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不外乎人情,真理在于雄变!古之常事,无话可说! 为什么上帝不让亚当夏娃吃智慧之树上的果实?

作者&投稿:皮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良,则有财而莫理。——王安石】

人情者,人之常欲,弗学而能。然法理者,道也。此道谓之道,人情却也道乎?匪思也,同道矣。道之争,大小之分。何以求雄辩之?今之事,未患辩难,而患痈疽癣疥多矣。
========================
有人说看不懂,我解释下好了。

人情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本能,不用学就会。但法理虽然需要后天学习,却比它更近乎自然之道。

法理可以说是道,人情就不是了吗?不用想了,也同样是一种道。

只不过,一个人心中对于道的选择,有轻重大小,这对于他是不需要与旁人分说、辩解的。

现今这种人情大于法理的局面,关键不在于人们不去辩解人情和法理。而在于人们心中的歪心思、花花肠子太多了一些,就像痈疽癣疥那样,难以根治。

法律先谈逻辑后讲人情,违背形式逻辑诉诸情感进行论证的诡辩根本不值一驳。雄辩成为真理,只因为更强悍的辩手尚未登场。

这里说的人情是人情事理,可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情”啊。真理就是真理,不在于雄辩。

法律说白了就是维护统治的地位和统治地区的安全。

我七年级了,但我不知道为什么从上学期开始就总是掉作业,到现在还是这样~

亲爱的同学:

你好!光阴似箭,转眼间期中考试来临了。现在请你随我一起登上“成功快车”,在模拟试题中去体验成功的快乐吧!来吧,自信的你!

一、 语言训练营(25分)

1.先到“拼音园地”票吧。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下括内。(2分)

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kàn( ),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jiáo( );第三遍消化,即弄通。哲学家卢梭把读书归nà( )为“六字”:chǔ( )存、比较、批判。

2.让我们“手拉手”一起登车吧!文学常识填空。(5分)

①《紫藤萝瀑布》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②《我的信念》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国籍)人,著名的__________家,曾两次获__________奖。

③《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的一本书,是__________经典著作之一。

④《西江月》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是宋朝著名__________。

3哇!车厢里好热闹,赶快“对入座”吧!在下列句中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正确的一组是( )(2分)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_________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________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_________与________.

A.消磨 温暖 旺盛 幸福 B.消耗 暖暖 新鲜 快乐
C.消耗 暖暖 旺盛 幸福 D.消磨 温暖 新鲜 快乐

4.休息片刻后,让我们到各个“成功车厢”去看看!先到“诗词天地”转一圈!给诗句填上下句。(2分)

①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5.到“课文感悟室”里静静地思考一下吧!问答题。(2分)

《紫藤萝瀑布》中作者回忆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的作用是什么?

6.“辩论车厢”里真热闹!希望中学初一(2)班围绕中学生上同有害还是有益了一场辩论会。甲方说:中学生上网浪费了很多学习时间,且容易受不健康信息的影响,一些学生犯错误就是因为上网的缘故,所以,我方认为中学生上网有害无益。(4分)

你如果是乙方的主辩手,你将从哪两个角度来反驳?请在下列横线上作简要的陈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欣赏时光”正进行有奖抢答呢!阅读下面的同学作文的语段,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评价,说说好在哪里。(2分)

夏日的一个晚上,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星星在天上调皮地眨着眼,将天空装点得甚是华丽。月亮也不知怎么害羞了,悄悄地躲进云层里,夜,是如此静。突然,一只不甘寂寞的小生灵打破了这宁静,从我眼前一闪而过。啊!是一只萤火虫。我一阵惊喜。要知道,我以前可是从来没捉过萤火虫啊!只见那可爱的小生灵,停在了一片野草里,一闪一闪的。我用手轻轻一捉,哈,捉住了。我高兴极了,迈着轻快的步子朝家走去。

答:

8.“拷贝室”里却静悄悄!仿照示例,以“理想”为话题续写,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组排比句。(3分)

理想是一块璞玉,需要你去打磨、雕琢;理想是一粒种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探究空间”正在播放新闻录象呢!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对生命、死亡、永恒的思考和认识。(3分)

材料一:“慈师真爱感天动地,圣母情怀流芳千古。”年4月8日,几万众自发来到江苏省金坛虹桥小学,含泪为舍身勇救学生的好教师殷雪梅送行。人们无法揣测,在灾难发生的一瞬间,殷老师脑海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平时总是面带微笑的她,在突如其来的生死抉择面前,将对学生的爱凝成了永恒。

材料二: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二、 美文欣赏台(55分)

(一)参观完各个车厢,回到座位,乘务员送来一份“快乐阅读报”,让我们一起“快乐阅读”吧!先看第一版“自然风情”!(15分)

落叶

落叶在春天纷纷而下,这是南国特有的奇观。北国的朋友也许以为怪异。因为,在北方,落叶在秋而不在春。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最后

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当在这个时候,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黄金色,或者竟是朱红绀赭。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阵雨了。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而在这地毯之上,铁铸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树垭,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南国的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繁密的苍青色,教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可是,在这浓蜜的苍青的树冠上,你看吧,春潮般地泛起来多少嫩绿的新叶的波浪!

这是万木争荣的季节。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威严地站立着的,已不是冷酷的冬。老叶不必作悲壮的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过那冷酷的冬。在这里,就连冬天的阳光也灿烂如碎金,雨水温润而充足,地表下有取之不尽的营养。万木在和风中一样做它们欢乐的梦。

时序如轮旋。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司春之神于是欣然驾临。蜂蝶成来起舞,百鸟结队来唱,杂花纷然披陈于枝梢上。氤氲的南国,这时已装载不下旺盛的勃发的生机。而这时,我走在无论哪一片林子里,无论哪一棵树下,都欣喜地看见,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

怒发出新叶。我看见新叶高标出老叶覆满的树冠军。我听见新叶在唱,唱它们新生代的。我听见新叶在呼唤,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

于是,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

老叶沙沙哗哗而下了。然而,老叶没有悲戚。老叶也一样唱它们雄壮豪迈的进行曲。老叶融入春泥,化作甘露玉浆,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成长。

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图画!

