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的基本特征,试举例说明。 民俗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作者&投稿:廉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各地的民俗都与人文相关联,也可以说是由当地人民生活的习惯所形成的。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领域仍在不断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
  1 生产劳动民俗
  2 日常生活民俗
  3 社会组织民俗
  4 岁时节日民俗
  5 人生仪礼
  6 游艺民俗
  7 民间观念
  8 民间文学   婚嫁
  婚姻嫁娶,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自古以来倍受重视、讲究,既是一桩值得庆贺的喜事,又是非常注重礼仪的过程,表现的形式和手段非常隐喻,简单而深刻,鲁拙而不俗,风趣而文明,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现象。
  平遥婚礼过程,多行“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丧葬
  平遥县民故后历为土葬,在举行葬礼时,保留着很多传统仪式和传统用物。这些仪式及用物包括了吹、拉、弹、唱、书法、刺秀、剪纸、折叠、板印、沾帖、绳结、纸艺、面艺、插艺、缝艺等几乎所有民间艺术。
  丧葬程序为停尸、报丧、入殓、烧纸、出殡、圆墓、过七等。一般于三、五天烧纸,五、七、 九天出殡。犯忌不宜出殡者,则寄停他处,另择葬期。出殡之日, 亲朋近友均参加。起灵抬柩有十六抬、二十四抬 或三十二抬。
  祝寿
  老年人从60岁始,每10年庆贺一次。隆重者,亲朋好友 要赠献寿桃(面制)、寿幛、寿联等,以祝长寿。午时,要在堂屋摆 寿礼、烧佛香、点寿灯,"寿星"高坐,晚辈依次拜寿。拜毕,设丰盛喜宴款待众宾客,欢度一日。进入90年代,祝寿大都贺以礼洋。宴席多在饭店举行。
  贺十三
  平遥庆贺生日之俗至今仍为普通。特别是贺十三,亲戚朋友届时纷纷登门道贺,贺礼多为面蒸“括篮”,上系银锁,用红绳与铜钱串结而成、三尺喜幛。外婆家来戚为上宾。待午时面向娘娘庙方向设供桌于院内,摆放供品及,外婆家垫底,其他叠上。点灯烧香、燃放鞭炮、由奶奶为孙子“折枷儿”用粉红、黄、绿纸条缠绕四根谷草杆,三根扎成三角形,一只手拿着套在脖颈处,另一只手持一根谷草杆,边打三个角,边口中吉祥语言念念有词,以祈祷孩儿健康成长。打毕将枷儿与娘娘花、娘娘鞋一同着燃。之后,设席款待全体亲戚朋友。
  庆满月
  平遥居民以生孩子为喜事。旧时,生男孩称大喜,生女孩称小喜。第一胎孩子不论男女,都要庆满月。满月的日期,男为29天,女为30天。也有在半月庆满月的,意取绊住, 希望孩子长命。庆满月以产妇娘家亲戚为主,姥姥家要送银镯首饰 及衣服、小被褥等物。其他亲戚则送3尺布,叠成"山"字形状。 主家回赠背心、枕巾之类以示感谢。
  节庆
  平遥县民保留着很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民俗节日,囊括时令节日、纪念节日、祭天地节日、祭祖节日、祭神鬼节日、祭动物节日等。它充分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天、地、人、神、鬼、动物等一切和谐的向往。反映了人们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信仰。通过这些民间传统节日,可以探索到古城文化丰富的内涵和渊源。
  祭祀
  平遥县民祭祀活动,分为神祭和祖祭两大类。过去崇神者居多,有 "无庙不成村"之说。一般家庭均设各种神龛。灶王、张公、家神、 财神、门神、土地都是供奉对象。专业艺人将本业祖师或神供奉于 家中突出位置,以示敬业。不少人家将佛像或观音菩萨像置于闲房,每逢初一、十五设供烧香,以示虔诚。迷信之中反映出人们祈求平安、富裕、家业兴旺之美好愿望。
  祖祭是对先祖的怀念。一般于年夕、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 一或祖祀日祭之。
  迁居
  现在在农村多有沿用旧习者,择日开工,供奉土地神;开工期间讲究高挑红旗,以镇邪气。新房合顶时,要贴对联、放鞭炮,并宴请工匠,表示谢意。迁往新居时,要先"填宅",杀一只银红公鸡,以鸡血喷 洒房院。搬迁时,要先搬进玻璃瓶子、案板、筷子、蜡烛、发面等 东西,表示"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和"发福"之意。
  方言
  《礼记-王制》所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平遥方言是全国保留中国汉代文化语言最多最丰富的县城之一,平遥方言中有极其丰富的名词重叠式,这与普通话中的名词特点有区别.称谓很有趣。而这种方言又是平遥所独有的语言。

