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术运动主张以及在各国的表现 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对比有何不同

作者&投稿:封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新艺术运动是在20世纪之初,位于大众文化最高点的艺术和设计风格。当时,它只是被简单地称为现代风格,就象洛可可风格在它那个时代的称呼一样。另一方面,很多小范围团体的互相聚集,稍微改良了当时矫饰的流行风格,形成20世纪现代主义的前奏。其中包括因时髦的先锋派期刊《青年》(Jugend)而得名的德国青年风格;维也纳的维也纳分离派运动,那里的高瞻远瞩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脱离主流的(一年一度在巴黎举行的)沙龙画展,而把风格一致的作品集合在一起展览。在意大利,用伦敦商店的橱窗为来源于工艺美术运动,又归于好的现代设计,命名为自由风格。其包括新艺术运动的商业外观,同时又保留了意大利重要特色标志。
  这种风格中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充满有活力、波浪形和流动的线条。象是使传统的装饰充满了活力,表现形式也象是从植物生长出来。
  作为一种艺术运动,它与拉菲尔前派和象征主义的画家具有某些密切的关系,就像某些名人如奥伯利·比亚兹莱(Aubery Beardsley)。可以把阿尔丰斯·穆卡(Alphons Mucha)、爱德华·伯纳-琼斯(Edward Burne-Jones)、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和让·图洛普(Jan Toorop)归入多于一种风格中。不像象征主义画家,无论如何,新艺术运动具有一个自己的特殊形象,而且不像保守的拉菲尔前派,新艺术运动没有躲避使用新材料、使用机器制造外观和抽象的纯设计服务。
  玻璃制造使这种风格找到一个可以展示惊人表现力的领域,例如:路易斯·蒂凡尼(Louis Comfort Tiffany)在纽约的作品、艾米里·加利(Emile Gallé)和法国南西市的Daum兄弟。
  新艺术运动在建筑风格和室内设计方面,避开维多利亚时代折衷的历史主义。通过新艺术运动设计师的挑选和“现代化”某些洛可可风格中萃取的元素(例如火焰和贝壳的纹理),代替从历史衍生和高维多利亚风格的根本结构或写实自然主义的装饰。新艺术运动主张运用高度程序化的自然元素,使用其作为创作灵感和扩充“自然”元素的资源,例如:海藻、草、昆虫。
  相应地,其开始广泛使用有机形式、曲线,特别是花卉或植物等。日本木刻画以其曲线、图案外观、强烈对比的空间和平坦的画面,同样启发了新艺术运动。自此以后,从在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作品中,都能发现其中某些线条和曲线图案成为绘画中的惯用手段。一个重要事实是新艺术运动没有象某些其它运动(例如:工艺美术运动)那样否定机器的作用,而是发挥其所长。根据材料的使用(主要是使用玻璃和锻铁),使建筑风格方面,也能找到象精雕细琢般的品质。
  新艺术运动中好的一面,是其考虑了完整的风格。这意味着它无论是在建筑风格、室内设计、家具和织物设计、器皿和艺术品、灯具等方面,都有了一个等级尺度。
  新艺术运动发展的最高峰是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现代风格在各方面都获得了成功。在此后十年,新风格因为在最普通的大批量产品中迅速地普及,导致新艺术运动在大约1907年以后就开始被忽视。
  就象表现主义、立体派、超现实主义和装饰艺术运动那样,如今,新艺术运动被视为20世界文化运动中最有创新力的先行者。

新艺术运动的表现特征~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可以理解为以下内容。

(1)间接性与广阔性。文学运用语言来塑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由于文学语言必须通过读者的想象才能感受到艺术形象,因此,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这种间接性既是语言艺术的局限,也是语言艺术的特长和优势,因为它使得文学形象具有其他艺术无法相比的广阔性。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可以说是文学区别于其他一切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无论是建筑、实用工艺艺术,还是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以及音乐、舞蹈等表情艺术和戏剧等综合艺术,都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这些艺术形象不仅可以看到或听到,甚至有些还可以触摸到。唯有文学这门语言艺术所描绘的形象例外。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积极活跃的联想和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呈现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来,这就构成了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因而人们把文学又称“想象的艺术”。文学形象虽然不能通过读者的感受器官来直接把握,但它通过语言的中介,激发读者的想象,同样可以使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产生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使文学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者的心灵。

