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李金发的《弃妇》的诗的内容 分析李金发的《弃妇》的诗的思想

作者&投稿:沈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弃妇》被收在作者李金发的第一本诗集《微雨》里,表现李金发式的厌世:"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这就是李金发的诗所象征的形而上性和神灵性。与别的象征不同,李金发诗所象征的往往是形而上的东西,神秘的和神灵的东西,这是为象征主义对于世界的理解所决定的。另外显示出诗句中想象的新奇性,而这种新奇的想象已经与浪漫主义的想象很不同了。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这三行诗很富于表现力,几笔就描绘了忧伤和烦闷的氛围。《弃妇》这首诗主要写了三个意象:蚊虫、游蜂和夕阳,并用这三个意象抒写了弃妇的清白、哀戚和烦闷。弃妇这个形象也象征着诗人自己所受的种种社会压迫和厌世的心态。
作为象征派诗歌,《弃妇》这首诗具有与其它类诗很不同的特点。"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诗中暗示的指向,是内在生命,是象征主义哲学所理解的人的内在生命,而与通常的诗的暗示很不一样了。《弃妇》的创作受到唯美主义思潮的浓重影响。李金发当时认为艺术是不顾道德,也与社会是不同的世界。所以他的美的世界,是创作在艺术上,不是建设在社会上。他的思想是颓废的、神奇的,他的为人是厌世的、远人的。在《微雨》诗集"序言"中,李金发曾说:"中国自文学革新后,诗界成为无治状态,对于全诗的体裁,或使多少人不满意,但这不要紧,美能表现一切"。这首诗运用了"诗的语法"上的创新,即意象之间联络上的创新,而这种创新往往被看成是不通顺。这使得传统诗的读者读它时,不大习惯,感到费解难懂。其实这却是作者在艺术上的创新,是象征派诗歌传到中国后的最大特点。

分析李金发的《弃妇》的诗的特点~

在诗中,“弃妇”只是一个悲慨情感的象征物,是诗人对人生坎坷、悲惨命运的感受的象征。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割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几句,表面上看是被遗弃的妇女的痛苦和悲哀,实质是象征黑暗社会对底层人民的歧视和压力,导致诗人有感而抒发心中痛苦、幽怨的感情。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一句,实质是象征作者的愤懑与找不到出路的困惑。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至“为世界之装饰”数句,实质是象征作者的人生观:

在诗人的眼中,人生不过是彷徨于死亡者墓前的弃妇,她的悲伤和痛苦都是无法为他人所理解的,无法改变的。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文中“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的哀叹。

李金发是现代诗坛怪杰,他的诗晦涩难懂,充满了隐喻和象征,所以一般不宜深读,否则很容易“走火入魔”。

当然这道题目看来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题,希望我的肤浅见识能帮到楼主。 4 回答者: MM白

《弃妇》被收在作者李金发的第一本诗集《微雨》里。李金发被认为是把法国象征派手法"介绍到"中国诗里的"第一个人",是"一支异军",是"诗怪"。李金发1919年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学雕塑,1920年开始创作新诗。他的创作受到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和魏尔伦的明显影响。李金发在巴黎的时候,法国象征派艺术正盛极一时,李金发自己曾说,他最初是受波德莱尔和魏尔伦的影响而作诗的,作品中很有其"趋向"。 《弃妇》表现李金发式的厌世:"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这就是李金发的诗所象征的形而上性和神灵性。与别的象征不同,李金发诗所象征的往往是形而上的东西,神秘的和神灵的东西,这是为象征主义对于世界的理解所决定的。另外显示出诗句中想象的新奇性,而这种新奇的想象已经与浪漫主义的想象很不同了。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这三行诗很富于表现力,几笔就描绘了忧伤和烦闷的氛围。《弃妇》这首诗主要写了三个意象:蚊虫、游蜂和夕阳,并用这三个意象抒写了弃妇的清白、哀戚和烦闷。弃妇这个形象也象征着诗人自己所受的种种社会压迫和厌世的心态。 作为象征派诗歌,《弃妇》这首诗具有与其它类诗很不同的特点。"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诗中暗示的指向,是内在生命,是象征主义哲学所理解的人的内在生命,而与通常的诗的暗示很不一样了。 《弃妇》的创作受到唯美主义思潮的浓重影响。李金发当时认为艺术是不顾道德,也与社会是不同的世界。所以他的美的世界,是创作在艺术上,不是建设在社会上。他的思想是颓废的、神奇的,他的为人是厌世的、远人的。在《微雨》诗集"序言"中,李金发曾说:"中国自文学革新后,诗界成为无治状态,对于全诗的体裁,或使多少人不满意,但这不要紧,美能表现一切"。这首诗运用了"诗的语法"上的创新,即意象之间联络上的创新,而这种创新往往被看成是不通顺。这使得传统诗的读者读它时,不大习惯,感到费解难懂。其实这却是作者在艺术上的创新,是象征派诗歌传到中国后的最大特点。

