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祖宗 祖宗的姓是从哪里来的 中国人的祖先是从哪里来得?

作者&投稿:夫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从人诞生的之时,到人学会语言之时,到人拥有代号之时,便有了姓,这仅仅是自己取的,久而久之就流传下来

姓祖的从哪来的~

一、姓氏来源

祖姓的起源与商代王族有直接关系。在殷商历代国王的名字中,有祖字的便有祖乙、祖辛、祖丁、祖庚、祖甲、祖己等人,他们的后代中有人以他们的庙号为姓氏,姓祖。中宗祖乙是上述几位商王中最有作为的帝王,他任用巫贤为相,励精图治,使商朝复兴,所以今天的祖姓人多奉祖乙为始祖。此外,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时有左相仲虺,仲虺的后代中有人名叫祖已、祖尹,二人的后世子孙也有人以祖为姓。

祖姓人曾形成了范阳等郡望,当代在满、彝、东乡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以祖为姓的人。

二、郡望堂号

秦置范阳郡,现在河北省定兴县。《姓谱》记载:“系出子姓。殷 祖甲、祖乙、祖已、祖丁,支庶氏焉。”望出范阳、京兆。

三、历史名人

祖逖——字士稚。晋朝范阳道县人。著名北伐大将,勤奋好学,留有闻鸡起舞的佳话。当时晋室大乱,巡率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揖而誓言:“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元帝时,为豫州刺史,自请统兵北伐,征为奋威将军,连战连胜,最后攻破石勒,收复黄河以南全为晋土。在豫州刺史任内,勤政爱民,死时,豫州人民,痛哭流涕,如丧父母。

祖冲之——字文远,南朝宋范阳蓟人,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精研数学、天文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他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六位3.1415926到3. 1415927之间,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最精密的。他还提出密率值的计算,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数学著作有《缀术》和《九章术义注》,均失传。他根据数理,研究天文历法,制订出一部比较准确的《大明历》。他制造的千里船、水碓磨和指南车。

祖孝孙——唐朝幽州范阳人。博学,精通历算。参定雅乐、京房律法,演12律60音。后受命与秘书监窦班修定雅乐,斟酌甫北,考以古音,制12乐合32曲84调,作为大唐雅乐。时旋宫之义,亡绝已久,一朝复古,自孝孙始。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开元十二年进士。曾因张说推荐,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诗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其诗讲求对仗,亦带有诗中有画之色彩,其与王维友善,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代表作有《终南望馀雪》、《望蓟门》、《七夕》、《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陆浑水亭》、《家园夜坐寄郭微 》、《送丘为下第》、《古意二首 》等,其中以《终南望馀雪》和《望蓟门》两首诗为最著名。《望蓟门》诗描写沙场塞色,写得波澜壮阔,令人震动,其中“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为有名的佳句。

祖约,平西将军,其余不详。

祖大寿(?-1656),字复宇,辽东(辽宁辽阳)人。明末为前锋总兵持将军印,隶袁崇焕,守锦州。因崇焕入狱,率部毁山海关东走,朝野震惊。后督兵守大凌河,为清军久围,粮弹尽,乞降。后屡负约,再败而降。任总兵,致书招降甥吴三桂,从入关灭明。卒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

祖大寿兄弟:祖大乐、祖大名、祖大成

祖大寿子:祖泽润、祖泽溥、祖泽洪、养子祖可法、侄子祖泽远

祖泽洪子:祖良璧

四、祖姓族谱目录

5695【辽宁兴城】祖氏家谱不分卷 (清)祖建极重修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写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5696【福建浦城】莲湖祖氏族谱五卷 (清)祖富言等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重刻本 五册 北图 福建图
5697【福建浦城】莲湖祖氏族谱八卷 (清)祖国钧纂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活字本 八册 北图 福建师大 注:始辑於宋绍兴二十九年。

祖姓族谱拼图

祖氏远祖世系:

少典公---轩辕公---玄嚣公---蟜极公---俊(去人)公[夔]----契公[卨(「改人)]---昭明公[王吴]---相土公[土]---昌若公[羔]---曹圉公[根圉]----冥公[季]---核公[王亥]---微公[上甲]---报丁公[报乙]---报乙公[报丙]-----报丙公[报丁]---主壬公[示壬]---主癸公[示癸]---履公(又名天乙、成汤)[太乙、唐、成]---?公[太丁]------至公[太甲]---辨公[太庚]---密公[太戊]---整公(河亶甲)[戋甲]---滕公[祖乙]------旦公[祖辛]---新公[祖丁]---歛公[小乙]---昭公[武丁]---曜公[祖庚] 载公[祖甲] ?公(孝己)[祖己]

