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之叉是什么意思 休谟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作者&投稿:印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休谟问题是休谟哲学体系中最重要、最具有特色的一个部分,它从认识方法层次上将经验式推理的特点和局限深刻而无情地揭示了出来,使经验论哲学在他手中更彰显其独特魅力,同时,它也从根基上动摇了西方近代哲学尤其是认识论的逻辑发展方向,对西方认识论的主流观念给予了致命打击。可以说,休谟问题关于因果关系的不懈追问起到了开辟领域和破坏根基的双重作用,它对西方哲学的巨大贡献和沉重打击,使每一个理解休谟问题的人都不禁从内心感到震撼。它既深刻,又难以应对,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答。其实,这也正是休谟问题的魅力所在。

一、“休谟之叉”
休谟问题的提出有赖于知识的分类。在休谟看来,人类认识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观念之间的关系”,一类是“事实”。与此相应,人类所有的知识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直观性和逻辑必然性的知识,包括直观、数学和逻辑演绎的知识,这是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另一类是需要经验才能做出判断的知识,它以经验式推理为特征,包括关于实际的存在和性质方面的知识,这是关于事实的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休谟对于两种知识的区分并不依据于他们的来源。归根到底,所有知识的最终来源都是感觉经验,不论是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还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它们最终都可以还原到感觉经验,在这一点上两者没有任何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两种知识的特性不同: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具有与生俱来的必然性,仅仅比较观念自身就可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只要观念本身不变,它们的关系就不变,关系一旦确定,将不会产生任何疑问。以数学知识为例,数学知识都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确定性,它之所以能够客观、必然、确定,就在于数学知识形式上保证了逻辑必然,其逻辑上的必然确保了客观上的必然性。“‘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其余两边的平方和’这个命题,便是表达这些图形之间的一种关系。又如:‘三乘五等于三十除二’这个命题便是表达这些数目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类命题,只凭思想的作用就能发现出来,而不以存在于宇宙中某处的任何事物为依据。纵然在自然中并没有圆形或三角形,欧几里德所证明的真理仍然保持着它的可靠性和自明性。”[1] 数学研究的特点是从纯形式层面将逻辑关系展现出来,它的客观性来源于逻辑的规定性。

与此对照,关于事实的知识则不具有前一种知识的近乎完美的品质。它无法单凭自身就断定自己的真假,而必须借助于外部对象的实际状态才能判断原先关于它们的知识,因而,这类知识具有或然性、经验性和非确定性,即对象的规定性。比如,“太阳明天将升起”这个判断,其真理性的保证在于人们每天都看见“太阳升起”这一事实,对于昨天的太阳、今天的太阳和明天的太阳三者之间的关系,人们需要观念关系之外的感觉经验做出判断,经验中对象的客观存在规定了此类知识的客观内容。

休谟对知识的二分法被称为“休谟之叉”,它是后来西方哲学认识论中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划分的先导,从“休谟之叉”又可以推出诸多不同标准下的知识,如先天的和后天的知识、分析的和综合的知识、必然的和偶然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区分标准都已被“休谟之叉”点破。正基于此,休谟才能够抓住经验式推理的要害之处,展开对因果关系的深入讨论。

二、休谟问题:因果关系何以非要如此?
将知识分为两类,只是休谟开始真正的哲学研究的起点,知识二分法并不是目的,而是为即将展开的无情拷问做准备。休谟认为,历代哲学家已经将两类知识中观念的关系说得很多了,自己没有必要画蛇添足,而人们对于事实的知识则知之甚少,或不求甚解。他要揭示事实的知识的来源,或曰外部现实世界的经验式推理的客观真理性何以可能。当他把目光锁定在关于事实的知识时,他深入探讨了因果关系的基础性问题:因果关系何以非要如此?它有什么理由不能那样呢?休谟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从根基上彻底找到经验式推理的本性,他十分明确地将因果关系作为事实知识的代表。

