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长江特大洪水 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是怎么回事?

作者&投稿:孔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1998年洪水概况

1998年5月中旬开始,长江中下游大范围降雨,水位迅猛上涨,洞庭湖、鄱阳湖基本蓄满,湖南的湘江、沅水,江西的信江、抚河、昌江相继出现超历史最高水位,初步形成和长江上游来水相互顶托之势;6月下旬,长江三峡以上流域持续数日大到暴雨;7月2日,宜昌出现第一次洪峰,上中游洪水相互遭遇,全流域型洪水从此开始,干流接连出现8次洪峰。干流沙市至九江江段,水位多次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55~1.25m;沙市水位曾3次超过1954年的历史最高水位44.67m,最高达45.22m。8月中旬,三峡和清江暴雨,沿江有较大范围河段在相当长的时段内超过历史最高洪水位,宜昌、汉口出现当年最大流量,沙市、汉口出现最高水位。九江长江大堤8月7日溃决,湖南、湖北也有多处决堤。洪水从6月中旬持续到9月,沙市、监利、螺山、汉口、九江水位超过警戒水位的天数长达57~76d,监利至螺山、武穴至九江江段超过历史最高水位的天数长达40多天。湘、鄂、赣三省最大受淹面积约为1586万亩,中下游五省共溃口分洪1705个围垸,淹没耕地295万亩,绝大部分受灾的农田是由于内涝,受灾人口230万,死亡人数1562人,灾民229万人,受灾耕地19.67万hm2,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元人民币。这次抗洪抢险动员了人民解放军20多万人,群众670万人,国家拨发抢险资金数十亿元,各地调用抗洪抢险物资100亿元,各界捐款捐物50亿元。

(二)洪灾原因

1.自然原因

长江流域降水丰富,分布不均,全年80%的雨水集中在8~9月,1998年6~8月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为670mm,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183mm。汛期雨带出现南北拉锯及上下游摆动现象,使上下游洪水遭遇;厄尔尼诺的强大暖湿空气带来了强降水,造成长江流域洪峰不断。紧随着厄尔尼诺来的拉尼娜现象又使应当按期北移的副热带高压突然杀了个“回马枪”,使一度相对缓解的长江干流汛情再度紧张起来。整个过程使长江流域主汛期间降雨频繁,强度大,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导致流域出现了3次持续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同时,流域暴雨移动方向是由中上游向中下游移动,引起干支流洪水遭遇,洪峰叠加,大大地加重了洪灾。

长江从发源地到入海口全长6300km,上游比降在144m/100km~485m/100km之间,宜昌以下中下游比降仅为2.8m/100km,上游携带大量泥沙,在江汉平原和湖泊沉积下来,调蓄能力降低。

2.人为原因

(1)乱砍滥伐森林

西南地区是我国现有森林面积主要分布地之一。但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砍伐森林,特别是 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进一步扩大和加剧了天然林区的破坏,森林的面积和蓄积与50年代相比减少了50%;长江两岸的农地开垦、建厂和城市化,使两岸80%的森林被砍伐殆尽。四川省193个县中,森林覆盖面积超过30%以上的仅有12个县,一些县的森林覆盖面积还不到3%。长江流域面积180万km2,水土流失面积就达20%,每年流失土壤24亿t,5亿t以上的泥沙流入东海,中游段河床现已高出地面,成为继黄河之后的又一条“悬河”,致使同样的流量,水位即被抬高很多。

(2)中下游湖沼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由于人类不停地围垦中下游两岸的湖泊,据调查和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有1/3以上的湖泊被围垦,消亡的湖泊达1000余个,总面积达13000km2以上,蓄水容积减少达500亿m3以上,相当于三峡库容的5.8倍。如洞庭湖1825年面积达6000km2,1949年为4350km2, 1958年为3141km2,1978年仅存 2691km2,容积由1949年的293亿m3下降到1978年的174亿m3,下降了40.6%;由于泥沙淤积,湖底每年平均提高 3.6cm;目前,湖岸洲滩面积已达12万hm2,且每年以666.7hm2的速度扩大。与1937年相比,洞庭湖城陵矶长江入口处河床抬高约2m,在相同水位下,泄洪量减少2.5万m3/s。湖南省淤积严重的大型水库有5座,泥沙总量达1.14亿m3,中型水库210座,淤积严重的有35座。由于湖泊水库蓄洪分洪能力下降,同样流量的来水,长江出现比以前更高的水位。

