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漂移着的大板块有哪些? 地球板块漂移,大概是什么时候形成目前的样子的

作者&投稿:拓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自从发现了美洲大陆,人们就绘出了大西洋海岸线的地图。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于1620年首次指出:如果向南美的东海岸望去,你会发现它与非洲的西海岸的轮廓极其吻合。人们开始怀疑非洲和南美洲是否曾经是一个整体,后来随着漂移而各自分开了呢?

1912年,德国地理学家阿尔弗瑞德·卢萨·魏格纳对此提出了一些细节问题,并指出了这两块大陆应该是从海底较重的岩石中分离后浮起而形成,并随着漂移逐渐分开的,进而他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曾是一个整体。这个理论被他称为“古陆桥”(来自希腊语,是“整个地球”的意思)。后来,这种统一状态被破坏,逐渐分离成几大块。他称这种现象为“大陆漂移”。从某方面说,他这种观点是对的。但是,他认为大陆是从海底浮出来的这种说法显然是没有根据的。

由于海底的岩石相对于大陆岩石来说过于坚硬了,在当时的条件下尚无法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所以这种观点遭到了权威人士们的嘲笑和否定。

在19世纪50年代,人们试图在海底建造一条用来发电报的海底电缆,从而在欧洲与南美洲之间建立起通讯联系。美国海洋学家马修·方亭·曼瑞对大西洋进行了探测并希望找出一条建立海底电缆的最佳线路。1854年,他发现大西洋中心部分的深度要比两边的深度浅得多。他认为在海洋中心一定有一个高原,他命名为“电报高原”。

在当时,对海底进行探测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必须用加重的线绳放到海里,这个线绳长达数公里。如果发觉线绳已经触到海底了,就把它拉上来,测量其长度,然后再放回到海底,继续测量。这个工作非常乏味而且测量结果也很不稳定。在整个探测过程中很少能正确测到真正的深度,所以曼瑞的工作只是开了个头就被迫中断了。

1872年,在查尔斯·瓦维利·汤姆逊带领下的英国航海队历时4年航行了12.5万公里。他们利用一条长6.4公里的电缆对深海区域进行了探测。这次航行除得到了海底最清晰和最全面的图片以外,并没有比以往有更多的收获。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回音”探测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被应用于超声波领域中。超声波是一种人类听不到的尖锐的音波,它能穿透海洋。通过测量声波发射到返回接收到它的反射波的时间差,就能推断出海洋的深度。1922年,有一艘德国轮船采用了这种技术对海洋进行探测,从此人类才渐渐越来越全面地了解海底世界。

世界最伟大的海底探测专家是美国地理学家威廉姆·曼瑞斯·伊文,他进行了无数次的测量并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揭示了“电报高原”不是一个“高原”,而是一条长而崎岖的山脉,它蜿蜒坐落在大西洋中部的海底。山脉中一些较高的部分伸出水面形成了岛屿。1956年,伊文指出这座山脉围绕着非洲进入到印度洋,再绕着南极洲,一直延伸到太平洋,形成了一条地球的“环带”,可称得上是“地球的飘带”。至此,它作为“海洋中的山脉”才渐渐为人所知。1957年,伊文指出沿着这条山脉有一条很深的裂缝,即“地球裂缝”。这一大裂缝位于海底山脉的中央,看上去好像将地壳分成了数块拼合在一起的板块。这就是“大陆板块学说”(希腊语意思是“木匠”)。因为这些板块被适当地拼在一起,就好像是经木工活加工拼成的一样。

美国地学家哈瑞·哈孟德·希斯对大陆板块学说进行认真研究后,在1962年提出:地球深层的物质从大西洋底的大裂缝中涌出,将其两边的板块分开,非洲板块被推向了东边,南美洲板块被推向了西边,并且两板块间的海洋也在不断地变宽。这种说法称之为“海洋地板延伸”。这种说法很快就被其他的地理学家采纳接受。正如魏格纳所说的那样,南美洲和大西洋很久以前确实是在同一个板块上。但它们是由于漂移而分开的,还是由于其他力量而分开的呢?魏格纳作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他对这一现象起因的认识却是错误的。如今人们已经把研究板块缓慢漂浮运动的理论——“板块理论”作为整个地质学理论的基础。



