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大都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能得善终? 从平民一直做到丞相之位,公孙弘的人生为何能够如此传奇?

作者&投稿:生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汉武帝时期,大多数的丞相都不得善终,原因其实有很多。因为汉武帝本身是一位冷血无情的人,丞相大多数都是一些能力出色,有勇有谋的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的丞相都因为自己的能力问题而威胁到汉武帝的地位,从而汉武帝就会不顾一切,为了自己的宏图大业,而杀掉阻挡他的人。

而很多的丞相都是很老的人,都是看着这个国家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所以如果帝王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他们肯定会劝说或者就是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很多就会惹得帝王不满意,就会杀了他们,免得阻碍自己前进的道路。

而公孙弘这个人能够得善终的原因就是会装,会因为帝王的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帝王什么意思,太会揣摩帝王的心思,从而深的帝王的赏识。因为他本人的能力不是很让人认同的,但是也是不错的,所以只能在取悦帝王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了,别人在帝王提出一些偏离轨道的问题时他们会反对,而公孙弘不是反对,而是赞同帝王的做法,无论对错都赞同帝王的做法,这让帝王很有成就感,所以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所以没有杀了公孙弘。

还有一些就是丞相大多数都是从上一个朝代遗留下来的。大多数的丞相都是跟随先帝走南闯北的大人物,而在于现任帝王存在一些分歧这样的事情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也不能违抗命令,所以大多数都主动辞职了。



公孙弘是为西汉名臣。他少时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学,谨养后母。汉武帝时期,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御史大夫、丞相之职。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孙弘于相位逝世,谥献侯。

公孙弘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其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汉武帝之所以能有如此丰功伟业,得益于他不拘一格的选人用人。他一共用了13个宰相。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大都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能得善终?

首先是因为公孙弘善于韬光养晦。公孙弘在出使西域,回来复命时,故意歪曲事实,不依照真实情况上奏。因此公孙弘就有了以年事已高,身体有恙的理由,回家养病。

其次便是他为人低调,不招摇,不轻易树敌。公孙弘为人极其低调。即使他后来位列三公,生活也极其简朴。吃的是粗茶淡饭,从不超过三个菜。甚至盖的被子也是破烂不堪,多次缝补。公孙弘与同事关系和睦,从不当面争辩,也从不亲自向皇上打小报告,从来不得罪小人。

第三他懂得进退,从不僭越。汉武帝征求公孙弘对朝政的意见时,他不会轻易拿主意,而是只会陈述事实及利害关系,让皇上圣裁。

最后公孙弘精通儒法两家思想,在汉武帝 “独尊儒术”的推行和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以上便是他能善终的原因。



因为他很了解汉武帝心里的顾忌,懂得把自己的锋芒隐藏起来。

因为他看透了皇帝的心思,懂得了在朝廷上保全自己的道理。

孙弘本人自然清楚刘彻之所以选中他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政治上特有的“孤立”,既无功劳可援,也无背景可依,一切的荣辱都是取自皇帝本人的许可。

汉武帝曾用过13个丞相,为什么风评不太好的公孙弘能得善终?~

在公孙弘年轻的时候,当过秦朝一个看管犯人的小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狱吏。但是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丢掉了狱史这个官职,丢官回家后他不得不开始去放猪贴补家用,但是他不甘心就此罢休,于是开始刻苦读书,光是《春秋》这本书公孙弘整整读了有二十多年。

在公孙弘六十岁的时候,汉武帝登上了皇位,公孙弘被推荐去朝廷做官,负责匈奴的事宜,但是这份工作他也没有做好,怕被问责,于是自己先行辞官归家。一直到七十岁的时候,他又再次为官,这种精神也使汉武帝印象深刻。此次做官他便圆滑许多,每当汉武帝问公孙弘问题的时候,他都准备了好多种不同的应对之策交给汉武帝选择,这种认真的精神也打动了汉武帝并且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
在这种背景下,公孙弘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事说话,都得按照帝王的心意来,必须得顺着汉武帝的想法。于是每次朝廷议事时,他都不会率先发言,而是听取各位大臣的意见,同时先看汉武帝的反应。当汉武帝面露喜色表是赞同时,他便默默记下这种观点,然后跟着顺从地说上几句,当汉武帝面露不喜之色,他就开始反驳这种观点,在这种为官之道的作用下,他越来越被汉武帝看重,但是这样的做法也使得其他的大臣不满,即使如此,公孙弘凭借自己的这种本事成功当上了丞相,并且是唯一善始善终的丞相。
换丞相频繁,原因其实在于丞相之位不重要,作为名义上百官之长。由于武帝设内外朝,决策权收归内朝,那么外朝之长又能有多大的作用?武帝的枪杆子卫青霍去病死在任上,钱袋子桑弘羊受命托孤,这才是对武帝最重要的大臣。虽然是丞相,但没有派系,深受汉武帝信任。私德修养极好,严于律己心思缜密,挑不出毛病,政敌只能用些生活太节俭之事来攻击他。