(3)人口剧增引起土地过度开发

1998年长江中游洪水具有中流量、高水位、大灾害的特点。这与人口剧增,土地过度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到1991年,仅长江流域人口就有3.97亿,占我国国土总面积18.8%的长江流域,却哺育着全国1/3的人口。川江流域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5.6%,农业区内垦殖率很高,上游地区旱地约有264万hm2,几乎都垦为坡耕地。金沙江、雅砻江和岷江流域坡度大于25°以上的旱地占34%~45.6%。大渡河中游的峨边县和金口河区则占到70%~90%,这些坡地多是没有水保措施,并被顺坡耕作。当坡度大于20°时,侵蚀模数每公顷达到5000~6000t。根据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状况土壤侵蚀量的计算,林地、灌丛、草地和农地的年侵蚀量分别占三峡库区侵蚀量的6%、11%、23%和60%,入江泥沙的贡献率分别占6%、12%、35%和46%。

(三)减灾对策

1.开展退耕还湖,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和退耕还湖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解决粮食问题和合理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坡度大于 25°的山坡应坚决退耕还林;在土壤和水利条件较好的缓坡地可以推行农林复合经营体系。对于目前仍未开发的洲滩,应该严格制止围垦;对调蓄、行洪无重大影响的圩区,可继续保留但要提高抗洪标准;对有碍行洪和调蓄的圩区应坚决进行整改,并建设安全岛(台)、安全楼、物资和人员紧急转移公路等安全措施,以便随时可用作蓄洪分洪区;对防洪能力差或原是鱼类重要产卵场的圩区,应坚决“退田还渔”,改造成半封闭型的筑圩养殖。

2.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山区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推广坡地改梯田、等高种植等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3.加强林业建设

1)加强天然林的管育。首先是禁止砍伐天然林,抓紧制定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办法和措施,以便逐步过渡到分类型进行对应的科学管理。建立国家级水源林区,主要在长江上游两岸10km范围、南岭、雪峰山、武陵山、秦巴山、大巴山、桐柏山、天目山、武夷山、幕阜山等山地大力发展水土保持林,使中上游地区防护林面积达到50%~70%,在中下游地区达到30%以上。

2)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和次生林改造。对飞播林、生态脆弱地区的新林要实行常年封山,以便尽快发挥防护效益。

3)加速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公益林建设。在土壤条件较差、植被恢复难度较大的地区,如喀斯特山区和水土流失严重的红壤丘陵地区,应加大对人工林投入。造林工作应贯彻“乔、灌、草相结合;防护林与经济林相结合;封山育林与造林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建设多林种复合型的森林,如防护-用材林型、防护-经济林型、防护-薪炭林型、防护-特用林型等,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

4)合理解决转产职工安置费用、上游地区造林绿化费用。以当地筹资和中央投资为主,积极吸引外部资金,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

5)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在不宜造林的高山草甸、坡地和干热河谷应种植牧草发展畜牧业,以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4.加强湿地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

开展对河滩与湖沼湿地的调查,增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对湿地开发前要认真进行生态、防洪等方面的评价,以充分发挥湿地蓄纳洪水、调节径流的功能。

5.开展流域总体规划

调整全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而调整经济结构和人口布局。以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为指导,在综合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从自然、社会、经济综合考虑,打破地方与部门割据,统筹安排,进行综合治理、宏观调控,关键是建立流域管理的统一协调的机构,对有关重大的生态建设和水利建设问题的决策,要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合理配置流域资源特别是土地、水资源,争取三大效益达到最佳。

6.建立生态经济核算制度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鉴于生态工程建设的全局性和长期性,必须通过政策、立法,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进行扶持。要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下达关于建立林价制度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实行森林资源有偿使用等决定。

7.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

通过加强对干部群众进行以国家制定的5部环境保护法规与8部资源保护法为核心的环境教育,坚决制止毁林开荒、陡坡开垦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

8.加强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

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科技示范,逐步推广先进科技成果,特别是对以流域为单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环境保护功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模式、流域治理的生态经济评价、资源计价以及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的经营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建立长江流域基础地理信息及土地利用动态遥感体系,解决暴雨与洪水的准确预测、预报和预警。

思考题

1.下垫面因素如何影响洪涝灾害?

2.简述长江防洪对策。

3.如何认识非工程防洪措施?

4.如何提高个人防洪意识?

5.1975年河南特大洪灾有哪些教训?



