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名词解释 护理基础静脉输液

作者&投稿:商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滴入静脉的治疗方法。静脉输液是临床用于治疗疾病所采取的一种专业操作技术,是通过人体表静脉给药的一种治疗途径。

静脉输液具有疗效快,易于掌控药物浓度、操作方便,对身体损害小等优点。能直接补充患者因某些原因而致纳食差、吸收功能减退,或不能进食时机体所需的营养及能量,或因各种原因致机体血容量不足时,可快速大量的补充液体等。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护士操作。

扩展资料:

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防止发生差错。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输液器及药液应绝对无菌,连续输液超过24小时应更换输液器。

3、预防空气栓塞。输液时必须排尽管内空气,防止液体流空;及时更换输液瓶及添加药液,输完后及时拔针。

4、注意观察输液情况。针头有无滑脱,局部有无肿胀,有无输液反应。

5、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抗生素类药物应现配现用;青霉素G钠(钾)盐与四环素、红霉素合用可出现沉淀、混浊、变色,效价降低,输液中需同时加入四环素、维生素C时应先溶解稀释四环素,再加入维生素C。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治疗是一种高度专业技术,其治疗层面涵盖肠道外输液、营养支持、用药与输液的治疗,回顾其历史,始于17世纪,但巨大进步主要发生于20世纪,在此期间有那些重大的发明呢?我们可以输液、导管与敷料的历史回顾,了解到这些发明是如何改善病患的生存空间与照护品质。 编辑本段早期实验  用血液治疗疾病的最早记录是1492年,当时将3名男童的血液给予教皇三世,但直到1615年,才由Libavious重新提出将血液从一个人输给另一个人的输血概念,但当时还不能实际操作。输血概念是静脉治疗的开端,经过几个世纪之后,人与人之间的输血才成为可能,又经过了更长的时间才出现安全的输血技术。 编辑本段输液的进步  象现代这样的静脉内治疗是起源于19世纪,19世纪是医学大发展的世纪。第一个大的成就是在1818年,当时James Blundell在伦敦进行了第一次人与人之间的输血.1834年Blundell再次进行了人与人之间的输血,接受输血的是一名因出血而生命垂危的产妇,由此, Blundell进一步认为出血造成的失血和低血容量有关.   1831年苏格兰发生了霍乱流行,这也是静脉内治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在这次流行中,Thomas Latta实验性地给一个病人输入了盐水溶液,该患者当时"奄奄一息,任何东西也不会刺痛他,实际上,他已经消瘦得不成样子,我恐怕还没准备好用具,他就会断了气"。但Latta的治疗成功了,病人最后康复并活了下来。盐水注射的成功使这种疗法在霍乱流行中得到广泛使用,但其成功率有限。以后又进行了更多的工作。   1900年Landsteiner发现人体不同血液混合时,会起反应,此重大发现,终于导致人类ABO血型系统确认。在输血治疗的历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战争期间输血的应用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普遍,出于需要,必须给受伤的士兵输血以挽救更多的生命,也因此造就今天,输血治疗是通用的医疗技术,血液可以分离成各种不同的成分,可以根据病人缺少的具体成分,单独输入病人需要的相应血液成分。   在二十世纪中,肠道外营养(TPN)支持也取得重大的发展。肠道外营养之父,Dr.Stanley Dudrick于1967年成功的由锁骨下上腔静脉输入高浓度的葡萄糖和蛋白质。由于此突破,应用中央静脉治疗(CVC,俗称CVP)的概念如春笋般的蓬勃发展,造就各式中央导管与敷料的发明与革命。 编辑本段何谓静脉输液法简介  将大量的液体、电解质或血液由静脉注入称之为静脉输液法。因注射的部位与输液的不同,可分为外周静脉输液、中心静脉输液、高营养输液(TPN)与输血等。 静脉输液的优点  1、易将药物达致疗效浓度,并可持续维持疗效所需的恒定浓度。   2、对肌肉、皮下组织有刺激的药物可经静脉给予。   3、可迅速地补充身体所丧失的液体或血液。   4、静脉营养品的输注。 静脉输液的缺点  1、处理不当易产生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感染。   2、药物过量或滴注过快,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3、持续性的过量输注,易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电解质失衡。   4、医源性疾病的增多。 编辑本段静脉输液中的技巧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虽看似简单,却有不少技巧。如果使用得当不仅能有效减轻病患的疼痛感,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实践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立足岗位特点,现总结了几点技巧。 1.如何配制液体  配制液体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发生输液反应。 2.如何排气  在静脉输液中,如何才能达到快速排气的目的呢?排气时所需方法如下:把莫菲氏滴管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往上举,使莫菲氏滴管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观察液体流入莫菲氏滴管至1/3处时关紧调节器,随即放下手中输液管,待莫菲氏滴管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莫菲氏滴管里的液面后,再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因成线状压力大,可将莫菲氏滴管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莫菲氏滴管下关紧,达到排气目的。 3.如何选血管  3.1 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注意,要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逐渐进针,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静脉输液中应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处的血管进行逆行穿刺。   3.2 小儿头皮——静脉逆行输液法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逆行静脉穿刺,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增大,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逆行输液速度不会减慢。 4.如何确定静脉穿刺进针的角度  静脉穿刺传统的进针角度为15°~30°,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更易穿刺,且由于角度大,通过真皮层的时间减少,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刘素芬[2]等也通过力学分析和实践证明以45°或接近45°角进针容易且省力,不会出现皮肤随进针方向向前推移及刺破血管下壁现象。 5.