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诸神起源是什么? 中国远古(包括神话)历史

作者&投稿:乌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神话的起源及各家说法
对大自然的理解神话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那时侯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人们的知识贫乏,对大自然所发生的种种现象如雷电,风暴,洪水,严寒,酷暑,瘟疫,既不能支配,也无法抗拒,并产生巨大惊奇的感觉。由于无法解释,种种自然力被他们设想为某个人格化的神在控制着,如风有风神,雷有雷神,雨有雨神,日月星辰也各有神。自然界一切事物都为精灵所控制,这就是"万物有灵论"。所以神话表现了初民朴素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现象一种大胆的探索和天真的解释.

现实生活的反映与投射
在古人的生活里,农耕、打猎、捕鱼是最基本的生存手段,在神话里都有反映。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先民们增强了征服自然的力量,于是以人民中的英雄人物为模特儿,创造了一些夸张人力伟大和战胜自然力的故事。如"羿射九日"、"女娲补天"等。又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人们在进行生产劳作之余,还进行了掠夺和反掠夺的斗争,如"黄帝与蚩尤之战"等。反映社会生活的神话于是出现。

混沌天神:
较正式的说法,盘古为开天辟地之始神,但仍有部分传说中,混沌早于盘古而生。
创世神:
天吴、毕方、据比、竖亥、烛阴、女娲
上古四方天帝与辅神:
太阳神炎帝与火神祝融共同治理天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少昊与水神共工建立天西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颛顼与海神禺强(又名冬神玄冥)治理天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青帝伏羲与九河神女华胥氏及属神句芒治理天东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中国神谱通常有"三皇五帝"一说,通常是指天地人三皇,分别是伏羲、神农与女娲和黄帝 、颛顼(四子:虐鬼、魍魉、送穷鬼、梼杌,孙:老童、太子长琴、黎、重、彭祖)、帝俊(妻羲和、常羲)、尧、舜。
1、盘古:开天辟地之神,最早出现在东汉神话书《三五历年记》中。他不仅开天辟地,而且垂死化身,成就了万物。从他的原始风貌上看,盘古处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位置上,既无祖辈亲人,又无后辈子孙,更无妻妾。后来,变成盘古真人以后,造神者才为他配备了家属和儿孙。
2、伏羲和女娲:伏羲据说是中国的太阳神,是雷神之子,即后来的东王公。按理说,作为东王公,其夫人应是西王母,但最早伏羲是个单身汉,有教人织网捕鱼、制作乐器及成就婚姻的神迹。后来,又被说成是与黄帝一起出现的五方帝之一的东方帝太昊。汉代以后,造神者逐渐地把他与女娲配为一对。女娲,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性大神。有补天、造人、化神、制作乐器、搭配婚姻等神功,汉代以后,被造神者嫁作伏羲妇。
3、神农、炎帝:炎帝,又称为神农氏。少昊母为皇娥、长子春神句芒、次子秋神蓐收。女儿女娃(后化身精卫鸟),还有一个小女儿,其名不可考。神农大约是农耕时代出现的主神。其神功有焚山造田、播种谷物以及尝百药、鞭百草以确定药性,后来被视为与炎帝合二为一的神,炎帝为名,神龙为号。在炎帝的名义下,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领袖。与黄帝有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血缘关系。作为南方天帝,成为以黄帝为核心的五方帝集团的成员之一。后来率领部署蚩尤等与黄帝打了一场名垂青史的神间大战。
4、黄帝及其五方帝集团:黄帝可算是中国远古神国第一代领导核心。原来是一位雷神。因为是五帝战争中的胜利者,一跃成为五方帝集团中的中央之帝,也就有第一领导之意。华夏民族的又一位精神领袖。据说,皇帝后来登龙成仙了。五方帝成员,除了东方帝太昊和南方帝炎帝外,还有西方帝少昊、北方帝颛顼。其中少昊本是东方之国的主神,后来可能是被信奉黄帝的民族打败,也可能是编制五方帝的需要,被移到了西方,并且被说成是黄帝之子,成为西方之帝。颛顼是北方之帝。有古籍说他是黄帝的曾孙,又有古籍说他是黄帝的孙子,但是,不管是曾孙也好还是孙子也好,颛顼与黄帝之间有血缘关系。黄帝时代的诸神陆吾、英招、离珠、金甲神、蚩尤、风伯雨师、赤松子、力牧、神皇、风后、应龙、魃、夸父、大力神夸娥氏、大庭氏、五龙氏 。 </P
5、后稷:又名弃。其母践大人迹感孕而生之,后来屡次将他抛到荒郊野外,屡次被神灵保护,表现出非凡的神格。后稷是一位农神,携种子下世,教百民播种,因此有人把他说成是“烈山氏”之子,而这个烈山氏就是神农炎帝;换言之,后稷被说成是神农炎帝的儿子。然而,在《史记》中,太史公又为他安排了另一位父亲。司马迁一方面说,其母姜嫄感大人迹而生他,另一方面又说,姜嫄是帝喾的元妃,可见,帝喾就是后稷的父亲。帝喾又是黄帝的曾孙,这样一来,后稷就与黄帝挂上了钩。
