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我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为什么说我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作者&投稿:脂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增长方式转变难如人意。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特征,仍然比较明显。如果不在增长方式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短缺,很多重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比如,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从1990年的5%上升到这两年的5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从资源投入与产出看,2004年,我国GDP按当时汇率计算占全世界GDP的4%,但消耗了全球8%的原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31%的煤炭、30%的钢材。特别是能源消耗高,能源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率GDP增长率)改革开放以来至2000年一直是在1以下,而2001—2004年达1.29,其中2004年为1.6。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到2020年GDP总量比2000再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如果继续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资源环境将不堪重负。“十一五”期间,单位产值能耗要求降低20%,去年要降低4%,而前三季度却提高0.8%。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减轻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并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需要。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了一种速度型效益,即只有经济增长速度达到较高水平,才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型效益的增长主要依靠机器设备超负荷运转、工人加班加点,特别是产品价格上涨,而生产要素的质量和组合方式没有得到改善,实际生产率和增长质量并没有上升。在这种模式下,很多地方和企业都形成了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倾向。同时,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方式还导致能源、原材料工业的比重过大,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如2004年我国电和煤的增长速度均大幅度高于GDP增长速度,电力增长弹性系数高达1.6,但供求紧张的局面并没有扭转。因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对增长速度的过度依赖和基础产业比重过高的状况,转向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才能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提高进出口贸易质量,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当前,我国外贸已经进入一个重要转折期,正处在从数量式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一是速度与效益不够协调。三年来我国外贸平均30%以上的高增长,但是质量和效益并没有同步增长。以纺织品为例,2003年与2001年相比,我国取消配额类产品出口数量猛增,对美国、欧盟的出口价格都下降了60%左右。2003年我国出口鞋类占世界市场60%,平均单价分别只有西班牙的15、意大利的112。与此同时,我国还有不少出口商品“三高一低”,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我国出口数量扩张、增量不增效的特征明显。二是贸易摩擦增多。虽然我国贸易额占世界的比重不到6%,但对我们的反倾销案件却高达15%,到2003年,我国已连续9年成为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1995-2003年,世贸组织成员共发起反倾销2416起,其中针对我国的就有356起, 2004年又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57起,涉及金额12.6亿美元。 我国部分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已经很大,比如,我国纺织品出口占日本市场的73%、美国的17%,欧盟的16%,市场份额都居第一,继续扩大的空间有限,如果继续搞数量扩张和低价竞销,将会招致越来越多的反倾销。从进口看也是如此,2003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占全球贸易量的61%,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上涨近2倍,国际运费也因此上涨1.9倍,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担忧。因此,贸易摩擦既会给我国造成损失,也不利于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是不可持续的。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增长过程多次出现大起大落,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导致投资需求膨胀。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大量增加资本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往往大幅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 加上在这种增长方式下,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把注意力放在上项目、增投资、扩大经济规模上,容易出现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更加剧了投资需求膨胀的态势。二是引起价格水平上涨。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点是高消耗、低效率。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升的过程中,消耗的物质资料以更高的速度增长,使生产资料产品的需求过度扩张,价格水平随之上涨。 如果生产资料价格上扬的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势必向消费品价格传导,引起价格总水平上涨。 三是造成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工业部门对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比重高。当经济加快增长的时候,具有短期迅速扩张能力的主要是加工工业,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量急剧增加,并对采掘业、交通运输业形成了较大的需求压力,而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部门的短期扩张能力较弱,难以适应需求的大幅度增长,很快就出现了产业瓶颈制约。
  经济大起大落,问题的根源仍然在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大起大落,防止这种顽症的反复发作,使国民经济进入平稳较快发展的轨道。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几个主要着力点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最重要的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注重能源资源节约,保护好生态环境,深化体制改革。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往往通过向跨国公司转让国内的市场份额,以换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即通常所说的以市场换技术。这能够缩小技术差距、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我们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排斥技术引进和利用外资。但由于产品生命周期和技术代际差异,发展中国家换来的技术总是第二流或第三流的技术。跨国公司在技术转让时,必然要“留一手”,发展中国家难以获得核心技术。从实践上看,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坚持自主研发和创新,有利于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结构优化升级。第一,加快开发对经济集约化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既包括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突破性带动意义的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也包括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重点技术和配套技术。第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扶持力度,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
  2、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二、三次产业的关系不协调,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但仍在盲目扩张;能源、原料供给不足与消耗高的矛盾并存;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不经济,专业化分工程度低。
  (1)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农业基础脆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是我国经济结构中最突出的矛盾。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2.4%、 47.3%和40.3%。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是个必然趋势,问题是在我国农业比重下降的过程中,并没有伴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同步转移。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仍然有3.6亿人,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万亿元左右,人均产出为5550元。包括农民工在内,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有5亿人,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6.23万亿元,人均产出3.25万元,后者是前者的5.85倍。这种结构性差别导致农业缺乏进行扩大再生产的积累能力,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也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结构性原因。
  (2)有区别、有重点地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在专项规划指导下,切实抓好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工业发展,继续加强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发布和实施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等行业产业政策和规划,合理调控重要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抓紧制定加快我国服务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化服务业各领域的产业分工,引导服务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法律服务、科技服务、咨询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消费升级服务业,鼓励和扶持社区服务业发展。要正确处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既要加快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又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社会就业扩大。
  (4)重视解决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从产品生产能力看,目前产能过剩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钢铁、电解铝、焦炭、水泥、汽车、化纤等资源和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原因,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前几年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陆续投产,使供给能力超过有效需求;二是市场准入规则不健全或执行不力,新上了一批技术经济水平落后的项目;三是生产要素的定价机制不合理,进入重化工业的门槛过低,导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主要表现是:通过协议低价供应土地的途径,导致大量不具备资金能力的投资者进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自然资源开采权和污染排放权无偿或低价取得,既没有形成市场定价机制,又缺乏有效的监管,一些企业因此而获得超额利润但却没有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5)积极调整产业组织结构。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的社会化程度很不充分。自成体系、“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仍然普遍存在。首先,要根据生产要素集中化趋势,加快资源密集型工业的生产能力向大企业集中。如煤炭开采、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石油化工、火力发电、建筑材料、造纸等行业。这种集中有利于采用技术先进的大型设备,有利于上下游一体化,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品的能源、原材料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对环境的治理,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其次,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推进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社会化和专业化分工。我国大多数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低,企业从原材料采购、铸造、各种零部件的加工到产品组装和包装,大部分生产过程都在企业内部完成。加工组装型的制造业,如果没有小而专的小企业,就没有大而强的大规模生产。在专业化分工的条件下,小而专、小而精的企业,是实现大批量、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应大力推进核心企业外部的专业化分工。
  3、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近两年粗放方式推动的经济高速增长,导致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供求关系紧张。作为一个资源需求量很大的发展中大国,依靠大量进口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因此,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一是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 二是抓紧制定专项规划,明确各行业节能降耗目标和政策措施。要对照国内外先进水平,深入分析节约潜力,确定各方面节约管理的标准和目标,如以电动机、空调、照明用电为重点,推行科学用电和节约用电;建立节水指标体系,完善设备用水标准和限额;强化节地管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形式。四是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我国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总回收率只有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5%左右,煤系共伴生20多种矿产绝大多数没有利用,一些超大型复杂金属矿床的尾矿利用率仅有10%。五是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4、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据世界银行估算,1995年我国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8%;据中科院专家测算,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尽快扭转高排放、高污染的状况,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5、必须深化改革,形成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一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经济活动主角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政府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二是要深化财税改革。目前的财税体制促使各地热衷于粗放式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因为这样GDP增速快,财税收入高。今后要建立与事权相适应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体制;财政资金不再投资于一般竞争性产业,而要投向公共服务领域;规范土地收入管理办法,将土地收入和专项基金等预算外收入统统纳入预算管理;调整和完善资源税、增值税,实施燃油税,稳步推行物业税;等等。三是要深化价格改革,重点是使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能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的稀缺程度。四是要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体制。干部政绩不能只看GDP(和绿色GDP)增速,更要看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保、生态保护、医疗卫生以及社会秩序、信用、法治环境的改善等。

