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行路难》主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了哪几层意思

作者&投稿:那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表现作者坚定自信的心态与积极追求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一层:写大雪纷飞的奇丽景象。
西北早雪,来势突然,一时风雪漫天。“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八月飞雪,已觉惊奇,而笔锋一转这“忽如一夜春风来”,更让人惊奇,而接着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写雪景,更是叫人惊喜而拍案叫绝。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是为千古名句。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第二层:用反衬法写雪天的奇寒。
风雪肆虐,“散入珠帘湿罗幕”,在帐内的主帅穿皮衣盖锦被尚且不能御寒,而在帐外守卫的官兵之寒就更不待言了。“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更进一步突出奇寒叫人难以忍受。这一方面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之艰苦,另一方面反映了戍边战士抗严寒斗风雪的豪迈气概。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第三层:用夸张笔法总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
诗人放眼雪原,一幅壮阔的立体的雪原图呈现在眼前:冰雪覆盖市面上茫茫大沙漠,冰凌纵横交错;漫天浓重的阴云低垂。“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在如此寒天送别,自有一番难言之情——我愁云才愁,为下文送别做铺垫。
以上为第一部分:描写漫天大雪中边塞酷寒的奇丽景象。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第一层:写军中设宴饯别。
各种乐器助兴,气氛热烈,友情洋溢。这些乐器充满异域情调,更添征人的悲壮情怀。帐内宴饮的热闹场面,热烈气氛,更衬出帐外之苦寒,如此大风都吹不动红旗,世界好像被封冻了。帐外之寒又反过来衬出帐内送别情景之热。
作者把宴饮一幕放在偌大的冰天雪地来写,体现出他当时浓重的离情。一方面友人在如此寒冷的恶劣天气归京而担忧;另一方面为归客去后自己留边的孤寂而伤怀。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进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二层:写轮台东门送别。
最后四句从下面写送别之情,头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与天气;后两句写惜别之情深挚动人:依依不舍,终归一别,人去路空,怅惘难禁。雪满天山路,离情亦满天山路。
作者紧扣当时当地的节气风物去描写送别场景,且将离愁别绪含蓄于叙事写景之中,委婉传达,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以上是第二部分:写军中置酒,雪中送别的情景。

(二)

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1.表达作者豪迈乐观,积极进取的旷达胸怀和理想抱负
2.一是写了边塞的苦寒生活
二是写了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

主旨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层意思 一:自己的悲伤 2:送别的悲伤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了2层意思
一层;写塞北雪景.2层写送别场景

同意楼上几个的答案,NO problem.综合一下楼上的,可以搞定,偶就是这么搞定的,呵呵。

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李白的《行路难》赏析,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大神们帮帮忙~

《饮酒》5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读者喜爱它,不仅仅因为它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还由于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庐”,建造房屋;“人境”,人们聚集的地方;“车马喧”,车马的喧闹,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尔,代前句;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表面意义是远离俗世,深层意义则是指超脱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句为全篇之骨;"地自偏":觉居处僻静。这句诗将诗人的生活志向和人生态度明言道出,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诗句涵蕴着深刻的哲理。“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同时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这四句借眼前之物,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其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第一句看似平淡,第二句就突然转折,造成悬念,类似“拗救”。第三句借势发问,第四句给出答案,四句浑然一体,以致于以造语奇险著称的忘安石都称赞说:“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所见乃"菊",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范成大说:“名胜之士未有不爱菊者,到渊明尤甚爱之。”(《范村菊谱序》)渊明爱菊,既是由于菊花的美丽,所谓“秋菊有佳色”,还因为“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赴篱下采菊佐酒可以健身,同时菊也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一样,都有着特殊的机缘。“悠然见南山”既可解为“见到了悠然的南山”,也可以解释为“悠然地见到了南山”。“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还有一种版本将“见”字写作“望”字,苏东坡认为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因为“望”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难怪明人谢榛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此中",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这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这无非是在告诉读者:你们看,这归隐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为官,去为"五斗米"折腰?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行路难2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谢谢采纳!

希望采纳

1.这首诗充满了隐喻。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本来就有慷慨悲歌的韵味,加之诗人对自己政治追求的含蓄表达和形象描述,使诗意更加扑朔迷离。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推敲诗意,这首诗当是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时的作品,所以既作激愤之语,亦存有“长风破浪”之志。(是主旨句么??)
2.一是写了边塞的苦寒生活
二是写了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表达作者身处逆境还关心民生疾苦的济世情怀。

以上纯属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