6、尧:黄帝的玄孙,帝喾的又一子,又名放勋, 妻女皇。根据考证,尧的名号及禅让制的美谈出自春秋战国墨家之手,在此之前没有尧神。据《史记》“记载”,在尧临终之时,面临着将帝位传给外人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的选择,尧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把权力传给了舜,从而成为实施禅让制的第一代圣王。
7、舜:黄帝的七世孙,姓姚,名重华,妻娥皇,女英。在舜出生之前,黄帝的这一支族早已沦为庶民了。由于舜的贤德,特别是他对待后母和同父异母的弟弟象的贤良,使得帝尧不仅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而且最后将帝位传给了他。舜又将帝位传让给贤德而非子孙的禹,成为实施禅让制的第二代圣王。
8、禹:黄帝的玄孙,父鲧,妻女娇,又名涂山氏,系九尾白狐精。按辈分,禹比舜大,但是,禹却是舜手下的大臣。受舜之命,子承父业,布山治水,终于完成了父亲鲧的未竟事业。禹发扬先帝的光荣传统,传贤而不传亲,成为实施禅让制的第三代圣王。
9、龟蛇二将:太玄水精黑灵尊神、太玄火精赤灵尊神
10、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又名太上道君)、道德天尊(又名太上老君)
11、三省:雷霆泰省、雷霆玄省、雷霆都省
12、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
13、蓬莱三仙(福禄寿三星):福神天官大帝(另一说是西汉杨成,又一说中是唐阳城 )、财神赵公明(一说比干,范蠡为文财神)、寿星南极仙翁 注:女寿星麻姑
14、四大天王:增长天王、持国天王、多闻天王与广目天王
15、四值功曹:值年神李丙、值月神黄承乙、值日神周登、值时神刘洪 </P
16、四大天师:张道陵、许逊、邱弘济、葛洪
17、四方神:青龙孟章神君、白虎监兵神君、朱雀陵光神君、玄武执明神君
18、四渎龙神: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河神
19、北极四圣:天蓬元帅(猪八戒)[手下天罡大圣、九天杀童大将(北斗第八星,又称天杀大神)、雷使者等]、天佑(猷)元帅、翊圣元帅、玄武元帅(真武大帝)
20、五方谒谛:金光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
21、五炁真君:东方岁星木德真君、南方荧惑火德真君、西方太白金德真君、北方辰星水德真君、中央镇星土德真君。
22、五岳: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
23、五方五老: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三岛十洲仙翁东华大帝君(即东王公,名金蝉氏,号木公)、北方北极玄灵斗姆元君(佛教中二十诸天的摩利支天)、中央黄极黄角大仙
24、五斗星君:东斗星君、西斗星君、中斗星君、南斗星君、北斗星君
25、五方鬼帝: 东方鬼帝蔡郁垒、神荼,治桃止山(鬼门关);西方鬼帝赵文和,王真人,治嶓冢山 ;北方鬼帝张衡、杨云,治罗酆山;方鬼帝杜子仁,治罗浮山;中央鬼帝周乞、稽康,治抱犊山
26、五大神龙: 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西海龙王敖闰、北海龙王敖顺、井海王
27、六丁六甲:六丁为阴神玉女、丁卯神司马卿、丁已神崔巨卿、丁未神石叔通、丁酉神臧文公、丁亥神张文通、丁丑神赵子玉,六甲为阳神玉男、甲子神王文卿、甲戌神展子江、甲申神扈文长、甲午神卫玉卿、甲辰神孟非卿、甲寅神明文章
28、南斗六星君:第一天府宫司命星君、第二天相宫司禄星君、第三天梁宫延寿星君、第四天同宫益算星君、第五天枢宫度厄星君、第六天机宫上生星君、东方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方太极天皇大帝 [手下八大元帅、五极战神(天空战神、大地战神、人中战神、北极战神和南极战神)]、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祉
29、罗酆六天:纣绝阴天宫、泰煞谅事宗天宫、明晨耐犯武城天宫、恬昭罪气天宫、宗灵七非天宫、敢司连宛屡天宫。
30、北斗七星君 :北斗第一阳明贪狼星君(天枢)、北斗第二阴精巨门星君(天璇)、北斗第三真人禄存星君 (天玑)、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天权)、北斗第五丹元廉贞星君 (玉衡)、北斗第六北极武曲星君 (开阳)、北斗第七天关破军星君(摇光)。注: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合起来又称为斗魁或璇
31、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
32、增长天王手下八将:庞刘荀毕、邓辛张陶,其全名为刘俊、荀雷吉、庞煜、毕宗远;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四目)
33、九曜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罗睺(蚀星)、计都星、紫炁星、月孛星
34、九司:玉府判府真君、玉府左右待中、玉府左右仆谢、天雷上相、玉枢使相、斗枢上相、上清司命玉府右卿、五雷院使君、雷霆都司元命真君。