休谟认为,由因果关系获得的知识构成了人类生活所依赖的绝大部分知识,而他自认为自己对此类知识的研究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古代人或现代人都未曾予以开拓”。[2] 事实确实如此。无论是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还是洛克的“感觉说”,都没有对因果关系的普遍必然性的依据做出有针对性的解释。是出于理智的先天必然性的保证吗?如果是,人们当能不借助于任何对外部事物的感觉经验而仅凭理智就从原因中必然性地推出结果。理智有此能力吗?休谟的回答是否定的。是来自经验积累的抽象、升华吗?如此,人们自然能够不假理智而倚仗主观性极强的感觉经验从原因之中推得高度一致的客观性真理。果真是这样吗?休谟同样做出了否定的回答。

休谟之叉
休谟曾经说过:

人类理性(或研究)的一切对象可以自然地分为两种,即观念的关系(Relations of Ideas)和实际的事情(Matters of Fact)。属于第一类的,有几何、代数、三角诸科学;总而言之,任何断言,凡有直觉的确定性或解证的确定性的,属于前一种。“直角三角形弦之方等于两边之方”这个命题乃是表示这些形象间关系的一种命题。又如“3乘5等于30之一半”,也是表示这些数目间的一种关系。这类命题,我们只凭思想作用,就可以把它们发现出来,并不必依据于在宇宙中任何地方存在的任何东西……至于人类理性的第二对象――实际的事情――就不能在同一方式下来考究;而且我们关于它们的真实性不论如何明确,而那种明确也和前一种不一样。各种事实的反面总是可能的;因为它从不曾含着任何矛盾,而且人心在构想它时也很轻便,很清晰,仿佛那种反面的事实是很契合于实在情形那样。“太阳明天不出来”这个命题,和“太阳明天要出来”这个断言,是一样可以理解的,一样不矛盾的。

休谟还说:

心灵是一个舞台:各种知觉接连不断地相继登场;这些知觉来回穿过,悠然逝去,混杂于无数种的状态和情况之中。恰当地说,在同一个时间内,心灵是没有单纯性的,而在不同时间内,它也没有同一性。

所以,自我不是某种可靠的统一的实体,相反它是一个各种信息和刺激的通道;它不可能被作为一个可靠的基础。自我什么也不是。

休谟之叉
休谟曾经说过:

人类理性(或研究)的一切对象可以自然地分为两种,即观念的关系(Relations of Ideas)和实际的事情(Matters of Fact)。属于第一类的,有几何、代数、三角诸科学;总而言之,任何断言,凡有直觉的确定性或解证的确定性的,属于前一种。“直角三角形弦之方等于两边之方”这个命题乃是表示这些形象间关系的一种命题。又如“3乘5等于30之一半”,也是表示这些数目间的一种关系。这类命题,我们只凭思想作用,就可以把它们发现出来,并不必依据于在宇宙中任何地方存在的任何东西……至于人类理性的第二对象――实际的事情――就不能在同一方式下来考究;而且我们关于它们的真实性不论如何明确,而那种明确也和前一种不一样。各种事实的反面总是可能的;因为它从不曾含着任何矛盾,而且人心在构想它时也很轻便,很清晰,仿佛那种反面的事实是很契合于实在情形那样。“太阳明天不出来”这个命题,和“太阳明天要出来”这个断言,是一样可以理解的,一样不矛盾的。

休谟还说:

心灵是一个舞台:各种知觉接连不断地相继登场;这些知觉来回穿过,悠然逝去,混杂于无数种的状态和情况之中。恰当地说,在同一个时间内,心灵是没有单纯性的,而在不同时间内,它也没有同一性。

休谟之叉是什么意思~

休谟问题是休谟哲学体系中最重要、最具有特色的一个部分,它从认识方法层次上将经验式推理的特点和局限深刻而无情地揭示了出来,使经验论哲学在他手中更彰显其独特魅力,同时,它也从根基上动摇了西方近代哲学尤其是认识论的逻辑发展方向,对西方认识论的主流观念给予了致命打击。可以说,休谟问题关于因果关系的不懈追问起到了开辟领域和破坏根基的双重作用,它对西方哲学的巨大贡献和沉重打击,使每一个理解休谟问题的人都不禁从内心感到震撼。它既深刻,又难以应对,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答。其实,这也正是休谟问题的魅力所在。