李金发的诗代表作
答:有感 如残叶溅 血在我们 脚上,生命便是 死神唇边 的笑。半死的月下,载饮载歌,裂喉的音 随北风飘散。吁!抚慰你所爱的去。开你户牖 使其羞怯,征尘蒙其 可爱之眼了。此是生命 之羞怯 与愤怒么?如残叶溅 血在我们 脚上 生命便是 死神唇边 的笑 弃妇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割断了一切...

穆旦的《我》与李金发的《弃妇》、戴望舒的《雨巷》有什么不同?_百度...
答:《弃妇》是现代诗人李金发所写的一首现代诗。诗人用大量的意象,象征弃妇幽隐悲苦的心理,表现她的孤寂的生存。而弃妇,亦可以代指弃儿,可以是被这个世界或者被他人所抛弃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孤独寂寥生存的个体或灵魂。《我》,借鉴的是英国现代诗的“玄学思辨”,即一种思辨想象力。这是一种新的想象...

名人对李金发的《弃妇》评价
答:《弃妇》这首诗有着双重含义。一是本来意义的被生活蹂躏 的妇女;更主要的是其高层意义,以弃妇象征人 的悲慨命运,生存的基本现实。这首诗的象征分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前者如“弃妇”象征人的生存命运;后者指诗中每个意向的内涵。本诗是生存的证据,是生命体验和生命情调的瞬间展开。

李金发《弃妇》的诗句
答: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3、人物评价 冯异:“李金发的诗是国内所无,别开生面的作品。”胡适:“李金发的诗是‘笨谜’”。苏雪林:“近代中国象征派的诗至李金发而始有,在...

能告诉我朦胧诗的阅读技巧吗,自己的理解方法慢爆了
答:朦胧诗古已有之,最有名的恐怕就是李贺、李商隐。中国现代朦胧诗最早震惊文坛的,是二十年代从法国留学归来的李金发。他的第一首诗《弃妇》在《语丝》杂志上发表后,就被人议论纷纷。他的诗集《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出版后,更是招致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讥讽和抨击。“晦涩难懂”,“逻辑混乱”...

求关于文学方面的“第一” 如果可以求附文。
答:春柳社(1906),引入现代话剧的第一个社团。胡适《终身大事》(发表于1919年3月《新青年》),中国现代第一部正式刊载的话剧创作。1918年鲁迅发表在《新青年》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短篇小说。李金发《微雨》,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象征主义诗集。代表作:《弃妇》...

跪求:十首朦胧诗及赏析
答:“望夫石”下脚步 绿了 白云苍狗, 依然稚嫩 鸢花丛中拽出 儿时 笑靥 一日何止 十二时辰?!泥雪濡梦 叩响 清风朗月 有时也 泪语纷纷…天河边对视 朦胧诗古已有之,最有名的恐怕就是李贺、李商隐。中国现代朦胧诗最早震惊文坛的,是二十年代从法国留学归来的李金发。他的第一首诗《弃妇》在《语丝...

关于李金发的作品说法错误
答:李金发一生的诗文著作,主要有《为幸福而歌》《岭东情歌》《微雨》《食客与凶年》《意大利艺术概要》《雕刻家米西盎则罗》《北京的最后勾留》《梭米顿夫人传》《肉的囹圄》《古希腊恋歌》《艺术论文集》《德国文学ABC》《异国情调》等。他的作品《弃妇》和《里昂车中》被选入1984年出版的《现代百家诗》中...

象征诗派的创作特色
答:象征诗里的形象既是它们本身,又不仅是它们本身,具有内涵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弃妇》诗的前两节以弃妇自述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惨命运,被逐出家门后只能露宿荒野,在断壁残垣间苟且栖身,已完全厌倦人世。后两节突然改变了人称,以旁观者的视角写弃妇的“隐忧”与“哀吟”。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弃妇”表现妇女孩子不幸...

弃妇的文言文
答:这在倡导温柔敦厚的沈德潜的审美目光里,刘诗自然“高于顾况之作”(《唐诗别裁集》)。其实,这两首诗展现了两个不同性格的弃妇形象,表现出作家的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 4. 李金发《弃妇》的诗句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割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zhidao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