[ ]内的文字是甲骨文所记的商王庙号,而商王之名则从竹书纪年中得知,而且又更正了史书的错误。
·························
大家慢慢积累信息拼祖谱吧,就从我们自己开始!希望知道自己辈分的尽量收集丰富族谱信息。(建议每位留言时尽量多地说明自己所知道的族谱等内容。比如:祖宗是哪一只,祖父、父亲、自己、下一代都是什么字辈分、籍贯等。方便研究,也方便大家寻根问祖。)

已经知道的部分分支族谱顺序有以下几个片段:
**
——尚——学——仪——智——章——兴——克——秉——言——立——俞——国——绪——民——昌——
这一只是祖大寿的族人。祖宗是祖大成,祖大寿的兄弟。
**
-宝-庭-时-
**
-占-立-希-
**
-学-国-朝-恩-习 -
**
-更-书-克-明-
**
-同-林-金-
**
-发-因-丕-志-刚-
**
**-远-****-世-*-占-敬-**
**
-先-后-
**

觉得好玩,就都贴过来了!!

第一部分:人对世界的初始认识性崇拜

原始初民不仅相信自己祖先的亡灵存在着,而且相信它们具有保护自己的超自然能力,因而加以崇拜,这种崇拜是在有了灵魂不死观念和血亲敬仰观念以后,两者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由于人类最先出现母系氏族社会,所以最先获得崇拜的是女性祖先,后来才是男性祖先。
在中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这些民族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处于哪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祖先崇拜的风俗,而其祖先崇拜的对象依其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具有层次性,如氏族祖先崇拜、家庭祖先崇拜、家族祖先崇拜和民族祖先崇拜等。
这些祖先崇拜对象,有的是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的人,有的则是传说中的创世人物。例如,湘西麻阳一带的苗族对盘瓠十分崇拜,把他当作自己的始祖和至高无上的尊神来加以崇拜。纳西族则把传说中的崇仁丽恩称为始祖而加以崇拜。中华民族则以黄帝、伏羲和女娲作为民族始祖的象征,还有燧人氏、神农氏、有巢氏等,实际上都是传说中的人物。白族人所共同崇拜的祖先段宗倒是实际存在过的,他是南诏的一位将军,是大理国段思平的先祖。据历史记载,段宗曾带兵帮助缅甸驱逐了入侵者,回国后又铲除了图政谋篡的奸臣。段思平建大理国后,封他为白族各村本主神中的“中央本主”,在大理庆洞村建圣源寺,为他塑像。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四前后,大理及附近几个县的白族人,成千上万,载歌载舞,到圣源寺朝拜这位民族祖先。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是十分浓厚的,祖先崇拜的表现也十分突出。《荀子·礼论》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礼记·郊特牲》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因为有祖先才有子孙,有天地,子孙才能享用万物而生存,祖先和天地在“生殖”方面的功劳一样大,所以要祭祖。在神州大地,祠堂、祖宗牌位几乎到处都是,人们在危难时刻,常常祈求“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保佑。“挖祖坟”是不共戴天的仇恨,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不仅坏了风水,更因为这种行为破坏了人们最神圣的祖先崇拜和信仰。“家祭”是中国历史上最普遍的一种风俗,南宋的爱国大诗人陆游的《示儿》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说明了人在死后和儿孙还要息息相通。现代中国人在父母忌日还要祭拜父母,这当然不是迷信,而是为了纪念,但其中也许还有祖先崇拜这一观念的残余吧!

