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陶艺的相关资料 [急求]佛山陶艺大师李品康的简介及其作品?

作者&投稿:濮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山的陶艺,最有名的是石湾陶艺,下面是一些相关资料。
石湾陶瓷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其烧陶的历史序篇,石湾出现大型窑场的历史最迟可上溯到唐朝。50~70年代先后在佛山石湾和南海奇石发现唐宋窑址,发掘出的均属半陶瓷器,火候偏低,硬度不高,坯胎厚重,胎质松弛,属较典型的唐代南方陶器。
  汉代以后,由于商业逐渐发达,货币流通量大,铜多用于铸造钱币,铜质日用品大多被陶器替代,陶业于是得以兴盛,也带动了陶艺的长进,制陶形成独立的手工业,陶器走向市场成为商品, 陶瓷艺术品在唐宋时就已开始生产,到了明清两代更是兴隆昌盛。明至清初以仿钧著称,世称"广钧"和"佛山钧"。入清以后,石湾陶器才逐渐以独特的面貌出现,石湾匠师们根据人民生活的需要及喜爱,运用本地的陶土和釉料,制成各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器物。以鸟兽、虫鱼和植物的形体加以变化,塑造成各种各样的小品用具及各种动植物造型的花插、壁挂、文具、烟盅等。雕塑也以当地群众最常见的渔、樵、耕、读、仙佛、历史英雄人物和牛、马、狮、猴、鸡、鸭等形象为题材,故多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为人们最欣赏,亲切的称之为"石湾公仔"。"石湾公仔"在广东几乎每户人家均有收藏或使用,就是国外收藏家也不例外。如住澳门的葡萄牙籍律师文第士、美国医生施钦仁均藏有数百件石湾陶器。香港、澳门石湾艺术陶器的收藏者更为普遍,知名的香港收藏家杨铨先生,一次就捐赠石湾艺陶二百余件给广东民间工艺馆,可见其收藏之丰。广东省博物馆地处广州,藏有石湾陶器近千件之多,有铭款的器物亦不在少数,且多为精品。
  石湾陶艺一直是石湾窑赖以维持的经济来源的一脉支流。假如昔日石湾没有大宗日用陶器的制作,陶艺根本没有依存的余地,充其量不过是石湾窑的锦上之花而已。从来没有人去记录石湾窑每年生产若干万个瓦煲的数字,但石湾陶艺的每一件佳作都被人们珍藏起来。它的"瘦骨仙""弥勒佛"以至离奇古怪的"金蟾"、"福狮"都令人念念不忘。"石湾公仔"成了口碑,成了文化的积淀。即使以后石湾陶业进入了未来世界时期,人们知道的、记得的、怀恋的仍将是它的陶艺。
  陶艺历尽千百年后,逐渐分门别类。出现了人物神仙类、鸟兽虫鱼类、山公亭宇类、瓜果器物类以及建筑花脊类。
 

佛山石湾陶艺名家庄稼的资料与作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庄稼

  简历:
  1931年生于广东省普宁县,
  1953年起即师承刘传从事石湾陶艺创作,曾任石湾美术陶瓷厂副厂长兼创作室主任,
  1988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多次随国家美术家代表团出访波兰、匈牙利、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地;退休后创办“陶花源陶艺创作室”,继续从事陶艺创作。


  作品简介:51年来,他创作了许多陶塑作品,代表作有《唐太宗》、《诗圣杜甫》、 《弃官寻母》、《桂酒献擎天》、《塔吉克姑娘》、《丝绸之路》、《文姬归汉》等;不少作品获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中国工艺珍品奖等奖项,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
  人生格言:艺术家心中要记住人民,奉献是人生的目的。


  发展传统 开拓创新
  刘孟涵(石湾陶艺收藏家协会秘书长):庄稼曾就读于师范美术系,从部队文工团转业到石湾,上世纪50年代在艺坛初露头角时,作品难免有些“洋气”。组织指派他拜刘传为师,旨在抢救和恢复民间传统艺术。庄稼不负重托,刻苦钻研,终成大师。他塑造的气宇超凡的《唐太宗》和深沉激越的《诗圣杜甫》,被公认为20世纪石湾陶艺的经典之作。
  庄稼坚信“传统是活着、发展着的。”他堪称开拓石湾陶塑现代题材的先驱。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塔吉克姑娘》,造型简洁概括,采用高科技的结晶釉,既有石湾韵味,又充满时代气息;70年代以一尊《试针》,享誉大江南北;晚年塑造的《芭蕾之诗》,标志着艺术创新又登上了新的台阶。
  “多琢磨,多尝试,做到老,学到老。”年过70岁的庄稼大师,至今作品和人一样,充盈着如火的热情和青春的活力。


  年届73岁高龄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庄稼,刚刚完成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陶塑作品《伟论兴邦》,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另一巨制的构思创作中。“我的愿望是完成毕生想做的事情,回报国家。”庄稼大师正以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现在】


