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庭院组合方式 中国古建筑庭院布局的特点?

作者&投稿:宇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建筑庭院组合方式为亭、台、楼、榭。

庭院指建筑物包括亭、台、楼、榭,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通称为庭或庭院。即一个建筑的所有附属场地、植被等。

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独一无二地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扩展资料:

先秦两汉的庭院建筑风格亦比较侧重于阳刚壮美的表现,其形象追求的是宽大崇高,其细部追求的是错采镂金,就是与正规建筑互补。

理应表现出阴柔秀美的园林,也追求景多景全,园中高台林立,奇卉珍禽毕呈。正像前汉大赋中所描写的那样,此时的苑圃花园气派宏大,包罗万象,尽量显示豪华富有。

而没有后世园林的诗情画意和韵味含蓄,因此从阴阳合德刚柔相济的审美观念来看,此时的建筑艺术是稚气的,过分显露的,是对外在世界一种较为粗拙的、物质的把握。

历史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动乱的社会政治使大批士人自觉地与现实社会保持着距离,谈玄之风兴起,并尊《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流风所及。

也给两汉以来较为正统沉闷的艺术理论注入了新的生气,反映在建筑上,朴素,雅洁,宁静自然的村居园林发展很快,作为对广殿高楼的补充,它们妥帖地表现了秀丽、自然的阴柔之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庭院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 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这种四合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留下来的,而且现在仍然沿用着。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四合院的院门,大都采用木板大门。厚厚的木板制成的大门一端,上下都放在轴心里,左右旋转,可以关开闭合,安全、可靠。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厢房,一般都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当然,在南北、东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这种耳房,有的用来储存粮食,成为粮库及其它库房,也有的做厨房,还有一个角落,一般是西南角为厕所,而东南角,则大都是院子的大门,这种四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县城及其附近的农村是较为普遍的。也有一些地方的院落,大门是开在南向中央的。

北方的四和院实际上按五行来排列,首先是正房座北朝南,属壬癸水;依次是东厢房甲的乙木西厢房庚辛金…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中国建筑体系以木构架结构为主体进行组合,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这种庭院与组群的布局原则,采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也有自由组合方式。
  一般庭院布局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在纵轴线上先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的左右两侧,依着横轴线以两座体形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峙,构成三合院;或在主要建筑的对面,再建一座次要建筑,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庭院,称为四合院。四合院的四角通常用走廊、围墙等将四座建筑连接起来,成为封闭性较强的整体。这种布局方式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下,便于安排家庭成员的住所,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同时,也为了保证安全、防风、防沙,或在庭院内种植花木,造成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从夏商时期开始,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在气候悬殊的辽阔土地上,广泛使用这种四合院的布局方法。
  另一种四合院则在纵轴线上建立主要建筑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在院左右两侧,用回廊将前后建筑合二为一,因而称为“廊院”。这种以回廓与建筑相组合的方法,可起到艺术上大小、高低与虚实、明暗的对比效果,同时回廊各间装有直棂窗可向外眺望,扩大空间感。它的使用范围,自汉至宋、金,仅见于宫殿、祠庙、寺、观和较大的住宅。其中唐宋两代大型廊院的组合相当复杂,主要建筑位于院子的后端中央,其平面有纵长、工字或横长房屋,或在其左右加二朵殿,并在院子左右回廊间建有殿堂或楼阁。但也有建主要建筑一、二座在院子中央,左右各翼以横廊将纵深的庭院划分为前后二院或前、中、后三院的。不过唐代后期又出现具有廊庑的四合院,它保留廊院的一部分特点,使用面积较大,显然比廊院更切合实用,所以从宋朝起,宫殿庙宇等采用廊庑的逐渐增多,而廊院减少。明清两代以四合院为主组合的建筑中,带廊庑的形式依然承袭存在,院落具有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格局。
  随着人口的发展,一个庭院建筑已不能满足需要时,往往采取纵向扩展、横向扩展、或纵横双方都扩展的方式,构成各种组群建筑。第一种纵向扩展的组群结构,首见于夏商时期的宫室遗址中,是最广泛使用的布局方法。它的特点是沿着纵轴线,在主要庭院的前后布置若干不同平面的庭院,构成深度很大而又富于变化的空间。但纵向庭院过多,给横向交通带来不便,故以道路或小广场将纵向庭院划为二或三以上的组合,南北朝以来宫殿和大型庙宇常用这种手法布局。第二种横向扩展的组群结构,在中央主要庭院的左右,再建纵向庭院各一组或二组,而在各组之间以夹道解决交通和防火问题。这种方法自唐以来常在宫殿、庙宇衙署和大型住宅中采用。但也有不用夹道而在主要庭院的左右,以若干道横廊与两旁次要建筑相连接的方法,仅见于宋初寺庙中,以后未继续发展。第三种纵横双方扩展的组群结构,可以北京明清故宫为典型,就是从大清门经天安门、端门、午门至外朝三殿和内廷三殿,采取院落重叠的纵向扩展,与内廷左右的横向扩展部分相配合,形成规模巨大的组群。山西解州关帝庙也采取纵横双方扩展的方法组合,具有开阔的空间范畴。
  除上述各种布局方法以外,汉以来还有很多在纵横二轴线上都采取对称方式的组群。它和四合院建筑相反,以体形巨大的建筑为中心,周围以庭院环绕,再外用矮小的附属建筑、走廊或围墙构成方形或圆形外廓,如汉朝的礼制建筑、历代坛庙以及宋朝的金明池水殿等,但也有在其前部再加纵深组群的,如汉、宋的陵墓和清朝的承德普乐寺等。
  此外,如拉萨的布达拉官,依山势自下而上,用曲折的楼道和参差错落的平顶房屋与院落,烘托中央具有轴线和覆有屋顶的主要殿堂,形成十分壮丽的外观。建筑采取不位于同一轴线上的组群,以弯曲的道路、走廊、桥梁作为联系的工具,使地势和建筑成为一体,并配合地形组合,建造对称与不对称相结合的组群。至于中国园林虽多是不对称的平面布局,但帝王们的苑囿,为了朝觐与处理政务,仍建造一部分具有轴线的组群,如清朝遗留下来的北京西郊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就是例证。但在南方乡村和小城镇的民居中,有采用不求规整对称组合,平面和屋顶相连的建筑方法,在侗族、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使用比较广泛。
  