如何控制滴速  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1)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2)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即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特别是临近吃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工作人员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工作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等结果,从而达到接受滴速的目的。 6.更换液体的技巧  更换液体时如液体瓶内加入其他药物,其压力与大气压接近或大于大气压,应先瓶口向上,插输液器,待片刻排出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加上。这样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流出减少药物治疗量而影响治疗。掌握更换液体技巧,可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预防滴管内液面降低或流空使空气进入静脉,给患者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 7拔针的技巧  根据经验发现:最佳拔针时间是在滴壶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   7.1 传统拔针法 用棉签按压针眼处拔针,这种拔针方法的不足之处是:(1)会使针尖两侧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血管损伤可释放致痛因子;(2)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易形成血栓,出现血肿,不利于下次穿刺。   7.2 无痛拔针法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压针眼棉签这一条胶布不分离,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两个针眼。由于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不同,为了止血,血管针眼与皮肤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凝血机制好者连续按压时间为2~3min,最佳按压时间为3~6min;凝血机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药物者需按压15min以上。 8.加快患者康复  输液环境过于肃穆与安静难以分散患者对穿刺的注意力,易使其情绪紧张增加穿刺疼痛感。所以在输液过程中可适当的分散患者对输液部位的注意力,减少疼痛和寂寞,有利于患者康复。 9.心理护理  在操作过程中,有效的给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比如在进针的时候做好心理准备,穿刺完以后给予鼓励让患者放松,拔针之后交代注意事项等。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静脉输液的优点  1、易将药物达致疗效浓度,并可持续维持疗效所需的恒定浓度。   2、对肌肉、皮下组织有刺激的药物可经静脉给予。   3、可迅速地补充身体所丧失的液体或血液。   4、静脉营养品的输注。 静脉输液的缺点  1、处理不当易产生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感染。   2、药物过量或滴注过快,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3、持续性的过量输注,易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电解质失衡。   4、医源性疾病的增多。 编辑本段静脉输液中的技巧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虽看似简单,却有不少技巧。如果使用得当不仅能有效减轻病患的疼痛感,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实践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立足岗位特点,现总结了几点技巧。 1.如何配制液体  配制液体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发生输液反应。 2.如何排气  在静脉输液中,如何才能达到快速排气的目的呢?排气时所需方法如下:把莫菲氏滴管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往上举,使莫菲氏滴管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观察液体流入莫菲氏滴管至1/3处时关紧调节器,随即放下手中输液管,待莫菲氏滴管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莫菲氏滴管里的液面后,再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因成线状压力大,可将莫菲氏滴管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莫菲氏滴管下关紧,达到排气目的。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静脉输液 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静脉治疗的名词解释~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静脉输液的优点  1、易将药物达致疗效浓度,并可持续维持疗效所需的恒定浓度。   2、对肌肉、皮下组织有刺激的药物可经静脉给予。   3、可迅速地补充身体所丧失的液体或血液。   4、静脉营养品的输注。 静脉输液的缺点  1、处理不当易产生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感染。   2、药物过量或滴注过快,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3、持续性的过量输注,易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电解质失衡。   4、医源性疾病的增多。 编辑本段静脉输液中的技巧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虽看似简单,却有不少技巧。如果使用得当不仅能有效减轻病患的疼痛感,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实践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立足岗位特点,现总结了几点技巧。 1.如何配制液体  配制液体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发生输液反应。 2.如何排气  在静脉输液中,如何才能达到快速排气的目的呢?排气时所需方法如下:把莫菲氏滴管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往上举,使莫菲氏滴管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观察液体流入莫菲氏滴管至1/3处时关紧调节器,随即放下手中输液管,待莫菲氏滴管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莫菲氏滴管里的液面后,再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因成线状压力大,可将莫菲氏滴管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莫菲氏滴管下关紧,达到排气目的。