  奉献社会,让艺术回归人民


  日前,记者来到石湾镇弼塘乡工业区“陶花源陶艺创作室”,拜访了庄稼大师。这个由大师退休后创办的陶艺创作室,没有红墙绿瓦、豪华庭园,但有恬静、简朴的工作环境,四周摆满了大师的陶塑作品、书画名家题辞和大师与家人的合影。


  “退休后,自己最大的乐趣就是创作,目的是奉献社会,让艺术回归人民。”大师深有感触地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艺术应是人民共同拥有,但高档的艺术品一般老百姓买不起,有价值的陶塑原作只能被有钱的收藏家买走,常常深藏不露,普通百姓无缘见面。比如,自己以前在企业创作的作品,往往刚出窑,还来不及拍照片就被收藏家取走了。因此,艺术回归人民的最好方式是把作品放在博物馆,让群众随时都可以欣赏。所以,我1993年从石湾美术陶厂退休后,就创办了‘陶花源陶艺创作室’,决心把自己创作的部分陶塑作品捐赠给博物馆长期保存展出。”


  十年耕耘,成果丰硕。庄稼大师对记者说,至今,他捐赠给各地博物馆的陶塑精品和原作已超过200件,全部是他退休后创作的力作。其中,向广州艺术博物馆捐赠了《文姬归汉》等作品43件;向石湾博物馆捐赠《唐太宗》等作品22件;向家乡普宁市艺术馆庄稼专馆捐赠价值超过100万元的作品40多件。


  谈起这些事,庄稼大师开心地笑了。他告诉记者,社会没有忘记他的奉献,去年他有三大喜事: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民间艺术委员会颁发的最高奖项“突出贡献奖”;荣获佛山文联颁发的“最高成就奖”;荣获普宁市政府颁发的该市最高奖项“铁山兰花奖”。


  年过七旬的庄稼大师虽然身体不好,但一投入艺术创作,就会进入忘我的境界。与他朝夕相处的爱人、作家关健儿告诉记者,大师的生活除了“公仔”还是“公仔”,他不属于自己、不属于家庭、不属于我,只属于艺术。几十年来,他创作了数以百计的陶塑作品,但日常生活常识却很少注意,以致常常闹笑话。比如,他用电风扇不会调快慢档,关风扇时只好将电插头拔掉;记电话号码最怕长数字,很怕打手机。


  庄稼大师对生活要求不高,对创作却十分严谨。为了突破石湾公仔造型“上轻下重”的传统,他经过10多次的实践试验,找到了最佳的支撑点,成功创作和烧制了表现少女足尖独立,婀娜多姿地跳《天鹅湖》的新作《芭蕾之诗》,开创了石湾人物陶塑依靠单脚支撑全身的先例。


  谈及今后的打算,庄稼大师深情地说:“艺术是属于国家和人民的,我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为石湾陶艺的发扬光大付出毕生精力!”


  【过去】


  艺文俱进硕果累累


  从艺51年来,庄稼大师艺文俱进,不仅创作出众多名扬中外的陶艺珍品,先后参加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展销活动;而且著述颇丰,发表了《宜起不宜止宜藏不宜露》等一批学术论文。由于艺术成就卓著,1988年国家轻工业部授予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文化知识是艺术之母,只有文化知识扎实,艺术家才能升华艺术,在创作上取得突破。”谈及自己的成果,庄稼大师深有体会地说。


  出生于广东省普宁县的庄稼从小喜欢画画,1949年秋他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便投身革命,从事部队美术活动和舞台美术工作。1953年,为恢复和发扬石湾陶艺,庄稼被派入石湾拜著名民间艺人刘传为师,肩负着抢救民族遗产的重任,从此开始了陶艺创作生涯。在陶艺名师的指导下,他如痴如醉地迷上了“石湾公仔”,从潘玉书、刘传、陈渭岩、潘跌逵等陶艺大师造诣精湛的作品,到无名艺人信手捏来的粗犷泼辣之作,都成了他临摹、揣摩的对象。这些来自民间艺术的精灵,钻进了他的心扉,烙刻在他的脑海,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很快便显露出艺术才华。1954年,他创作的陶塑作品《七仙女》被送到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美术展览”,受到国际艺术界好评;1960年,他和刘传一起被邀请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讲课,登上了最高学府的讲坛,这一年他才29岁。


  然而,在陶艺创作上初露锋芒,并没有使庄稼沾沾自喜,他感到自己的作品还型不达意,感染力不强,原因是生活来源不丰富,艺术修养不足。于是,他积极深入生活,博览文学艺术名著、古今中外画家和雕塑家的文章及作品,贪婪地吮吸文化艺术营养。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阔了他的视野,升华了他的艺术,形成了自己取材广泛、寓意深长、典雅传神等艺术特色,陶塑力作源源问世。其中,作品《唐太宗》获全国第六届美展优秀作品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诗圣杜甫》、《弃官寻母》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并被评为中国工艺珍品,入藏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汉武帝》、《升平乐》由中国历史博物博收藏;1997年3月,中央电视台在“东方之子”专题节目中,介绍了他的艺术成就。