地球时有几大板块组成,是哪些板块?~

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曾被拒绝的“大陆漂移说”

1910年有人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疑问:位于大西洋两岸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的海岸线,为何如此相似?这个人就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这个念头成为他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契机。

海洋阻隔的两岸具有相似海岸线的现象,很早以前就有人注意到了,魏格纳对这一事实从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等角度进行了科学的推敲。他提出,根据造山带等的地质构造,以及不能越过大洋的羊齿类植物、蜗牛等小动物,在3亿年前的冰川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他得出结论:大约3亿年前,我们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南极大陆等统统属于一块“超级大陆”,后来这块“超级大陆”分裂为若干块大陆,经过漫长岁月的移动,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大陆位置关系。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后来发展成“板块构造学说”,并成为20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大陆漂移说”之所以具有如此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一种能够解答迄今为止包括古生物、古气候、地质构造、地形等广阔领域里,为数众多疑问的理论。然而,1915年出版的魏格纳的著作《大陆和海洋的起源》却没有轻而易举地被人接受,它虽然得到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首肯,但受到了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的不屑,有人提出了份量不轻的反驳。

持反对论者的最主要的论据是:没有发现能让大陆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公里的原动力。地质学家阿尔萨·霍姆兹虽然考虑到地幔对流有可能是大陆漂移的原动力,但曲高和寡,随着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探险中失踪,“大陆漂移说”遂渐趋冷落,以致到本世纪40年代时,人们把“大陆漂移说”忘诸脑后。“大陆漂移说”终于再沐春风

进入50年代,“大陆漂移说”居然在完全不相干的领域里东山再起。这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就是研究古代地球磁场的学科———古地磁学。今天,地球的两个磁极———南磁极和北磁极几乎是固定不动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其位置是移动的并发生过逆转。根据古地磁学,科学家复原了以往各个地质时期生成的岩石当初的磁场,由此推定了南北磁极的位置。磁极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移动轨迹,被称为“极移动曲线”。1950年,英国的基斯·兰卡恩和帕特里克·布兰科特等,根据对欧洲大陆和北美洲大陆各地质时期岩石中残存磁场的精确测定,成功地得到了“极移动曲线”。地球只存在南磁极和北磁极两个磁极,从各个大陆研究得来的南磁极或北磁极的“极移动曲线”理应是一致的。然而,兰卡恩等人求得的两条“极移动曲线”形状相似却沿经线偏离。要是把大西洋两边的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合在一起,那么对应的“极移动曲线”恰好能够吻合。这个事实正好说明了大陆漂移具有可能性。由于导致大陆漂移的动力问题没能解决,所有的地球科学家对“大陆漂移说”始终不予理会,不过“大陆漂移说”却因古地磁学的发现而峥嵘再现。“海洋扩大说”崭露头角

50年代伊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发的新技术被广泛用于海洋观测,比如采用声纳装置观测海底地形,利用海洋磁场仪探测海底磁场异常情况等。通过这些探测,科学家终于搞清全球海底被称为“海岭”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彼此相连的。

在海底山脉中位于大西洋中部的大西洋中央海岭,魏格纳在世时人们就不陌生。但是,类似的海岭存在于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等地球所有的海洋,像网络一样分布在海底。在大西洋中部南北走向绵延1万公里以上的中央海岭的中段,还存在一个“大规模的谷地”,科学家还发现,这个“中央谷地”与中央海岭并排相连。于是有科学家提出,大西洋正是地球的裂缝,海底也许就是在这里扩张的。随后科学家又测定出从地球内部涌流出的地壳热流量,也了解到从海岭之下的深处似乎正在喷涌出热物质。

根据以上探测结果,科学家得出结论:中央海岭下的地幔对流升腾形成海洋地壳,海底由此扩大,这种结论支持了“海洋扩大说”,而“海洋扩大说”也解释了大陆的分裂和移动。构成大陆地壳的物质密度小,地幔就会上浮。根据“海洋扩大说”,大陆下的地幔对流升腾造成大陆分裂,进而地幔向水平方向的运动将大陆推开。