文学天地的广阔性,同样来自语言媒介的特性。用语言来表现现实生活,具有广泛而深入的表现能力,几乎很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着最大的自由,具有极大的容量,真可以说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能够突破客观时间,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延伸,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其次,文学的广阔性更表现在它不仅能描绘外部世界,而且能够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直接揭示各种人物复杂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向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处发展,无疑使文学的天地变得更加广阔,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艺术种类难以达到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通过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风度、言行举止等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可能通过直接抒情或叙述的方法深入展示人物细腻复杂的感情。

(2)情感性和思想性。“任何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的主观情感。文学的情感性越浓烈,越能感染读者,就越富有艺术魅力。”(《艺术学概论》第九章 语言艺术)抒情诗、抒情散文等情感类文学自然离不开情感性,小说、报告文学、叙事诗等叙事类文学同样离不开情感性。作为叙事类文学的小说和报告文学等,同样蕴藏着作家炽热的感情,只不过在这类作品中一般不常由作者出面来直接抒情,而是往往将作者的主观情感深深蕴藏的文学形象之中,通过形象描绘来传达情感。文学由于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由于文学作品能够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直接披露出人物最复杂、最丰富、最隐秘的情感,使得语言艺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深刻。

语言艺术的思想性在深度和广度上也远远超过了其它艺术形式。虽然所有文艺作品总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作家、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对生活的认识,从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在各类艺术中,还是语言艺术的形象最富有深刻和思想性。语言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优势和特长,同样是与它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分不开的,因为只有语言才能直接表达人的思想,在直接披露人的思想认识、评价判断方面具有最强的艺术表现力。

在文学作品中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总是被情感所包裹并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只有将情感渗透在思想里的作品才能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在激动不已的同时去深入领会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②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情感性也离不开思想性,因为这种情感往往是在理性思想指导下成为具有特定爱憎情感的倾向性。所谓倾向性,其实就是作家的爱憎褒贬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艺术属性。显然,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会,成为一切文学作品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3)结构性与语言美。文学作品的结构与语言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们不仅是构成文学作品的重要艺术手段,而且本身也具有审美价值。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必须需要利用结构这个重要手段来完成。对于文学作品来讲,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关系到整个作品的成败得失。

依据语言艺术的含义,其代表性种类主要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种样式。

1.诗歌。按照性质和塑造形象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照诗歌的历史发展和语言有无格律,又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诗歌艺术具有自己鲜明的审美特点。首先,诗歌在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方面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概括性。其次,诗歌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再次,诗歌语言洗练,韵律和谐,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甚至具有建筑的结构形式美。

2.散文。散文的种类丰富多样,一般将其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三大类。散文的重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也就是说,散文的审美特征就在于:主题、题材丰富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多彩,篇章结构灵活自由。散文是以自由灵活的形式,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审美特色。

3.小说。小说是一种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学体裁,特点是在生活素材的基础上用虚构的方式来再现生活。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文学即人学。

 小说由于运用语言作为媒介,较之其他艺术种类有着更大的自由,它可以吸收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来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小说可以详细描绘人物的外貌、举止,也可以表现人物的对话、行动,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从其它人物的眼中来观察和表现这个人物,并且可以把笔触伸入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深层心理描写来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细腻深刻的心理描绘,是小说独具的艺术特色,也是其他艺术门类难以企及的境界。特别是小说还可以把人物放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来描写,从而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复杂丰满的圆形人物或典型人物。创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历来是小说的首要任务。

小说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突出的虚构性;多方面多视角地刻画人物;表现较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的描写,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完整呈现等。


总之,文学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和手段,从而与其他艺术在性质上产生了重大的区别。由于文学以语言作为媒介和手段,使得语言艺术形成了许多自身独具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在情感性与思想性、间接性与广阔性、结构性与语言美等几个方面。

  新艺术运动开始在1880年代,在1892年至1902年达到顶峰。新艺术运动的名字源于萨穆尔·宾(Samuel Bing)在巴黎开设的一间名为“现代之家”(La Maison Art Nouveau)的商店,他在那里陈列的都是按这种风格所设计的产品。

  一、简史

  新艺术运动是在20世纪之初,位于大众文化最高点的艺术和设计风格。当时,它只是被简单地称为现代风格,就象洛可可风格在它那个时代的称呼一样。另一方面,很多小范围团体的互相聚集,稍微改良了当时矫饰的流行风格,形成20世纪现代主义的前奏。其中包括因时髦的先锋派期刊《青年》(Jugend)而得名的德国青年风格;维也纳的维也纳分离派运动,那里的高瞻远瞩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脱离主流的(一年一度在巴黎举行的)沙龙画展,而把风格一致的作品集合在一起展览。在意大利,用伦敦商店的橱窗为来源于工艺美术运动,又归于好的现代设计,命名为自由风格。其包括新艺术运动的商业外观,同时又保留了意大利重要特色标志。