盘古氏——又称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 

三清: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 又名太上道君 
道德天尊 又名太上老君(西游记里也称为太上道祖) 

六御 
中央玉皇大帝 妻:王母娘娘,又称为西王母 
北方北极中天紫微大帝 
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
东方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西方太极天皇大帝(手下:八大元帅;五极战神:天空战神、大地战神、人中战神、北极战神和南极战神)
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五方五老: 
南方南极观音
东方崇恩圣帝
三岛十洲仙翁东华大帝君(即东王公,名金蝉氏,号木公)
北方北极玄灵斗姆元君(佛教中二十诸天的摩利支天)
中央黄极黄角大仙

千里眼
顺风耳
金童
玉女
雷公
电母(金光圣母)
风伯
雨师
游奕灵官
翊圣真君
大力鬼王
七仙女
太白金星
赤脚大仙
广寒仙子(姮娥仙子)嫦娥
玉兔
玉蟾
吴刚
天蓬元帅
天佑元帅
九天玄女
十二金钗
九曜星
日游神
夜游神
太阴星君
太阳星君
武德星君
佑圣真君 

托塔天王李靖
金吒
木吒(行者惠岸)
三坛海会大神哪吒
巨灵神
月老
左辅右弼
二郎神杨戬
太乙雷声应化天尊王善王灵官
萨真人
真人(张伯端)
文昌帝君
天聋
地哑 

三官大帝
天官
地官
水官 

四大天王
增长天王、持国天王、多闻天王、广目天王 

四值功曹
值年神李丙、值月神黄承乙、值日神周登、值时神刘洪 

四大天师
张道陵、许逊(字敬之,号许旌阳)、邱弘济、葛洪 

四方神 
青龙孟章神君、白虎监兵神君、朱雀陵光神君、玄武执明神君。 

四渎龙神 
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河神 

马赵温关四大元帅
马元帅 又名马天君,又称华光天王、华光大帝 
赵元帅 即武财神赵公明,又名赵玄坛 
温元帅 温琼,东岳大帝部将 
关元帅 关羽 

五方谒谛
金光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 

五炁真君
东方岁星木德真君、南方荧惑火德真君、西方太白金德真君、北方辰星水德真君、中央镇星土德真君 

五岳 
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 
(五岳帝君:东岳帝君,名金虹氏,东华帝君弟。其它四岳帝君为东华帝君的四个儿子。) 

五斗星君
东斗星君、西斗星君、中斗星君、南斗星君、北斗星君 

六丁六甲
六丁——阴神玉女、丁卯神司马卿、丁已神崔巨卿、丁未神石叔通、丁酉神臧文公、丁亥神张文通、丁丑神赵子玉
六甲——阳神玉男、甲子神王文卿、甲戌神展子江、甲申神扈文长、甲午神卫玉卿、甲辰神孟非卿、甲寅神明文章 

南斗六星君 
第一天府宫:司命星君 
第二天相宫:司禄星君 
第三天梁宫:延寿星君 
第四天同宫:益算星君 
第五天枢宫:度厄星君 
第六天机宫:上生星君 

北斗七星君:
北斗第一阳明贪狼星君 
北斗第二阴精巨门星君 
北斗第三真人禄存星君 
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 
北斗第五丹元廉贞星君 
北斗第六北极武曲星君 
北斗第七天关破军星君 
(北斗七星君为北斗星君的另一个称号: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合起来又称为斗魁或璇,后三星组成斗柄,称杓)

八仙 
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 

增长天王手下八将
庞刘荀毕、邓辛张陶,
其全名为刘俊、荀雷吉、庞煜、毕宗远;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四目) 

九曜星 
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罗睺(蚀星)、计都星、紫炁星、月孛星 

二十八星宿 
东方七宿: 
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箕水豹,尾火虎,房日兔,心月狐 
南方七宿: 
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轸水蚓,翼火蛇,星日马,张月鹿 
西方七宿: 
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壁水蝓,觜火猴,昂日鸡,危月燕 
北方七宿: 
斗木豸,牛金牛,女土蝠,参水猿,室火猪,虚日鼠,毕月乌 