一、“休谟之叉”
休谟问题的提出有赖于知识的分类。在休谟看来,人类认识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观念之间的关系”,一类是“事实”。与此相应,人类所有的知识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直观性和逻辑必然性的知识,包括直观、数学和逻辑演绎的知识,这是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另一类是需要经验才能做出判断的知识,它以经验式推理为特征,包括关于实际的存在和性质方面的知识,这是关于事实的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休谟对于两种知识的区分并不依据于他们的来源。归根到底,所有知识的最终来源都是感觉经验,不论是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还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它们最终都可以还原到感觉经验,在这一点上两者没有任何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两种知识的特性不同: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具有与生俱来的必然性,仅仅比较观念自身就可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只要观念本身不变,它们的关系就不变,关系一旦确定,将不会产生任何疑问。以数学知识为例,数学知识都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确定性,它之所以能够客观、必然、确定,就在于数学知识形式上保证了逻辑必然,其逻辑上的必然确保了客观上的必然性。“‘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其余两边的平方和’这个命题,便是表达这些图形之间的一种关系。又如:‘三乘五等于三十除二’这个命题便是表达这些数目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类命题,只凭思想的作用就能发现出来,而不以存在于宇宙中某处的任何事物为依据。纵然在自然中并没有圆形或三角形,欧几里德所证明的真理仍然保持着它的可靠性和自明性。”[1] 数学研究的特点是从纯形式层面将逻辑关系展现出来,它的客观性来源于逻辑的规定性。

与此对照,关于事实的知识则不具有前一种知识的近乎完美的品质。它无法单凭自身就断定自己的真假,而必须借助于外部对象的实际状态才能判断原先关于它们的知识,因而,这类知识具有或然性、经验性和非确定性,即对象的规定性。比如,“太阳明天将升起”这个判断,其真理性的保证在于人们每天都看见“太阳升起”这一事实,对于昨天的太阳、今天的太阳和明天的太阳三者之间的关系,人们需要观念关系之外的感觉经验做出判断,经验中对象的客观存在规定了此类知识的客观内容。

休谟对知识的二分法被称为“休谟之叉”,它是后来西方哲学认识论中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划分的先导,从“休谟之叉”又可以推出诸多不同标准下的知识,如先天的和后天的知识、分析的和综合的知识、必然的和偶然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区分标准都已被“休谟之叉”点破。正基于此,休谟才能够抓住经验式推理的要害之处,展开对因果关系的深入讨论。

二、休谟问题:因果关系何以非要如此?
将知识分为两类,只是休谟开始真正的哲学研究的起点,知识二分法并不是目的,而是为即将展开的无情拷问做准备。休谟认为,历代哲学家已经将两类知识中观念的关系说得很多了,自己没有必要画蛇添足,而人们对于事实的知识则知之甚少,或不求甚解。他要揭示事实的知识的来源,或曰外部现实世界的经验式推理的客观真理性何以可能。当他把目光锁定在关于事实的知识时,他深入探讨了因果关系的基础性问题:因果关系何以非要如此?它有什么理由不能那样呢?休谟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从根基上彻底找到经验式推理的本性,他十分明确地将因果关系作为事实知识的代表。

休谟认为,由因果关系获得的知识构成了人类生活所依赖的绝大部分知识,而他自认为自己对此类知识的研究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古代人或现代人都未曾予以开拓”。[2] 事实确实如此。无论是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还是洛克的“感觉说”,都没有对因果关系的普遍必然性的依据做出有针对性的解释。是出于理智的先天必然性的保证吗?如果是,人们当能不借助于任何对外部事物的感觉经验而仅凭理智就从原因中必然性地推出结果。理智有此能力吗?休谟的回答是否定的。是来自经验积累的抽象、升华吗?如此,人们自然能够不假理智而倚仗主观性极强的感觉经验从原因之中推得高度一致的客观性真理。果真是这样吗?休谟同样做出了否定的回答。