  这种风格中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充满有活力、波浪形和流动的线条。象是使传统的装饰充满了活力,表现形式也象是从植物生长出来。

  作为一种艺术运动,它与拉菲尔前派和象征主义的画家具有某些密切的关系,就像某些名人如奥伯利·比亚兹莱(Aubery Beardsley)。可以把阿尔丰斯·穆卡(Alfons Mucha)、爱德华·伯纳-琼斯(Edward Burne-Jones)、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和让·图洛普(Jan Toorop)归入多于一种风格中。不像象征主义画家,无论如何,新艺术运动具有一个自己的特殊形象,而且不像保守的拉菲尔前派,新艺术运动没有躲避使用新材料、使用机器制造外观和抽象的纯设计服务。

  玻璃制造使这种风格找到一个可以展示惊人表现力的领域,例如:路易斯·蒂凡尼(Louis Comfort Tiffany)在纽约的作品、艾米里·加利(Emile Gallé)和法国南西市的Daum兄弟。

  新艺术运动在建筑风格和室内设计方面,避开维多利亚时代折衷的历史主义。通过新艺术运动设计师的挑选和“现代化”某些洛可可风格中萃取的元素(例如火焰和贝壳的纹理),代替从历史衍生和高维多利亚风格的根本结构或写实自然主义的装饰。新艺术运动主张运用高度程序化的自然元素,使用其作为创作灵感和扩充“自然”元素的资源,例如:海藻、草、昆虫。

  相应地,其开始广泛使用有机形式、曲线,特别是花卉或植物等。日本木刻画以其曲线、图案外观、强烈对比的空间和平坦的画面,同样启发了新艺术运动。自此以后,从在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作品中,都能发现其中某些线条和曲线图案成为绘画中的惯用手段。一个重要事实是新艺术运动没有象某些其它运动(例如:工艺美术运动)那样否定机器的作用,而是发挥其所长。根据材料的使用(主要是使用玻璃和锻铁),使建筑风格方面,也能找到象精雕细琢般的品质。

  新艺术运动中好的一面,是其考虑了完整的风格。这意味着它无论是在建筑风格、室内设计、家具和织物设计、器皿和艺术品、灯具等方面,都有了一个等级尺度。

  新艺术运动发展的最高峰是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现代风格在各方面都获得了成功。在此后十年,新风格因为在最普通的大批量产品中迅速地普及,导致新艺术运动在大约1907年以后就开始被忽视。

  就象表现主义、立体派、超现实主义和装饰艺术运动那样,如今,新艺术运动被视为20世界文化运动中最有创新力的先行者。

  二、主要发展中心

  阿姆斯特丹(荷兰)
  阿利桑(挪威)
  巴塞罗那(西班牙)
  柏林(德国)
  布鲁塞尔(比利时)
  芝加哥(美国)
  达姆施塔特(德国)
  格拉斯哥(苏格兰)
  伦敦(英国)
  巴黎(法国)
  慕尼黑(德国)
  南西(法国)
  纽约(美国)
  奥斯陆(挪威)
  布拉格(捷克)
  里加(拉脱维亚)
  维也纳(奥地利)

  三、艺术家

  1、建筑

  奥古斯特·安德(August Endel)
  安东尼·高蒂(Antoni Gaudi)
  维克多·霍塔(Victor Horta)
  约塞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
  赫克托·吉马德(Hector Guimard)
  察尔斯·马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路易斯·苏利文(Louis Sullivan)
  奥托·瓦格纳(Otto Wagner)

  2、绘画

  阿尔丰斯·慕夏(Alphonse Maria Mucha)
  奥伯利·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
  盖斯顿·热拉尔(Gaston Gerard)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
  亨利·土鲁斯-罗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皮尔·波纳尔(Pierre Bonnard)

  3、家具设计

  卡罗·布加蒂(Carlo Bugatti)
  尤金·加亚尔(Eugène Gaillard)
  路易斯·梅杰列(Louis Majorelle)
  亨利·凡德·威尔德(Henry van de Velde)

  4、玻璃器皿

  Daum Frères
  艾米里·加利(Emile Gallé)
  勒奈·拉利克(René Lalique)
  路易斯·蒂凡尼(Louis Comfort Tiffany)