此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观测了能够解释美国西海岸附近太平洋海底地壳形成原因的地磁异常情况,弄清了在20公里到30公里的宽度上存在百分之一的磁场异常,在南北几百公里范围内呈条纹状分布。此外,随着同时期岩石年代测定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弄清了以往数百万年间曾经多次反复的地磁场逆转历史。

1963年,弗莱德·瓦因和德拉蒙多·马修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加利福尼亚的地磁异常带是地球磁场逆转的反映。在中央海岭,由于高温岩浆的冷却生成了海底地壳,也就形成了具有当时地球磁场方向的磁场的岩石。瓦因等人认为,地球磁极曾多次逆转,具有各个地质时期磁场方向特征的海底地壳,在海底并列呈条纹状,这个事实为观测所确定。由于海底向海岭两侧扩张,如果瓦因等人的见解符合实际,那么观测得到的反映磁场异常的条纹,相对海岭两侧应当是对称的。这种对称性也被实际观测所确认。汇集来的有关观测数据都在支持“海洋扩大说”,而且根据海底磁场异常的数据,使迄今科学家掌握的只有几百万年的地球磁场的逆转史,一下子扩大至2亿年。板块构造学说

由于“极移动曲线”和海底扩大等提供的证据,大陆漂移的确是正在发生的事实。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跃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于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革命性的见解应运而生。

197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确立,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比如海岭就是在分离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海沟则是在海洋板块彼此碰撞,一个板块俯冲至另一板块的下方的汇聚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沿北美大陆西海岸分布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则是在太平洋板块和北美大陆板块间形成的很具代表性的转换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

由于与被称为“环太平洋带”的太平洋板块周围的状态相关,这个地区内的大地震、深源地震和火山活动等都十分活跃。由于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间的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高原。在大陆板块彼此碰撞的汇聚型板块边界下,形成了大陆与大陆间的冲突带,也造成了大褶皱山脉。

由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进展,迄今被视为不解之谜的地球活动大多得到了解释。70年代以来,以证实板块构造学说为目的的世界规模的地球观测蓬勃开展。通过这些观测,海底的年代分布被详尽确定,弄清了以往地质时期板块运动的过程,更由于空间观测技术的发展,就连每年一厘米的板块运动,也能够连续数年进行观测。解读整个地球的历史

板块构造学说证实了魏格纳当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由于“大陆漂移说”凭借板块运动,于是很长时间里被视为待揭之谜的“大陆漂移说”的原动力问题迎刃而解。然而板块构造学说并没有搞清所有的地球活动,板块构造学说证实的只是历经46亿年的地球历史中最近2亿年的事实,此前的地球活动仍然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留至今天,而且导致板块运动的地幔深处的活动,还需要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

对于地球的下部地幔和地核的活动,80年代以来,科学家采用被称为“地震学X射线断层摄影法”的技术,利用地震波研究了地球内部的不均匀构造,这种科学手段使研究得到进展。研究结果表明,曾被认为是板块运动原动力的地幔对流的实际状态似乎可以触摸了。对于地球板块构造是从地球演化史的哪一时刻开始形成的,科学家将对部分比2亿年前更古老的海底地壳进一步研究。

20世纪初期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就是在上述曲折的过程中探索并发展的,直到70年代被科学界首肯的板块构造学说问世。最新的地球观测获得的成果,为解开板块构造学说也颇感踌躇的地球深部地幔和地核的活动等待揭之谜,以及弄清长达46亿年的地球演化史提供了新的线索。

回顾20世纪的地球科学发展史,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为研究地球活动创造了契机,同时,对我们综合理解已细划为地质学、古生物学、观测学、地震学等的地球科学领域,提供了良机。从以上意义说,“大陆漂移说”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板块漂移学说是人为提出来的,实际上地理学界有不同的说法,不过普遍认定了板块漂移学说。地球板块漂移是板块构造学说的一部分。实际上,比较粗略地说就是,地球板块也就是陆壳部分,是在一个流状的层上,而这个流状的层因为地球内部强烈的化学元素衰变引起地球这个流状部分的运动,所以流状层上的板块也就运动漂移了。就像叶子浮在水上,因为下面的水是运动的,所以叶子也是动的。参考资料在百度百科上有,下面复制粘贴一部分原因。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运动原因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板块构造学说结构分析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自中脊向两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大洋壳增添新的条带。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

新大陆漂移学说的六个大板块
答: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如把美洲大板块分为南、北美洲两个板块,菲律宾、阿拉伯半岛、土...

