司命。


  进不可迎者,冲其虚也;退不可止者,远而不可及也。

  〔曹操曰:卒往进攻其虚懈,退又疾也。〕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曹操曰:绝其粮道,守其归路,攻其君主也。〕

  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

  〔曹操曰:军不欲烦也。〕

  敌不得与我战者,诈其所之也。

  〔曹操曰: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敌疑也。〕


  故善将者,形人而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而为一,敌分而为十,是以十击一也。

  我寡而敌众:能以寡击众,则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则敌之所备者多;所备者多,则所战

  者寡矣。

  备前者后寡,备后者前寡;备左者右寡,备右者左寡;无不备者无不寡。寡者,备人

  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曹操曰: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以备我也。〕


  知战之日,知战之地,千里而战;

  〔曹操曰:以度量知空虚会战之日。〕

  不知战之日,不知战之地,则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

  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哉!

  〔曹操曰:越人相聚,纷然无知也。或曰:吴越,雠国也。〕

  故曰:胜,可擅也;敌虽众,可无斗也。故积之而知动静之理,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计之而知得失之策,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曹操曰:角,量也。〕


  形兵之极,至於无形;则深间弗能窥也,智者弗能谋也。

  因形而措胜於众,众不能知,

  〔曹操曰:因敌形而立胜。〕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曹操曰:不以一形胜万形。或曰:不备知也。制胜者,人皆知吾所以胜,莫知吾因敌形

  而制胜也。〕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於无穷。

  〔曹操曰:不重复动而应之也。〕

  夫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走下;兵胜,避实而击虚。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

  胜。

  兵无成势,无恒形,能与敌化,之谓神。

  〔曹操曰:势盛必衰,形露必败,故能因敌变化,取胜若神。〕

  五行无恒胜,四时无常立;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曹操曰:兵常无势,盈缩随敌。〕


  〈军争篇〉

  〔曹操曰:两军争胜。〕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於君,

  合军聚众,

  〔曹操曰:聚国人,结行伍,选部曲,起营陈也。〕

  交和而舍,

  〔曹操曰: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

  交和。〕

  莫难於军争。

  〔曹操曰:从始受命,至於交和,军争为难也。〕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曹操曰:示以远,迩其道里,先敌至也。〕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计者也。

  〔曹操曰:迂其途者,示之远也。后人发,先人至者,明於度数,先知远近之计也。〕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曹操曰:善者则以利,不善者则以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

  〔曹操曰:迟不及也。〕

  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曹操曰:置辎重,则恐捐弃也。〕

  是故,絭甲而趋利,则日夜不处,

  〔曹操曰:不得休息。〕

  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上将;劲者先,疲者后,则十一以至。

  〔曹操曰:百里争利,非也;三将军皆以为擒。〕

  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法以半至。

  〔曹操曰:蹶,犹挫也。〕

  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曹操曰:道近至者多,故无死败也。〕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曹操曰:无此三者,亡之道也。〕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

  〔曹操曰:不知敌情者,不能结交也。〕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曹操曰:高而崇者为山,众树所聚者为林,坑堑者为险,一高一下者为阻,水草渐洳者

  为沮,众水所归而不流者为泽。不先知军之所据及山川之形者,则不能行师也。〕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变者也。

  〔曹操曰:兵一分一合,以敌为变也。〕

  故其疾如风,

  〔曹操曰:击空虚也。〕

  其徐如林;

  〔曹操曰:不见利也。〕

  侵掠如火,

  〔曹操曰:疾也。〕

  不动如山;

  〔曹操曰:守也。〕

  难知如阴,

  动如雷霆;

  指向分众,

  〔曹操曰:因敌而制胜也。〕

  廓地分利;

  〔曹操曰:广地以分敌利也。〕

  悬权而动,

  〔曹操曰:量敌而动也。〕

  先知迂直之道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是故,《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鼓金;视不相见,故为旌旗。」是故,昼战多

  旌旗,夜战多鼓金。

  鼓金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已专,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三军可夺气,

  〔曹操曰:左氏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溃。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溃,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整整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曹操曰:正正,整齐也;堂堂,大也。〕

  故用兵:高陵勿向,饵兵勿食,穷寇勿迫,锐卒勿攻;

  背丘勿迎,佯北勿从,围师遗阙,

  〔曹操曰:《司马法》曰:「围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归师勿遏,此用众之法也。


  〈九变篇〉

  〔曹操曰:变其正,得其所用有九也。〕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绝地无留,

  〔曹操曰:无久止也。〕

  衢地合交,

  〔曹操曰:结诸候也。衢地,四通之地。〕

  覆地无舍,

  〔曹操曰:无所依也。水毁曰圯。〕

  围地则谋,

  〔曹操曰:发奇谋也。〕

  死地则战。

  〔曹操曰:殊死战也。〕

  途有所不由,

  〔曹操曰:隘难之地,所不当从;不得已从之,故为变。〕

  军有所不击,

  〔曹操曰:军虽可击,以地险难久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则利薄,困穷之兵,必死战也。

  〕

  城有所不攻,

  〔曹操曰:城小而固,粮饶,不可攻也。操所以置华费而深入徐州,得十四县也。〕

  地有所不争,

  〔曹操曰:小利之地,方争得而失之,则不争也。〕

  君令有所不行。

  〔曹操曰:苟便於事,不拘於君命也。〕

  故将通於九变之利,知用兵矣。

  将不通於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

  能得人之用矣。

  〔曹操曰:谓下五事也。九变,一云五变。〕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於利害。

  〔曹操曰: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当难行权也。〕

  杂於利,故务可伸;