图腾崇拜是一定的民族认为一定种类的动物或自然物同本氏族有亲属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而产生的信仰。“图腾”一词源出北美印第安人的奥季布瓦语Totem,意思是“他的亲族”。被一个氏族称作图腾的物(多为动物,如熊、狼、鹿、鹰等)就成为这个氏族的标志,而且认为它对氏族可以起到庇佑和保护的作用,作为图腾的动物或植物成为全氏族的忌物,一律禁杀禁食,并且对它举行崇拜、祭祀的仪式,以促进这种图腾的繁衍。
在中国古代,《礼记·郊特牲》中有一段论述,说明了要祭草木、昆虫、禽兽,表现出对动植物的崇拜:
天子大蜡八。伊耆氏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辍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逐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土归其泽。
图腾崇拜方面也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存,如我国贺兰山岩画中就有大量的反映,而且图腾崇拜曾流行于世界各地,至今在世界一些科技欠发达的民族中还存在着。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海南岛黎族人把猫当作自己的图腾,称雄猫为祖父,称雌猫为祖母,严禁捕杀。鄂伦春族人则以熊作为图腾,他们称公熊为“合克”,这是对最高辈男祖先的称呼;称母熊为“鄂我”,这是对最高辈女祖先的称呼。彝族普遍信奉虎图腾,他们称虎为“罗”,同时以“罗罗”作为自己的族称。云南哀牢山的彝族男子自称“罗罗颇”,女子自称“罗罗摩”,即公虎与母虎的意思;他们以十二生肖记年记日,但是为首的不是鼠而是虎;他们每三年一次的祭神大典要选在虎月的第一个虎日举行。云南克木人的图腾很多,据调查有二十五种,其中以动物居多,也有植物。克木人不仅每个氏族都以图腾命名,而且各个成员也以图腾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
不同的图腾往往还伴随着不同的神话传说。例如,云南怒江州碧江县的白族支系勒墨人中有个虎氏族,他们认老虎为自己的祖宗。有神话说,他们的女始祖与虎交配,生下了后代就是勒墨人。他们说,在虎的眼睛里,勒墨人都是老虎,所以虎不会伤害勒墨人。他们凡有大事要办,必选择在虎日举行,因为他们认为虎威无比,一定可以保佑他们成功。怒族的斗霍人则称为蜂氏族,相传其始祖茂英充是天上飞来的一群蜂变成的女人;又说天上的蜂歇在怒江边,与蛇交配生了茂英充,茂英充长大后又与虎、蜂、蛇、马鹿、麂子交配,其后代就是虎氏族、蜂氏族、蛇氏族,等等。
目前还信仰这些图腾的少数民族并不是落后,而只是一种传统风俗的延续,它给人以美丽的、神秘的记忆和遐想。现代中国人不是还称自己为“龙的子孙”吗?这也并不是什么迷信。
图腾崇拜在现代社会还有不少痕迹,岩画记载是一个方面,中国人繁多的姓氏是另一个方面。查阅《中国人名大辞典》,姓与动物有关的有牛、马、羊、虎、鹿、骆、龙、貊、貂、鸠、驷、驹、禽、凤、狼、狐、燕、雕、熊、鱼、虫、蟒、麒麟、、鹘、鳌、驺、麋、鸿、鹦、鸾等;和植物有关的有叶、蒲、谷、柏、杨、柳、豆、米、桃、李、果、花、栗、草、瓜、麦、梅、桑、麻、、桂、桐等,这都和古代的图腾崇拜有一定的联系。

