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二战德国陆军总数 以及东线西线兵力分布 二战高手进! 二战时(1943年左右)德军在西线的兵力规模...

作者&投稿:段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德军前后共有1300万人参战,阵亡大约400万人左右。军队的总规模大约维持在500万人左右。

2、在二战中德国陆军的东西线兵力分布是一直在改变的,具体如下:

一支部队在本土或东普鲁士组建完成后,开往东线(1944年前),人员损失惨重,或需要大规模换装则撤回本土或西线待命。因此,1944年前,有大量野战部队被换防到西线休整。

1943年后由于盟军接连在西西里,诺曼底大规模登陆,大量原先在东线编制下的部队被调往西线,而部分原先在西线休整的部队被补充到东线。

可以说,从对苏战争打响,这种换防和部队调动就没有停止过。

扩展资料

二战起因:

1、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盘,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出现抛售股票的狂潮,收盘时转手的股票达到1300万股,创历史最高纪录。

随之而来的是股票市场的崩溃和银行的挤兑风潮,使美国经济陷入绝境,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2、法西斯独裁

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意志第三帝国上台,2月制造国会纵火案,3月通过《授权法》,继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笼,至次年8月颁布《国家元首法》,对国家生活进行了全面改组,建立起集权统治的法西斯体制,并且加紧扩军备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战



二战中德国陆军前后投入约13O0万人,常备维持在5O0万人左右,东线约350万人左右,西线约200万人左右。

二战开始后德国陆军首先从进攻波兰开始,前后入侵比利时,丹麦,挪威等国家,之后转向法国,至法国败亡,大约投入陆军总数约150万人,至此德国陆军第一阶段作战目的达成(入侵英国主要是空军,陆军未参战)。

第二阶段自1941年6月22日(柏林时间)入侵苏联开始,投入约25o万人,加上意大利,罗马尼亚等仆从国军队,总数约31O万人,其中德国陆军前后共投入约600万人。

扩展资料

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世界第二、欧洲第一。巅峰时期的势力范围达到920万平方公里。自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希特勒采取短暂而有效的“新经济政策”,通过提高购买力,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经济与工业的复苏,充分解放了德国的剩余劳动力与生产力。使得德国在1933-1939年间工业产值得到突飞猛进的长足发展。

从军事上看,整个二战德国动员了1700万人,一线作战部队900万,算上仆从国和伪军差不多约2000万人。

整个二战时期德国生产了约11万4千架飞机,其中包含著名的容克轰炸机系列和梅塞施密特战斗机系列。

整个二战时期德国生产的坦克装甲车辆超过5万辆,火炮16万门、130万多辆汽车摩托车,包括著名的虎式、豹式、四型、斐迪南等装甲车辆,克虏伯火炮系列和欧宝、德格玛系列运输车辆。而整个二战时期德国生产舰艇超过4500艘,从大型水面舰艇到U型潜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纳粹德国





德军前后共有1300万人(引自《伟大的卫国战争》苏联)参战,阵亡大约400万人左右。军队的总规模大约维持在500万人左右。

1942年11月下旬,正在苏德战场北翼筹划夺取列宁格勒的战役的德国名将、野战第11集团军司令曼施坦因陆军元帅,被希特勒紧急派遣到顿河前线,出任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官。

原来,在该方向上作战的“B”集团军群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国陆军野战第6集团军全部及霍特上将指挥的坦克第4集团军一部共22个师、33万人,已经在苏军发动的强大反攻中被合围于斯大林格勒地域。

希特勒命令曼施坦因:在苏军的重围中撕开一条口子,救出被合围于斯大林格勒地域的第6集团军。

二战德国名将曼施坦因的经典之作挽狂澜于既倒的“北顿涅茨奇迹”。


扩展资料:

二战是德国先挑起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二战起因:

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盘,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出现抛售股票的狂潮,收盘时转手的股票达到1300万股,创历史最高纪录。

随之而来的是股票市场的崩溃和银行的挤兑风潮,使美国经济陷入绝境,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战



二战德国名将曼施坦因的经典之作

挽狂澜于既倒的“北顿涅茨奇迹”

1942年11月下旬,正在苏德战场北翼筹划夺取列宁格勒的战役的德国名将、野战第

11集团军司令曼施坦因陆军元帅,被希特勒紧急派遣到顿河前线,出任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官。原来,在该方向上作战的“B”集团军群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国陆军野战第6集团军全部及霍特上将指挥的坦克第4集团军一部共22个师、33万人,已经在苏军发动的强大反攻中被合围于斯大林格勒地域。希特勒命令曼施坦因:在苏军的重围中撕开一条口子,救出被合围于斯大林格勒地域的第6集团军!