三十六天将 
蒋光、钟英、金游、殷郊、庞煜、刘吉、关羽、马胜、温琼、王善、康应、朱彦、吕魁、方角、耿通、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荀雷吉、毕宗远、赵公明、吴明远、李青天、梅天顺、熊光显、石远信、孔雷结、陈元远、林大华、周青远、纪雷刚、崔志旭、江飞捷、贺天祥、高克

的确是盘古,盘古看洪荒后,才出现了洪荒第一圣鸿钧

最早的是洪钧老祖,早于盘古

盘古吧

诸神黄昏的传说起源于哪一种神话~

答:诸神黄昏(北欧神话的末日之战)其原名名 Ragnarökr 或 Ragnarökkr 意为“诸神的末日”
诸神的黄昏(Ragnarök)是北欧神话预言中的一连串巨大劫难,包括造成许多重要神祇死亡的大战(奥丁(Odin)、索尔(Thor)、弗雷(Freyr)、海姆达尔(Heimdallr,古北欧语:Heimdallr)、火巨人(Muspel)、霜巨人、洛基(Loki)等),无数的自然浩劫,之后整个世界沉没在水底。然而最终世界复苏了,存活的神与两名人类重新建立了新世界。诸神的黄昏主要记录在诗体埃达与散文埃达。

  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化轨迹2007年11月18日 星期日 23:24中国古代神话中反映了重血统观念的倾向,形成了一个个以自己祖先为中心的后裔圈,始祖神与天神合而为一,孕育着后天神话历史化的因子。至西周,周人对殷人的“帝子”观加以改造,创造出了“天命”观,将大部分干预现实生活的远古神圣们逐出神坛,代之以天德,将道统融入血统观念,形成了近人事而远鬼神的文化意识。春秋至战国的禅让说,将远古神话传说中的神话英雄变成了人间帝王。不可改造的神怪纷纷被淘汰,直接导致了神话历史化。降至战国,学者们对神话进一步整合,形成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一五帝系统,神话与历史完全接轨,汉人司马迁的《史记》选择了这种改塑,将五帝系统纳入正史范畴,宣告中国神话历史化的完成。
  【关 键 词】中国古代神话/历史化/轨迹

  【责任编辑】秋磊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号右加虎
  @②原字为疆去土
  @③原字为大左加百右加百
  @④原字为女右加原
  @⑤原字为马加灌右半部分
  @⑥原字为虫右加乔
  @⑦原字为白右加皋
  @⑧原字为田右加寺


  大凡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人,无不感叹古老神话的散佚与消亡,而追本求源,多归因于儒者的改造和史家的史化,便将孔子与司马迁视为“操刀”人和中国神话的戳灭者,表象虽然如此,然此论实非公允。孔子尽管不语“怪、力、乱、神”,司马迁亦据神话传说作成“五帝本纪”,然而将神话纳归中国的历史系统,孔子非始作俑者,司马迁也非“罪魁”。正本清源,其来久远矣。中国的上古原始神话远没有形成统一的神系,始祖神兼天神的综合身份是古神话的一大特点,它包含着中国原始人类的“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古朴思维,也构成了中国神话历史化的一大契机。周人的天道观念,与《尚书》《左传》《国语》等典籍的历史化的记录,已慢慢地将神话、传说与历史融化为一体了。孔子、孟子、墨子诸人只不过是这场漫长的改塑运动中的推波者,而司马迁也仅仅是一个总结人物而已。

  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化进程经历了自西周到西汉前后一千余年的漫长历史,集中地反映了华夏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m
  一、天神兼始祖神——原始血统观念

  在远自一百七十万年前,或许更早时期,我们的祖先们已作为“人”的身份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经过漫长的蒙昧时代、野蛮时代,而逐次开启文明之光。在那茫茫的洪荒时期,一支支原始先民生活、奋斗在各自的地域之中,本是互不相干的,他们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代代传诵着自己的故事和氏族或部落英雄先祖们的业绩,虽然,在日后的部族征服、融合、移徙过程当中,这些远古的故事被改造、淡忘,或产生部族之间传说的交融,但他们却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各自的先祖,并以独特的方式排列着以一个祖先为中心的后裔圈。先祖的事迹也浓缩着一个部族的故事,也就是那古老的神话传说。正是依靠这些原始神话,我们依稀可辨各个不同氏族的来源与彼此的血缘关系。

  对血统观念的执著记忆,构成了中国古老神话的独特风格,使中国的古代神话中,始祖神与天神合而为一,人格与神格合而为一。由于氏族、部族之众多,致使各个部族都产生了各自的始祖神与中心神。于是在中国原始神话系统中,我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出一个能统率神话传说中所有众神的至上神来,所以绝不能写出如“希腊神话传说”那样的完整神话故事,这是先天的,而非文明时代的人们用笔墨可以弥补的。