性崇拜是原始初民对自身的性结构、性功能和性愉悦不能理解时所产生的一种崇拜和信仰。可以说,它是前面所述的三种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的综合体。性器官、怀孕、分娩本来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原始人把它看得十分神秘,不可思议。原始人崇拜祖先,可是祖先是从哪里来的呢?古人供奉一种阴茎状的陶制物、石制物、玉制物或铜制物,分别称之为“陶祖”、“石祖”、“玉祖”、“铜祖”,“祖”就是祖先的意思。古人还称阴茎为“男根”,“根”即指人类之始。这样,性崇拜就和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图腾崇拜中也有一些性的含义,例如蛇、龟、鸟、蜥蜴等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物,花、鱼、桃等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物,古人把这些动植物看成是魔力无边又往往是和生殖器崇拜联系在一起的。
原始的性崇拜可以分为生殖崇拜、性交崇拜、生殖器崇拜这三个主要内容。现代的学者们常常讨论在这三种性崇拜中孰先孰后、孰主孰次的问题,莫衷一是。从这几种崇拜观念所产生的时间上来看,性交崇拜和生殖崇拜应该是同时出现的,在原始人感受到性交产生动人心魄的快乐的同时,也就感受到了从女人的腹中钻出一个孩子来的神秘。但是,他们最初还没有把性交和生育联系起来。而当他们的认识进一步地发展,把男女生殖器和性交联系在一起,又把性交和怀孕、生育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形成了性崇拜的完整的内容。
如果从对性崇拜这三个内容的重视程度来看,应该认为,生殖崇拜是遥遥领先了。性交所获得的快乐,不论它多么神奇,如果不和生殖联系在一起的话,那只是一种个人感受;男女生殖器的接触(性交)只不过是获得这种感受的一种手段。可是生殖就不同了,它涉及整个群体的利益,关系到一个氏族、部落、社会、国家的兴衰存亡。所以在人类历史的任何阶段,人们无不对生育后代予以极高度的重视,即使在禁欲主义盛行的年代,那些最最保守的人可以否定性交,却否定不了生殖,最终还是要以性交来服从生殖。特别是在人口稀少、生产力低下、生存环境恶劣的原始社会,人类面临着自然的灾难、瘟疫和野兽的伤害,就必须以“生”的力量来战胜灾难和死亡。灾难越是深重,对生殖的愿望就越是强烈,这是一种遍及世界的历史文化现象。
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中指出:“人口的增加意味着人手的增加,从而,人类自身的繁殖就成了原始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出于对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人的再生产的严重关切,原始人类中出现了生殖崇拜。换句话说,生殖崇拜深刻反映了一个绝对庄严的社会意志——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人的再生产。”[2]
由此看来,生殖崇拜应该是性崇拜的核心内容,在原始社会以及以后许多代人们的观念中,性交要服从于生殖,把生殖器推崇为“祖”、为“根”,也是和生殖密切联系的。有人甚至提出,性文化实际上就是生殖文化,也许在这二者之间还不能完全画上等号,但生殖以及生殖崇拜的重要意义却是应该予以充分认识的。
爱德华·泰勒说过:“日常经验的事实变为神话的最初和主要原因,是对万物有灵的信仰,而这种信仰达到了把自然拟人化的最高点。当人在其周围世界的最细微的详情中看到个人生活和意志的表现时,人类智慧的这种绝非偶然或非假设的活动,跟原始的智力状态是不断地联系着的。”[3]
但是,不论原始初民的智力状态是多么蒙昧、低下,不论“万物有灵”观是多么荒唐、可笑,人类终于在思考、在探索世界了。性崇拜的的确确是人类性文化的起步与萌芽。

以上不论是什么崇拜,都是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互关系的认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实际上是人们对自然万物的认识,祖先崇拜和性崇拜实际上是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古人提倡“天人合一”,就是认为人和自然万物、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融合在一起的。
正是基于这些观念,古人把女子的肚腹看成是土壤,把男人的精子看成是种子,把性交譬为“云雨”。春风化雨,点滴入土,这是使种子生根、发芽、生长的重要手段。他们把性和季节联系起来,例如把少女有了性兴趣、性需求称为“怀春”,把性交称为“春风一度”,还有所谓“野猫叫春”等等。同时又从“春华秋实”出发,认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女子分娩的最佳时机。女子分娩最好在野外进行,因为得天地之气可使分娩顺利,而分娩又有利于使土地肥沃,得到丰收。古人也提倡野合,认为在野外性交,可得天地之气而有益健康,同时有利于谷物生长。
历史上有许多传说与故事也证明了这种观念的存在。例如,孔子的父亲与母亲野合于尼山之上,从而怀孕生了孔子,后人就评述说如果不是野合而得天地之气,很难生大圣大贤。史书还记载,春秋时郑国久旱不雨,国君问其故,大臣说这是因为全国旷男怨女太多了,阴阳不调,所以风雨不顺。于是国君就采取了一些措施,谐调婚嫁,男欢女悦,于是天降甘霖,旱象解除了。这个故事是很典型的。
日本古代有一种民族节日,一直流传至今,叫“丰年祭”或“丰田祭”。这种节日多在每年春天举行,以祈求当年的谷物丰收。奇怪的是,人们居然把这种农业节日和性联系在一起,把性的快乐、人的繁衍和谷物丰收联系在一起。例如大山市的“丰年祭”除了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车载许多大年糕游行以外,还要有许多盛装的新嫁娘出现,以象征结婚——人的繁衍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据说过去有女子全裸体的游行,后遭官府禁止,所以改为着装或半裸装。小牧市的“丰田祭”则是抬着大大小小的木制阳具游行,以阳具象征有生命力,播种、繁衍,人们抚摸,亲吻阳具,甚至对它顶礼膜拜,象征人和大自然的共同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