地球上的“七大板块”为什么会移动?
答:南极洲板块-南极洲与南美洲西侧太平洋。 基本被大洋盘踞的板块:太平洋板 板块交界处的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落基山脉(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特点 各大板块是不断移动的,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地球漂移着的大板块有哪些?
答:这就是“大陆板块学说”(希腊语意思是“木匠”)。因为这些板块被适当地拼在一起,就好像是经木工活加工拼成的一样。美国地学家哈瑞·哈孟德·希斯对大陆板块学说进行认真研究后,在1962年提出:地球深层的物质从大西洋底的大裂缝中涌出,将其两边的板块分开,非洲板块被推向了东边,南美洲板块被推...

求助!地球板块漂移 ,大概是什么时候形成目前的样子的
答:劳亚古陆,这是由加拿大地盾、格陵兰地盾、波罗的地盾(包括科拉半岛)和西伯利亚地台(俄罗斯地台)组成的。巨大的冈瓦纳古陆当时大约位于南极点到南纬30之间。到1.5亿年前的时候,冈瓦纳古陆又分裂瓦解,其中的印度板块甚至远渡重洋,碰撞在古欧亚大陆上,形成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今天北冰洋的加拿大海盆...

地球上的运动板块
答:大洋中脊地形较高,因为组成它的物质温度较高,而密度较低,所以洋脊峰部的热流比洋脊两侧老洋壳的热流高6倍。当古板块破裂并漂移时,新板块也同时形成,例如东非裂谷被认为是沿初期离散型板块边界形成的,以裂谷及火山活动为特点,进一步发展成为红海裂谷,几乎使沙特阿拉伯完全从非洲分离出去。离散型边界...

七大板块是哪些?
答:2、亚欧板块。亚欧板块是全球六大板块之一。它是由亚洲和欧洲组成。其范围介于西太平洋海沟系以西、喜马拉雅-阿尔卑斯山脉以北、大西洋中脊以东和北冰洋中脊以南的广大地区。3、非洲板块。非洲板块范围包括大西洋中脊南段以东,印度洋中脊以西,北至地中海,南抵南极板块,是最早划分的世界六大板块之一。

世界板块产生过怎样的移动?哪个板块移动得最远?
答:我们能够看到在1968年的时候就有人把全球划分为6大板块了,比如说像太平洋板块以及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这些地区都有着各自的领域。而且他们在形状上看上去也是非常不同的,而且在这些板块中还能分出一些比较小的板块。比如说也可以把美洲分为一些南美洲,北美洲这样的板块,还有其他...

地球几大板块
答:喜马拉雅地震带的板块学说解释,因为这一地带是非洲、欧亚、印澳基本板块的碰撞边界。特别是与我国有关的喜马拉雅山脉那一段,早期欧亚、印澳基本板块是隔古地中海相望的,由于古地中海被挤灭,古海槽隆起形成了年轻山脉,导致两大板块粘合在一起,像衣片被缝合,所以喜马拉雅山脉又可称为“地缝合线”。

现代什么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答:板块可以移动的原因是因为岩石圈的强度比下方的软流圈要大,地幔密度的变化造成了地幔对流。一般认为板块运动是由海底远离扩张脊的运动(因为地形及地壳的变化,造成地球引力的差异)、阻力及隐没带向下的吸力等影响组合而成。另一种解释则是考虑地球旋转的受力差异,以及太阳及月亮的潮汐力。这些因素之间的...

七大板块是什么?
答:亚欧板块-北大西洋东半部、欧洲及亚洲 (包括中南半岛,不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非洲板块-非洲、南大西洋东半部;美洲板块-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兰、南美洲与南大西洋西半部;印度洋板块-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新西兰及大部分的印度洋;南极洲板块-南极洲与南美洲西侧太平洋。基本...