为什么说我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十七大报告中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一般是对产出总量而言,强调的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指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我国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多年来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实践表明,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物质化”的发展转变到“人本化”的发展,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广泛应用高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要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我区经济增长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问题比较突出,2005年单位GDP能耗全国最高。因此,我区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的过程中,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处理好产业转型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关系、追求当前利益与谋划长远发展的关系,决不能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努力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由就工业抓工业向跳出工业发展工业转变。从更广视野、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把工业化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准确把握工业与服务业、农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之间的依存关系,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三化”的良性互动。在推进宁夏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注重追求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历史来说,在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所以,在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本质上蕴涵了人与自然对立的理念。近代欧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进、货币向资本的转化,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日益凸显。这一时期,西方学术界和公众认同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发展离不开人对自然的统治和奴役。有工业主义精神之父之称的圣西门曾明确指出,工业革命的本质在于“把人力作用于物”。由此,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判断社会的进步主要依据经济指标的量度,它意味着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机器转动次数的多少,烟囱冒烟有多长,产品的利润有多高。这种单一的、片面的增长方式,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投资、大规模生产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富悬殊、社会不稳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开始逐渐显现。而平民教育、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进步因素,则被当作经济增长的代价而牺牲掉了。显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长远看来不利于人类自身文明的进步和生存条件的改善,需要引起检讨和反思。