  5、其它的装饰艺术

  C·R·阿什比(Charles R. Ashbee)
  萨穆尔·宾(Samuel Bing)
  威廉·巴拉雷(William Bradley)
  朱尔斯·德布鲁法特(Jules Brunfaut)
  赫曼·奥布利斯特(Hermann Obrist)
  菲利普·沃尔弗斯(Philippe Wolfers)

  6、壁画和马赛克画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

  7、招贴设计

  阿尔丰斯·穆查(Aiphonse Mucha,1860-1939,法国)
  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1868-1940,德国)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1862-1918,奥地利)
  科罗曼·莫塞尔(Koloman Moser,1878-1918,奥地利)
  达德雷·哈迪(Dudley Hardy,英国)
  凡·德·维尔德(Henry Van De Velde,1863-1957,比利时)
  威尔·布拉德利(Will Bradley,1868-1962,美国)
  爱德华·本菲尔德(Edward Penthied,1886-1926,美国)


  现代主义

  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

  发展状况
  现代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是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所以,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P.塞尚这位在作品中追求绘画语言的几何结构和形体美感的画家,被人们称作“现代绘画之父”。

  较为明显的现代主义绘画风格首先是在法国野兽主义画家们的作品中出现的。以H.马蒂斯为代表的一群年轻画家,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展出了一批风格狂野、艺术语言夸张、变形而颇有表现力的作品,被人们称作“野兽群”,由此“野兽主义”得名。1908年,另一群年轻画家以P.毕加索、G.布拉克为代表,在法国推出立体主义绘画。立体主义的原则最初出现在毕加索的油画《亚威农少女》中。这幅画被认为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立体主义用块面的结构关系来分析物体,表现体面的重叠、交错的美感,是立体主义追求的目标。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都从非洲雕塑中吸收了养料,它们的艺术语言与传统法则相去甚远,标志着现代主义已进入自我确立的阶段。与此同时,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如果说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那么在意大利兴起的未来主义则在现代工业科技的刺激下,用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运动的场面和动的感觉。他们还热衷于用线和色彩描绘一系列重叠的形和连续的层次交错与组合,并且试图用线来描绘光和声音。

  上述思潮和运动,特别是未来主义,在雕塑领域内均有所反映。未来主义的画家和雕塑家U.博乔尼于1912年4月签署关于雕塑艺术的宣言,并把未来主义的原则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代表作为《在空间连续的形》(1913)。

  相应的现代主义美术思潮在20世纪初的俄国也相当活跃。除了受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影响产生的一些社团外,俄国的构成主义对现代艺术探讨如何表现工业美方面有独特的贡献。

  抽象主义的美术作品最早于1910年前后产生。首先从事抽象主义艺术创造的是参与德国青骑士社活动的俄国画家W.康定斯基。他用点、线、面的组合、构成,参照音乐的表现语言,用绘画来传达观念和情绪。他的著作《论艺术中的精神》(1912)、《点、线、面》(1923) 等奠定了抽象主义的理论基础。作为实践家,他主要从事抒情抽象绘画的创造,但同时也在几何抽象方面有所探索。俄国的画家K.C.马列维奇于1913年左右创建的至上主义,属于几何抽象的范畴。至上主义在平面构成上的努力,在探讨艺术的虚、空、无方面的尝试,应该说是有意义的。真正奠定几何抽象主义理论基础和在艺术实践上有突出贡献的是荷兰画家P.蒙德里安创建的风格派(或称新造型主义)。在整个20世纪,抽象主义基本上遵循着抒情的抽象和几何的抽象两个方面发展,只是在各个阶段有所变化而已。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瑞士苏黎世出现的达达主义社团,影响波及欧美各国。在法国、德国都有达达美术社团。达达主义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和反对传统,同时也反对艺术,反对一切,作为社团它必然要走到自我否定的境地。达达的虚无主义和反传统的精神,贯穿在整个西方现代文艺的进程之中。在平面的绘画中采用拼贴手法,把偶然性、机遇性运用在美术创作中,是达达对现代美术的贡献。

  超现实主义的社团是从达达内部分化出来的。它用建设性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以取代达达主义的破坏和挑战。它直接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中汲取思想养料, 并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这一艺术运动的指导思想。超现实主义的美术家们从儿童、精神病患者、梦境中汲取灵感,致力于探讨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试图突破现实观念,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境界。超现实主义者常常采用出其不意的偶然结合、无意识的发现、现成物的拼集等手法。写实与抽象的语言在他们的作品兼而有之。从1924年以后到30年代末,是超现实主义美术的活跃期。30年代以后,作为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逐渐冷寂,但许多重要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仍然活跃于欧洲和美国画坛。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在美国产生的抽象表现主义(又称行动绘画或纽约画派),是集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成的流派,也是重视个性、重视风格的现代派绘画顶峰。抽象表现主义强调创作者行动的自由性、自动性和无目的性,把创作行为本身提高到重要的位置,已经孕育着以创作者的行动作为艺术传播媒介的因素。