举例说明民俗的主要特点~

  东北民俗文化圈包括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的东部

  下面我们就根据东北这个地方的气候和它的土壤特点介绍一下与此相关的一些民俗。

  先说说东北的“三大怪”吧。一怪是“生个孩子吊起来”。这实际上是满族的习俗,以前东北地区森林很多野兽很多,家里的孩子放在地上就不太安全,所以离地有一定距离把小孩子吊起来。第二怪是“十八岁姑娘吊烟袋”。东北的女性吸烟的比例以前是比较高的,据说吸烟也是一种御寒方式。第三怪叫“窗户纸儿糊在外”。北方尤其是冬天把门有缝的地方糊起来,一般是在里面,惟有东北是把窗户纸糊在外面,这是对付风雨的需要。因为糊在外面它可以保护木制窗棂不受雨水腐蚀和风吹日晒,延长窗户的使用寿命。

  “萨满”是东北人的一种信仰,其实按照我们的说法就是“巫”,在东北就是“萨满教”。最早的女神是“萨满”女神,一般是家庭传授,这是职业性的“萨满”,“萨满教”在整个东北地区,非常盛行。它在东北的政治文化和民俗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游牧民俗文化圈包括内蒙古大部分、辽宁、河北、陕西三省的北部边缘,宁夏的北部以及新疆。

  这个地方相对于汉族,是特别有民族特色的。

  我们看他们居住的蒙古包,他们的家基本就是一个蒙古包,然后加一架马车。辽阔的草原处处都是他们的家乡,历史上的蒙古族“居无定所”。这种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服饰,比如蒙古袍,蒙古袍的长度在膝盖之下,里面还有一些毛皮撑着,为什么那么长那么厚?本来游牧民族是不必要穿这么长的衣服,不方便啊。但是他们白天骑在马上,他们的膝盖容易受风寒,蒙古袍长的话可以护膝,到了晚上就可以当被子盖。

  谈到游牧民族的一些礼节形成跟他们的生活习惯非常有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又影响他们的交通民俗,我们农耕民族交通一般是靠两条腿走路,贵族或有钱人也可能坐轿子,后来坐车。但是在古代骑马出行很普及,因为这是游牧民族,因此蒙古族形成了一种礼节:两个人在草原上骑着马,在一个地方,两个陌生人遇到了,他们就会跳下马,各自问候一下。然后我跳上你的马你跳上我的马,拍拍马屁股说“好马”。久而久之,“好马”就成了一种寒暄。就像我们汉族人见面问“吃了没有”一样。

  在游牧民族,婚俗也跟我们的农耕民族不一样。

  黄河流域文化圈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自治区。

  黄河流域尤其是河南与山东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民俗发展的摇篮。

  河南和山东人依恋故土、勤劳朴实、喜欢平淡。

  这个地区是“孔孟之道”的故乡,孔子孟子都是山东人,都是属于这个文化圈的人,这样地方的人有着很好的礼节。

  另外我在一本书里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这个地区的人非常热情好客、大方。

  在中国国画大师李燕的回忆录里,他说他爸爸李苦禅很擅长画雄鹰,并且画得很好,他是山东人。有一次,有一位老乡来家作客看到一幅画,就跟他说:“李大师,这个雄鹰画做中堂很好”,李大师就说:“我这个本来就是用来做中堂的。”就这样他们两个一来二往一个劲地边讲边走,到门口准备说再见了,李就说:“你这么喜欢你怎么不买啊?”那个人就说:“我就是没钱啊,有钱还用你说?”李一听就说:“快到吃饭时间了,我现在给你画一幅。”画好了,他的老婆把饭菜也摆上了桌,既然到了吃饭的时间,那就别走了。最后那个老乡吃了他的饭拿了他的画就走了,他的老婆就问:“刚才那个人是谁?”李说:“我不知道。”这个真实的故事可见山东人的豪爽和大方。

