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

作者&投稿:恽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奈达的翻译理论:
一功能对等理论
1964年,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首次提出“动态对等”。他认为,“在动态对等中,译者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随后,因“动态”一词含义模糊,容易引起误解。1986年,奈达在其著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将“动态对等”这一概念转换为“功能对等”。
传统的翻译理论聚焦于“直译”“意译”的争论,这些问题都是在翻译实践中提出的具体问题。而奈达则着重于翻译的功能用途,强调翻译应该结合语言学和文化背景,其理论打破了不同语言之间形式结构差异所造成的束缚,强调翻译的交际作用,让翻译为译文读者服务,按照译文是否能让读者看得懂、理解作为译文的评价标准。
1)摆脱传统词性束缚
一谈到词性,我们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套根深蒂固的语法规则。我们对这些语法规则如数家珍,熟练掌握。受英语语法结构的影响,有人会将Shewasablyassisted译成“她被鼎力地帮助了”因为ably作为副词,修饰了assist这一动词。将Hersweetfacegetseveryone’sattention译成”她的甜美的脸蛋得到了大家的注意。”像这种例子数不胜数,英语语言学习者不敢违反语法规则。但是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语法规则的条条框框,还是应该突破这些规则的束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学会变通才是翻译的真谛。因此,在上下文允许的情况下,将Shewasablyassisted译成“她得到了鼎力相助“,将Hersweetfacegoteveryone’sattention译为“她长相甜美,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会不会更合适些?这也为我们常用的词性转换法提供了依据。
2)采用核心句以及句子转换来克服句法障碍
奈达认为一个有经验的译者往往能将源语中错综复杂的句式分解为目标语中易于理解的简化句式,奈达引用了早期转换生成语法中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概念,但是并没有完全照搬过来,而是引用了其核心句的(kernelsentences)的概念。例如,TherearesomeseriousthingsIwanttotalktomystudentswhostandonthenarrowentrancewhichleadstotheplaygroundundermaintenance.这句话的结构是典型的英语句法结构,和中文表达完全不同,但是只要将这个复杂的句子简化为数个核心句或者近似核心句的句子,就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了。
(1)Therearesomeseriousthings.
(2)Iwanttotalk(someseriousthings)tomystudents.
(3)Mystudentsstandonthenarrowentrance.
(4)Theentranceisnarrow.
(5)Thenarrowentranceleadstotheplaygroundundermaintenance.
将上面这一长句分解为5个核心的简单句之后,它便成为了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理解的句型。人们往往在核心句这一方面交流起来没有太大困难。奈达认为一个成熟的译者在传递原文信息时,常常会在心中将一个错综复杂的句子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核心句。之后便到了重组句子这一步,译者将这些核心句以译入语的句法特点自然地衔接起来。
二不足
1)受众基础不同,相同反应无标准
读者反应论是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核心思想,该理论表示评价译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译文读者阅读原文后对原文作者所示信息的反应。且与原语读者对比,反应是否一致。读者反应论主要是针对《圣经》翻译提出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其受众主要是来自非洲、亚洲等一些落后区域,范围较小。所以期望《圣经》译本的读者与原作读者反应相同是十分必要也是可以达到的。但是,一般情况下,译作的目标读者所包含的范围非常之大,而他们的思想观念,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让如此庞大的群体对译作产生相同的反应,实在不太现实。而且,“相同”要以何种反应为标准呢?这都是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注重翻译中意义的转化
奈达将翻译定义为:Translatingconsistsinreproducinginthereceptorlanguagetheclosestnaturalequivalenceofthesource-languagemessage,firstintermsofmeaningandsecondlyintermsofstyle.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奈达认为翻译中首先要重现原文中的意义,其次才是形式。一般译文读者的信道接受力会大大小于原文读者的信道接受力。特别是如果原语和译语分属于不同语系和不同文化,情况更是如此。”翻译连接不同语言中的信息,把信息在另一语言中再现出来,由于各种语言的语法体系、文化背景、表达习惯都不尽相同,为了传达原文中完整意义,让目标读者做出与原语读者相同的反应,不得不抛弃形式上的对等,将信息解释清楚。对于传递信息的文本来说,这种翻译策略影响不大,但是对于诗歌、歌词等强调形式美的文体来讲,若不注重形式上的对等,则会失去原文所含的意境与美感。

~

翻译理论有哪些?
答:严复的“信 达 雅”克里斯蒂娜·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m)”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克特福德“语言学观”巴斯奈特“文化转向说”傅雷的“传神”——针对文学翻译 现代常见的“忠实、通顺”等著名的翻译理论。口译最有影响的三大理论是:释意理论。就是提出三角形翻译...

有哪些著名的翻译理论
答:著名的翻译理论有:信达雅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翻译理论、释意翻译理论等。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信达雅翻译理论 信达雅是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的翻译家严复的理论体系。其中,“信”指的是翻译要忠实原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达”指的是译文要通顺流畅,...

翻译理论有哪些?
答:翻译是一项涉及语言和文化的高度复杂的工作,因此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支持。在翻译领域中,有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这些理论能够指导翻译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翻译工作。湖南雅言翻译公司给大家分享一下翻译理论。一、对比翻译理论 对比翻译理论是一种最早被提出的翻译理论,它认为翻译应该通过对原文和译文进行...

翻译理论的三大流派是什么?
答:严复的“信 达 雅”克里斯蒂娜·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m)”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克特福德“语言学观”巴斯奈特“文化转向说”傅雷的“传神”——针对文学翻译 现代常见的“忠实、通顺”等著名的翻译理论。口译最有影响的三大理论是:1.释意理论。就是提出三角形...

翻译目的论是什么?
答:是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Reiss、Vermeer和Nord等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它的建立可以追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该理论将研究聚集在翻译过程中的各种目的的选择上。具体说来,它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忠实原则(Fidality rule)。其中核心原则为目的...

论英汉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答:翻译的对等是有限度的。 关键词: 不对等性; 限度; 语际意义 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 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 Eugene Nida 早年提出了读者反应对等原则,并在与塔伯CharlesR Taber 合著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一书中指出, 翻译是...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什么?
答: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动态对等概念。并且它的对等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1、词汇对等:一个词的意义在于它在语言中的用法。在目的语找到对应的意义。2、句法对等: 译者不仅要清楚目的语言有没有这种结构,而且要明白这种结构的使用频率。&#...

2011年英语:英语论文:功能翻译论[1]
答: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在莱斯的“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三类文本的基础上重新划分文本体裁:“表达型文本”,“ 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Newmark,1982:21),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两种翻译方法。“表达型文本”如官方文告,自传文学,私人书信等,重在表达作者思想,体现作者个性...

描绘西方翻译理论路线图的是谁
答:描绘西方翻译理论路线图是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一、具体解释 1、翻译目的论:弗米尔在1989年提出的翻译目的论,也称为功能翻译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的重要分支。2、该理论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应该根据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来选择翻译策略和技巧。路线图的描绘:在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中,他提出...

翻译有哪些理论?
答:1、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奥古斯丁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符号”理论,提出了语言符号的“能指”、“所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开创了西方翻译理论的语言学传统。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普通语言学理论,标志这现代语言学的诞生,也为当代翻译研究的各种语言学方法奠定了基础。虽然出现了各种不同流派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