于是,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一种庄严的忘我的思考。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①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更加高远的时候

峭厉:

②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

怒发:

2.“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上下文看,老叶的“历史使命”是什么?(2分)

3.为什么说北方的落叶是“悲壮”的?(2分)

4.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两幅落叶图。那么,北国落叶和南国落叶有什么不同?(4分)

5.文章最后说“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了一种庄严的忘我的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有些什么样的“思考”呢?(3分)

(二)翻到第二版“美景探幽”!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5分)

溪水

文/绿漪

我们携着手走进林子,溪水漾着笑涡,似乎欢迎我们的双影。这道溪流,本来温柔得像少女般可爱,但不知何时流入深林,她的身体便被囚禁在重叠的浓翠中间。

早晨时她不能更向玫瑰色的朝阳微笑,夜深时不能和娟娟的月儿谈心,她的明澈莹晶的眼波,渐渐变成忧郁的深蓝色,时时凄咽着忧伤的调子,她是如何的沉闷呵!在夏天的时候。

几番秋雨之后,溪水涨了几篙;早凋的梧楸,飞尽了翠叶;黄金色的晓霞,从杈枒树隙里,深入溪中;泼靛的波面,便泛出彩虹似的光。

现在,水恢复从前活泼和快乐了,一面疾忙的向前走着,一面还要和沿途遇见的落叶、枯枝……淘气。

一张小小的红叶儿,听了狡狯的西风劝告,私下离开母校出来游玩,走到半路上,风偷偷儿溜走了,他便一交跌在溪水里。

水是怎样的开心呵,她将那可怜的失路的小红叶儿,推推挤挤的推到一个漩涡里,使他滴滴溜溜的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的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的逃走了。

水是这样欢喜捉弄人的,但流到坝塘边,她自己的魔难也来了。你记得么?坝下边不是有许多大石头,阻住水的去路?水初流到石边时,还是不经意的涎着脸撒娇撒痴的要求石头放行,但石头却像没有耳朵似的,板着冷静的面孔,一点儿不理。于是水开始娇嗔起来了,拼命向石头冲突过去;冲突激烈时,浅碧的衣裳袒开了,露出雪白的胸臂,肺叶收放,呼吸极其急促,发出怒吼的声音来,缕缕银丝头发,四散飞起。

噼噼啪啪,温柔的巴掌,尽打在石头皱纹深陷的颊边,——她真的怒了,不是儿戏。

谁说石头是始终顽固的呢?巴掌来得狠了,也不得不低头躲避。于是水安然渡过难关了。

她虽然得胜了,然而弄得异常疲倦,曳了浅碧的衣裳去时,我们还听见她断续的喘息声。

我们到树林中来,总要到这坝塘边参观水石的争执,一坐总是一两个钟头。

1.这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作者赋予溪水以少女般的性格。请你说说文章先写溪水;

再写溪水;最后写溪水。(3分)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溪水具有怎样的个性特征?(4分)

3.从全文看,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4.请从文中摘抄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并作简要的赏析。(4分)

摘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再看第三版“亲情播报”!(18分)

父亲的驼背

① 父亲的驼背使我产生崇高的敬意,是今年夏天的事。

②那是一个极标准的夏日。将晚的日头仍吞吐着炽烈的火焰。我正坐在办公室里受用空调的温馨,冷眼看晚霞燃烧,父亲突然出现在办公室门前。父亲佝偻着身子,汗水从苍白的脸上滚落在两脚之间,几乎连缀成一条直线;背上稳稳地负着一个半旧的布袋,布袋里满盛着家乡的温馨和亲情。“今天天气真热。”父亲擦着汗水说,将布袋吃力地放下来。就在这时,父亲那高高隆起的驼背刚毅而明快地在我的眼前,且正好与天边的云霞构成一幅动人心魄的写意。转瞬间,一种错觉神奇地将落日和晚霞隐去,父亲的驼背顿时放射出灿烂金光。我确信我亲见到一拱溢彩流光的长虹,虹的那头是遥远,虹的这头是现实,我正从这长虹的辉煌中走来;我也确信我亲聆到一阵阵清悦的驼,有一峰骆驼正迎着哄哄作响的热流前行在人生的旷漠荒原,这驼峰上驮着我……我猛然领悟到父亲的驼背像伊索寓言和格林童话一般神圣地吸引了我。

③父亲就这样无言地用嶙峋的驼背将生活的重负扛着,就像一张弓无言地坚韧着,积攒着,为一支支响箭预备着生命的涌动和波澜。我们做儿女的就是这弓上的箭。

④有两件事是我永生永世都捡拾不尽的碎金,撒落在时间长河里。第一件事发生在我读小学六年给那年。这一年对我说是一个灾难之年,我的两条腿上大大小小长满了十三个毒疮,淋漓的脓血像山泉一般汩汩地朝外涌着,上学成了一种负担。父亲向来家教甚严,生几个脓疮自然是不能辍学的,走不动时父亲背也得背到学校去。于是,父亲的驼背就成了我的一架马鞍。每天清晨,父亲总会准时地蹲在屋檐边,就像一匹温驯的老马迎候着它的主人;掌灯时分,父亲也一定会慷慨地亮出他的驼背站在教室的门前。我在父亲的背上度过了一个秋天一个冬天又一个春天。秋天里我没有觉出父亲的背有什么异样。冬天里父亲的背很暖和,我的心口总像有一盆火烘烤着;到了春天,厚重的棉衣褪去了,我突然发现父亲的背驼得更厉害了,简直就像洪水冲击过后留下的一道坎。我附贴在父亲的背上,父亲只能蜗牛一般将头艰难地前伸着。这情形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一些生命现象。在浩瀚的沙漠里,驼峰为绿洲而高耸着;在肥沃的田野里,牛背为犁铧而坚韧着;那么,在贫穷的小村子里,。我的心震撼了,我的一切也就和父亲的驼背紧紧维系在一起了。有一天放学,我用手摩挲着父亲汗涔涔的驼背,对父亲说,这背就可以做我的课桌呢。就这样,我在父亲的驼背上读着历史的烟云,读着未来的梦幻……

