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你如何理解教育? 如何理解教育?

作者&投稿:塞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外国对“教育”也有许多精彩、精辟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纳:什么叫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亚米契斯:教育是“爱的教育”综合上述,《弟子规》有句话;首孝悌,次谨慎,行有余力则学文。这也是儒家的教育,孝道的教育。

《论教育》 

如果有人问起:读了十几年的书,有什么收获?那么,我的确不知作何回答,脑海里如雾缭绕,一片茫然。

以前的课本,几乎都作废纸卖了;以前的知识,也几乎都还给老师了。

所以,回首前路,雾霭消散后,仅可见一些熟悉的身影:其中,只有极少数,是目前还保持着联系的恩师和好友;余下的,则渐行渐远,慢慢地成为似曾相识的陌生人。

——从“多读书,以后用得上”,到“读书多,如今记不起”,我也不知该作何感想。尤其是那些顶尖名校毕业,却不能养家糊口,而被大众视为笑柄的“聪明人”,常常引我反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教育,顾名思义,即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方式;育人,是目的。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学习,来提升个人的道德与才能(道德为主,才能为次)。诚如古人所云:“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

而如今的“教育”,实是“教”而不“育”,可谓本末倒置——当然,这正是现代教育模式的通病。

古人云:“教子宜幼,教妇初来。”童年及青少年,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若此时,为了应付考试而埋头苦学,甚至“两耳不闻人间事,一心只顾死读书”,实是莫大的悲哀。

曹雪芹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有许多学问,远比课本上的知识,重要且有用——譬如,实用的生活常识,防险保命的技能,为人处世的智慧。

无处不雨,安能不湿?我们能左右的事太少,而能左右我们的事太多:若事事圆满,人生便不会有种种无奈;与其在抗拒中绝望,不如在顺从中改变。而改变自己,总比改变社会,要来得容易。

如今,我以过来人的身份,正告莘莘学子:

古典文籍之中,不乏金玉良言。譬如《论语》,其中有不少处世的基本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初学者而言,好书不必多读,良言不必多记;食而不化,愈多愈伤身——在学习课本的同时,能够牢记上述4条准则,并随时随事,注意省过修善,便已足够。

读书当循序渐进,宜先少后多,先低后高。从《论语》中获益匪浅之后,再广泛品阅其它儒家经典,并不为迟。

若“修己”到了“以敬”(受人尊敬)的地步,再去感悟道家经典(《菜根谭》《庄子》《道德经》),最为合宜。

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必定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道德修养——而道德的提升,比知识的积累,远为艰难;若定力和恒心不足,便终究难成大器。

此外,需特别注意的是:主动学习,更为受益。自然成熟的瓜果,远比人为催熟的,来得香甜。同理,主动成熟的人,远比被岁月和旁人催熟的,来得优秀。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须知韶华容易逝,莫教人生悔误多。



教育就是教与育的有机结合。家庭教育要以育为中心,学校教育要以教为重点。现在的状况是好多家长担负起文化知识的传播任务,老师和课堂变成活动中心,增加了家庭负担。学生文化成绩差,反而请家长质问怎么办。

我理解教育就是人类把自己的文明和智慧教给自己的后代,把他们培育成比自己更出色的人

你觉得什么是教育?~

教育(Education)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教育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

目的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和制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由于人们对教育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因而在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等问题上便形成不同的主张。从一般教育理论层次上来说,教育核心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其各方面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教育