说起历史上的公孙弘,他的人生既可以说是艰难的,也可以说是幸运的。在公元前121年的时候年满八十岁的公孙弘去世了,当他去世的时候他的官职是三公之首,位居丞相之位。说他艰难是因为他的前七十年过得是很艰苦的,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尝尽了苦难,最后在他的后十年才成为地位高的官员。说他幸运是因为他的后十年做到了他之前根本不敢想的事情,能够坐上丞相这个位置对他来说就像是做梦一样。
在公孙弘年轻的时候,他并不像历史中其他那些丞相一样,他没有太多惊人的机遇,他也不是生活在什么大富大贵的家庭中。最开始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小小的狱吏,而且后来还因为他违反了规矩,被辞退了。在他被辞退之后,他就没有了经济来源,但为了吃饭他选择去海上做牧猪的生意,慢慢的他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这样他就渡过了他的前几十年。
后来可能是因为当时社会的问题,让公孙弘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他想的不再只是自己的温饱问题,他开始学习《春秋》、《公羊传》等书籍,而让他有这些改变的原因在历史上还没有具体的记载。接着公孙弘又开始学习儒家的思想,也就是在公孙弘在这期间认识了一个贵人,名为胡毋生,这个人在当时有很大的名气,但当时因为窦太后的原因,他没有被重用,而让公孙弘有机会去向他请教。
在公元前140年的时候公孙弘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举荐进入了朝廷,但一开始他并没有被重用,而这个时候的公孙弘已经将近七十岁了。之后汉武帝在全国召集治国人才的时候,公孙弘再一次别举荐,再加上汉武帝重视公羊学派的原因,公孙弘直接被封为了博士。之后公孙弘趁热打铁积极的向朝廷进谏,于是让汉武帝越来越重视他,最后他被任命为丞相。

汉武帝共任命几个宰相,他们叫什么名字,结局如何?
答:班固笔锋一转,第三个层次又重新回到那六位丞相身上,交待他们的命运,说其中唯有石庆因忠厚谨慎终老相位,其余五位都未得善终。 班固的这个叙述结构,至少有两点疑问。先说第一点。这段文字第一层和第三层都在讲几位丞相,却在中间插入关于相府客馆的描写。班固为什么不顺着丞相名单,把他们的命运交待了呢?如果我们尝试...

公孙贺被任命为丞相不喜反哭是为什么?
答:经调查,朱安世所言属实,汉武帝于是下令把公孙贺逮捕入狱。征和二年,公孙贺父子二人都死于狱中,并被灭族。在公孙贺被任命为丞相之前,汉武帝所任命的丞相有卫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等十人。在十位丞相中,卫绾因寡言敦厚、太过谨慎小心,得不到汉武帝的...

刘秀暴打侍从冤杀丞相,到底是何事导致的?
答:建武十五年,大司徒(丞相)韩歆被冤杀;建武十六年,继任大司徒欧阳歙死于狱中;建武二十年,大司徒戴涉又获罪下狱,死于狱中。接连三任丞相,都不得善终,“自是大臣难居相任”(《后汉书》语)。 戴涉的死,是因为他所举荐的人犯罪,其实跟他无关,刘秀本可以宽容戴涉。韩歆最冤,他因为屡屡劝谏,多直言不讳,因此让刘...

刘三解:汉武帝时代是酷吏太狠还是人人可杀
答:汉武帝时代是酷吏太狠还是“人人可杀”? 作者:刘三解 喜欢串联戏剧性的文人墨客看到这样的桥段,总会感慨“酷吏”不得善终。事实上,张汤被陷害自杀,其子张安世在汉宣帝朝统揽军政大权,一门三侯,传国八代,安度王莽篡汉,二百年间未遭谴黜。与张汤一同编订律令,让汉武帝朝法令愈发刻薄寡恩的赵禹也得享天年。

田丞相怎么死的
答:建元六年(前135年),太皇太后窦氏去世,田蚡再次登上宰相之位,好儒术,立五经博士。独断专横,“由此滋骄,治宅甲诸第”。田蚡得志后,与窦婴有许多纠纷,包括相约迟到,与索求土地不遂等;田蚡娶燕王女为夫人,在婚宴上灌夫使酒骂座,田蚡向武帝“劾灌夫骂座不敬”,将灌夫处死。窦婴怒而揭露田蚡...

西汉各将军官职和内朝的问题
答:外朝官 丞相(相国): 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三国初建后,都设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 太师: 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位在太傅之上。 太傅: 原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之一...

唐朝初期有功臣三十多位,为什么近一大半都不得善终?
答:我觉得这些忠臣大部分得不到善终也是有原因的,一个就是他们有些确实有过错,就比如牵扯谋反,还有就是帝王们为了巩固皇权,而选择让他们“退休”。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功臣没能得到善终,有人认为说是因为帝王的猜忌,这也没错,因为开国帝王总是有雄才大略,让功臣心服;但后世的君主就没有先辈那天翻...

东吴一共有十一位丞相,有哪些人得以善终呢?
答:在这五十八年间,东吴一共出现了多达十一位丞相。不过,这些人的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的。虽然有个别的寿终正寝者,但大多数不得善终。有的死于内讧,有的战死沙场。本文根据时间顺序,对这十一位丞相及其结局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第一位丞相:孙邵,在职时间为黄武元年至黄武四年,他也是东吴的第一任丞相。

汉武帝时期的酷吏
答:位列三公后的张汤自恃有皇帝宠信,多行分外之职,权势远超丞相,天下之事皆由其决之。他在朝堂上高谈阔论国家大政常至日暮,武帝忘而废食迟不退朝,众臣皆不得归;因病不能上朝时,武帝竟御驾专程前往张府看望,隆贵到如此地步。汉匈间长年间大规模的战争导致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为解决财政危机,武帝令张汤主管经济...

谁有《魏其武安侯列传》的原文翻译
答:武安侯虽然不担任官职,但因为王太后的缘故,仍然受到皇上的宠信,多次议论政事,建议大多见效,天下趋炎附势的官吏和士人,都离开了魏其侯而归附了武安侯。武安侯一天天更加骄横。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逝世,丞相许昌和御史大夫庄青翟因为丧事办得不周到,都被免官。于是任用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任用大司农韩安国担任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