⑤在我那封闭而落后的家乡,家的孩子一般是不读书的,即使为认几个工分几张毛票被迫混上一两年,那也得捱到岁,但我六岁那年就被父亲送进了学校,而且一读就是整整六年。这对父亲来说,供我读书显然是比供我饭吃有更大的负担,这负担自然又得那驼背无言地驼着。父亲是一个上好的脚夫,鸡叫头遍启程,夜半时分回家,往返九十里山路,两百斤山货,从山里驮到镇上,百十斤油盐又从镇上驮进山里。这虽然是一种低廉的劳动力交换,甚至有些卑贱,但毕竟可以换回几个子儿回几支铅笔几个写字本,父亲也就乐此不疲。而每当这时,我心中总有几簇簇火苗燃着,学业上哪怕碰到天大的困难,也只是蜡烛般化为光明。我的学业一天天拔节向上,父亲双肩上的茧巴则结了一层又一层,背间的肉瘤也添了一圈又一圈。我至今还保存着父亲当年用过的一个背篓,篓口用铁丝绑扎着,在背篓与人体接触的地方,厚实的帆布硬是磨破了一个大洞,麻线编过的谷草多已脱落,出魔鬼一般狰狞的竹篾。这是多么不平凡的一个背篓啊!

⑥我推想,爷爷的爷爷的爷爷说不准也是驼背。这驼背本不是生成于母腹之中,父亲不就曾经是祖母引以为骄傲的骨架儿像旗杆那样竖着么?驼背就应该是历史塑造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从母腹中跌落某个驿站时,即使拥有过紫檀一般的脊骨刺槐一般的腰杆,但是,历史与生活的重荷死死压在父亲、爷爷的肩上,这脊骨这腰杆又如何能舒展其活力,张扬其生命?由此我想到一个更深刻更重大的历史命题。鲁迅先生写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在这里所说的“中国的脊梁”,除了那些顶天立地的钢筋铁骨之外,是不是还涵盖了如我父亲,如我爷爷及爷爷的爷爷们那样的弓腰驼背呢?是的,肯定是的。

1.在不改变原文感情的基础上,用一个四字词语替换一下文中的划线词语。(2分)

乐此不疲——_____________

2.细读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1)在父亲的感染下,我对待困难的态度如何?(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2分)

(2)根据上文,在第④段的横线上填上一句形式上较为工整、内容上能表现“我”无限深情的句子。(2分)

(3)第④段开头说“有两件事是永生永世都拾不尽的碎金……”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一下第二件事。(2分)

(4)第④段中“我在父亲的驼背上读着历史的烟云,读着未来的幻梦”的含义是什么?(2分)

3.“父亲”和像“父亲”一样的人驼背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作者称他们为“中国的脊梁”?(4分)

4.这篇散文语言优美,感情深挚,多处运用修辞手法。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语句(上面题目涉及的语句除外),作一点具体。(4分)

(四)最后读读第四版“古文园地”!(7分)

终身食鱼

汉/刘向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注〕郑相:郑国的宰相。

1.解释加粗的字。(3分)

(1)馈:________ (2)嗜:________ (3)故:________

2.郑国的宰相为什么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三、 作文竞技场(60分)

“各位旅客请注意,现在播送最新消息,‘成功快车’小作家俱乐部开始招聘小作家!”听到消息,爱好文学的小乘客纷纷站起来去应聘“小作家”!阅读下面一则短文,按要求作文。

画家和他的孙女

画家有一个六岁的孙女。六岁的孙女叫婷婷。婷婷也喜爱画画。

婷婷画了一棵树。画家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婷婷说:“怎么不对呢?”画家说:“树枝不对。”婷婷说:“树枝怎么不对呢?”画家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还粗呢?”婷婷说:“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粗呢?”画家说:“那就不是树了。”婷婷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画家无话可说了。

婷婷画了一只小白兔。画家说:“婷婷,你画的那小兔子不对。”婷婷说:“怎么不对呢?”画家说:“兔子有红色的吗?”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画家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画家说:“那就不是兔子了。”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画家没话说了。

婷婷画了一匹马。画家说:“婷婷,你画的那马不对。”婷婷说:“怎么不对呢?”画家说:“马有翅膀吗?”婷婷说:“马没有翅膀。”画家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画家说:“那就不是马了。”婷婷说:“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画家又没话说了。

婷婷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下了一个蛋,那蛋比老母鸡还大。婷婷就拿那画去参加西班牙的一个国际儿童画展。结果,婷婷得了一等奖。

要求:①以“童心”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字以上的文章。

②除诗、戏剧外,文体不限。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不知不觉,快乐的旅行就结束了!你成功了吧?下车前,请你在仔细回顾一下自己的行程,逐行扫描自己的笔迹,耐心点击自己的疑问。成功伴你永远!