中国古代建筑的庭院与组群的布局遵循什么原则?~

中国古代建筑的庭院与组群的布局原则,由于受阶级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所支配,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其中多数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但也有纵横二轴线都是主要,以及一部分有轴线或完全没有轴线的例子。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天津首创装饰提醒您,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以是多间
  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顶。以后又出现了勾连搭、单坡顶、十字坡顶、盂顶、拱券顶、穹窿顶等许多形式。为了保护木构架,屋顶往往采用较大的出檐。但出檐有碍采光,以及屋顶雨水下泄易冲毁台基,因此后来采用反曲屋面或屋
  (三)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要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了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当一组庭院不能满足需要时,可在主要建筑前后延伸布置多进院落,在主轴线两侧布置跨院(辅助轴线)。曲阜孔庙在主轴线上布置了十进院落,又在主轴线两侧布置了多进跨院。它在奎文阁前为一条轴线,奎文阁以后则为并列的三条轴线。至于坛庙、陵墓等礼制建筑布局,那就更加严整了。这种严整的布局并不呆板僵直,而是将多进、多院落空间,布置成为变化的颇具个性的空间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进院落各不相同。第一进为横长倒座院,第二进为长方形三合院,第三进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进为横长罩房院。四进院落的平面各异,配以建筑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莳花植树,置山石盆景,使空间环境清新活泼,宁静宜人。
  (四)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
  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   台基和台阶本是房屋的基座和进屋的踏步,但给以雕饰,配以栏杆,就显得格外庄严与雄伟。屋面装饰可以使屋顶的轮廓形象更加优美。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五脊四坡,正脊两端各饰一龙形大吻,张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条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饰有九个琉璃小兽,增加了屋顶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门窗、隔扇属外檐装修,是分隔室内外空间的间隔物,但是装饰性特别强。门窗以其各种形象、花纹、色彩增强了建筑物立面的艺术效果。内檐装修是用以划分房屋内部空间的装置,常用隔扇门、板壁、多宝格、书橱等,它们可以使室内空间产生既分隔又连通的效果。另一种划分室内空间的装置是各种罩,如几腿罩、落地罩、圆光罩、花罩、栏杆罩等,有的还要安装玻璃或糊纱,绘以花卉或题字,使室内充满书卷气味。   天花即室内的顶棚,是室内上空的一种装修。一般民居房屋制作较为简单,多用木条制成网架,钉在梁上,再糊纸,称「海墁天花」。重要建筑物如殿堂,则用木支条在梁架间搭制方格网,格内装木板,绘以彩画,称「井口天花」。藻井是比天花更具有装饰性的一种屋顶内部装饰,它结构复杂,下方上圆,由三层木架交构组成一个向上隆起如井状的天花板,多用于殿堂、佛坛的上方正中,交木如井,绘有藻纹,故称藻井。   于建筑物上施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项装饰艺术。它原是施之于梁、柱、门、窗等木构件之上用以防腐、防蠹的油漆,后来逐渐发展演化而为彩画。古代在建筑物上施用彩画,有严格的等级区分,庶民房舍不准绘彩画,就是在紫禁城内,不同性质的建筑物绘制彩画也有严格的区分。其中和玺彩画属最高的一级,内容以龙为主题,施用于外朝、内廷的主要殿堂,格调华贵。旋子彩画是图案化彩画,画面布局素雅灵活,富于变化,常用于次要宫殿及配殿、门庑等建筑上。再一种是苏式彩画,以山水、人物、草虫、花卉为内容,多用于园苑中的亭台楼阁之上。
  (五)写意的山水园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它与中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一样,重在写意。造景家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筑表现某一艺术境界,故中国古典园林有写意山水园之称。从造景艺术创作来说,它摄取万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过观察、提炼,尽物态,穷事理,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以之表现自己的情思。赏景者在景的触发中引起某种情思,进而升华为一种意境,故赏景也是一种艺术再创作。这个艺术再创作,是赏景者借景物抒发感情,寄寓情思的自我表现过程,是一种精神升华,使人心性开涤,达到高一层的思想境界。