  我国经济发展也如世界工业化国家一样,经历了一个对经济发展规律从自然遵循到自觉遵循的长期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国策、方针指导下,蕴藏在人民群众和产业结构中的巨大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在百废待兴,几乎走上崩溃边缘,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的基础上,刚刚复苏的中国经济,必然强调快发展大发展,必然强调国民生产总值。正是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伴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展状况也有了很大改观,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社会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和体现。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但是,与此同时,还存在着问题的另一方面,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先天脆弱性;人口数量压力巨大,活动频繁,规模庞大;资源和生存空间相对紧张;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地资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均的一半。此外,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主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继续增加,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并逐渐向农村蔓延。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些企业或单位片面追求GDP数量的增长,只注重经济效益,极力推行掠夺性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从总体上看,以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加之我国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产业结构层次都比较低,经济体制不合理,导致地区间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原因,造成经济增长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对环境污染加剧。据统计,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3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5%.因此,这样的快速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大,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这些情况表明,传统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能再仅仅靠GDP数量的增长,而应当纳入到社会这一大系统中去统筹兼顾,要有更为全面、更为辩证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强调了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转变,为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新的世纪经济运行特点的认识的深化,十七大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这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现代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指的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强调的是更多的产出,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更多的产出和量的增加,更注重质的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的改善等等。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见物不见人的陈旧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辨证的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谈不上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标,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对我国来说,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要积极地扩大经济总量,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城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等都难以解决;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难以充分体现。但同时,另一方面,我们所要实现的增长速度是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讲求效益前提下的增长速度,是扎实的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有过硬的发展后劲的速度。就是说,我们要实现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我们要走的是一条既有较高发展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从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意义上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精神总体是一致的,都要求从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化。但是,具体来说二者还是有递进性、发展性的区别的。首先,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但不是简单的等同于经济增长概念。发展是积极的推动,更强调经济发展对社会的正向作用和影响,而经济增长方式更多地强调数字的量度,它对社会既可以产生正向作用又可以产生负向作用。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表述较之经济增长方式的表述,正向作用更清晰更准确。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较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更高、范围更广,更注重经济质量意识,更注重经济发展的安全度与和谐度。最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注重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内涵,更全面更直接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体现了发展的偶合性、关联性、价值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们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就是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保持合理适度的人口增长;维护社会秩序,为人民提供安全、公平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身体和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这样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内容。这样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全景式覆盖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也有很多,比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方针性指导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内需、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引进来走出去等等,在这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战略。是因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对经济全局而言的,是关乎整体经济发展大局的,对各项具体工作方针起指导作用的总方针,所以是重要方针。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向的,关乎我国经济大局长远和未来走向的,对各项经济方针政策起统领作用的总战略,所以称为重要战略。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又体现在各项具体经济发展任务之中。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需要坚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坚持不懈地实施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在继续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的投入。从提高居民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加快城市化步伐,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着手提高消费率,扩大消费需求。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

  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阶段,科学发展需要各部门、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产生整体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调整增长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一般的资金、资源、人力的投入,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的因素实现增长。而经济发展从整体上不仅需要调整要素投入比例,还需要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工业内部的冶金、石化、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协调发展;制造业中传统加工业与精细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以便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要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转向以环境优化增长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矿产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已经超过40%。而在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此同时,我国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任务十分艰巨,因污染物高排放引起的重大环境事件,危及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节能减排不仅是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问题,更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等科学发展的全局。