同死神赛跑

希特勒之所以选择曼施坦因而非他人,乃是因为他对这位元帅的战略洞察力和指挥能力佩服之至。1940年,德国之所以能够在仅仅44天内就横扫整个西欧,将自诩“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打得屈膝投降,取得上次大战苦斗四年半仍未到手的胜利,“曼施坦因方案”实在功不可没。苏德战场上,曼施坦因也迭创佳绩,最著名的是1942年初夏的克里米亚之役。5月,他指挥德军第11集团军先取刻赤半岛,俘虏苏军达17万之众,而自己仅损失7千余人。7月,再陷防御极其坚固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俘虏苏军9万余人,而德军的伤亡不过2万余人。经此两战,使拥有3个集团军的苏军克里木方面军全军覆灭,导致苏军在战场南翼的战略态势急剧恶化,曼施坦因也因此而晋升为陆军元帅。

然而这一次,曼施坦因明白,元首交给他的是一项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顿河”集团军群下辖德国野战第6集团军、坦克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4集团军,里希特霍芬上将指挥的德国空军第4航空队的部分兵力,约500架飞机负责支援。然而,尽管架子很大,但它实际上根本算不上集团军群,在包围圈中的第6集团军受希特勒的直接控制,曼施坦因手中名义上虽然有30个师,但具有进攻能力的部队实际上只有两个不满员的装甲军,它甚至还比不上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时的一个集团军。

曼施坦因凭着这点可怜的兵力,不但要在苏军的重重包围中杀开一条血路,救出被围的第6集团军,而且还要在苏军日渐增强的压力下,保障已深入高加索腹地的“A”集团军群两个集团军后方交通线,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曼施坦因根据进攻距离和自己的实力,认为第6集团军得向西同时突围,并通过打开的走廊撤离斯大林格勒,在顿河西岸建立牢固的战略正面。但希特勒顽固地坚持“吞下去的东西不能吐出来”的立场,不准作任何撤退。他只答应从高加索和西欧为曼施坦因调集部队。

当时德军极端缺乏预备队,而能够拼凑到的部队在漫长的交通线上行进得又极其缓慢。因此,同获得强大增援的苏军相比,曼施坦因手中可调动的机动兵力实在少得可怜。就连他总部的警卫部队都是由一营哥萨克志愿人员组成的。

曼施坦因最后只能将现有兵力编成两个战役集群,即:以装甲第48军为核心的“霍利特”战役集群(位于距斯城70公里的托尔莫辛地域)和以装甲第57军为核心的“霍特”战役集群(位于距斯城130公里的科捷尔尼科夫斯基地域)。他计划分两路向斯大林格勒实施向心钳形突击,由装甲第57军实施主攻,装甲第48军担任助攻,对苏军实施合击,以求出其不意之效。然而,由于苏军在齐尔河地区从北面不断施加压力,“霍利特”集群已被牵制得无法动弹,实际上只能由“霍特”集群单独担负起援救任务。

希特勒调集的援兵迟迟不能到齐,原定于12月8日发起的解围战被迫推迟,而第6集团军的处境日趋危急。12日,曼施坦因怀着沉重的心情,严令“霍特”集群冒着大雪发起进攻。此举冒着极大的风险,苏军一旦突破“顿河”集团军群侧翼的脆弱防线,就可以攻抵截断德军南翼两个集团军群的一切后方交通线的致命位置。为救出第6集团军,曼施坦因已经是在拿“顿河”和“A”两个集团军群的命运来做孤注一掷了,他自己称之为“生与死的竞赛”。

在最初一个星期的战斗中,曼施坦因进展顺利。“霍特”集群以230辆坦克为核心,突破了苏军防线,于19日攻抵梅什科瓦河畔,推进到距第6集团军只有45英里的地方。夜晚时分,被围部队已能看到大雪覆盖的草原那一边援兵发出的信号弹了。希特勒最高统帅部沉浸在一片乐观气氛之中。