  继抽象表现主义之后产生的硬边抽象、后绘画性的抽象是几何抽象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变化和发展,也说明艺术从强调主观感情到侧重于客观表现的转变。这种转变在与抽象表现主义完全相悖的波普艺术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波普艺术的兴起,说明西方的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当然,对于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西方美术史论家们的论说很不一致。首先在建筑中使用的后现代主义,当然是一个相对的、模糊的、充满着争论的概念。严格地说,后现代主义是不能与现代主义截然分开的。后现代主义加以弘扬的许多方法与原则,在现代主义的美术中已经尝试过、试验过,只是在后工业社会里把个别的方法和原则加以极端的发展和夸张。后现代主义在某些方面也确实是现代主义的反拨。然而,现代主义的审美原则仍然强烈地影响着当代西方的美术家们。新表现主义、新超现实主义、新抽象等流派在80年代的兴起,多少说明了这个问题。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美术思潮的变化中,似乎可以看到,艺术中的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人性与共性、风格特征的加强与消失、人性与机械性、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艺术的审美与反审美,永远是使艺术家困惑并驱使他们去不断探索的课题。在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此长彼消或彼长此消的状况,尤其在工业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这种状况更是常见。观念艺术及其他后现代派思潮之所以那末惊世骇俗,就是因为它们不仅和传统艺术背道而驰,而且在向现代主义挑战。但是,历史本身似乎在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发展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艺术的本身进程犹如社会本身的进程一样,本身具有一种自我调节的力量,它要在上述列举的种种两极之间寻求平衡。当然,平衡是短暂的、临时的,不平衡则是绝对的、永久的。唯其不平衡和充满着矛盾,艺术才不断向前发展。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曲折,整个趋势则是向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主义艺术应该被认为是对现实主义的一个有力补充。或者说,现代主义是一个新的艺术表现体系,它有别于现实主义, 更与现代工业社会的时代节奏相吻合。至少它已经获得了与现实主义共存的力量。

  特征 既然现代主义美术是西方进入垄断主义时代以后产生的,是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它就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变革,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是,现代主义的美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这样,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少数艺术家例外),但他们的作品影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正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这些特征,使它们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历史的和审美的价值。因为它们正是西方现代社会和现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写照。

  对现代主义美术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是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们对待现代科学和机械文明的心理和态度是复杂的。在有些艺术家的实践(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中,试图反映社会的这一深刻变革,而在大多数美术家的作品中,对工业文明采取回避和超然的态度。他们对工业社会人性的贬值、机械的升值表示不满。但这丝毫并不意味着现代主义美术的主流与工业社会的进程相反。事实上,工业、科技文明剧烈地改变着现代社会的面貌,从精神上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艺术的迅速变化。

  现代主义艺术最早从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武库中汲取了养料,同时又受到现代哲学思潮,特别是尼采、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萨特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的强烈作用。尼采的学说,不仅对德国的表现主义运动起过推动作用,也对整个现代主义的文艺运动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他否定权威,主张发挥以人的意志、本能为基础的创造力,蔑视中产阶级的文明和虚伪道德,对无意识和本能的推崇,对世界前途的悲观主义,在现代主义的各个流派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有所反映。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他的“无意识才是精神的真正实际”,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理论支柱,正是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引导下,超现实主义以及其他流派的美术家们用多种手法挖掘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层,其后果是一方面开拓新的艺术表现领域,另一方面使艺术语言趋向荒诞和怪异。自然不少作品创造了荒诞、怪异的新境界。

  现代主义美术比起以写实和模仿为基础的传统美术来,具有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的特点。现代主义多流派标榜自己是反传统的,实际上它可能完全抛弃传统。它竭力否定和排斥的是19世纪中期以来的含有学院派特征的写实主义传统。在对待历史遗产方面,它们更重视对原始社会艺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美术、希腊古风时期美术、欧洲中世纪美术的研究。自印象主义之后,西方美术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中国、日本和印度的绘画、工艺品的表现语言上,探索写意的表现手法。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的美术家们直接受益于非洲雕塑。同时,中东的伊斯兰教美术和大洋洲的艺术遗产,也是现代主义艺术家们研究的对象。上述人类历史上的美术遗产均为现代主义美术家们提供了有益的养料。