  3.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十七大报告中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一般是对产出总量而言,强调的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指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我国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多年来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实践表明,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物质化”的发展转变到“人本化”的发展,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广泛应用高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要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我区经济增长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问题比较突出,2005年单位GDP能耗全国最高。因此,我区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的过程中,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处理好产业转型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关系、追求当前利益与谋划长远发展的关系,决不能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努力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由就工业抓工业向跳出工业发展工业转变。从更广视野、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把工业化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准确把握工业与服务业、农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之间的依存关系,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三化”的良性互动。在推进宁夏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注重追求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粗放的外向型发展模式,而现今,此种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和问题数不胜数,如:经济效益低下,投入多、产出少,影响国力迅速增长;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一度投资需求膨胀,经常造成总量失衡••••••并且,粗放型生产方式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新产品,旧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国际市场上销售越来越困难。因此我们将严重依赖于外部经济的支援,需求结构严重畸形。
  回顾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的中国经济周期,我们不难发现:上一轮经济高涨在2006、2007年达到了顶峰,但是这种繁荣是在投资和净出口的合力下推动的,而消费在GDP中所占比重不升反降,使得我们原来就畸形的需求结构进一步扭曲,对外部经济和投资的倚赖进一步加重。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将严重依赖于外部经济的和投资需求的稳定。但是,不幸的是,2006年爆发的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逐步由虚拟经济渗透到了实体经济,并迅速散播到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而同时,美元贬值或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产品的人民币价格下降,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两方面的作用极大压缩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打击了中国企业的正常运营和投资行为。所有这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则是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的高增长神话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不再会出现。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的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我们 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⑴底子薄、条件差;⑵传统观念束缚;⑶就业压力过大;⑷教育事业和科技水平规模小、投资不足,人员素质不高;⑸干部政策阻碍;⑹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分散,规模小型化,大量重复建设;⑺经济体制改革滞后。
  从国内的视角看,目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两个工作:一是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避免对大宗商品的过度倚赖,争取上游利润空间;二是加强对新能源、技术和材料的开发利用,以期抢占长期增长点。同时,从国外视角出发,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应该从单纯的追求GDP增长转向提高国民社会福利水平。这一目标并不否认促进GDP增长的必要性,因为一国GDP的增长是提高国民社会福利水平的主要途径。一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各种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中某一个目标受到损害都会危及到根本目标的实现。
  总而言之,我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我们必须积极应对,采取一切肯的措施去改变,从而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

政治考研题目: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答:解读十一五:为什么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新华网北京11月1日电题:为什么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九五”计划中,中央科学地判断我国发展形势,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这些年来,各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企业效益和产业发展效率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实现根本转变...

结合农村实际说说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
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症结性”问题。10年前,“九五”计划提出了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0年来,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取得根本性转变,重外延、轻内涵,重速度、轻效益等情况依然严重存在。转...

经济发展方式指的是什么?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什么
答:它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收入分配等方面。经济发展方式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方式可以概括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具体来说,这五个方面分别是:1.创新: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科技创新...

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答:寻求新的就业政策和战略,将是政府在新的五年计划期间必须解决的问题。未来的五年计划,尤其要在战略上有明确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二.金融问题我国储蓄率高,资本形成顺利,但是中国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却长期没有建立起来。金融体系缺乏引导资本顺利流向生产领域的推动能力和监管功能,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

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没有可持续性
答: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变化与宏观经济波动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在前一章总结的、使用ICOR反映的投资效率与我国经济波动也是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类似。虽然我国已经是经济大国、贸易大国,但中国的科学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较多采用模仿、购买等方式来实现技术进步。这已经成为...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答:首先,不能说中央政府没有给予这些相对落后地区以高度的重视,甚至说两地区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享有大规模来自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获得大量的资金投入。其次,恰恰是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的特殊关照,促成了这些地区与其资源禀赋不相适应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导致就业不充分,收入分配不均等,虽然在一段时间里得益...

我国现阶段存在哪些不和谐因素?
答:一、转型时期体制制度缺陷阻碍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前出现的很多矛盾和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改革不到位和体制不完善。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粗放,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财税金融体制不健全和企业改革不到位有直接关系;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低效使用,与土地、水和重要矿产资源的产权制度不明晰、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有关。目前在...

针对我国的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努力实现3个转变:一是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近几年来,我国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而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的贡献却不高。为此,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千方百计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我国到底是从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什么...
答:转变经济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

政府要创新经济管理制度和方式,需要用什么手段来经济活动
答:我国城乡收入比数年持续扩大的无情事实,说明扩大城乡差别的低效制度仍然根深蒂固。 如果说市场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推动了我国经济30多年的快速发展,那么也正是因为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妨 碍了发展方式的转变。“九五”计划就正式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型写进了五年规划中,在改革上也有所进步。到了21世纪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