50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十二)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的目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是什么?
答:静脉输液的目的与注意事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备考复习。1.静脉输液的原理及目的 (1)原理: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人体内。(2)目的:①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②补充营养,供给热量。③输入药物,治疗疾病。④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

输液剂名词解释
答:输液剂名词解释用于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容量大于100毫升的注射剂。主要有:电解质输液,用于补充调整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营养输液,提供糖类、氨基酸、脂肪等营养成分;胶体输液,主要用于增加血浆渗透压和血容量。输液剂的定义与特点 (1)定义系指静脉滴注用的大体积(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不得小于100ml)...

静脉输液目的是什么,怎么输呢?
答:输液是现代医学中非常流行的治疗方法,主要原理是利用输液的方法将药物注入体内,从而达到清除体内疾病因素的效果。输液的方法比较简单,只需简单的操作即可。而输液的部位一般都是利用人体静脉完成的,这是许多人都不了的,因为人体分为动脉和静脉,而输液往往只选择静脉,这让许多人摸不着头脑,那么,静脉...

静脉输液的缩写有哪些?
答:静脉输液的缩写常用的有“IV”、“IVF”、“IVD”等。1、最常用的缩写是IV它代表着IntraVenous,意为“静脉内的”。这个缩写通常用于医疗文书中,以便医生、护士、医院记录员等职业人士谨慎和操作准确地进行记录。IVF是指用于扩充血容量的输液,通常用于手术前后或危机时期,使血压和循环稳定。2、在静脉...

什么是动脉?平常输液是动脉还是静脉?
答:具有舒缩性和一定的弹性,可随心脏的收缩、血压的高低而明显的搏动。动脉管壁的功能是,心室射血时,管壁扩张;心室舒张时,管壁回缩,促使血液继续向前流动。中小动脉,在神经支配下收缩舒张,以改变管腔的大小,从而影响局部血流量和血液阻力,维持和调节血压。(百度信息)2、平常输液是是静脉。

医用名词静点是什么意思?
答:医用名词“静点”就是静脉滴注的简称,就是常说的输液、打点滴。静脉滴注一般是通过输液管,将大量液体和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滴注部位一般在手背和上臂部浅表静脉,小儿以头部表皮静脉为安全,也可在足背部静脉和大隐静脉输注。静脉滴注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一次给药在100ml以上)注射...

输液泵辅助静脉输液是什么意思
答:输液泵帮助静脉注射。在医疗领域,静脉输液是将药物,营养液和治疗物质通过静脉注射途径输入患者体内的过程,输液泵是一种电子设备,可以用来精确控制输液的速度和流量,以确保药物或液体按照预定剂量和速度进行输注。

静脉输液法的介绍
答:静脉输液治疗是一种高度专业技术,其治疗层面涵盖肠道外输液、营养支持、用药与输液的治疗,回顾其历史,始于17世纪,但巨大进步主要发生于20世纪,在此期间有那些重大的发明呢?我们可以输液、导管与敷料的历史回顾,了解到这些发明是如何改善病患的生存空间与照护品质。1 ...

辅导精华:静脉输液的目的和适应症
答:静脉输液的目的 1.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2.纠正水、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3.补充营养,供给能量。4.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考试大网站整理 静脉输液的适应症 1.大出血、休克、严重烧伤的病人。2.剧烈恶心、呕吐、腹泻的病人。3.不能经口进食的病人、吞咽困难及胃肠吸收障碍的病人...

静脉输液的原理 构造,既涉及的物理知识 会的讲明白点,
答: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的物理原理,将液体输入体内.输液瓶是一个入口和大气相通,下连橡胶管的玻璃瓶,瓶内液体受大气压力的作用,使液体流入橡胶管形成水柱,当水柱压力大于静脉压力时,瓶内的液体即顺畅地流入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