  翻开保存原始神话最丰富的《山海经》,我们在“海经”与“荒经”中,仿佛看到了一部古老神系家谱的档案,它记录着一条条血统相传的部族史:
  b
  帝俊生禺@①,禺@①生淫梁。淫梁生番禹,是始为舟。番禹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海内经》)

  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大荒东经》)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洪水滔天。(《海内经》)

  黄帝娶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
  W
  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大荒北经》)
  帝舜生戏,戏生摇民。(《大荒东经》)

  如此之类,俯拾皆是,不可一一赘举。有些氏族虽因种种原因而迁徙,且姓氏不同,但他们却能记住自己共同的祖先和部族的大神,因为这种血统观念,使原始神话中始祖神也兼有天神身份,所以帝俊、黄帝、炎帝等既是天神,也是始祖神。这种以血统观念为核心的“根”的意识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它不仅影响着三千多年的史官文化,也影响着传统政治观念和宗法制度。

  各个部族在史前时代的杀伐中,终于冲出了一支强劲的夏部族,建立起了中国大地上第一个“国家”,以同一血统的代代相传,维系了几百年的“家天下”。殷灭夏而代之,易其制,奴其人,但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夏的血统传递制度。在灭夏代政之后,这一来自东方部族的民族俨然以“优等”人自居,将自己的祖先推上至上神的地位,而在历代君主名字前均冠以“帝”字,视为天地间的活生生的神灵。《尚书·盘庚》云:“予念我先神后之劳尔先”。将自己的先祖视为神后。又云:“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上帝”即其祖先,将保佑殷民族恢复其“高祖”的品格与能力,使殷王室重新获得战无不胜的力量。可见在殷人眼中,天神即为其始祖神,所以在甲骨卜辞中,出现高祖俊,而俊则是神话传说中的天神。正因这种血统意识,殷人自以为有天神(始祖)的保护,才有恃无恐,当西伯文王大肆扩张领土而威胁殷人利益时,纣王却毫不畏惧,声称“我生不有命在天!”(注:《尚书·西伯戡黎》。)相信自己的先祖——上帝是万万不会帮助别人的。

  二、周人的天道观——道统对血统的补济
  L
  殷人所恃之天神上帝并没有使殷人国祚永存,周人最终将“帝子”翦取而代之。建立政权的周人对殷人自命为帝子之说十分不服气,也无法接受,所以便创造出“天命”观,对“帝子”说加以改造。在周人的文献之中,虽有时也杂用“帝”字,但多数则称“天”字。对此,刘起@②先生曾做过一个统计,云:《周书》诸诰,包括五诰及《梓材》《君@③》《多士》《多方》等篇,共用“天”字112次, 但也同时用“帝”字25次;《周易》卜辞用“天”字17次,用帝字1次; 《诗》中神意之“天”用106次,“帝”字用38次; 而金文中亦“天”字多于“帝”字。(注:《古史续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261—262页。)

  从统计数据来看,周人用“天”字远远比用“帝”字多。与殷人在甲骨文中唯有“帝”字为至上神相比,乃一大转变。

  周人以“天”代“帝”的改造,实为中国古代神话历史化的又一大契机。在起初,周人虽也曾追述自己的先祖后稷是姜@④“履帝武敏”所生(注:《诗经·大雅·生民》。),也曾说“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注:《诗经·大雅·文王》。)但是在后天的有意改造中,殷人的“上帝”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了,而虚幻的“天命”却进入了周人的文化系统之中,在这里,我们见不到神格英雄,远古的部族始祖神(包括后稷)从头到脚地变成了有血有肉、有德有行的人化始祖,仅仅保留了一点点感生的尾巴。
  b
  周人的“天德”观念不仅使远古神话从形式到内容发生蜕变,而且在殷人的血统观念基础上补充了道德观念,影响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和史官心理,也是春秋战国之际神话的文化改塑运动的先驱。
  A
  孔子曾以独具之慧眼透视殷周的文化差别,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鬼,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注:《礼记·表记》。)可谓一语破的。由尊神事鬼到近人而远神,是对人文精神的弘扬,却是神话末途的悲哀。
  c
  三、禅让说产生——诸神退位

  西周的相对安定稳固并没有像周之先人们所设想的那样长久,后嗣之主也没有秉承先祖近人尚德之古训。文、武二王与周公仗钺征伐天下的余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荡然无存,五霸代起,诸侯相争,复使周主名存而实亡。于是在周人天德观念的土壤中滋生出了“禅让说”的思想,从而引起了春秋战国之际的神话大改塑运动。

