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开创者是谁 中国幼教的开创者是谁

作者&投稿:樊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897年(光绪23年),津海关道盛宣怀在上海徐家汇创办“南洋公学”,内分四院。盛宣怀认为“惟师道立则善人多”,师范“尤为学堂一切事务中之先务”,于是先设师范院,招收第一批学生40名。以“明体达用、勤学善诲”为培养目标,为其他三院培养师资。南洋公学师范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开始。同年秋,仿日本师范学堂有附属小学之例,设立外院,“令师范生分班教之”。师范生既当学生又当先生,边学边教边管理,进步较快。
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这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和中小学生的表率,因此师范馆招生要求较高,只有品学兼优者方能入选。在课程安排上,该馆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学的每周课时数在全部课程中居第三位,多数课程还授以学科教学法,突出了师范教育的特点。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在这个章程中,师范教育系统得以正式确立,但尚未成为独立的系统,而是附设于各直属学堂。中等师范附设于中等学堂,高等师范附设于高等学堂。由于清政府对制定学制的人心存戒心,该章程只颁布而未能实施。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等人重新拟定“癸卯学制”,促使清政府于1904年初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规定,师范教育分为优级师范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两类,师范教育从普通教育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与此同时,清政府要求各地“宜首先办师范学堂”。1902年以后,各地创办师范教育的积极性十分高涨,直隶、江苏、江西,福建等省均纷纷筹设师范学堂。1903年,直隶优级师范学堂、山东全省师范学堂成立。1905年,河南优级师范学堂、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成立。1907年,福建优级师范学堂成立。1908年,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成立。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也于1908年改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这一时期创办的师范学堂是我国师范学校独立设置的开始。除公立师范学校外,1902年张謇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一一通州师范学校。
因几千年“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强大影响,《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女子不能入学。个别开明人士在民间虽然也悄悄办有极少数的女子师范学校,但因未取得合法地位而难以发展。直到1907年颁布了《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官办的女子师范学堂才开始出现。1908年设立了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此后,女子师范教育才逐渐发展起来。
20世纪初幼儿教育的兴办,急需幼儿师资。为此,1903年北京第一蒙养院和湖北幼稚园分别附设保姆班和保育科。以后在女塾或女子师范内也纷纷附设保姆科、保姆传习所等。此类保姆养成机构培养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幼儿师范师资,成为我国幼儿师范的萌芽。
清末是我国师范教育的诞生期,人们开始认识到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大力创办师范教育。有志之士认为“师范教育为教育之母,初级师范为小学之源泉。师范学堂不良,地方学务永无发达之望。”这一时候的师范教育有如下特点:
1,突出师范特色,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初级师范学堂开设教育学,优级师范学堂除教育学之外,还增加了心理学课程。另外,所有师范生都必须掌握各科教学法。
2,重视教育实践。各级师范学堂都设附设学校,以便于师范院(馆)的学生见习、实习与研究。
3,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指出,师范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在于“变化学生气质,激发学生精神,砥砺学生志操”,“养成其良善高明之性情,”使之“敦品养德,奉礼守法,言动威仪足为楷模”。为此,专门开设了一门修身课,以提高学生的修养水平。
4,规定了师范生的权利与义务。师范生在学习期间的费用由学校供给,少量自费生除外。师范生毕业后“有效力本省及全国教育职事之义务”。1904年1月颁布的《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和《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师范官费生在学费用均由官费支给,但也招自费生。官费本科生毕业后须尽教职义务6年,简易科生须尽教职义务3年;自费本科毕业生须尽职3年,简易科生尽职2年。不尽教职义务,或因事撤消教员凭照者,酌令缴还在学时所给官费,以示惩罚。这一措施对稳定当时的师资队伍,促进教育发展起到了较大作用。

孙诒让是经学大师,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家,一生著述颇多。他在中国近代的艰危时局里,以西方近代文明开阔视野,倡导变法维新,致力于新教育,对师范教育作出了极其有意义的探索。
孙诒让(1848年9月16日-1908年6月20日),是中国晚清经学大师、爱国主义者和著名教育家。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字仲容,别号籀庼,浙江瑞安人。与俞樾、黄以周合称清末三先生。有"晚清经学后殿"、"朴学大师"之誉,章太炎称他"三百年绝等双"。
同治六年举人,五应会试不中。官刑部主事,旋归不复出,专攻学术,精研古学垂四十年,融通旧说,校注古籍,著书三十余种。
所著《周礼正义》为一生心力所瘁,为清代群经新疏中杰出之作。《墨子间诂》亦为注墨的权威之作。《契文举例》为考释甲骨文开山之作。《温州经籍志》,被誉为"近世汇志一郡艺文之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批注》二十卷,《四部别录》二卷,则是目录版本学的专著。