参考答案

1. 瞰、嚼、纳、储

2.①《铁箫人生》 宗璞 ②玛丽·居里(居里夫人) 波兰 科学家 诺贝尔 ③孔子和他的言行 儒家 ④《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 爱国诗人

3.D 4.①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②海日生残夜 ③稻花香里说丰年

5.将过去紫藤萝花的衰颓零落和现在紫藤萝花的花繁枝茂对比,从而领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道理。

6.参考答案:(1)中学生上网可以获取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新知识和有用的信息。(2)上网能迅速了解国家大事。(3)上网能迅速查阅有关资料,帮助解决学习上的问题。(4)能利用远程教育网同步学习。(5)上网能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提高学习生活质量。

7.参考答案: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夏夜星月以人的感情;用动态的词语写出董火虫飞舞的情态,显得很可爱。

8.该题考的是语句的仿写。参考答案:略。第一空1分,后两空都对则给2分,计3分。

9.不设统一答案。如“一个人可以生得平凡,但由于他们做了有益于的事,这样的人往往留芳千古。”“重大义轻生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之成理即可。)

(一)1①冷峭凌厉(或:冷峻猛烈)②蓬勃地萌发(或:蓬勃地生长,怒放)2老叶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让位给新叶,实现新老交替。(或:老叶融入春泥,化作甘露玉浆,滋润着新叶的成长。)3因为北方的落叶是以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度过冷酷的寒冬,所以说是“悲壮的”。4①北国的落叶在秋季,呈黄金色;南国的落叶在春天,是苍青色。②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南国的老叶没有悲戚,老叶也一样唱它们雄壮豪迈的进行曲。5略,能扣住本文的思路展开即可。

(二)1被囚禁;挣脱囚禁;抗争。2当她被囚禁在重叠的浓翠中时,她不能与朝阳微笑,与月儿谈心,眼波变成深蓝色,显得那样忧郁;当她挣脱囚禁之后,一面疾忙的向前走着,一面还要和沿途遇见的落叶、枯枝淘气,显得那样的调皮和开心;当她遇到石头的阻拦时,她“发出怒吼的声音,缕缕银丝头发四散飞起”,显得那样果敢和刚强。3拟人;把溪水人格化,赋予了溪水少女的情致、气质和性格。形象生动,增添了文章的诗意和美感。4略。赏析要从词语、句式或修辞等角度入手。

(三)1.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初衷不改

2.(1)学业上哪怕碰到天大的困难,也只是蜡烛般化为光明。
(2)父亲的驼背为儿女的成长而弓着。(意对句式对即可)
(3)父亲经常一天内肩挑百余斤的东西往返九十里山路,为的是给我换回一点钱供我念书。(意对即可)
(4)在父亲的驼背上,我能继续我的学习,我学到了知识,也孕育了我对未来的憧憬(意对即可)

3.因为历史与生活的重压,因为生活的艰难与困苦。(2分)他们是劳动的典型,而劳动是伟大的,他们创造了中国的历史,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意思对即可)

4.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着重考查的是对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能力。评分建议:(1)能就某一点举例,且言之成理,即可获得满分。(2)如果比较合乎题意,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即可获得2-3分。(摘出相关语句而未作的只给1分)

(四)1.(1)赠送 (2)爱好 (3)所以
2.因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编辑短评:课堂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在这种氛围中,学会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考试评价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近年来考试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除了题型、设卷方式等变化之外,许多开始改变以往冷冰冰、命令式的话语模式,试图加入一些亲切的话语,创设轻松的氛围。本试题的拟制,突出的特点即在此。但惟有一个疑虑,如果考试时间不变,学生看那些话语是否会耽误宝贵的考试时间?(雨果)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08/yinshun08-06.html

耶和华所喜悦的人


一、盲目无知识

上文说到,要站稳奴仆的立场,认清耶和华与自己的主奴关系,这样的人,才能无条件地服从,信得过“上帝爱世人”。也就是说,这样的人,才是耶和华所喜悦的人。忠实的奴仆们,在耶和华上帝看来,盲目无知识与分散无组织,是必不可少的。先说耶和华所喜悦的,是怎样的盲目无知,这如旧约创世纪所说:
耶和华神吩咐他(亚当)说:“……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二·16 17)
蛇对女人(夏娃)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于是女人……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他丈夫(亚当)吃,他丈夫也吃了。他们二人的眼目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三·5-7) 耶和华神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耶和华便打发他出伊甸园去(三·22-23)

在创造神话中,说到耶和华上帝把手创的人——亚当与夏娃,安放在伊甸园中。“园子当中,又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创二·9)。据说,吃了生命树的果子,能永远的活着;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就眼目明亮,能知道善恶。在耶和华上帝的本意,生命树果是可以吃的,只是不许吃分别善恶树果,也就是不许人有分别善恶的智慧。等到了吃了分别善恶的果子,有了分别善恶的智力,耶和华就怕起来,怕人再吃生命树果而永远活着,这才把人赶出伊甸园去。这一故事,实在太好了!使我们充分了解希伯来宗教——耶和华上帝的神格。本来,人在吃了分别善恶树果以来,眼睛就明亮了。大家的眼睛雪亮,谁也了解这一故事的意义,用不着我来多说。只是有些人,迷恋伊甸园的盲目生活,关在思想铁幕里,成为有眼睛的瞎子,所以不免再来解说一番。

耶和华对人说: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吃的日子必定死。蛇(魔)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虽然,耶和华的意旨实现了,人是真的要死亡了,但依创世纪看来,魔说的才是老实话——吃了不一定死。否则为什么“耶和华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创三·22),而把人赶出伊甸园去?所以,人之不免残废,不是为了别的,而只怪亚当夫妇,没有把分别善恶树果与生命树果同时吃下。否则,耶和华上帝也只能干着急,无话可说了。

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到底为了什么,耶和华上帝(起初)可以让人永远的活着,而不容许人类有分别善恶的智慧呢?这一问题,醉心盲目生活的神学家,虽然熟视无睹(也许心里有数),其实问题极为明白。分别善恶的智慧,意味着人类的自觉(由于眼睛明亮,觉到自己连衣裳都没有穿),自由的思考(不服从耶和华的禁令)。自觉与自由思考,是不会盲目信从的;是促成权力统治崩溃的有效武器。例如欧洲的中古时代,神权的强力统治,因希腊自由思想抬头,文艺复兴,而开始崩溃。耶和华上帝的身份,是自以为创造一切,有权支配一切的宇宙大统治者。他所喜悦的,是绝对忠实的仆人。奴仆可以永远活着,接受支配,却不可以有分别善恶的自由思考。如奴隶们有了自由思考,智力增长,这对于主耶和华,是何等威胁呢?怎能使耶和华上帝不怕呢?耶和华根本上不许人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无非希望人类,永久盲目无知的,成为上帝忠实的仆人,永远将荣耀归于上帝。