然而就在这紧急关头,苏军统帅部果断地修改了原定战役企图,准备向罗斯托夫实施深远突击的西南方面军现在转过来对付曼施坦因。12月16日,瓦杜丁上将指挥的西南方面军主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一部,共40余万人,1000余辆坦克,在空军两个集团军300余架飞机的支援下,向负责掩护整个南翼德军,包括高加索方向德军深远后方的意大利第8集团军发起强大攻势。两天后,由7个意大利师和1个德国师扼守的意大利集团军的整个正面都被突破了,意军丧失了有组织的抵抗能力而狼狈溃逃,苏军开始向德军的防御纵深挺进。

曼施坦因预感到这已是挽救第6集团军的最后一次机会了,遂鼓起极大的勇气,毅然违抗希特勒的命令,向保罗斯发出立即突围的命令。然而,性格软弱的保罗斯固执地按兵不动,放弃了这一线生机。

此后,“霍特”集群在梅什科瓦河北岸遭到苏军新锐部队的顽强阻击,曼施坦因动用了最后的预备队也未能突破苏军防御。在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里,这里所发生的激战和后果,其历史意义是难以估计的。战后,德军将领梅林津在他那本著名的《坦克战》中认为,第三帝国命运的转折点就是在这里的战斗中被决定的。

为了阻止苏军的进攻,德军不但动用了“霍利特”集群,投入了全部航空兵,而且还从苏德战场其他地段和西欧调来了8个师,但是,由于他们是逐次投入交战的,所以并未能扭转败局。到23日,瓦杜丁所部已南下180公里,直插托尔莫辛北侧,威胁着整个“顿河”集团军群的侧翼和后方。“霍利特”集群被迫从奇尔河向北顿涅茨河退却,德军战线在米列罗沃以北出现了一个宽达100多公里的缺口。

捉襟见肘的曼施坦因,怀着沉重的心情,从“霍特”集群中抽出最精锐的第6装甲师转向西北,去阻止如潮水般涌来的苏军。直到月底,德军使出浑身解数,好不容易才守住了北顿涅茨河与亚速海之间的顿河下游,保住了最后的退路。但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均已被击溃,被俘者达6万余人。

此时,“霍特”集群实力大减,坦克只剩下35辆,进攻已成强弩之末。苏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乘机于24日对德军转入反攻,战至26日,德军装甲第57军全部拚光,左右担任掩护的残余部队开始向后溃退。29日科捷利尼科夫斯基落入苏军之手,至此,德军已被击退到距斯大林格勒200公里以外的地区。救出第6集团军的最后的一线希望实际上已经破灭了。

曼施坦因在其回忆录中这样写道:“12月12日开始的救援第6集团军的作战遭到了失败,起码是暂遭到了失败。那么,在当时复杂的情况下,是否还有任何希望再做一次尝试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如今可以彻底研究集团军群正面整个事态的条件下,看来只能是否定的。”苏军已完全有可能从科捷尔尼科夫斯基沿着冬季草原上的道路突向罗斯托夫,攻入“A”集团军群后方,切断德军渡过顿河进入顿巴斯的最可能的退却道路。

现在,曼施坦因只能放弃第6集团军,任其听天由命了。他现在主要考虑的怎样保障处境已变得相当危险“A”集团军群40万人马从高加索安全撤退的问题了。

顿河中游和科捷尔尼科夫斯基地域交战的结局,使苏军在苏德战场的整个南翼都具备了发展进攻的条件。苏联最高统帅部认为,在外高加索发起大规模进攻战役的时刻已经到来了。同时,命令沃罗涅日方面军在布良斯克和西南两个方面军的配合下,在顿河上游扩张战果,击破掩护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两方向的德军“B”集团军群主力,西南方面军则受命向北顿涅茨河推进。根据这个企图,南翼德军三个集团军群总数达一百个师的兵力要受到苏军新的打击。

雪崩北顿河

1943年1月1日,叶廖缅科指挥的南方面军和丘列涅夫指挥的南高加索方面军,投入105万人,坦克1200余辆,在900架飞机支援下,发起北高加索战役,其主攻指向罗斯托夫,以图彻底击溃北高加索的德军“A”集团军群。7日,叶廖缅科的先头部队已攻抵距罗斯托夫60公里处,逼近“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