中国幼教实验的开创者是谁?~

学前教育学的开创者应该是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
早起思想  学前教育思想最早散见于古代一些著作中,中国古代在《大戴礼记·保傅》篇中就曾记载殷周统治者注重胎教,为太子、世子选择保辅人员,使他们“自为赤子时,教固已行矣。”《礼记·内则》篇中有从儿童能食能言时便进行教育的记载,如“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中国古代有些教育家十分重视学前教育, 如魏晋南北朝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对儿童应从"婴稚"时期起"便加教诲",认为俗谚“教儿婴孩”,很有道理;并强调父母对年龄幼小的子女不能“无教而有爱”。 宋代朱熹也重视儿童入学以前的教育,主张"生子必择乳母",“乳母之教,所系尤切”,必须选择品德良好的乳母,才有利于婴幼儿的保教。在西方,一些古代哲学家、教育家也有过关于学前教育的论述。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都曾提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内容,柏拉图还第一次提出了儿童从出生起就在专门机构中养育的学前公共教育思想。【 第一本学前教育著作  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的专门著作是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1632)】。在这本著作中,他全面地论述了儿童出生后头6年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提出了学前家庭教育的体系。19世纪初叶,由于大工业的发展,母亲外出劳动,幼小子女无人照顾,因而逐渐建立了照管和教育学前儿童的机构。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直接促进学前教育学的建立。有了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 学前教育学,有专门人员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就提出了研究学前教育理论的客观需要。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R.欧文于1816年开办的"性格陶冶馆"中,为工人阶级创办了幼儿学校,收托2~5岁儿童。他主张从童年起就实施正确的教育;重视体育和户外活动,把“要尽力使小朋友快乐”作为应遵循的格言;反对处罚儿童。编辑本段详细信息  学前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首先是由德国教育家F.W.A.福禄贝尔提出的。他在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思想家J.-J.卢梭的影响下,又接受了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的儿童教育思想。于1837年在布兰肯堡创设了一所收托1~7岁儿童的教育机构,1840年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福禄贝尔系统地论述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内容和方法。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教育应适合儿童的发展,教育应以儿童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他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主要活动,还设计了一套游戏和教学材料。他的主要著作有:《人的教育》(1826)、《慈母游戏和儿歌》(1843)、《幼儿园教育学》(1862)。虽然福禄贝尔教育理论中有唯心主义观点,但他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推动了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和学前教育学的研究。   19世纪后期,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为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促进了学前教育学的发展。“新教育”运动中学前教育的代表人物,意大利教育家M.蒙台梭利和比利时教育家O.德克罗利,通过对学前教育的研究和实验,提出了自己的学前教育思想和理论。蒙台梭利提出:学前儿童经历各种敏感期,易于学习某些知识和技能;教育主要在于提供适合于儿童发展的环境,通过儿童的自由活动促进自我发展。她强调感官教育,并设计了一套游戏和教学材料。但她的训练方法比较机械,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德克罗利也主张为儿童提供适当的环境,但他认为儿童应在集体中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让儿童在生活中预备生活”。他的教育体系以 3个过程为基础:观察,联想,表现(通过活动,通过口头语言、文字和手工来表示)。他还重视并亲自编订了一些教学游戏。蒙台梭利和德克罗利等人推动了学前教育学的发展。中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注意到设置学前教育机构。康有为、蔡元培都曾提出儿童公育的主张。20世纪初,各地先后设置了少数幼儿园。中国学前教育理论和幼儿园的实施方面,先仿效日本,后学习欧美,受教会的影响较大。当时还有一些教育家致力于研究和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学前教育。其中陈鹤琴创办了南京鼓楼幼儿园,对幼儿园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设备进行了实验研究。撰写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幼稚教育》、《家庭教育》等著作。同时,陶行知创办了农村和工厂幼儿园,发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幼稚园之新大陆》等著作。张雪门主办香山慈幼院的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并出版了《幼稚园教育概论》、《新幼稚教育》、《幼稚园的课程》、《幼稚园组织法》等著作。这些著作为建立中国学前教育学迈出了第一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前教育工作者总结本国学前教育的经验,并吸取国外有益的经验,在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进一步科学地揭示了学前教育的规律。对幼儿园一日教育过程的组织,儿童生活护理和身体锻炼,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语言和智力的发展以及幼儿园常识、体育、 音乐、 美工、 计算各科教学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师范学校编写了学前教育学教材,这些都推动了学前教育学的发展。编辑本段研究范围  ①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学前公共教育和学前教育学的沿革。②学前教育的本质。从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探讨和论述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③教育目的和学前教育任务。学前教育是学制的第一个环节,学前教育的具体任务是: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向他们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为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共产主义新人奠定基础。④学前教育的内容,包括有:a.体育。在学前期,体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研究学前教育中体育的任务,分析幼儿园体育工作的内容,为儿童身体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保护儿童安全与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 学前教育学习惯。b.智育。学前期是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儿童智力是一项重要任务。研究发展儿童感知觉、观察、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c.德育。学前儿童可塑性大,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对个性的健全发展有长远的影响。研究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过程,论述德育的原则等。d.美育。研究学前儿童美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e.学前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游戏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研究游戏及其教学的基本理论及如何通过游戏、教学和日常生活等组织形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f.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与家庭的联系。g.学前教育的组织与领导。论述幼儿园的设置、人员及其职责,教育工作的组织与检查,以及学前教育行政的领导管理体制。编辑本段发展趋势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近30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上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学前教育理论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国外科研成果在下列方面有进一步发展:如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儿童语言和认知的发展,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认知理论在学前教育领域的运用,儿童情感的发展和儿童行为的研究,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实验研究,特殊儿童的教育等。中国学前教育的研究工作也日益开展,如:①扩大了研究对象,儿童的年龄延伸到 3岁前。②重视进一步运用儿童发展的理论和进行实验研究,探讨学前儿童学习的过程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③从学前儿童是教育的主体的观点出发,改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④重视研究学前儿童智力的早期发展、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等等。⑤重视研究农村学前教育的特点等等。 【学前教育学的开创者应该是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