  另外这个地区的人,他们非常信仰泰山。

  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尚鬼好祭,五凤寄生。

  这个流域从长江发源的地方青藏高原算起,长江的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自治区,这里都属于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这里面没有包括浙江省,但是长江的支流是经过我们浙江,所以我们从这几个文化圈来算的话,浙江省应该可以算这个流域的。它是属于支流经过的地方。那么这一带的风俗,我们用比较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就是“尚鬼好祭,五凤寄生”。中国南方北方的民众在旧时代都信鬼,但是南方比北方要厉害得多。南方一个地方有一个神,温州大的村落也都有自己信仰的神。洞头有洞头的神,苍南有苍南的神。总的来说南方的神特别兴盛,几乎各个村庄各有不同或者相同的神灵。这一带的民众相对于北方民众那种豪爽那种彪悍,有着浪漫、温情、灵活、善舞、多玄想的特点。

  那么我们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吧。

  在黄河流域的土地上能产生《诗经》,或者说反映社会现实以现实主义手法为主创造出来的《诗经》,在黄河流域影响很深。那么《楚辞》则在长江流域流传深广。《诗经》里面更多的是现实生活的描述,当然它里面也有祭祀的文章,但大多是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而屈原写的《楚辞》,大多是属于玄想的东西。

  在湖南省湘西,也就是沈从文的故乡。有一种民间的陋习,叫做“蛊惑”。当然根据史料记载,在广西,广东也有。这个“蛊”怎么来的也有多种说法,比较普遍的说法就是在端午节的中午,把各种“蛊”虫捉来,蜈蚣、蝎子、毒蛇,很多的毒虫放在缸里面养,不给吃东西,让他们自相残杀,最后留下来一个,把它风干,最后成为一种药,这种药是慢性的,皮肤、饮食接触都会造成慢性中毒,最后死亡。所以在湘西这个地方,如果这个人家里没有蜘蛛网,你不要进去,因为他家可能有“蛊”,如果你在地下看到一个荷包,你不要拿,因为可能有“蛊”,不认识的人家你最好不要吃他的东西,那里面可能放有“蛊”。那么这“养蛊”就成了当时湘西苗族的一种特殊的民风。

  青藏民俗文化圈,范围大致包括西藏的全部,青海一带、四川的西北部、甘肃西南以及新疆的南部。

  这些地方基本上都分布有藏族。青藏民俗文化圈里面,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的宗教文化、宗教情结。这从他们的建筑就可以体现出来,布达拉宫那么宏伟壮观,在中国独一无二。然后是广大的藏族民众对于宗教的虔诚也是很少见的,他们的“活佛”有着崇高的地位,这些地方都构成了这个文化圈里一种独特的景观。

  另外,藏区的寺院建筑,数以千计。每座寺院的雕塑绘画艺术非常精美。还有藏族的服饰也与别的民族不一样。还有他们的藏医,藏药也是中华民族受保护文化的一部分。藏医有他自己一整套的理论,他跟中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藏药只有在青藏高原才能生长,像“藏红花”、“冬虫夏草”,还有“雪原花”,这些基本上都是生长在青藏高原。还有一种“藏酥油花”应该是民族的意识,也是宗教意识的体现:酥油到了冬天凝固了,然后制成各种各样的雕塑,可以维持半年多,到了第二年才融化。

  云贵民俗文化圈,指云贵高原,它包括云南贵州两个省,还包括四川省西南部的一角。

  这一带从自然条件来讲,气候温暖,四季如春。这个地方少数民族就非常多了。我们刚才谈到东北的北方民族,我们也谈到了游牧民族,谈到了青藏高原的习俗,那些地方的少数民族数量加起来都没有这个地区多。这个地方的少数民族我们叫他“南方民族”。

  这里的少数民族仅仅云南省就有26个。整个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方,这里有阿诗玛的传说,摩梭的走婚,“云南十八怪”等。