曼施坦因痛感整个德军南翼的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如果罗斯托夫失守,两个集团军群都将一股脑儿地被装入“口袋”。而他手中已无可用的预备队,在苏军展开进攻的宽达700公里的地带内,德军只有18个师,战役战术密度低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顿河”集团军群内的3个盟国集团军都已溃不成军,而德军根本没有现成的兵力来接替他们。因此,“顿河”和“A”集团军群的撤退已变得极为迫切。

然而,被高加索的石油、顿涅茨盆地的丰富资源深深吸引的希特勒极不愿意作这种军事上合理的的撤退。曼施坦因和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都警告说,如果非要寸步不退,死守到底,两个集团军群势必全军覆灭,人地两失。最后希特勒终于同意撤退,但只是部分撤退,他还指望在顿河以南守住一条防线,在北高加索保住尽可能多的地方,至少可以保住迈科普油田。这时,坦克第1集团军距离罗斯托夫还有大约400英里的路程,曼施坦因被迫停留在顿河两岸,继续进行着艰苦的浴血战斗。他后来在回忆录中承认:“到了1943年1月中旬,东线南翼的作战情况是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阶段”。如果不能给“顿河”集团军群增援足够的兵力,则前途不堪设想。

就在曼施坦因苦苦支撑,局势日趋危急之时,灾难又一次降临到德军的头上,魏克斯元帅指挥的德军“B”集团军群在顿河上游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战线开始崩溃。

1943年1月14日,在最高统帅部代表、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大将的亲自指挥下,沃罗涅日方面军4个集团军和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近30万人,900辆坦克,沿三个方向对“B”集团军群南翼实施向心突击,此即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4天后,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地步兵军以及德军装甲第24军,总计有13个师遭到合围 ,在猛烈的暴风雪中,大部被歼,德军装甲第24军军长汪戴尔上将战死。15天内,苏军就击溃和重创敌军21个师,俘虏8万6千余人。德军的溃败如此迅速,以至于其统帅部还来不及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障扎尔穆特指挥的德军第2集团军的南翼,这个集团军已深深地陷入沃罗涅日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包围中。

此时,华西列夫斯基大将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戈利科夫上将抓住这一极为有利的战机,不待合围于罗索什的敌军被全部歼灭,就抽出第40集团军在布良斯克方面军第13集团军的配合下,于24日从南北两面,对沃罗涅日突出部的德军第2集团军两翼实施突击,以图围歼其基本兵力。此即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已陷于相当危险的境地的德军被迫放弃沃罗涅日城后撤。4天后,卡斯托尔诺耶失守,德军第2集团军的主要退路已被切断。7个德国师和残存的两个匈牙利师拼力向西突围,其中大部分部队冒着摄氏零下25度的严寒长途跋涉了120英里,其重型装备几乎损失殆尽。直到2月月中,德匈军才得以突围成功。

仅仅半个月的时间,“B”集团军群就几乎全部被击溃,德军第2集团军伤亡惨重,丢掉了大部分技术兵器;匈牙利第2集团军几乎全军覆没,损失10万人之众。意大利第8集团军只有阿尔卑斯山地步兵军的少数部队幸免被歼。在意军第8集团军地带内作战的德军只剩下几个师的残部。“B”集团军群同北侧的“中央”集团军群和南面的“顿河”集团军群已失去联系,接合部处于威胁之下。在德军防线上出现了一个宽达400公里的防守薄弱的缺口,苏军的重兵集团,现在正从这个巨大的缺口中势不可挡地向前涌进。

战局的恶化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曼施坦因的处境已变得十分险恶。希特勒迅即撤销了“B”集团军群,将其所属部队分别转隶“顿河”和“中央”集团军群指挥。这样,曼施坦因所负责的正面扩大到700公里,可是和以往一样,负债总是比遗产更多。

险退高加索

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不得不在1月27日做出从高加索撤退的明确决定。克莱斯特上将指挥的“A”集团军群一分为二,马肯森上将的坦克第1集团军奉命与曼施坦因会合并转隶“顿河”集团军群,耶内克上将的野战第17集团军则退到高加索西端的塔曼半岛,“以图吸引尽可能多的苏军兵力。”曼施坦因则获准撤退到顿河下游以西地区。