估计就是崇洋媚外的结果
开创者是老外
以前我们哪用得着读幼儿园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有哪些
答:3、王国维。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4、陶行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5、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教育家是指...

有谁知道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
答:他将加强组织纪律性作为学校管理的首要问题,强调必须严格管理,才能办好学校,尤其是师范学校。他在教育管理中十分强调德育,提倡教育"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并把爱国主义置于德育的首位。他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将来报效祖国,为国雪耻。张謇还特别重视师范生的养成教育,认为"范者,法也模也,...

中国现代的十大教育家是谁?
答:1、张伯苓,原名寿春,字伯苓,后以其字行世,天津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私立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2、陈鹤琴,浙江上虞人,是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曾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

中国教育之父是谁?
答:中国现代教育之父,“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者,不仅是追随孙中山先生的著名革命家,而且由于他毕生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中国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晓庄师范创始人
答:陶行知。南京晓庄学院是江苏省和南京市共建的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2017年成为江苏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前身是教育家陶行知于1927年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2000年3月,原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成为南京晓庄学院;2014年,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并入。历史沿革:1927...

中国近代史最早论述师范教育的是谁
答:中国近代史最早论述师范教育的是:梁启超。1896年,梁启超于《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

中国教育之父是谁
答: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为什么说梁启超的《论师范》是中国师范教育的理论先声
答:他主张设立本国自己的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至于师范学堂的具体设置方法和课程安排,梁启超主张参照日本并结合中国国情,在中国建立一般师范、高等师范直到师范大学的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论师范》及其以后有关著述中所表达的师范教育思想,开启了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理论的先河,为师范教育的发展奠定...

谁是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答:本书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之作。(2)《母育学校》,1630年写成,1633年出版,1652年改名为《幼儿学校》。这是历史上第一部幼儿教育专著,详细论述了在家庭中进行幼儿教育的各种问题。此书最初用捷克语写成,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受到普遍欢迎。(3)《世界图解》,1654年完成,1658年出版。这是...

关于孙诒让,你们知道哪些
答:他又是近代新教育的开创者之一,在理论和实践上成就卓著,是清末著名的教育家。 1、 经子训诂方面 在经子训诂上,孙诒让的代表作是《周礼正义》和《墨子间诂》。《周礼》亦名《周官》,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篇,(其中《冬官》一篇在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