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劳动法节假日工资 劳动法规定法定节日工资怎样算 劳动法 节假日工资

作者&投稿:圣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国家法定假日工资计算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150%*日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200%×日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300%*日工资报酬);

第五十一条 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100%带薪)。

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

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法定节假日加班的三倍工资的计算方式为:基本工资/21.75天/8小时*300%。

因此,对于国家的法定假日加班的劳动者可以获得三倍的加班工资,并且是不能利用调休来进行处理,这也是很多用人单位的做法,希望劳动者要清楚这点,以免自己的合法利益被单位侵犯,损失的是自己。

法定节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 = 加班工资基数÷21.75×天数×300%。法定节假日小时加班工资 =加班工资基数÷21.75÷8×小时数×300%。



一、《劳动法》四十四条、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条中对加班工资的规定如下: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即平时晚上的加班费是本人日工资基数的150%,休息日是日工资基数的200%,国家法定休假日的日工资基数的300%。

因此,节假日加班,加班费应当以不低于日工资基数的3倍。

知识拓展:

一、我国法定节假日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我国法定节假日如下:

(一)元旦,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

(三)劳动节,放假3天(5月1日、2日、3日);

(四)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二、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的计算公式:

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 = 加班工资基数÷21.75×天数×300%

法定节假日小时加班工资 =加班工资基数÷21.75÷8×小时数×300%

如果在“五一”等法定节假日加班,五月一日当天加班费应以不低于日工资基数的3倍支付加班工资,而在5月2日、3日加班应当以公休日加班的标准给予双倍支付工资。



法定节假日加班,应当支付三倍工资,即每天为:月薪÷21.75×3。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
二、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
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
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法定假工资怎么算?(劳动法、劳动合同法100个知识点之第一讲)



法定节假日休息也有工资吗,怎样计算?~

法定节假日是带薪休假的,是有工资的。《劳动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根据以上规定,法定节假日没上班时应当依法支付工资的。看是法定节日还是法定假日,法定节日上班是支付三倍工资,假日上班是支付两倍工资。
工资计算方法:
1、基础工资 = 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各种津贴+加班工资;
2、考核工资 = 月度考核工资+季度考核工资+年度考核工资;
3、实行日薪制或者计件制员工按其它办法实行。

扩展资料: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各国劳动法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大都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劳动就业法,劳动合同法,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制度,劳动报酬,劳动安全与卫生的程。
女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制度,劳动纪律与奖惩制度,社会保险与劳动保险制度,职工培训制度,工会和职工参加民主管理制度,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以及对执行劳动法的监督和检査制度等。
劳动法最早属于民法的范围,十九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劳动法在各国的法律体系中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逐渐脱离民法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劳动法——《学徒健康与道德法》,禁止纺织厂使用9岁以下的学徒,并规定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2小时,同时禁止做夜班。十月革命后,1918年苏维声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劳动法典,并于1922年颁布了新的《苏维埃劳动法典》。
早在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合同》、《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条例》等一系列劳动法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带薪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