  “禅让说”的鼓吹者当推儒、墨二家,其思想基础当是“尚贤”论。二家“尚贤”观虽有质的差别,但推崇以德治天下,有德者居天下,这是一致的。二家的初衷虽然都希望尚贤、用德,平息社会纷争,但也无不包含着对东周以来统治无力的不满。
  6
  禅让说反映出改革三代以来家天下的政治体制的要求,主张有德者有天下,无德者失天下,推崇圣贤君王。暴虐无德者可诛可杀,有德圣主应以天下为重,无偏无私,不以天下为己有,选天下之能继任者而推举之。为了能使自己的学说行之于世,他们将眼光投到渺茫难知的远古时代,虚造出尧、舜、禹相互禅让的荒诞故事,以欺瞒世人,哄得人们相信,这便是后人所说的“托古改制”。

  为了显得真实,他们笔下的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当然不能以神的面目和身份出现,而应是实实在在的有七情六欲的人,于是神话世界中的众天神纷纷改头换面,尽脱神气,衣冠楚楚地坐到人间帝王的宝座上了,黄帝再也没有了四张脸,也不再是神话中能统帅、驱使禽兽的善战英雄(注:见《列子·黄帝篇》。)。为配合禅让说,人们伪托编造了尧、舜之书《尧典》与《皋陶谟》等,在《尧典》之中,一切远古神话中的天神均变成了圣贤,屈身而为人臣,帝俊之妻生十日的羲和成了尧“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掌历之官,东海流波之山的神兽夔变成了尧的乐官,稷、契、皋陶、垂、益分别成了尧的农官、司徒、法官、掌管工巧之官和虞官,真是一时间人才济济,君圣臣贤,天下英才尽聚一堂。

  可以改造的神性人物都被改造了,而另一大批不改造或无足轻重的大大小小的天神则统统被逐出正统的文化圈,连远古大神帝俊也没登上“大雅之堂”,其事迹只能在《山海经》这样的稗闻中才可见到。就这样,渺远悠长而又神奇妙幻的神话时代转换成了近在咫尺的可信历史,神话从此消失在了正统的文化圈内。

  在这一时期的神话改塑运动中,人们突出地是对尧、舜、禹的大力宣扬和盛赞。
  +
  对尧、舜、禹的赞美归根到底是为了宣扬禅让说。其实,尧、舜、禹时代仍属中国的史前时期,来自东夷部族的舜断不会与崛起于中西部的禹是同族类,虚构出来的尧更不知来自何方,尧、舜、禹三人同属于黄帝之裔原本是后人的强拉硬扯。在原始社会里,为争夺领土和政权的血腥斗争鲜明地反映在远古神话中,我们绝对不能想象那个时代,一个部族首领会将权利、土地心甘情愿地拱手奉献给别的部族,仅此便可证所谓的禅让说的荒谬无稽。所以在先秦书籍中,往往可见尧、舜、禹等在争夺权利时所举起的血腥屠刀,《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韩非子·说疑》云:“舜逼尧,禹逼舜。”屈原《天问》云:“启代益作后……”。这些与儒墨诸子不同的说法,使我们依稀可见刀光剑影。

  禅让说美则美矣,但终是幻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它始终只能以一种政治理想而存在,却于世无补。其结果只不过是使神话中的大神们进入了人王系统,直接导致了神话的历史化。

  四、神话的整合——五帝系统的形成

  在儒、墨诸家大倡禅让之说的同时,作为对这一道统观念的反动,原始的血统观念在学术界再次勃生,于是五帝系统便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了。在春秋战国之际,以血统观念为基础的五帝系统,与商人所笃信的单一血统传递信仰大不相类,而是通过对原始神话传说的重新整合、加工、编序而组成的一个全新、庞大的家族体系。
  !
  五帝系统的形成,不仅使原本纷乱无序的神话世界突然单一起来,也使得渺远的传说历史一下子与当代人拉近了很多,仿佛在向世人讲述着一个真实而并不遥远的家族史:从前有个家长,生下了几个孩子,这几个孩子分散于中国大地之上,繁衍着华夏子孙,子孙们轮流做家长,统帅这出自同一先祖的众人。不时有别的家族捣乱,但或被消灭,或被赶得远远的,或乖乖臣服。到今天,统治天下的依然是这一家族的后代。