站在“因信得救”的希伯来宗教立场,必须肯定这一故事的真实性,因为,上帝创造人类;人类不听吩咐,私吃禁果,而成为罪恶根源;罪人与罪人的子孙,永不能自己,惟有信赖上帝的儿子——耶稣先生血的救赎。这是天主教、耶稣教的信仰支柱,丝毫怀疑不得。所以,惟有确认自己的奴隶立场,才能相信自己的眼目明亮,分别善恶,是罪恶的;才能一心一意跟着耶和华及耶稣先生走。这是希伯来的宗教立场,迷恋伊甸园式的盲目信仰者,会深信不疑,不断的赞美主。如从人的立场,由朴野而进入文明的生活经验,这故事也有他的部分真实性;而且也有片面的高深哲理。不过,这只能使人成为半信不信,似信非信,或者不信的。我姑且附带的说在这里,但希望虔诚的耶和华的忠实仆人,不要信以为真!

人自从吃了分别善恶的果子,开始有了分别善恶的智力,才知道自己是光着屁股走路,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从此,女人开始要受丈夫的管辖,人要从土地的劳动而得到生活(创三章)。这说明了伊甸园的生活,还过着畜生一样的生活,连隐蔽前后的那片叶子都没有。此后,要进入男性中心,女人从属于男人的时代;人要劳苦工作,进入农耕的时代。这个故事,就是那一时代的产物。从人类史的观点,这是人类的进步;是人类意识到自己是人,觉到人性的尊严,要披荆斩棘,开辟出人类自己的天地——这是怎样的值得歌颂!依中国的儒学来说,“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类成贤成圣的性德。佛法也与儒者一样,认为“惭愧”(即羞耻心)是人与禽兽的分别所在。“知善知恶”(阳明说为“良知”),是学佛者首先必备的正见。东方以人为本的文化,对分别善恶的智力,惭愧的道德意识,一向是看作向上向光明的动力。人类理智的、道德的自觉,是那样的光明,希伯来的神学者,为什么要看作,为了不听耶和华上帝的吩咐,受上帝的咒诅,被上帝赶出乐园而受罪受苦呢?原来,人类文明的开展,不只是智慧与道德的增进,而也是面临艰难困苦,忧苦的加深。有分别善恶智力的人类,想得远了、深了,不再像畜生一样,临时痛叫一下,过了等于没有事(经验久了,会养成本能的逃避等)。在面对艰困,或想到未来的苦难时,虽过去的不就是好的,而每每憧憬那过去(习惯了的)的一切。这所以,古代的早期文化,多少带有复古的倾向。在中国人本的文化里,复古是法先王的礼治政制,或是一伯自然的无为而治。而希伯来的伟大神学家,由于习惯于“天威咫尺”的主奴思想,所以将与分别智慧俱来的苦难重重,看作(上帝的启示)违反主上帝的意思而受神的惩罚,满心不愿意于离开耶和华(伊甸园)的独立生活。希伯来神学家的心境,是在开始踏上自由园地时,面对人事日繁的社会,艰苦愈来愈多,迫得寄望于伊甸园式的盲目生活(或称之为信心的生活)。不断地向人呼吁,要人归向耶和华为人类安排好的乐园,承受上帝的爱。希伯来的宗教思想,随时代而进步,地上旧式的伊甸园,亲膦即将到来地上的天国。然而,伊甸园式的盲目无知的幸福,真的会到来地上吗?是人类所仰望的吗?依东方的中国人的看法,人宁可多苦多难,而不愿过那永恒的盲目生活。高等的奴隶,也不及贫苦的自由。不过,习惯于奴仆的思想生活,如耶和华的忠实仆人们,又当别论。

这一故事所有的哲学意义,虽是片面的,但确乎是难得的!人因吃了分别善恶的果子,而开始苦难的生活,走上残废的命运(“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二·17);这是什么意义呢?这是说:人类知识的开展,不离苦痛,反而失去了真理的永恒(其实不是失去,而是从来都没有得到)。在中国的老庄哲学里,有着非常近似的思想。庄子说到一则寓言:天帝为混沌日凿一窍,七日七窍,而混沌可死了。混沌,形容那浑朴无知。七窍通,即知识开;知识一开,天真的生命也就完了。这与创世纪吃禁果的神话,不是有着共同性吗?这是发现了知识的相对性与缺陷。因为一般的知识,是现象的知识;是片面的;是有所知而有所不知的;是陷于无穷思辩而永不满足的,也就是不能没有苦痛的;这不能与真理相契应,不能触证绝对的永恒(死亡)。为了这,老庄主张体道而返于自然。老子说“弃智”,“大智若愚”。庄子慨叹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而宣说“玄珠”(喻道体)不是聪明人,有力人所能得,而惟有“罔象”才能得到他。道家的生活,是内与无名相的道体相契应,而外则过着不用机巧,不事功利,还归于初民的古朴生活(比伊甸园的生活,还是文明得多)。而希伯来的宗教家,一直在宣说知识的空虚,不能充实内心,不离忧苦,所以劝人无条件的信从主耶和华,过那盲目的信心生活,从信心去接近上帝,而进入永生的领域。我深深地相信,过着信心生活的耶和华的仆人们,是幸福的!然而,知识真是可咒诅的吗?如真的浑噩无知,怕连信顺耶和华与耶稣先生,也不会吧!没有知识的增进生产,教会又从那里来这么多的奶粉与旧衣服呢?光着屁股走路的初民生活,真是没有苦痛的吗?浑噩无知的初民,说他是幸福的,不如说他是反应迟钝的低能!不信,请注意白痴、牛羊的生活!这些,神父、牧师、神学家,在虔诚的祷告上帝,为上帝作工的余暇,似乎不妨偶然的考虑一下。