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景的意境大体分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儒学讲求实际,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重视道德伦理价值和治理国家的政治意义,这种思想反映到园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老庄思想讲求自然恬淡和炼养身心,以静观、直觉为务,以浪漫主义为审美观,艺术上表现为自然境界。佛、道两教追求涅与幻想成仙,园林造景上反映为神仙境界。治世境界多见于皇家苑囿,如圆明园四十景中约有一半属于治世境界,几乎包含了儒学的哲学、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的全部内容。自然境界大半反映在文人园林之中,如宋代苏舜钦的沧浪亭,司马光的独乐园。神仙境界则反映在皇家园林与寺庙园林中,如圆明园中的蓬岛瑶台、方壶胜境、青城山古常道观的会仙桥、武当山南岩宫的飞升岩。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特征有三。其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其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其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往往动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成一个整体形象,从空间组合到色彩装饰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项都会整体效果。面举拆、屋角起翘,于是屋顶和屋角显得更为轻盈活泼。

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有哪些?
答:三、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一般为3~4层,最高为6层,包含庭院,可住50多户人家。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四、窑洞式住宅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

中国古典建筑有哪些式啊
答:中国的古建筑形式(一)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 中国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木结构的房屋多是低层(以单层为主),所以组群序列基本上是横向铺陈展开。空间的基本单位是庭院,共有3种形式: ①十字轴线对称, 主体建筑放在中央,这种庭院多用于规格很高、纪念性很强的...

中国古建筑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答: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2、单体造型 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3...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外观造型、建筑结构、群体布局、装饰色彩的资料...
答:(三)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

古代的建筑群为什么多是“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_百度知...
答: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及特点是什么?
答: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为什么讲究均匀对称
答:“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古代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平面作对称均齐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作用。这一格局成为中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中轴线对称的建筑观念虽然早在商周时代就开始,但最典型地代表这种中轴文化的当数明清的北京城和...

中国古代建筑六大特征
答:代表西方;黑色象征玄武,表北方;黄色象征龙,表示中央。05.对称式布局是中国古建筑传统庭院构成的主要方式,古建筑庭院包括宫殿型及寺庙型庭院,其基本上都是采用对称式布局模式。多变式布局主要在园林型庭院和居住型的庭院中,其布局的形式比较灵活、自由,并且在建筑组合上也不受任何条件限制。

中国宫殿的结构
答:古代建筑主要建筑结构形式:1、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

中国古代建筑宫殿艺术和园林艺术?
答:这说明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也可以作为巩固其政权的一种工具。萧何的这个看法,使以后历代帝王更加重视都城和宫殿建筑。所以,秦汉以后,宫殿建筑始终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惜许多宫殿建筑都已成为遗迹。现在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首推北京的故宫。整个故宫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