  检查春秋战国之际的资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整合过程。

  在后天中国人的口语之中,谈及华夏民族悠远的历史而津津乐道的便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它包举了华夏民族自从有生民以来的全部神话传说时代。盘古开天神话自是晚出,“三皇”一语到战国末才出现,即使是“五帝”之说也是战国时代的产物。在战国初期以前,神话中是众帝林立,不限于五;典籍不载五帝之名,更不列五帝之序。直至战国中后期,“五帝”之名方见之于诸子之书,《荀子·大略》:“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伯。”《管子·正世篇》:“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显于后世。”《战国策·秦策一》:“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然时人虽喜称“五帝”,但于“五帝”的名字却各有出入,有较大的随意性。《荀子·大略》言五帝,而《议兵》却云:“是以尧伐@⑤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二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以尧、舜、禹、汤合为四帝,不取黄帝诸人。《战国策·秦策一》在归结“五帝三王五伯”之前,叙云:“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⑤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绎其文意,当以神农、黄帝、尧、舜、禹为五帝,以汤、文王、武王为三王,以齐桓公为五霸之代表。《管子·正世篇》言五帝,而《侈靡篇》则云:“故书之帝八,神农不与,为其无位,不能相用。”又以古帝为八位,但只知无神农,却不知“八帝”分指哪八路尊神。从这些材料来看;就是在战国中期,“五帝”并不固定。徐旭生曾在他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说过:“更需要注意的是先有五帝的观念,以后才去找五位帝的名字来充实它。”(注: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04页。 )此说指明了“五帝”说是逐次形成、固定的,非一人倡之而天下均应。但徐氏“五帝”名词在先之说也有可商榷之处,只能说在战国时代,各人有各人的“五帝”,并非是整齐划一的,直到战国末期的《五帝德》才作出取舍,最终确立五位古帝的名字。

  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曰高阳。……帝喾,……玄嚣之孙,@⑥极之子也,曰高辛。……帝尧……高辛之子也,曰放勋。……帝舜,@⑥牛之孙,瞽瞍之子也,曰重华。

  《帝系》又进一步更加明确地将五帝之间编好了世系,言喾、尧都是玄嚣一系的后裔。而颛顼、舜则是黄帝子昌意一系的后裔。于是便形成了这样一个五帝谱系:

  ┌昌意→颛顼→@⑥牛→舜
  黄帝→│
  └玄嚣→@⑥极→帝喾→尧

  这一谱系的编构完成时间在战国后期,是春秋战国时代神话整合的结果,这个反映血统观念的历史化了的五帝系统,使上古始祖神兼天神双重身份的神话大神们完全丧失了神格与灵气,而变成了地地道道的人间帝王。

  在众多的远古神性英雄与始祖中,为什么单单选出这五位呢?徐旭生认为以上世俗的五帝“为齐鲁学者工作的结果”(注: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06页。)。此说颇有见地。但我们以为,除齐、 鲁学者为编造谱系的主力之外,也受当时的文化与政治形势所影响,因楚国的强大与楚文化向中原的传播,其祖先神颛顼也进入了这一五帝系统,但在上古神话中赫赫有名的炎帝却因其强大的后裔之国齐国为田姓所取代,却未进入五帝系统。原在东方的东夷集团中重要神性英雄太@⑦、少昊也全被排斥在外,唯有殷周之祖帝俊以帝喾的化身被接纳。尧与舜在春秋时代已被儒、墨二家所推崇,至战国时更成为远古明主贤君之典范,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了选取对象。

  在东方学者编构五帝系统之时,远居西垂的秦人在其文化领域之中也慢慢地形成了另一五帝系统。秦人嬴姓,自以为出自东方少昊集团,所以《史记·封禅书》云秦襄公被封为诸侯之始,便“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⑧,祠白帝。”随后又祠青帝太@⑦和炎帝、黄帝,从而奠定了少昊、炎帝、黄帝的牢固文化地位,至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所编的《吕氏春秋》中,补进了颛顼,从而凑成了与东方五帝系统相对应的另一帝系。《吕氏春秋·十二纪》云:

  孟春之月,……其帝太@⑦,其神勾芒。
  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季夏之月,……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孟秋之月,……其帝少昊,其神蓐收。
  孟冬之月,……其帝颛顼,其神玄冥。

  这一帝系应该受到了前一种东方五帝系的影响,所以在东方五帝中又选出了颛顼,且将五帝配五时,使已世俗化了的五帝又“神气”起来,并改变东方五帝的同一血统而成为分权而治的割据局面。

  五、司马迁的选择——神话历史化的完成

  战国时期东方世俗化的五帝系统,反映了人们对春秋以来诸侯纷争、四分五裂状况的不满,为了消除国与国之间的仇视与敌意,故而编造出以黄帝为宗祖的人类谱系,只不过是要说明:天下本是一家人。而秦人分而治之的五帝系统与这一宗旨完全背道而驰,不知是秦人故意唱对台戏,还是为消灭六国制造舆论,它虽然恢复了五帝的一些神格,但因原本便带有宗教色彩,所以并不应算作是对神话的复兴之举。尤其是在被五行化之后,也消失了神话的特质。