现在言归正传。起初,耶和华上帝是不许人类有自由思考的,而人却竟然不听吩咐,吃了禁果,而能分别善恶了。这尽管是人类有罪,罪该万死,而人类的知识,到底成为信仰耶和华的严重威胁。这样,忠于耶和华的仆人们,从耶和华得来新的启示,而向人类劝告。

方法是,

一、利用人类的知识不充分,如约伯记三七-四一章所说。例如:
你若有聪明,只管说罢(三八·4)
你曾进到海源,或在深渊的陷密处行走么(三八·16)
地的广大,你能明透么、你若全知道,尽管说罢(三八·18)
光明的居所,从何而至?黑暗的本位,在于何处(三八·19)
野山羊几时生产,你知道么?母鹿下犊之期,你能察定么(三九·1)

提出这种问题,使你意识到自己知识的不充分,而不得不俯服于神的足下。虽然,有些问题,现在是可以了解,可以做到的,但不知不能的还多着呢!所以,只要人类还有所不知(不能),耶和华上帝就有存在的理由;耶和华将永远存在于人类的无知之上。西方神教徒的信心,也许熟练有素,没有人敢说:耶和华哪,你知道么?只管说罢!相信耶和华的传言者,也一样的瞠目结舌。好在,他说不出来,这是上帝的隐秘,是你所不应该过问的。而你说不出来,那是你的无知。所以人应该信顺耶和华上帝,直到永远!

二、要人将智慧安放于信仰的基石上。这是说:惟有信神的,听神吩咐的,神所喜悦的,才有从神而来的智慧。如说:
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其实是所罗门讲错了。不听耶和华而吃禁果,才是知识的开端)(箴一·7)
神喜悦谁,就给谁智慧(传二·26)
耶和华赐人智慧,知识和聪明,都由他口而出(箴二·6)
反之,如不信耶和华,不听耶和华的话,那智慧就不可靠了,不能得到上帝的顾念,如说:
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箴三·5)
不要自以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华(箴三·7)
凡自以为心中有智慧的人,他(神)都不顾念(伯三七·24)

从上引述,可见要在信从耶和华的绝对主宰,绝对完善,也就是信得上帝没有不知的,没有不能的,没有不是的总路线,智慧才有意义,耶和华也才会爱你,顾念你,使你蒙恩而得到永生。这也就是说:理智应服从信仰;人类的知识,应服从古老的神话。这一原则,在欧洲教权隆盛的中古时代——黑暗时代,大体是做到了。如当时的哲学思辨,主要为了证明上帝,所以被讥为宗教的婢女。当近代科学发轫的时期,科学家的发明,哲学家的远见,如违反了古老传来上帝的意思,教会——耶和华与耶稣先生的代表团,有权强迫他撤回意见;否则,教会要代表上帝来处分,拘禁他,或用火烧死他。在这里,我不能不佩服耶和华上帝的伟大!他真有先见之明,知道人类的知识开展,迟早会威胁主奴关系的稳定,而发生信仰的动摇,所以根本不许人吃分别善恶的果子。然而,既经吃下智慧的果实,要人类的智慧,永远服从于传统的信仰生活,也就不太容易了!教会的仇视科学,扼杀知识,能有什么用呢!好在上帝的意思,非常暗昧,要经神父与牧师们转达出来,所以神父与牧师们,大可标榜上帝的意思,而照着自己的意思行事。如中国的祭祖问题,梵蒂冈的上帝代表,就曾禁止又准许,准许又禁止,而现在上帝又可以准许了。在以基督教为国教的美国,从前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猴子朝代成人的邪说,可以在大学传布,而不能向中学生说,不知现在又怎样了!摧残教会的,无神论的共产政权,梵蒂冈——上帝在地上的代表团,从前是反共到底,现在也许要作与共产政权和平共存的准备了。总之,这都是上帝的意思;上帝的意思,你那里知道?

不过,虽然理智服从于信仰;意识到自己的小聪明而惊佩耶和华的全知,有时还可以做成上帝的仆人。但这到底是危险的,可怕的,不一定能随上帝对世人的恩典。所以最理想的,还是伊甸园式的初民;不识不知,而得到耶和华上帝给予安排好的一切福乐。所以,我敢补充耶稣先生的登山实训:“盲目无知的人有福了,因为地上的乐园(地上的天国)是他们的”。


二、分散无组织

想蒙耶和华上帝的喜悦,承受上帝的恩爱,除了自认无知,或智慧服从信仰而外,分散而没有组织,也是绝对必要的。这可从上帝的作为中看出来,如说: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罢!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罢!我们要建一座城,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人于上”(创一一·1-4)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止不造那城了(创一一·6-8)