据历史记载,长江共发生较大洪水灾害有几次~

  据历史记载,自公元前185年(西汉初)至1911年(清朝末年)的2096年间,长江共发生较大洪水灾害214次。1499年至1949年的450年间,湖北省境内江汉干堤溃口达186次。历史上长江几次特大洪灾如下:

  1788年长江上中下游均出现大水和水灾。7月23日宜昌洪峰流量86000立方米每秒。荆江大堤决口20余处,洪水冲入荆州城内,水深五六米,两个月后水才退去。

1860年宜昌洪峰流量约为92500立方米每秒,枝城洪峰流量达110000立方米每秒。这一年洪水从6月中旬延续到7月下旬,还在11月份出现了一次一般年份罕见的后期洪水。

1870年洪水主要来自嘉陵江流域,北碚洪峰流量达57300立方米每秒,洪水受灾范围从四川盆地到长江中游平原湖区,大约有3万平方公里的地区遭到洪水淹没,湖北有30多个州县、湖南有20多个州县遭受严重 洪水灾害。这次洪水是自1153年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

1931年7月一8月发生全流域型大洪水。长江流域受灾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中下游淹没农田5000多万亩,死亡14.5万人,灾民2800多万人。武汉关最高洪水水位达20.20米,武汉市区大部分水深数尺至丈余,洪水浸泡3月之久。

1935年7月3日至7日,以湖北五峰为中心发生了持续5天的特大暴雨,导致了一次长江流域区域性特大 洪水。主要在澧水、汉水中下游地区。淹没耕地2200余万亩,受灾人口1000余万,死亡人口达14.2万。

1954年7月发生百年罕见的全流域型特大洪水,汉口最高洪水水位达29.73米,洪峰流量达76100立方米每秒。受灾总面积达5400万亩,灾民1800多万,京广线100天不能正常通车。

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自枝江以下约1800公里的河段,水位突破历年最高纪录,洪水位持续时间十分长,洪水总量也十分大。
一、原因
1954年,因大气环流异常,雨带长期徘徊在江淮流域,梅雨期比常年延长一个月,6、7月份大范围暴雨达9次之多。
二、降雨情况
长江中下游整个梅雨期长达60多天。5-7月3个月内共有12次降雨过程,其中6月中旬至7月中旬5次暴雨,强度范围都比较大,是本年汛期暴雨全盛阶段。
该年汛期,季风雨带提前进入长江流域。4月份鄱阳湖水系即出现大雨和暴雨,赣江上游月雨量达500mm以上。5月雨区主要在长江以南,鄱阳湖水系和钱塘江上游雨量在500mm以上,安徽黄山站月雨量达1037mm,300mm以上雨区范围约74万平方千米,相应面积总降水量约3000亿m³。
三、水位情况
宜昌站最大洪峰流量为每秒66800立方米,7月至8 月洪水总量为22448亿立方米,均大于1931年的大洪水。武汉关最大洪峰流量为每秒76100立方米,水位达到29.73米,比1931年水位28.28米高出1.45米。各主要控制站高出警戒水位的时间长达49-135 天,洪水量约相当于100年至200年一遇。
四、受灾情况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恢复整修江河堤防、修建荆江分洪工程和汛期军民全力抗洪抢险的情况下,这次特大洪水虽然保住了荆江大堤和武汉市的主要市区,但仍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长江干堤和汉江下游堤防溃口61处,扒口13处,支堤、民堤溃口无数。湖南洞庭湖区900多处圩垸,溃决70%。
广大农田暴雨积涝成灾,广大山地暴雨山洪为害。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有123个县市受灾,洪涝灾害农田面积317余万h㎡,受灾人口1888余万,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运行,灾后疾病流行,仅洞庭湖区死亡达3万余人。
由于洪涝淹没地区积水时间长,房屋大量倒塌,庄稼大部分绝收,灾后数年才完全恢复。由于长江流域工农业生产和水陆交通运输在全国的重要地位,1954年大水不仅造成当年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对以后几年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五、政府有关措施
从7月22日至8月22日先后开启荆江分洪闸3次,最大分洪量为每秒6900立方米,总分洪水量达122.6亿立方米,大大超过了荆江分洪区有效容积54亿立方米,只得采用上吞下吐的方式。另外还采取了腊林洲扒口、人民大垸、洪湖等一系列分洪、蓄洪措施,降低沙市水位,避免了荆江大堤灭顶之灾。
为保武汉安全,相继在上游洪湖以及周围的西凉湖、梁子湖、张渡湖等处分洪,并使汉口的最高水位出现推迟了7 天,洪峰持续时间缩短了12个小时。