  总的说来,20世纪以来西方的现代主义美术,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创造了一批可以列入人类经典文化的作品,但远非所有流派和思潮的理论都是无可非议的,更不用说其中有些作品的思想倾向颇值得研究。对于现代主义美术不加分析地一味赞扬是不可取的,而视现代主义为洪水猛兽、拒之于门外,不让人们接触和了解更是愚蠢和可悲的。中国80年代以来艺术创造和理论的繁荣、活跃,除了社会、经济的推动这些主要因素之外,与包括西方现代主义在内的外国文艺提供的可用来参考、借鉴的丰富资料不无关系。

现代建筑简史(4)工艺美术运动
答:装饰艺术运动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过渡,法国的Art Deco风格独树一帜,它与现代建筑的建筑材料革命(如混凝土、钢铁和玻璃)同时兴起,反映了工业化与艺术美学的交融。格罗庇乌斯的经典设计,如上海的装饰艺术建筑,展示了这一风格在国际舞台的卓越表现。艺术与生活的交织,如爵士乐的节奏与装饰艺术的线条相互...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特征和主要成就。
答:2、“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的生产。第二,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它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第三,提倡哥特风格和其它中世纪的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良好功能。第四,主张设计的诚实、诚恳,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

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及其成就
答:影响:新艺术运动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在各国都产生了影响。在欧洲的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风格特点,甚至于名称也不尽相同。“新艺术”一词为法文词,法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等以此命名,而德国则称之为“青年风格”(Jugendstil),奥地利的维也纳称它为“分离派”(Secessionist),斯堪的...

.西方美术到20世纪上半叶出现哪些流派,其艺术主张是什么
答:代表人物有马蒂斯、弗拉曼克和德朗。在北欧,随着德国1905年桥社和1909年蓝骑士社的先后成立,表现主义作为一种重要流派登上画坛。代表人物有爱德华·蒙克、安索尔、席勒、柯克西卡、诺尔德以及桥派的基希纳、蓝骑士派的康定斯基和马尔克。野兽派和表现主义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较为相似,两者使用颜色上都非常大胆...

工艺美术运动的产生原因、时代背景、特征、代表人物、涉及的国家...
答:法国《艺术文本》杂志特地为此做了大专题,追溯工艺美术运动的历史图卷,也借此向这一试图在机器化了的世界中保持基本美感的艺术运动致敬。历史发展 大不列颠——摇篮 欧洲——播散 美国——寻找 日本——“民艺”革新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开始于1864年左右,在1896年基本结束,拉斯金在这一年去世。他去世...

巴洛克式艺术运动巴洛克艺术在各方面的表现
答:巴洛克艺术在建筑领域的表现独具特色,如路易十四时期的凡尔赛宫,其柱子粗大且顶部装饰繁复,充满雕刻,象征着权力和威严,满足了那个时代的霸者心态。在雕刻艺术上,巴洛克式作品的特点尤为明显,皱褶和阴影被刻意夸大,赋予了姿态以强烈的动态感,使得形象更具戏剧性。绘画方面,尽管巴洛克艺术的宗教主题与...

列举西欧诸国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代表及其成就
答:薄伽丘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是他的代表作。在法国,文艺复兴运动明显地形成两派,一是以“七星诗社”为代表的贵族派,二是以拉伯雷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诗社”以龙沙和杜贝莱为代表,在语言和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最早提出统一民族语言的主张,促进了法国民族语言...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主张、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答:主张:记录性可断定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一。实景拍摄,摄影机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传统场面调度理论消失。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同时避免舞台观念的戏剧用光。长镜头、景深镜头的运用每个镜头成为完整一段,体现创作者忠于自然的...

希格诺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运动)
答:希格诺里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艺术运动,它的出现标志着意大利艺术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希格诺里运动主张艺术应该回归到古典主义的精神,追求真实、自然和简洁的表现方式,反对当时流行的装饰艺术和浮华的表现方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希格诺里的发展历程和操作步骤。希格诺里的发展历程 希格诺里运动始于...

什么是新艺术运动?
答:装饰上受东方风格影响,尤其是日本江户时期的装饰风格与浮世绘的影响;探索新材料和新技术带来的艺术表现的可能性。新艺术运动实质上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在欧洲大陆的延续与传播,在思想理论上并没有超越“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主张艺术家从事产品设计,以此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