这一变乱口音的《经》文,神父、牧师、神学家,怕从来都读不通,测不透上帝的意思,让我来把读《经》的心得,向大家报告。人自从吃了禁果,有了分别的智慧,耶和华就非常的担心。“耶和华神说:那人已经和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创三·22)。依耶和华的意思,人不是上帝,就不能与上帝一样的有分别善恶的智慧;人应该盲目无知的,永作造物主耶和华的忠实仆人。现在有了分别的智慧,如再像上帝那样的永远活下去,经验而智慧一天天大起来,那简直要与耶和华称兄道弟或取而代之了。那还了得!不如趁人没有吃下生命树果以前,赶出伊甸园去,让人接受残废的命运。然而,死亡并不能阻碍人类智慧的增高;人类一代代的延续,不但承受前人的经验,而且又不断的进步。到上帝要变乱口音的时候,人已经从农耕而进步到工业;会造砖,会造城,还想造塔顶通天的高塔。造城与造塔,是“为要传扬我们(人类)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地上”。这是人类要过更有组织的集体生活;团结就是力量,从而显扬人类自己,人类文化的光荣。这确是使耶和华担心的事。人类散居,还那样一天天聪明,如再过城市生活,有组织的集体生活,那“如今既然作这(建城建塔的)事业,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如升空、如入水、如征服太空等),就没有不成就的了”。人类什么事都能作,那还有谁将荣耀归于上帝呢?耶和华上帝的智慧,到底是伟大的!他作成了有效的对策——变乱人的语言。人与人间,为了语言不通,而形成种族的不同。这不但造成了种族的、区域的不同生活文化,而互相对立;由于语言隔碍,更不断引起了矛盾、冲突、斗争,而对消了人类团结进步的力量。所以,耶和华变乱人类的语音,目的在要人类分散。只要彼此间多分散,多斗争,耶和华的大能,就会到处显扬出来。因此,“耶和华使他们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止不造那城(与塔)了”。由于人类不能团结,分散力量,就无法完成这伟大的工程。人类做不到,耶和华就得到了辉煌的胜利。人类分散了,就不免削弱了人类的智慧与力量(其实还在进步之中);斗争多、苦难多,耶和华就可以振振有辞的责备那些傲慢的人类,应受打击与毁灭的惩处;人类也会痛悔自己的罪恶,承认自己的渺小,而回归于主耶和华的名下,接受耶和华上帝的领导。耶和华叫人类分散对立,就是达成上帝爱世人的办法。

耶和华使人分散,是怕人“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了”;不再愿意作耶和华上帝的奴隶。所以,人类的分散,等于接受耶和华上帝的领导(其实也不一定)。耶和华害怕人类的智慧、团结、能干,只是为了要由耶和华自己来领导一切。变乱口音一举,上帝似乎是胜利了,但并非决定性的胜利,人类还是向智慧、团结、能力而迈进。耶和华也就不断的愤怒、抗争,而企图确保宇宙王国的统治。这是有“上帝说”为证的(神父牧师们就是相信这样的话)试举两例。

一、“众人彼此说:我们不如立一个首领,回埃及去罢”(民一四·4)
“耶和华对摩西说:这百姓藐视我要到几时呢?”(民一四·11)

二、“以色列的长老,都聚集来到拉玛,见撒母耳,对他说:……现在求你为我们立一个王,治理我们,像列国一样。”(撒上八·4-5)
“耶和华对撒母耳说:百姓向你说的一切话,你只管依从。因为他们不是厌弃你,而是厌弃我,不要我作他们的王”(撒上八·7)
“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你们今日却厌弃了救你们脱离一切灾难的神,说:求你立一个王,治理我们”(撒上八·18-19)

第一例,是以色列民族,从埃及出来的时候。当时的领导者——摩西,利用以色列上帝(保护神)耶和华的名义,鼓舞同族,而进行脱离埃及统治的斗争。在进入祖宗的故乡——迦南以前,居留旷野的艰苦生活,是可以想见的。每日吃吗哪(大概是野菌)而生活,受到生活的熬炼,也就不免有了怨言!“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地耶和华的手下。那时,我们坐在肉锅旁边,吃得饱足。你们将我们领出来,到这旷野,是要叫这全会众都饿死啊!”(出一六·3)“谁给我们肉吃呢?我们记得在埃及的时候,不花钱就吃鱼”(民一一·4-5)。民族的独立固然重要,肚子吃饱也非常要紧。这些牢骚,以人的立场来说,是人情之常;以耶和华来说,就显得不够信心,不够服从,免不得要发怒了。后来,以色列人听到迦南地方的人民,强壮有力,就失望的哀哭起来:“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地,或是死在这旷野。耶和华为什么(要)把我们领到那(迦南)地,使我们倒在刀下呢?我们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掳掠。我们回埃及去,岂不好吗?”众人彼此说:“我们不如立一个首领,回埃及去罢”(民一四·2-3-4)。另立一个领袖,不只是不要摩西,而就是不信任耶和华上帝的领导,嫌耶和华的领导无方,使大众面临绝地。嫌耶和华领导无方,不再要耶和华领导;对于耶和华上帝的藐视,严重到什么程度?所以这一次,上帝生的气可大了!准备用瘟疫来击杀他们——耶和华最心爱的以色列人。后来,虽答应了摩西的恳求:“求你照你的大慈爱,赦免这百姓的罪孽”(民一四·19),而还是给了“你们的尸首,必倒在旷野”(在进迦南以前就死了)的惩罚。耶和华上帝的法律是:谁不受耶和华的领导,谁就该死。上帝的大慈悲、爱世人,是不能与统治人类分离的。因为,耶和华的身分,是宇宙的大统治者(主宰)。在上帝,非统治人类,就无法爱人类。所以人类也就非服从主,作忠实的仆人,不能获得上帝的爱。耶和华与耶稣先生的信徒啊!你们要记着:统治你就是爱你。

第二例,在以色列民族,进入了迦南,由祭师撒母耳领导的时候。那时,以色列还是部落(十二支族)时代,士师(祭师)治理——耶和华神权统治的时代。当时的列国,都有了国家组织,有国王治理。以色列人也就向撒母耳要求,为他们立一个王。从祭师治理到国王治理,本是人类历史的一定演进。从人本的文化来说,这是可喜的进步。但从耶和华的神权统治,神人间的主奴关系来说,那等于叛逆,不要耶和华作他们的王了。所以,耶和华对撒母耳说:“他们不是厌弃你,而是厌弃我,不要我作他们的王”。人类由于眼睛明亮,人类文明进展到了这一阶段,任凭耶和华怎样的全知全能,也无法扭转这一历史的要求。虽然耶和华还是努力作最后的说服:“告诉他们,那王将来怎样管辖他们”(撒上八·9):服劳役、纳赋税,还要夺取他们的财产。然而人类有了国家组织的坚决要求,也就不听耶和华的说话。耶和华到底是聪明的,见事已如此,反对无效,也就顺水推舟,给他们立一个王了。

耶和华不愿意以色列人成立国家,还是为了不愿意人类的团结。人类集合于国家的组织之下,至少是以政统教(怕还要政教分离,……),人类再也不会无组织的,受耶和华神权政治的直接领导了。国家制度,是人类进一步的社会组织;在国家的统一组织下,营为群体的活动。文化、事业、公共福利,一切都更迅速的进步。在这大地上,人类要显扬自己的名字,不再将荣耀归于上帝。企图反对国家,诽毁国家为管辖人类,虐待人类的力量,耶和华上帝早在马列主义以前,吐露这种高见了。其实,他们也不一定讨厌国家,只是国家制的存在,使他们统治世界的雄才大略,无法实现罢了!