扩展资料
1954年武汉人民的抗洪事迹
1954年是武汉解放的第5年,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武汉人民没有丝毫退却。全市上下紧急动员,仅用几天时间,就组织了5千多名干部和1万军民,成立防汛总指挥部,并分别建立了5个分区防汛指挥部。
6月27日,武汉关水位越过警戒水位时,武汉市政府即发起防汛动员,在短短的几天内就组织全市各行各业人员10万余人,成立防汛抢险大军,奔赴长江堤防,以后逐步增加到28.98万人,后勤保障人员达到31万人。
党中央从全国各地抽调了各类工程技术人员、潜水员、电力技师和有防汛经验的民间专家23125人派往武汉,其中仅排水技术人员就有1091名,并把全国唯一的一列列车发电站从山西派往武汉。
在汉口、武昌两地离堤50米处,人们用53000多立方米木料、用260多万米蔑缆,扎起长达125华里的外沿防浪木排,用6200多个铁锚抛在水下固定。
1954年8月1 9日,武汉关水位达到29.73米,是武汉关水文站自1865年建站以来的最高水位。150万人口的武汉市岌岌可危,29万防汛大军死守两江四岸。
当时,武汉市向全国任何一个地区发个电报甚至打个电话求助,当地政府的援助物资就会连夜装好运往武汉。这期间,武汉收到来自全国援助的抽水机273部,麻袋、草袋800多万条,草席80多万张,各种工具、绳缆、铁锚、煤炭、粮食、副食、药品等物资不计其数。
这期间,武汉全体军民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为确保武汉的安全,与洪水鏖战100天,作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110名舍死忘生的抗洪勇士光荣牺牲;7400多先锋模范在长江边的堤防前线光荣入党;17000多名年轻人在洪水中洗练成长,光荣加入共青团。
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情况下,武汉人民不仅战胜了洪水,还同时完成了武汉长江大桥的钻探工程,完成了汉水铁路桥的架设工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长江1 9 5 4 年大洪水(新闻资料)

1996年特大洪水事件——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答:1996年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大范围的暴雨,长江干流水位急剧上涨。7月初,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遭遇了罕见的洪涝灾害,其中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省份受灾最为严重。此时,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组织抗洪救灾行动。抗洪救灾: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 在这场特大洪水事件中,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展现了中国人民...

中国98特大洪水发生原因
答:1998年中国洪水是1998年在中国的长江、松花江、珠江、闽江等主要河流发生的洪水的统称。此次的长江洪水程度仅次于1954年,是长江在20世纪的第二次大洪水;松花江洪水是其在20世纪的第一次大洪水;珠江洪水是其在20世纪的第二次大洪水。98特大洪水 - 起因赤道东太平洋附近水温异常升高现象,也就是人们常...

特大洪灾是在哪一年?
答:特大洪灾是在1998年。1998年,长江领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据统计,这次洪灾的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004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这是灾民以轮胎为船,在洪水中漂泊。简介 经分析,长江发生1998年大洪水主要是气...

98年大洪水发生在哪里
答:1998年特大洪水是一场发生在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江河流域地区的大洪水。98年大洪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20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之一;嫩江、松花江洪水同样是150年来最严重的全流域特大洪水。据初步统计,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全国共有29个省(区、...

特大洪水是哪年
答:特大洪水是1998年。1998年特大洪水是一场包括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江河流域地区的大洪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20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之一。1998年长江中下游洪水位大大超过了1954年的实测水位,高洪水位形成的主要原因:1、1998年分蓄洪量与1954年相比大量减小,1954年长江中...

中国十大恐怖暴雨
答:中国十大恐怖暴雨包括1887年黄河洪灾、1931年长江水灾、1998年特大洪水、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洪灾、1935年长江洪灾、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1975年驻马店水库溃坝、1963年海河特大洪水、1933年黄河特大洪水和1981年长江上游洪水。1. 1887年黄河洪灾 1887年9月30日,经过连续暴雨,黄河发生大决堤,堤外的城市...

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是怎么回事?
答: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自枝江以下约1800公里的河段,水位突破历年最高纪录,洪水位持续时间十分长,洪水总量也十分大。一、原因 1954年,因大气环流异常,雨带长期徘徊在江淮流域,梅雨期比常年延长一个月,6、7月份大范围暴雨达9次之多。二、降雨情况 长江中下游整个梅雨期长达60多天。5-7...

洪水是哪一年发生的?
答:洪水是1998年发生的,即1998特大洪水。1998年6月中旬—9月上旬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及北方的嫩江松花江流域出现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截至8月22日,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等省区受灾最重。受灾情况:据初步统计,全国包括受灾...

98年长江特大洪水现场总指挥是谁?
答:98年长江特大洪水现场总指挥是董万瑞将军。董万瑞(1941年3月-2017年2月9日),山西省翼城人,中将军衔,原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提出《国防动员法》提案,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总指挥。1998年8-9月,董万瑞奉南京军区命令,担任长江抗洪部队总指挥,率三万多官兵,就五个多...

1998年长江大洪水
答: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 1998年7月份长江中下游主要站的洪量超过1954年,其中宜昌站1215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45亿立方米,汉口站1648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120亿立方米。长江干堤在九江大堤处发生决口,几天之内堵口成功。1998年6月份起,长江流域出现3次持续大范围强降雨过程。第一次,是6月12日至27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