怀疑主义在西方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因为它引出了对现象、存在、思维、意识、语言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怀疑主义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家。

文言文莫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答:广莫之野.——《庄子·逍遥游》 (2) 通“漠”.寂静 田莫不见禽而后反.——《管子·小匡》 2. 文言文中的莫什么意思 ,“莫”兼有代词和副词两种词性。 一、“莫”作代词 “莫”字本来就是一个否定性的无指代词,可以单独充当主语,有 指代人和事物的作用,表示“没有什么人”“没有什么物”“没有什么...

之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答:释义:我担心大王恐怕会因为我的原因而扔掉梭子啊!6、用作连词,意思是:若、如果。古文出处:春秋战国·孔子《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释义: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

张迁碑中有一句“有张释之,建忠弼之谟”是什么意思?
答:张释之 是忠臣辅弼之士的榜样.谟 榜样模范 标准的意思

之的意思是什么
答:之的意思是什么:[zhī]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5.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6.虚用,无所指...

杈是什么意思?
答:杈的本义是树干的分枝或树枝的分岔,详细释义介绍如下:1.简介:杈是叉状用具 ,丫状或类似丫状,树或类似树的分支,一种用来挑柴草等的农具。树枝的分岔,树干的分枝。2.文言使用:又有以木为干,以铁为首,二其股者,利如戈戟,唯用叉取禾束,谓之铁禾杈。《集韵》云:“杈杷,农器”也...

【规谟】的意思是什么?【规谟】是什么意思?
答:」 2. 规划谋议。 ●《晋书•石勒载记下》:「﹝张宾﹞乃提剑军门,大呼请见。勒亦未之奇也。后渐进规谟,乃异之,引为谋主。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基业,皆宾之勋也。」★「规谟」在《汉语大词典》第14297页 第10卷 330参见:规谟规谟的拼音guī mó 规谟是什么意思 规...

金叉和死叉是什么意思
答:金叉主要指股票行情指标的短期线向上穿越长期线的交叉,称之为金叉。死叉是行情指标的短期线向下穿越长期线的交叉,称之为死叉。金叉为买进信号,死叉为卖出信号,同时要结合这均线系统的组合时间周期来判断是短线买卖还是中线波段买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均线交叉之后的2根均线的方向,如果不是一致朝上或者...

“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答:此外,深励之阿弥陀经讲义谓,古来翻译阿弥陀之梵语为无量寿、无量光,全称为‘归命无量寿觉’,即南无阿弥陀廋晒佛陀耶(梵namo amita^yus/ebuddha^ya ),亦即表示归敬无量寿佛;若以阿弥陀婆耶(梵amita^bha^ya )表之,则为归依无量光佛之意。 称念六字名号,愿生西方净土,乃庐山慧远等所倡,当时非纯粹称名...

含谟吐忠,是什么意思呢?
答:“含谟吐忠”。谟,即策略、忠言之意。为《尚书》文体之一,其中主要表述的是古代臣子为帝王谋划治理国家的进言和与帝王商讨国家大事的一种融洽和睦的关系。而《尚书·皋陶谟》正是表现的此种内容。《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史书,传为孔子所编著,其中分《夏书》、《商书》、《虞书》、《周书》...

金叉是什么意思?
答:金叉主要指股票行情指标的短期线向上穿越长期线的交叉,称之为金叉,反之,行情指标的短期线向下穿越长期线的交叉,称之为死叉。金叉简介:短期均线向上穿越长期均线叫金叉,反之短期均线向下穿越长期均线为死叉。但如果长期均线向下或变缓同时短期均线向上穿越就不能叫金叉,死叉也如此。拿5日均线和10日均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