人类既有了分别善恶的智力,那惟有使人类分散、对立、斗争,才能信受耶和华上帝的领导。这一政略,到耶稣先生宣扬福音的时代,虽因人智进步,而大大修正(不,这叫做成全)了耶和华的意思。但以促使人类分散、对立,为达成信仰上帝的有效方法,还是一样。如耶稣先生说:
“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太十·34-35)
“你们以为我来,是叫地上太平吗?我告诉你们:不是,乃是叫人分争。从今以后,一家五个人将要分争:三个人和两个人相争,两个人和三个人相争。父亲和儿子相争,儿子和父亲相争;母亲和女儿相争,女儿和母亲相争;婆婆和媳妇相争,媳妇和婆婆相争。”(路十二·51-53)

耶稣先生的福音,强调信主得救——主要是信上帝的儿子,信上帝的化身,也就是信耶稣自己。他强调来世间宣扬福音的中心工作,是促使家庭内的自相斗争,就是动刀动枪,也在所不惜。有些读《经》而没有读通的好好先生,怀疑耶稣先生那样的爱人如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怎么会叫世人自相分争呢?不只说爱而又谈仇恨;不说和平而强调斗争呢?这怕不是耶稣先生的意见吧!这是不明白希伯来精神(也可说西方精神)的幼稚想法!如明白耶和华上帝的主宰人类,是从人的分散对立中而完成统治,就容易明白耶稣先生这一平常的道理了。不过,耶和华上帝的爱世人,着重于种族的,不脱氏族宗教的色彩。而耶稣先生的爱世人,着重于个人的,使每个人因信而得永生。耶和华上帝(圣父)的时代,是从严格统治人类,而逐渐失去控制的力量,所以用分散——种族分散、阶层对立,及无组织以维持统治。耶稣先生(圣子)的时代,是大大革新,从头收拾旧山河,这就非采用矛盾斗争的神圣策略不可。不着重家庭的斗争,怎能达成新王国的统治呢?

有关做人道理的古诗
答:操履不可少变,锋芒不可太露; 明世相之本体,负天下之重任,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 直躬不畏人忌,无恶不惧人毁,功过不可少混,恩仇不可过明; 自然造化之妙,智巧所不能及,一念能动鬼神,一行克动天地; 文华不如简索,读今不如述古,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 道乃公正无私,学当随事警惕,信人...

形容做人做事要踏实稳重的诗句
答:操履不可少变,锋芒不可太露; 明世相之本体,负天下之重任,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 直躬不畏人忌,无恶不惧人毁,功过不可少混,恩仇不可过明; 自然造化之妙,智巧所不能及,一念能动鬼神,一行克动天地; 文华不如简索,读今不如述古,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 道乃公正无私,学当随事警惕,信人...

巴尔扎克的名言。
答:· 社会上的深仇宿恨,不管是为了政治还是私事,不管在女人之间还是在男人之间,原因都不外乎被人拿住了赃证。物质的损失,面子的伤害都还能补救,甚至挨了巴掌也没什么大不了,惟独犯案的时候被人撞破是无法挽回的!罪犯和见证的决斗一定得拚个你死我活才罢休。 —— 巴尔扎克名言· 任何过去或现在混迹于新闻界的人,...

古代谚语
答:狗咬吕洞宾——吕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狗见了吕洞宾这样做善事的好人也咬,用来骂人不识好歹。狗猪不食其余——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来。故纸堆——指大量的古旧书籍、资料。含贬义。比喻人埋首研读古书,不知...

关于为人处事的诗句
答:操履不可少变,锋芒不可太露; 明世相之本体,负天下之重任,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 直躬不畏人忌,无恶不惧人毁,功过不可少混,恩仇不可过明; 自然造化之妙,智巧所不能及,一念能动鬼神,一行克动天地; 文华不如简索,读今不如述古,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 道乃公正无私,学当随事警惕,信人...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答:有道理。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法律与道德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只有符合道德的法律才能被信仰,而这样的法律也才是真正的法律。”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

《於陵子·人间》中有一个故事说:中州有一只蜗牛,想振奋起来干一番事业...
答: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不可能轻易承认自己在冥冥不可知的命运面前伏输的心理。换句话说,即便我们认同只要勤奋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但是谁又能承认勤奋与成功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联呢?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的真理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规避理想与现实之间发身冲突的必然宿命。但是我们又有谁...

关于自强精神的古诗句
答:〔明〕唐寅 *千古圣贤豪杰,既奸雄欲有立志者, 不外乎一个“勤”字。 〔清〕曾国藩 *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清〕曾国藩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无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清〕蒲松龄 *但言虚心,不若先言立志。 〔清〕陈确 *学者志不立,一...

诚实守信的名言(文言文)
答: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 ——(俄)列夫.托尔斯泰 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 ——(美)马克.吐温 ...

出自礼记的文言文
答: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简约去。” 【读解】 真理原本是至简至约的,一半是因为我们理解的需要,一半是因为所谓“...其实,五句所论不外乎尊崇道德修养和追求知识学问这两个方面,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德育”和“智育”的问题,“又红又专”的问题。我们今天实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