  渊博的文化知识,提高了大师的理论水平,艺术论著频频发表。1997年,国家有关部门把撰写《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雕塑分集专论《二十世纪的中国陶瓷雕塑》的重任交给了庄稼。这篇专论内容涉及我国陶瓷雕塑的历史渊源、近百年的发展概况和艺术成就、各大陶瓷产区的风格和艺术特色,知识面广、写作难度大。博学多才的庄稼大师临时放下手头的陶艺创作,日以继夜搜集整理资料,投入写作,历时一年半,圆满完成了长达一万多字的专论,真实准确地概括了我国陶瓷雕塑的发展史,受到了广泛好评。“这是我一生中花费精力最多、时间最长、最难忘的写作经历。”谈起这篇得意之作,庄稼大师开怀地笑了。

李品康大师是广东佛山美术家协会会员,其陶艺作品多次获奖,多件作品被海外藏家及博物馆收藏。
其作品有很多,其中“悟道”、“开路关圣”、“关公金”等作品乃属收藏家的喜爱作品。
在百度输入关键字“名品工艺馆”,在首页看到连接,登入进去网站,可以看到更多李品康大师的作品。

陶瓷艺术的陶器起源
答:这些纹饰的描绘手法都很生动,布局合理,是原始绘画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可靠形象资料。距今约四千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发展的古羌集团的一个分支。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是龙山文化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期。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陶瓷,表面都经过打磨外理,器表...

陶器制作过程
答:1、选择适合的黏土 制作一件陶器之前,最基础的工作是选择适合的黏土。黏土是制陶的原料,而它又分为陶土和瓷土。瓷土含铅量较少,没有很多杂质,氧化铝含量较高,熔点也较高,而陶土却有可能含一些微量的金属或其它草类,所以陶土成形需要的温度低,瓷土成形需要的温度较高。2、构思 把要的形状(在...

手工陶艺店创业准备计划书范文
答:此项目的优势是制陶技术易掌握,整套技术有文本资料,CD手把手教学,各个工艺程序能很快学会。陶艺也在不断受到人们的青睐,市场需求在与日俱增。此项目虽然前期比一般DIY投入要大,但是后期运营成本却很低,市场前景广阔。 此项目的劣势是陶艺的群众基础较为薄弱,没有形成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使人们在接受现代陶艺时有局...

陶艺与软陶的区别
答:1、性质不同:陶艺广泛讲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软陶又叫塑泥,源于欧洲,80年代台湾引进翻译是软陶。2、特点不同:陶艺与绘画、雕塑、设计、以及其他工艺美术等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比照关系。软陶并不是陶土类,是一种PVC人工低温聚合材料,看似橡皮泥,实质接近塑料,有比较生动的...

陶艺作品有哪些?
答:1、观念陶艺:以展现艺术观念为主要内容,艺术家通过对陶泥性质的独特演绎,对陶艺制作方法的熟练掌握,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观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悟经由陶艺这一特殊的形式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2、生活陶艺:是以提高生活环境品味增加艺术情调,展现个人审美观点的现代陶艺,装点着人们的生活环境,搞搞生活质量...

陶艺作品做完后,但是等干了后会裂开,(还没烧)。这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方 ...
答:陶艺作品做完后,但是等干了后会裂开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晾干太急,会容易造成裂开。2、也有可能做的厚薄不均,薄的比厚的地方干得快,造成极易开裂。3、陶泥的问题,软硬不均。防止裂开的方法:1、陶艺做好后一定先放在阴凉处慢慢晾干后,临烧之前再在有阳光的地方晒一下最好。2、做之前先做好...

陶艺作品上色用的是什么颜料
答:陶艺作品上色要分两种情况,一个是烧制以前采用施釉的方法上色,因为要经历火的烧烤,所有都是高温氧化物为着色剂的矿物颜料。一种烧制以后,有些陶艺家觉得色彩不满意,要不就补釉复烧,要不用些附着力比较好的树脂颜料修补。在陶瓷上使用的颜料的通称。包括釉上、釉下以及釉料和坯体着色的颜料。在...

生活陶艺的介绍
答:实际上,在我国的传统制瓷业中,生活陶艺一直是默默存在的,只是这一概念的提出则是在“陶艺”一词出现之后。所以我们在研究生活陶艺之前,必须要先弄清“陶艺”这一概念的来源。在现有的陶瓷文献资料中,学术界普遍认为日本和美国是现代陶艺的发祥地。“陶艺”一词最初...

中国陶瓷艺术
答: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

苏打烧|令许多陶艺家着迷的工艺
答:苏打釉的普及与推广,离不开Lisa Hammond这样的艺术家们的贡献。Lisa Hammond,这位陶艺界的佼佼者,自1980年起在梅德韦工作室和金史密斯学院传播苏打烧技术。她不仅在学院教学,还在迷宫山陶艺工作室,通过丰富的课程,让更多人领略到苏打釉的魅力,拓宽了陶艺的受众范围。苏打烧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