  〔曹操曰:计敌不能依五地为我害,所务可信也。〕

  杂於害,故患可解也。

  〔曹操曰:既参於利,则亦计於害,虽有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以害,

  〔曹操曰:害其所恶也。〕

  役诸侯以业,

  〔曹操曰:业,事也,使其烦劳,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

  趋诸侯以利。

  〔曹操曰:令自来也。〕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不可攻也。

  〔曹操曰:安不忘危,常设备也。〕


  故将有五危:

  必死可杀,

  〔曹操曰:勇而无虑,必欲死斗,不可曲挠,可以奇伏中之。〕

  必生可虏,

  〔曹操曰:见利畏怯不进也。〕

  忿速可侮,

  〔曹操曰:疾急之人,可忿怒侮而致之也。〕

  洁廉可辱,

  〔曹操曰:廉洁之人,可污辱致之也。〕

  爱民可烦。

  〔曹操曰:出其所必趋,爱民者,必倍道兼行以救之,救之则烦劳也。〕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军篇〉

  〔曹操曰:择便利而行也。〕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

  〔曹操曰:近水草,便利也。〕

  视生处高,

  〔曹操曰:生者,阳也。〕

  战降无登:

  〔曹操曰:无迎高也。〕

  此处山之军也。敌若绝水,必远水;

  〔曹操曰:引敌使渡。〕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於水汭,令

三国里张松是怎么死的
答:张松是被刘璋斩杀的。张松是三国时期刘璋领导下的一位谋士,他在刘璋的领导下名声很差。然而,由于刘璋太软弱,张松终于选择了卖家来寻求荣誉。起初他想依靠曹操,不幸的是,曹操没有接受他,他转而依赖刘备,为刘备占领宜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后来被刘璋发现,并被刘璋杀害。

《三国演义》中“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的人是
答:建安十七年(212年),张松暗助刘备,被其兄张肃所告发,刘璋怒而将他斩杀。《三国演义》里,刘璋听到说张鲁有意攻打他的益州,找张松商议。张松请命去说服曹操,合力攻打张鲁,但是由于长相和傲气使得曹操不满,后来,杨修欲羞辱他,替曹操出气。杨修拿出曹操的《孟德新书》炫耀。不想张松只看一边便可背诵...

《三国演义》中,张松这个人你从情义和其它方面,如何去看这个人呢?_百...
答:但大势已去,刘备终于形成了西川汉中和荆州部分的一片区域,与曹操孙权平分天下,形成了三国。张松虽然有才,但为人不可取,无情无义,私交外部势力,引狼入室卖主求荣。除了这些不良劣迹,估计家庭关系也不会很好,否则其亲兄长也不会告发他。他机关算尽谋取个人地位,但无命享有,也算是一种报应。

三国迷请进
答:于是,曹操把自己的《孟德新书》撕得粉碎。“洪大夫问:“曹操真的抄袭《孙子十三篇》吗?”我答:“其实,压根儿没有《孙子十三篇》这部书。那是由于张松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尽管一目十行,但是能够过目不忘,所以能够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洪大夫说:“《三国演义》是小说,作者罗贯中笔下的张松...

《三国演义》中张松为何一定要把地图献给刘备
答:第二就是过目不忘,倒背如流。关于张松如何伶牙俐齿,不讨曹操的欢喜,又如何聪明机智,历史上记载的并不是很多,而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就有相当精彩生动的描绘。除了关于张松逞口舌之快,如何揭曹操疮疤,还描述了张松过目不忘的特异功能。综上所述张松确为杨修一样的才华之士,但自己密事不...

三国演义电视剧里面张松
答:"松曰:"公如不信,吾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修大惊曰:"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三国志武帝纪中并没有记载过曹操写这样一本书 <孟德新书>这个名字多半是后世杜撰来的 张松那个故事更是胡编乱造 曹操是写过一本兵书 叫<孙子略解> 可以说是他对...

赏析一个三国人物,,250分!可追加50
答:建安十六年,曹操西讨汉中张鲁。关西诸将疑操欲对其不利,遂以马超、韩遂二将为首起兵抗曹。两军在潼关对峙月余,最后曹操以离间计引起马超、韩遂二人不和。关西军大败,马超逃至凉州。马超兵败后重整旗鼓,攻打陇西一带。其后兵败投靠张鲁。而曹操亦于建安十七年诛杀其父马腾,夷其三族。三国演义中,...

三国演义中张松归刘备了吗
答:后来,刘备假意离开益州,张松写信劝阻,被兄长张肃发现并告发,被杀。演义传记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张松(张炬饰)张松,字永年,蜀郡人,刘璋的部下,益州别驾,三国演义第60回登场。张松长得额?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言语有若铜钟,但很有才干,可过目不忘。张松奉命出使许都,结果不...

张松别驾是什么官
答:3. 张松曾将绘制的四川山川地图和军情献给刘备,这一行为常被描述为卖主求荣。4. 在《三国演义》中,刘璋派遣张松出使曹操,但由于张松的相貌问题,曹操并未接见他。5. 张松因此受到曹操的侮辱,并差点被杀,幸得杨修救助。6. 尽管张松貌不惊人,但《三国演义》特别强调了他的过目不忘之才,显示了...

历史上都有哪些过目不忘的人
答:东汉:王充,唐朝:常敬忠,崔涓,三国:张松,王粲等人过目不忘,记忆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