  云贵高原民俗文化圈,因为少数民族多,就形成了中国民俗独特的风景。他们的民族信仰佛教,所以这里的傣族男孩子,到了该念书的年龄都是要出家去做小和尚,到庙里去接受教育,长大了以后,又一个一个还俗回家,结婚生子,有的去做僧侣,有的去经商,那么整个傣族的文化水准相对来讲是比较高的。还有他们那里的水井,不管是白族、傣族,所有的水井上都有一个建筑物,要不是一个亭子,要不就是布置一尊佛像,要不就是其他的雕塑,总而言之,他们的水井不可能是露天的,所以可以说,他们那里的人是比较讲卫生的。

  闽台民俗文化圈:整个东海,包括台湾和福建。

  这个区域就叫闽台民俗文化圈,很多书上都说闽台民俗文化圈就是指福建和台湾两个省。但是我个人觉得我们温州或者浙南地区应该属于这个文化圈。闽台两省,夹着浙南地区,形成一个方言相通,习俗相仿的圈子,这几个地方都有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就派生出了捕鱼业。捕鱼在以前是高危职业,于是又派生出了“妈祖”信仰,还有一个就是“陈靖姑(即温州民间百姓信仰的陈十四娘娘)”两个女神。从这里去台湾的人基本上讲的是闽南话。

  我们浙江苍南地区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讲“闽南话”。

  这个地方跟广州不一样,他们喝茶,喝功夫茶。这一点在温州,以前我看见比较少,但是这个习俗在广东就比较多,所以我觉得这个文化圈其实应该划大一点,闽台粤,再加上浙南地区,但是那样的话,方言又不行了,闽南话在福建在台湾和浙南地区都是有的,而在广东它又是粤语,又不是闽台话。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温州也好,闽台地区也好,基本上是村村有庙,村村有祠堂,村村有自己信仰的神,一般规模大小的村子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关于七个民俗文化圈我就简单介绍了这几个方面,谢谢大家

一)传承性 二)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三)民俗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举例说明民俗的主要特点
答:青藏民俗文化圈里面,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的宗教文化、宗教情结。这从他们的建筑就可以体现出来,布达拉宫那么宏伟壮观,在中国独一无二。然后是广大的藏族民众对于宗教的虔诚也是很少见的,他们的“活佛”有着崇高的地位,这些地方都构成了这个文化圈里一种独特的景观。 另外,藏区的寺院建筑,数以千计。每座寺院的雕塑绘...

民间俗语的特点和内涵
答:俗语举例 1、“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俗语形象地说明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可以超越个别的天才。它强调了团队合作和集体智慧的重要性。2、“瑞雪兆丰年”:这句俗语表示一场好雪预示着来年农作物的好收成。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3、“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俗语强调了早晨对于...

民俗的基本特征?
答: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集体性、传承性、地方性、变异性、丰富性以及实用性。1. 集体性:民俗的集体性体现在其在产生和流传过程中的基本特性,它是民俗的核心特征。民俗是人们在集体中习得的知识,需要每一代人的传递,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它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地区或社群长期形成的,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

中国民族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集体性: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中原民俗是中原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的流传、完善和创新都是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的。 传承性: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中原民俗产生后,为人们所承袭,具有相当的稳固性,许多民俗事象不因改朝换代或社会变革而立即中止。 扩布性: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

民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地域性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各具特色。实用性体现在民俗文化中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如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都具有实际的生活功能。气候性则是指民俗文化受到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如一些地区根据季节变化形成的民俗...

民俗的基本特征
答:4、民俗文化活动的变异性: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5、民俗文化活动的丰富...

举例说明民俗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
答:民俗的地域性: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这就是地域性的体现,例如:同样是冬至,在我国南方盛行吃汤圆,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莱、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而在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则是由...

论述民俗的基本特征
答: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集体性、传承性、地方性、变异性、丰富性、实用性等。1. 集体性:民俗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群体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展现了社会的一致性。2. 传承性:民俗是习的知识,需要在一代一代中传递,具有时间传衍的连续...

举几个家乡民俗的例子,说明民俗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另外,民俗又具有变异性。民俗是生活文化,而不是典籍文化,它没有一个文本,主要靠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途径在人际和代际之间传承,即使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它也不可能毫发不爽地被重复,在千变万化的生活情境中,活动主体必定要进行适当的调适,民俗也就随即发生了变化。这种差异表现为个人的,也...

请举例说明民俗的地方性特征
答: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下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比如在中国,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反对,但在有些国家,如马其顿、保加利亚、尼泊尔,则正好相反,点头表示反对,摇头表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