如何理解教育?
谈到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按照某一名人的哲理来说,教育没有特定的准则或“永恒的至理名言”。换句话说,世界不存在普遍认可的有效的教育本质。在任何特定的历史时期,有些东西之所以看似教育本质,是因为它们以看起来具有长期稳定性和确定性的事实为依据。只有当一套完整的教育目标出现在一个静态的环境中、一个稳定的社会中、一个统一的文化中、一个正统的教堂中的时候,看似是教育本质的事情才会产生。
理想主义说:教育就是培养大写的人,舒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经教育而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我天真的认为,教育就是鲁迅所说的立人之事业,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理想主义也总是把任何的事情看作最理想化,不会有更坏情况的发生。但是这个世界却不总是这样的。
教育是一切有社会行为的物种为了更好地生存、延续和发展而采取的一种天然对策,是社会性物种的一种本能行为。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每一个个体都同时具备施教者和被教者的双重角色。在较为低级的社会性物种(如蚂蚁、蜜蜂等)中,教育的本质表现为这种物种的本能行为;在高级的社会性物种(如人类)中,教育的本质表现为社会公众普遍意愿的一种体现。现在我们的命题需要稍稍调整一下:人类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延续和发展而采取的自然对策,是反映人类社会普遍意志的一种必然行为,是受到本能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驱使而产生的、符合人类社会普遍需要的社会行为。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类社会得以和平、稳定地发展,成为人人都追求的那种幸福、平安和舒适的社会。有人说:学到老,活到老。知识的力量永远都是最强大的。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教育的力量是强大的。
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
1、对于多数国人而言,教育就是“教书”、“教知识”,就是“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就是“素质”的培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就是“学而优则仕”,就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或许是我们对于“什么是教育”所能想出的基本的回答,这些答案或来自传统,或来自领袖话语,或来自对教育的最简单的认识。这些答案的某种合理性自不待言,关键在于,它们是否来自我们内心的思索?我们是否意识到“什么是教育”是一个与我们的教育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我们时常面对的“问题”?除却这些关于教育的“大话”、“套话”、“老话”,我们的心底是否还有一点属于我们自身的支撑我们的教育生活实践的鲜活理念?
2、人是一种“向世界的开放”的存在,人的“不完美、开放、内在地无限、不可理解,同时又活跃并处于生成过程中”(兰德曼),这意味着人的开放性,不可简单限定性。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起点、基础和最终指向都是人,人的开放性、不可简单限定性意味着教育的开放性、不可简单限定性。打开教育史,千百年来,教育的定义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从各自的生存处境中表达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与期望。实际上,每一代人也只可能在他们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现实处境中来谋求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并以之来关照他们当下的教育实践。人类生存境遇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人们对教育理解的变化,人们实际上不可能给教育下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劳永逸的“科学”、“规范”的定义,教育乃是一种开放的阐释。
教育作为一种给出性的(givivg)的人的活动而非被给予性的(given)自然事实,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如何直接取决于教育活动担当者的品质。正因为如此,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也必须自我谋求他们对教育的积极理解与阐释,用他们积极的理解与期望来关照他们的教育实践,从而更多地保障他们的教育实践是他们所期望的教育实践,是有理想、有智慧的教育实践。阐释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给教育谋求一个“科学”、“规范”、“精确”、“无可挑剔”(实质只是以自然科学作比照的科学定义模式)的定义让人们记诵,其根本意义乃在于表达我们的教育理想,表达我们对教育的期望,用以观照教育的现实,为现实教育的发展
谋求合理的方向。这意味着对“什么是教育”的回答,任何时候也不是、也不能是现成的,顺手捏来的,它需要我们以一种切于我们自身的方式,不断地去阐释,再阐释,把对这一起点问题的追索与回答作为我们教育生活实践的内在依据,在
此追寻中增进我们教育的智慧。没有理想、没有智慧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解读
答:透过对本国历史的反思,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即生成。教育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全人。”通过文化教育,依靠必要的教育和交往气氛,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制定有限的教育计划和完善的教育内容,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能陶冶和生成一代新人。他进一步指出教育改革真正条件不是金钱而是回归人的...

你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是什么?
答: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

何为教育?
答:一、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系统性、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感染力地影响个人行为和发展的活动。在教育过程中,人们以某种方式去改变他人的认识、态度、思想和行为。教育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如书本学习、教师讲授、实践、实验和社交互动等方式来传递知识。二、教育的目的教育旨在提升个人的能力,包括知识、...

你对教育的理解是什么?
答:首先“教育”与“灌输”都关注的是“教”与“学”,从教育学角度是研究“教什么”;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则需要研究“怎么学”。人类进入脑科学研究时代,又从生物学角度对教育提出了这样的解释“教育是将外部刺激进行管理、保管、提升学习欲望的过程”。由此可见,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首先是根据自己的...

如何理解教育?教育有哪些功能?
答:1、教育定义:是指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教育定义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内在意涵与外部特征。教育定义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教育是什么”,一般具有清晰的含义及较为明确的规定。2、教育隐喻:是介于教育定义与教育口号之间的,它来源于感性认识,而又尚未脱离理性...

如何理解教育?
答: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起点、基础和最终指向都是人,人的开放性、不可简单限定性意味着教育的开放性、不可简单限定性。打开教育史,千百年来,教育的定义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从各自的生存处境中表达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与期望。实际上,每一代人也只可能在他们各自...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的读后感?
答:最近,我认真阅读了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受益匪浅,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雅斯贝尔斯认为,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是什么?
答:1、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

什么是终生教育?你对终生教育是如何理解的?
答:终身教育就是一生都要学习,要接受新知识。要想与时俱进就得活到老,学到老,使自己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增长新本领,才不至于滞后落伍掉队。

你对教育的理解是什么?
答: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 ,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