德军的撤退形象地说,就是要把战线最南面向高加索方向伸出的巨大“阳台”收回来,退到罗斯托夫以西,拉直并且缩短战线,这样从收回的兵力中可组织起预备队配置在后方留作机动。从计划来看,撤退很简单,主要是将坦克第1集团军从东面跳到西面,但这种“蛙跳”具体实施起来难度极大。在撤退期间,曼施坦因所部无一日不处在惊涛骇浪之中,他们在战斗中早已疲惫不堪,在苏军的压力下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但仍然死死坚守罗斯托夫,掩护坦克第1集团军从高加索撤出。最后连他们自己也差点陷入被包围的绝境,只好由克莱斯特返身回来求援。就这样克服几次危机后,坦克第1集团军带着大量物资装备,终于逃出高加索,2月14日德军才最后放弃了罗斯托夫。

就时间、空间、兵力和气候条件而论,这场撤退的确可以说是一次极为卓越的军事行动,英国著名军事史学家利德尔-哈特称之为“奇迹”。曼施坦因的卓越指挥使他获得了一次很高的声誉,克莱斯特也因此晋升为陆军元帅。

然而,曼施坦因所面临的危机并未就此消除,相反却继续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顶点。1943年2月2日,被围于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6集团军彻底覆灭。苏军的重兵集团挟大胜之余威,继续从北面向西南方向实施大纵深迂回,以图围歼整个南翼德军集团。而根据德军的估计,“顿河”集团军群与当面的苏军相比,兵力已居于1:8的绝对劣势。

德军前后共有1300万人(引自《伟大的卫国战争》苏联)参战,阵亡大约400万人左右。军队的总规模大约维持在500万人左右。但您所问的东西线各有多少兵力无法回答。德军的习惯是这样的,一支部队在本土或东普鲁士组建完成后,开往东线(1944年前),人员损失惨重,或需要大规模换装则撤回本土或西线待命。因此,1944年前,有大量野战部队被换防到西线休整。1943年后由于盟军接连在西西里,诺曼底大规模登陆,大量原先在东线编制下的部队被调往西线,而部分原先在西线休整的部队被补充到东线。在诺曼底登陆一周后,东西线兵力比大约为9:1.,阿登反击战前夕一度到达6:4,之后又急剧下降为8:2。应该说,从41年对苏战争打响,这种换防和部队调动就没有停止过。

二战德国陆军总兵力有多少啊!!!!~

1, 德国法西斯在总体战准备(心理、经济)综合国力、军事力量上远远超过波兰,甚至远远超过英法联军。英国军队的总人数有83万2000人,有1770辆坦克;法国陆军拥有108个师,约有4500辆坦克;波兰陆军总数共有一百万人,拥有900辆坦克。德国方面陆军总数260万人,坦克3190辆。空军方面,英国第一线作战飞机由1460架,法国1735架,波兰1000架;而德国拥有新式战斗机和运输机4405架

1943 年整年的变化太大,
没定个时间点, 其实很难说个准确的数据,
因为部队调来调去,
很多从东线打垮的部队都是退到西线整补,
哪个战线出状况就又立马开出去当救火队,
整年战线也一直在变化,
当时法国战场还没开打,
西线主要战斗是在北非和意大利,
至於装甲师, 当时西线配备的战车,
最好也只是三号和四号,
新型的虎式战车全送去打库斯克会战了,
精锐的部队和党卫军,
也主要是待在东线挡俄军,
西线留下的装甲师主要是在整编,
不是不足额便是装备不全,
有的个师甚至凑不到百辆坦克,
等到一补齐, 又马上会被抽调到东线,
而德军在北非又丢了大批装甲部队 ...
对了, 当时西线的确有空降师,
像原驻守在法国, 后来被调去支援西西里的空降第一师,
其他还有像戈林的那个四不像的装甲师,
在西线, 除了意大利部队和少数希姆莱东拼西凑搞来的怪外籍部队外, 其他附佣国的部队主要也是在东线作战 ...

对了, 在 43 年 6 月底, 摩步师全数改名为装甲掷弹兵师 ...

还有 "第 5, 6 装甲集团军? "
我一般是翻成第 5 装甲军团,
毕竟层级只在 "军" 之上,
其下也只有几个装甲部队 ...

总的来说, 43 年德军主力还是在东战场,
东线的兵力也远超过西线从南到北总合的一倍以上,
隆美尔横冲直撞,
手里头也不过就那几个师的部队,
虽单从番号上来看,
东西线似乎差不那麼多,
但真正的留在西线的部队,
扣掉意大利的部队,
以及一堆被打垮撤回整补的残缺不全部队,
当时有战斗力的估计大概只有六十个师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