  西汉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在其《史记》中,为“通古今之变”,历述远古至西汉的历史,著“十二本纪”,首篇便是“五帝本纪”,其所选择的便是《五帝德》所写定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一系统,将中国的文明时代直推至黄帝时期。在《五帝本记》中,司马迁杂取了《左传》《国语》《世本》等先秦著作提供的材料,但主要承袭《尚书)与《五帝德》《帝系》等,加上自己的合理创造,使得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的出身、业绩、家世等全面而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宛然是真实而可信的历史。五帝的谱系大致如此:

  ┌玄嚣→@⑥极→帝喾→挚、尧
  黄帝→│
  └昌意→颛顼→穷蝉→舜

  《五帝本纪》的写成,将远古神话彻底地历史化,且不留一点神话传说的痕迹,肯定了中国的人类历史是由黄帝一脉相传的。五帝的承袭建立在血统观念基础上,但也有德行的选择,是血统与道统的融合。它确立了中华民族以黄帝为始祖的民族意识,集中反映了汉帝国大一统的文化心理,标志着中国古代神话历史化的完成。

中国神话的起源是什么?
答:”①宇宙间的万物,包括人类自身,都是盘古所化。

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是什么?
答: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我认为主要是祖先崇拜,大多数的神话源自古代先民的生活、经过后辈的传诵,逐渐神话最终产生了中国古代的神话,首先应该是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仓颉造字,祖巫一脉的传说。期间有共工怒撞不周山。女娲补天,黄帝蚩尤之战,神农尝百草,等等 之后封神,进入练气士一脉的传说,像鸿钧老祖。

古代神话是谁创造的?
答:黄帝时代的诸神:陆吾、英招、离珠、金甲神(此神应是其它神的一种化身说,根据他我虚拟了狮驼国中的金甲雷神)蚩尤、风伯雨师、赤松子、力牧、神皇、风后、应龙、魃、夸父、大力神夸娥氏、大庭氏、五龙氏 炎帝,又称为神农氏 炎帝的女儿:女娃(后化身精卫鸟)瑶姬,在《狮驼国》中又名婉华仙子。...

中国古代神话起源和发展
答:求关于中国古代神话起源和发展的详细资料,如鸿均,盘古,女娲,三清是什么关系?天庭是怎样建立的?天庭和上古圣人间是什么关系?封神大战的起因是什么?佛教和道教的关系?佛教为什... 求关于中国古代神话起源和发展的详细资料,如鸿均,盘古,女娲,三清是什么关系?天庭是怎样建立的?天庭和上古圣人间是什么关系?封神大战的...

中国古代的神仙的来源是?
答:一:至尊三清及诸尊神三清:元始天尊(玉清圣境元始天尊,也称玉清大帝)灵宝天尊(也称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等)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混元老君、降生大帝、太清大帝等)五老君: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君(简称青灵始老苍帝君)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简称丹灵真老赤帝君)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君(简称元灵元老黄...

各路神仙的起源
答:酆都大帝 三:灵官.太岁诸神及人身中之神 灵官:有所谓十天灵官.九地灵官.水府灵官.五百灵官.五显灵官 功曹:亦称四值功曹,为道教所奉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的神 城隍:据说由《周礼》蜡祭凡神之一的水(即隍)庸(即城)衍化而来 土地:由古代之社稷神衍化而来 灶君 门神 财神 瘟疫神 ...

古希腊神话的起源?
答:古希腊神话或传说大多来源于古希腊文学,包括如《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赫西奥德(Hesiod/Ἡσίοδος)的《工作与时日》和《神谱》,古风时期托名的《荷马颂歌》等经典作品,以及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戏剧。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

神话的起源与流传
答:在神话的保存和流传过程中,由于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较快,文字成熟较早,神话的保存一般采用文字的形势,而文字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作用却不是用来记载神话,而是作为了诸子百家表达他们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的工具。我们早慧而崇尚实际的祖先们很快地就打消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致力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实理想,因此神话并...

中国古代四大神兽起源于哪个朝代?
答:在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了。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在上古时代,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

中国雷公、电母、风伯和龙王都是来源于什么教
答:雷公电母风伯源于道教,龙王来源佛教。1、雷公电母:道教因其雷电都具有代天行道、惩罚阴过、震死暴雷的意思,所以将其称为信仰。并且,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和庙宇中,常有雷公电母的供奉。雷公神像作力士状,裸胸袒腹,背插双翅,左手执锲,右手执锤,作欲击状。自顶至旁,环悬连鼓五个,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